外感 第12页
-
儿童反复外感 六经辨证理法方药临床之经验
易感儿童是指禀赋不实,反复外感,低热不已者。广东省英德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祝建华根据仲景六经辨证理法方药之旨,集多年临床之经验,选用《伤寒杂病论》柴胡桂枝汤用之,取其调和营卫、透邪达外、和解表里之法,不失攻中有补,常常收效喜人。今整理一案,以供赏析。 罗某,男,3岁半,2016年3月6日初诊。家长述患儿反复外感,三五天就要就诊一次,常见背部汗出受凉后,轻则鼻流清涕,重则当晚发热40°C,找西医对症治疗后,见汗出肢凉症缓。患儿家长因工作忙无法顾及,在患儿症状改善以后,往往不当一回事,患儿下次发作时如前一...
-
外感咳嗽或风邪不散咳嗽迁延不愈者 宣肺止咳汤
周益新,男,1960年出生,山西省宁武县人,山西省大同新建康医院主任医师,山西省名中医。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医史文献研究工作。临证擅治内科、妇科疾病,尤擅用经方及针灸治疗各种疾病。著有《话说国医·山西卷》一书,参编《〈本草纲目〉补正》《中华效方汇海》《〈四诊抉微〉校注》等多部著作。 组成:旋覆花12g(包煎),白芍15g,前胡10g,清半夏10g,炒杏仁10g,橘红10g,茯苓15g,僵蚕10g,桔梗10g,枳壳10g,薄荷6g(后下),炙甘草6g。 功能:宣肺止咳,祛风止痒。...
-
孔光一创肺-少阳-肾相关体系治疗外感热病
孔光一(1927~2020年),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首都国医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全国第一、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全国中医药师承博士后合作导师。 孔光一于1957年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一生致力于我国中医教育事业,数十年来勤勉恭俭,埋头实干,为我国中医药专门人才的培养付出了毕生精力,师生皆有口碑。精熟热性病及内儿妇科疾病的辨证治疗,患者终日盈门求治,医德、医术皆为人称颂。2020年3月孔老不幸病逝,作为孔光一的首批徒弟,笔者于无限思念中回忆导师的点点滴滴,今撰文...
-
外感风寒咳嗽,嗓子疼干泡胖大海
前几天,我外感风寒,咳嗽、嗓子疼且干,很不舒服,遂找了位颇有经历的中医,他问明病情后,开了三味中药——甘草、桔梗和胖大海。让我每天用开水泡饮,说不过三五天就能好转。 我拿上处方,到中药房拿了四天的剂量。甘草、桔梗我较为熟悉,对其药性也略知一二。但面临呈纺锤形或椭圆形、表面棕色或暗棕色,且浑身布满了不规则皱纹的胖大海,我一脸茫然。既然中医说了,那肯定有其道理,便将胖大海与甘草、桔梗一同冲进茶杯。 胖大海遇水后,很快胀大成海绵絮状,数分钟后,药力逐渐渗透到液体中,水也变了色彩...
-
外感病证的治疗经验 中医论治外感疾病
外感病证是由于外邪袭表、外邪入里和外邪留恋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外感病证因病邪性质不同,脏腑受损及证候特征也存在差异。《脾胃论》曰:“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国医大师李振华以脾胃为轴,论治外感疾病。本文总结其外感病的治疗经验,具体如下。 风寒感冒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声重,喷嚏,肢体酸痛,口不渴,小便清长,咳嗽,吐白痰,舌质淡红,脉象浮紧。治法:辛温解表,清热和胃。组方:桂枝8g,白芍、葛根各15g,川芎、前胡...
-
升降散治疗外感温病
升降散为表里双解之方,如在外感温病过程中出现表里热盛证候时可以取用。即使里热不盛,通过适当加减,加用凉散表热之品,也可随宜取用。 笔者在治疗以发热为主症的上呼吸道感染时,除外伤寒、食积等证候,如果是常见的外感温病,多采用升降散合银翘散,或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取效颇捷。 如治疗赵某,男,15岁。2011年6月19日初诊。主诉发热2天,伴咽干、咽痛,头痛,口干喜饮,有汗,无恶寒,纳食尚可,大便日1次,偏干。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证属外感温病之风热外侵,治以疏风清热为法,方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
-
脓毒症本质上属于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证 中医防治原则
周仙仕 1, 2 , 叶烨 1, 2 , 唐光华 1, 2 ( 1. 广东省中医院; 2. 广州中医药大学) 摘 要: 脓毒症发病率高, 死亡率高, 治疗费用高, 但现代医学治疗效果却不理想, 而中医学干预脓毒症有独 特疗效, 根据中医学理论, 本病应属于合并内伤基础的外感病证范畴。内伤基础的存在使本病病机变得复杂并且 预后不良, 但如果能充分认识脓毒症的内伤基础特点及演变规律, 采用相应的干预策略, 则对临床医生辨治脓毒 症大有裨益。因此主要围绕着脓毒症内伤基础的本质、 脓毒症内伤基础的特点、 演变规律及脓毒症...
-
参苏饮治虚人外感 扶正是为助力散邪
治虚人外感,常在散表药中加入一到两味扶正之品。这里的扶正是为助力散邪。这让我(指焦树德)想起,胸痹病,客气留结胸中而致上焦阳虚,用瓜蒌薤白白酒汤,非为补阳,没有用补阳之品,而为行阳而散邪气,两者体现都是“治病求本”的道理。 人参3g,紫苏叶3g,葛根3g,前胡3g,半夏3g,茯苓3g,陈皮15g,甘草15g,枳壳15g,木香15g,共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服。本方适用于虚人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湿痰,症见恶寒畏冷,头痛发热,咳嗽痰多,呕逆恶心,痰阻中焦,眩晕嘈杂...
-
针灸三焦辨证的运用 针灸辨治外感温病
三焦辨证的运用 三焦辨证学说源于《难经》,后世多指其狭义内容,即清代吴鞠通所倡之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而广义上的三焦辨证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外感温病的辨治;二是内伤杂病的治疗;三是形体疾病的辨治。 针灸辨治外感温病 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的外感温热病的三焦辨证,是根据《内经》中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大体将躯干、脏腑系统划分为上、中、下3个部分,并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总结而来。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反映了温病发展过程...
-
冬季外感宜治以辛散 用败毒散加减
经云:“善治者治皮毛”,故解表一法,具有早期治疗、控制病邪入里、从而获得及早康复的积极意义。今观不少医生治外感以辛凉为多,笔者认为外感初起恶寒未罢,舌不红、口不渴、咽不红肿者,一般不宜用辛凉之品。辛凉药虽不比苦寒药,但其也有凉遏之患,只不过不像苦寒药那样冰伏而已。故而言之,外感病初起以用辛温药为宜。尤其冬季(11~12月)之间,大多患者以感寒居多,此时人体腠理致密,辛凉药既不对症,也难开腠理,故服之多于事无补。若症见风温初起,用银翘散治之。也可在大队辛凉药中,适加荆芥、防风等辛温之品...
-
夏季外感风热疏风解表 夏饮茶
薄荷茶薄荷5克;将薄荷入杯中,加少量热水略泡,滤去水,然后冲入沸水,浸泡数分钟即可饮用。边饮可边加沸水,至薄荷味淡;此茶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适用于夏季外感风热,头昏目眩、咽喉肿痛等。 银花茶金银花10克,白糖适量;将金银花入壶中,冲入沸水500毫升,待凉加适量白糖,代茶饮用;此茶能清热解毒,疏风解表,适用于夏天热毒疮疖、痱子等症。 西瓜皮茶西瓜皮250克;将西瓜皮洗净切成细条,加水1升,煎煮至沸,再略煎数分钟,取煎液加少许白糖,待凉当茶喝。不拘时,可常饮。此茶具有清热解毒、除烦利尿的...
-
儿童外感咳嗽别乱吃川贝母
浙贝母一般多用于外感痰热,川贝母多用于内伤咳嗽,润肺止咳。儿童外感咳嗽,如果初期误用了川贝母,咳嗽往往会变得长期不愈。 从入秋以来,我就不断接到家长们的电话,他们纷纷告诉孩子咳嗽的问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冬天。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儿童冬季咳嗽以外感居多,外感咳嗽不要乱吃川贝母。 中医咳嗽分为两种,一种是外感咳嗽,一种是内伤咳嗽,对于成人来说,内伤咳嗽也很多,比如肾虚导致的咳嗽,此时滋补就可以了;肝火导致的咳嗽,泻去肝火就可以了。这样的咳嗽,和外邪关系不大,或者是本来身体有问题,外邪是导火索,外邪已经没有了...
-
王静斋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王静斋〔1883-1953〕,名功镇,山东历城人。世代业医,自学成才。青年时代在当地即有医名,后悬壶济南,一九二八年起在天津操业,井巡诊于京、唐、保等地,声誉日隆,成为一时名医。精通医理,擅长湿病,又精儿科,著有《养生医药浅说》等。解放后,被天津市卫生局聘为市中医考试委员会委员。 我家世代业医,曾祖父王允中,祖父王晋封,均为当时名医,事迹载历城县志。先父王静斋幼失怙恃,惧祖业之将坠,乃勤求古训,努力钻研,年甫弱冠而医名已著。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一面设塾课徒,一面在当地行医,一时颇具威望。后移寓济南,设一小药...
-
张志远临床应用二丁经验 治外感疫疠 肠道淋巴结炎
国医大师张志远是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他擅治各种疑难杂症。蒲公英及紫花地丁合称二丁。蒲公英又称黄花地丁,与紫花地丁同名异类,二者临床应用都较为广泛。蒲公英见于《本草纲目》,其“甘、平、无毒”,主治乳痈红肿、疳疮疔毒。紫花地丁亦载于《本草纲目》,别名为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等,《本草纲目》记载其“苦、辛、寒、无毒”,主治黄疸内热、痈疽恶疮、痈疽发背、疔疮肿毒、喉痹肿痛等症。张志远临床上善于将蒲公英、紫花地丁配伍使用,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疗效,现将其经验摘录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