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230页

中 第230页

  • 变态反应性亚败血症中药验方

    变态反应性亚败血症中药验方

      杨某,女,41岁,农民。2004年11月12日初诊。   主诉:高热不退40余天。患者发病前,因过于劳累加受凉,发病急剧,高热不退,体温39°C以上,恶寒发热,不出汗,关节疼痛,以大关节为主,多呈游走性疼痛,反复发作,发热重时,疼痛加剧;发热低时,疼痛减轻。口干咽痛,恶心欲吐,小便黄少,四肢乏力。   在某县级医院住院治疗5∽6天,诊断为胰腺炎,输液治疗未见效;后转聊城市某医院,化验检查,怀疑败血症,但血培养无致病细菌生长,仍血象高,白细胞高,中性粒细胞高,血沉快,输液治疗10余天,仍未退热...

  • 饥不欲食嗜猪油中医验案

    饥不欲食嗜猪油中医验案

      张介眉教授,是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省知名中医、中医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擅长巧思治疗心脑血管、脾胃等科疑难杂症。笔者在此举例说明。   李某,女,52岁。患者饥不欲食,但嗜猪油,烦渴思饮,干呕呃逆,苔少,脉细数。   方药:北沙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玉竹10克,鲜石斛60克。水煎服,日1剂。   服药3剂后,患者服猪油量减少,继续服药1周后症状消失,不赖猪油。后再服药1周巩固疗效。   按:本例病怪,喜食猪油,初甚为不解。细思之,猪...

  • 路老辨治中医之狐惑病

    路老辨治中医之狐惑病

      跟路老学习这么久,很少见他用固定的成方。路老诊病用药,多是在诊断后注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然后开出方药。今天有一位病人则几乎用了甘草泻心汤与白头翁汤原方,不免觉得有些意外。   王某,男,38岁。患白塞氏病19年,1990年始发口腔、外阴溃疡,曾用冰硼散、锡类散等治疗,症状时轻时重,经常腹泻腹痛。结肠镜示:回盲瓣处多发溃疡,性质待定。现症:下唇溃疡,口腔内肿胀,外阴部溃疡,时有腹痛,大便不爽,大便后段见脓血样便,有后重感。纳食可,面色晦暗不泽,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弦小滑。   路老分析:此证系...

  • 田淑霄运用补中益气汤经验

    田淑霄运用补中益气汤经验

      田淑霄教授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田教授临床善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各种疾病,效果确切。笔者有幸跟随田教授学习,略有心得,浅述如下。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创,原为主治脾胃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剂。病由脾胃中气不足而起,治疗当补益脾胃元阳之气,升阳举陷,恢复脾升胃降的正常生理功能。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即为四君子汤之意,补中健脾,益气和胃,大补脾胃元阳之虚。黄芪补气于外,扶助卫气向内以固中气;党参补气于内,鼓舞中气而向...

  • 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方出李东垣《脾胃论》。方由炙黄芪15克,人参、土炒白术各12 克,当归9克,陈皮、炙甘草各6克,柴胡、升麻各3克组成。用时,加水适量,文火缓解,取汁分3次服。 上方之制,其旨本于《内经》“损者益之”, “劳者温之”。因为东垣认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气伤则中气不升,或反而下陷。中气亏损,营血亦弱,遂生火热。“火与元气不两位”,“元气盛则火自灭”。应补益脾胃之气,并升举下陷之气。故东...

  • 秦伯未“中医昆仑”创公式巧组方

    秦伯未“中医昆仑”创公式巧组方

    秦伯未(1901年—1970年),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临床家。他出身儒医世家,师从名医丁甘仁,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作为一代名医,秦伯未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内科疑难杂症,在温病、肝病、水肿病、腹泻、痛证、溃疡病、慢性传染性肝炎、心绞痛等疾病方面造诣极深。 抓主症 搜兼症 明病机 秦伯未善于总结归纳中医诊治的基本规律,诊断讲究“因人、因症、因时、因地制宜”,不“执死方治活人”;临证长于剖析主次见症,善抓主症,搜罗兼症,以主症为线索,以兼症为佐证...

  • 偏头痛中药3方剂

    偏头痛中药3方剂

     中药处方(一)   【方名】樟冰散。   【组成】樟脑3克,冰片0.6克。   【用法】将药放碗底上,用火点着,鼻嗅其烟,左侧痛嗅左鼻孔,右侧痛嗅右鼻孔。上药为一次量,一天嗅三次,一次闻嗅三回,嗅后觉有凉气直冲入脑中,疼痛即减轻而愈。   【备注】此方善治多年不愈,时好时犯的偏头痛。   【出处】养生治病秘方集  中药处方(二)   【方名】头痛疏风散。   【组成】菊花30克,白芷30克,川芎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黄酒调服每次6克,每日三次。药仅三味,药简效宏。   【备注】空。   【出处】盛智...

  • 保和丸中使用连翘

    保和丸中使用连翘

      读《丹溪心法》,笔者注意到保和丸出自“积聚痞块”门中,而“伤食”门中没有提到保和丸。   试问:保和丸治疗“一切食积”,而不出现于“伤食”门中,为什么?   答案应该是:保和丸是为治疗食积所致的“积聚痞块”而设,非为“伤食”而设。   “伤食”如何治?书中所出第一方:“伤食恶食者,胸中有物,宜导痰补脾,用二陈汤加白术、...

  • 中医方剂“诸葛行军散”

    中医方剂“诸葛行军散”

      中医有一个著名的方剂叫“诸葛行军散”,首载于清代温病学者王士雄在1838年编撰的《霍乱论》中,原名行军散。属于开窍剂中的凉开剂。   开窍剂是中医的急救药,具有开窍醒神的作用。神昏窍闭之证,有虚实之分。属于实证者,称为闭证,多由邪气壅盛,蒙蔽心窍所致。闭证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热闭与寒闭两种。热闭由温邪热毒内陷心包所致,治宜清热开窍,简称凉开;寒闭由寒邪或气郁、痰浊蒙蔽心窍引起,治宜温通开窍,简称温开。诸葛行军散就是凉开方剂之一。   凉开法适用于热闭证。热闭证的临床表现为高...

  • 小柴胡汤中的人参

    小柴胡汤中的人参

      关于人参,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于“上品”第一位,具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之功,有“久服轻身延年”之效。后世多将人参用作补气养身之品,固脱救急之用。   但如此一味常用药,对其“气”的认识竟不能明确,可谓从古争论至今。   《神农本草经》中首言人参气“微寒”,而后世医家在临证中多以“气温”使用。以至于清代医家陈修园在《神农本...

  • 成肇仁治胸中大气下陷验案

    成肇仁治胸中大气下陷验案

      成肇仁,男,1944年生,四川省巴中市人。1967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师从全国著名伤寒学者李培生教授,于1982年在该院取得医学硕士学位,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擅用经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症,治急性病有胆有识,治慢性病有方有守,对消化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造诣尤深。笔者有幸跟师侍诊,受益匪浅,今择成师治胸中大气下陷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徐某,女,32岁。2012年8月3日初诊。   患者自述因气短、心悸两月,曾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经友人建议寻求中医治疗。现仍气短(以吸气较易...

  • 膀胱结石中医验方

    膀胱结石中医验方

    【方名】尿路结石汤。 【辨证】湿热,瘀阻,虚弱。 【治法】利湿化瘀,散结通阻,补肾益气。 【组成】海金砂15克,金钱草15克,车前子10克,木通6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滑石12克,琥珀末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吴华强方...

  • 中医治一年四季畏冷

    中医治一年四季畏冷

    株洲市 伍春华问:我今年快70岁了,有一个毛病很伤脑筋,就是肩膀、腹部、腰部、膝盖等处,一年四季都畏冷。哪怕是在炎热的夏天,这些部位也感到寒气袭人,不敢裸露。如果晚上睡觉时不穿长筒袜子,半夜里小腿就会抽筋。这是为什么?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教授 王明辉 答:根据您所述症状分析,您的毛病多属于寒留血滞引发的肌络收缩、血亏冷痛。这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症,除了四时畏冷外,还常因局部血脉收缩导致肌体某些关节肿痛,有的可引发指(趾)、腕、肘、踝、膝等大小关节受累而胀痛,有的可因血液凝涩而发生痹证。 中医认为,这种病证是因老年...

  • 陆长清常用的调中汤

    陆长清常用的调中汤

    陆长清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青海省名医。 他从医近60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实践中,注重总结自己的治疗经验,与中医传统理化论结合,研制出小儿止泄散、蒲连护胃饮、止痫散等方剂,并有较好疗效,受到患者赞誉。 陆长清常用的调中汤由藿香、法半夏、党参、黄连、木香、砂仁、干姜、甘草组成。能补中益气,和胃降逆。主治脾胃虚弱、胃气失和所致的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乳食不振、便溏腹痛,舌淡苔腻等症。胃虚寒呃逆者,配丁香、吴茱萸;胃虚热呃逆者,配竹茹、枇杷叶;脘腹胀满者,配大腹皮、厚朴;伴外感...

  • 两种中成药新用途

    两种中成药新用途

    穿心莲片是一种常用的著名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传统应用于热毒侵袭后咽喉肿痛、口干舌燥、咳嗽咯痰等病症。近年来,发现穿心莲片经中医辨证后灵活使用,对下列几种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扁桃体炎:内服穿心莲片,每次2—3片,1日3次,一般服药5天后即可显效。有抑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抗炎、解热的作用。 急性胃肠炎:内服穿心莲片,每次2~3片,每日3次,3天为1个疗程。有抑制大肠杆菌及抗炎的作用。 急性泌尿系感染:内服穿心莲片,每次2~3片,每日3次,3天为1个疗程。 中耳炎:内服穿心莲片,每次2~3...

  • 化脓性鼻窦炎治疗中药处方

    化脓性鼻窦炎治疗中药处方

    中药处方(一)   【方名】排脓清窦汤。   【辨证】肺胃蕴热。   【治法】排脓解毒。   【组成】桔梗10克,黄芩10克,浙贝10克,天花粉10克,七叶一枝花10克,金银花12克,苍耳子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二)   【方名】升麻解毒汤。   【辨证】阳明热毒壅盛。   【治法】清解阳明热毒。   【组成】升麻6克,葛根15克,赤芍12克,生甘草6克,黄芩15克,银花15克,川芎3克,蒲公英2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

  • 升麻柴胡与补中益气汤

    升麻柴胡与补中益气汤

      1979年5月,余诊治一女性患者。患者述其精神不振,倦怠乏力,肢体软弱,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日2~3次,少腹胀闷不适。舌淡苔白,脉虚弱。   诊为中气不足。立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炙黄芪15克,当归15克,陈皮6克,炒山药18克,炒薏仁12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此方连服10剂,病情时有好转,但总不能痊愈。余欲改方另用,即与家父商讨。家父观方刻许,提笔作处方修改:只动二味药剂量,即改升麻2克,柴胡3克,嘱患者连续服用3~5剂。患者服药...

  • 平胃散与理中丸

    平胃散与理中丸

      理中丸主治中焦虚寒证。   中焦虚寒证的舌苔当不腻、不燥。   倘在中焦虚寒的基础上,舌苔偏腻而挟有湿邪者,可以苍术易方中白术,组方即为人参、干姜、苍术、炙甘草。   如舌苔腻、中焦寒湿较甚而正虚不显者,或治疗当先祛寒湿后治正虚者,则可以在上方的基础上,去甘温补中之人参,加温化畅中之厚朴、陈皮,组方即为:苍术、厚朴、陈皮、干姜、炙甘草。也就是平胃散方加干姜。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平胃散方的基础上,以干姜易苍术,制出一张新方名和胃饮:“治寒湿伤脾,霍乱吐泻,及痰饮水气,胃脘不清,呕...

  • 中医名方治慢性胆囊炎

    中医名方治慢性胆囊炎

    中药处方(一)      【辨证】肝郁气滞,中焦湿热。      【治法】疏肝清胃活血。      【方名】肝胃百合汤。      【组成】柴胡15克,黄芩10克,百合15克,丹参15克,乌药13克,川楝子10克,郁金15克,金钱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夏度衡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肝经湿热内郁。      【治法】疏泄肝热,清解脏腑。      【方名】加味柴胡汤。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姜半复9克,白芍15克,生姜3...

  • 治疗便秘的中成药

    治疗便秘的中成药

    由于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如热结积滞,气机不畅,过食辛辣食物,或年老体弱,气血虚弱,津液不足所致,所以根据病因,症状不同,中药就有寒下、温下、润下、补益攻下四类。  寒下,主要是使用寒性的药物,攻逐由于胃肠气机不畅,热邪内结所引起的里实热症。常用的药物有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温下,适于内有寒冷积滞的里寒实证。寒邪非温不能化,积滞非下不能去。常用的药物是用大黄、芒硝配合附子、干姜、人参、当归等,适用于虚寒便秘。  润下,主要是使用滋阴润燥,油质含量较多的果仁类药物,润滑肠道以通便。适用于病情较缓,病程较长或体弱...

  • 内托生肌散常在临床中用之 确有效验

    内托生肌散常在临床中用之 确有效验

    内托生肌散出自于《医学衷中参西录》,原本是一首治疗疮疡的药方,“治瘰疬疮疡破后,气血亏损不能化脓生肌,或其疮数年不愈,外边疮口甚小,里边溃烂甚大,且有串至他处不能服药者”。因其善于化脓生肌,推而广之,用于治疗急性冠周炎、骨髓炎、直肠息肉术后便血、急性胰腺炎术后牵拉痛、各种手术后伤口久不愈合等,都能获得较好的疗效。笔者常在临床中用之,确有效验。 方药:黄芪200克,甘草100克,生乳香、没药各75克,白芍100克,天花粉150克,丹参75克。急性冠周炎,加泽兰、白芷、金银花、连翘;骨髓炎,...

  • 中医清法 代表方:白虎汤

    中医清法 代表方:白虎汤

    所谓清法,就是用寒凉性质(如苦寒、甘寒等)的药物,如黄连、黄芩、黄柏、石膏等,通过其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火热之邪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一切热性病和杂病,以及脓疡症出现热象者,以达到祛火解毒的目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热者寒之,温者清之”,就是其立论依据和应用原则,汉代大医家张仲景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治疗温热疾病的著名方剂,至今仍应用不衰。 虽然不同的里热证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都常见有发热、口渴、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 中医辩证施治丹毒

    中医辩证施治丹毒

    (一)临床表现 丹毒是由丹毒链球菌侵犯皮肤和粘膜网状淋巴管而引起的一种有传染性的感染,好发于头面部及小腿。中医称其为“抱头火丹”或“大头瘟”;生于小腿的叫“流火”;游走全身的叫“赤游丹”等。表现起病急骤,先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继而皮肤发,红,色泽鲜红如丹,按之褪色,压力除去后,红色立即恢复。局部有烧的感,疼痛轻微,但在头皮盖上之丹毒,疼痛较重。红疹向四周扩大,与正常皮肤界限明显。有时可出现水泡,但很少化脓。...

  •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辨证分型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辨证分型

      面肌痉挛是指颜面抽搐,即眼睑、嘴角及面颊肌肉抽搐,通常仅出现于一侧。中医治疗此症辨证分型如下。   肝气抑郁型:   颜面抽搐,头晕耳鸣,精神不振,或伴有哭闹,每因情志波动而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缓。治疗宜疏肝解郁。药用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佛手12克,薄荷3克,生姜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肝血亏虚型   颜面抽搐,时发时止,伴有头晕目眩,舌红苔少,脉弦细无力。治疗宜养血缓急。药用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鸡血藤20克,钩藤10克,当归...

  • 慢性鼻窦炎中药验方

    慢性鼻窦炎中药验方

    【方名】鼻炎丸。 【辨证】风寒伏郁化热,肺热不宣,重蒸清窍 【组成】柴胡10克,薄荷10克,菊花10克,蔓荆子10克,防风10克,芥穗10克,黄芩10克,桔梗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枳壳10克,牛角100克,细辛5克,龙胆草5克,辛荑15克。 【用法】共为细末为密丸,每丸熏3.5克,日服2-3次,每次1-2丸,孕妇慎服。...

  • 中药代茶饮治疗疑难重症

    中药代茶饮治疗疑难重症

      将中药方剂直接以水煎汤代茶频频饮服是国医大师路志正的治病特色。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记录的清代宫廷所用的“生津代茶饮”等,就大多运用这种方式。也可以说这种代茶饮其实是一种“不拘时服药”的一种方法,路老临证最善运用代茶饮,尤其是对于慢性疑难重症,常用来配合主方辅佐治疗,多获佳效。现举验案两则,以飨读者。   案一:宋某,女,15岁。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半年,现尿潜血阳性,双膝关节疼痛,易感冒,动则多汗,胃不适、脘胀,偶有呕吐,寐差,皮肤角化,面部小痱满额,皮肤干燥...

  • 名老中医张文泰用经方治痛症经验

    名老中医张文泰用经方治痛症经验

    张文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全国500名带高徒导 师,吉林省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 得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多年,喜用经方治病,屡获佳效。现将张老临床 活用经方芍药甘草汤治疗痛症的经验介 绍如下。 一、治疗腓肠肌综合征(脚挛急) 病例:李某,男,67岁,农民。 近3年来夜间小腿常常有阵阵挛急,疼 痛难忍,彻夜难眠,行动不便,且每遇 受凉、劳累时发作更频繁,舌质偏红, 苔黄腻,脉弦细。诊为脚挛急。方用芍 药甘草汤合羚羊角钩藤汤加减:白芍、 薏苡仁各30克,甘草、宣木瓜各12 克,钩藤(后下...

  • 治疗中焦虚寒理中丸加减

    治疗中焦虚寒理中丸加减

      治疗中焦虚寒而兼有气滞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载有两方:一方是治中汤,即理中丸加青皮、陈皮;一方是枳实理中丸,即理中丸加枳实、茯苓。   “治中汤:治脾胃不和,饮食减少,短气虚羸而复呕逆,霍乱吐泻,胸痹心痛,逆气短气,中满虚痞,膈塞不通,或大病瘥后,胸中有寒,时加咳唾,并宜服之。人参、甘草(炒)、干姜(炮)、白术(剉)、青皮(炒)、陈皮(洗,去白)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或霍乱后气虚,未禁热药者,尤宜服之。”   &ldq...

  • 仲景方中用甘草 值得玩味

    仲景方中用甘草 值得玩味

      仲景方中用甘草,很值得玩味。   笔者读书临证之余,想到肾着汤与甘草附子汤,有所悟:仲景治疗“久久得之”的病症,或者需要“久久治之”的病候,多在攻邪的同时重视甘草,可谓深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理,此当为仲景心法之一,不敢自秘,草成此文求正于同道。   肾着汤又名甘姜苓术汤,以甘草领衔做方名,当不是巧合。主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

  • 中医“小柴胡法”

    中医“小柴胡法”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是中医和法的代表方剂,历代中医从本方中得到启发,变化出以柴胡为君药的柴胡流派,以通治各种疾病,是为柴胡派。其中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抓住了治病的枢机所在。我们仔细分析该方会发现,本方是由4组药物构成的:1.疏肝:柴胡;2.清胆:黄芩;3.和胃:半夏、生姜;4.健脾:人参、大枣、炙甘草。相应的主治症状也分为四类:1.肝气郁滞: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脉弦;2.胆腑郁热:口苦、咽...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