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231页

中 第231页

  • 理中丸的君药

    理中丸的君药

      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方中四药等量,何药为君?   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指出:“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白术...

  • 治疗肾虚《箧中方》阳萎遗精 精神不振

    治疗肾虚《箧中方》阳萎遗精 精神不振

      【出处】《箧中方》   【组成】杜仲20克,五味子9克。   【功用】补肝益肾,滋肾涩精,强健筋骨。   【主治】   ①肾虚腰痛,头昏脑胀,如早期高血压。   ②头昏失眠,腰腿乏力,阳萎、遗精,精神不振,如神经衰弱。   【制法】   上药研为粗末,纳入热水瓶中,用沸水适量冲入浸泡,盖闷15--20分钟。频频饮用,于1日内饮完。   【宜忌】因湿热蕴结下焦所致之遗精、腰痛患者不宜饮用。   【按语】了解更多中药信息请进--药品中心   中医认为,腰为肾府,腰痛腿酸、阳萎早泄、遗精是肾虚、精失固摄的表现,故治用...

  • 中医临床酊剂的使用

    中医临床酊剂的使用

      孙浩,男,1928年生,为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征市“臣”字门中医儿科术第五代继承人。   他早年跟随其父孙谨臣学医,尽得薪传,后又跟随当代中医儿科泰斗江育仁教授左右,将其“运脾法”充分运用于临床。临证擅治内儿科杂症,尤专脾胃系和肺系疾病的诊疗,现介绍其临床运用酊剂的经验。   龙冰酊   组成:蚯...

  • 中医方 巧妙除掉您的粉刺

    中医方 巧妙除掉您的粉刺

    本病多发生在男女青春期,发生的部位以颜面为多,也有的散发于胸背上部,起初为多数与毛孔一样的小丘疹或黑头丘疹,周围红润,用手挤压,有米粒样白色粉汁;有的丘疹发生小脓泡,及而演变成疖肿,严重的发生头痛头胀等不适的症状,有的不溃不破慢慢形成脂肪瘤,影响了男女青年面容的美观,造成心理的负担,不少的青年男女为此无可奈何苦恼不一。本病随不大却缠绵难愈,情况是此愈彼起,旧疹刚消新诊又起,往往绵延数年或十几年,一般在28—30以后自然消失。一般不留疤痕,严重的可留有晓得疤痕,有的形成橘皮脸。现介绍一个外搽治疗此病的方...

  • 宫廷中加减化裁应用经方

    宫廷中加减化裁应用经方

      《伤寒杂病论》出自汉代张仲景之手,书中方剂经过千年流传至今,被尊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回顾清代,宫中御医潜心古训、擅用经方者亦不在少数。纵观当时之医案,其遣方用药、辨证论治,法度严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清宫医案中用过之经方,方类甚为齐全,涉及《伤寒论》113方及《金匮要略》25个篇章中之大要者。笔者通过记录分析宫廷中加减化裁应用经方的案例,以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借鉴。   光绪遗精用桂枝汤   桂枝汤为《伤寒论》开篇第一方,被誉为“仲景群方之魁”...

  • 中医验方:苓桂枣甘汤

    中医验方:苓桂枣甘汤

      苓桂枣甘汤,见于《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有悸者,欲作奔豚,苓桂枣甘汤主之。”以及《金匮要略·奔豚病》第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苓桂枣甘汤主之。”笔者应用本方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举例探讨如下。   病案1:尹某,男,41岁,初诊日期:2009年9月20日。高血压病5年余,经服降压药效果不显,且时有气上冲之症,经人介绍用中医一试。当时测BP150/110mmHg。刻下症见:口微干,晨起头昏沉,胸口凉,自觉有气上冲胸口,上冲时...

  • 长期低烧中医治方

    长期低烧中医治方

      有次坐门诊,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无精打采地来到我的面前,后面跟着他的父亲。   我问他:“你怎么不舒服?”   他有气无力地说:“我总是发低烧,一天到晚昏昏沉沉的,老想睡觉,吃饭也没有味道。”   我一边摸脉,一边打量这个小伙子。只见他面色萎黄,面颊消瘦,一双大眼睛没有一点年轻人的朝气,目光呆滞。他的脉象沉细无力略有滑象,舌胖,舌苔淡白,边有齿痕。   我又问他:“你平常什么时间发烧?”   他父亲抢着说:“上午最容易发烧...

  • 中药巧配

    中药巧配

      《石室秘录》为清代著名医家陈士铎编著。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陈士铎临证精于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处方用药多有独到之处。尤其应用对药,独具匠心。本文对《石室秘录》中以下药对试作如下分析:   白术伍车前 健脾利湿水泻止   “湿盛则濡泻”,大凡水湿多由湿困脾土、脾失健运、水湿杂下而致,治疗当健脾利湿为法。然利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有利小便实大便之说,白术甘温补中,苦燥除湿,为治脾湿盛之要药;车前子甘寒滑利,性专降泄,通利水道。白术与车前子相伍,寒温并用,补泻兼...

    秘方方剂 2024-03-07 16 0 中药
  • 皮脂溢性皮炎外洗中医验方

    皮脂溢性皮炎外洗中医验方

    适应症:皮脂溢性皮炎 明矾、苦参、黄柏、蛇床子各15克,硫黄5克 制用法:水煎。外洗患处。 ·接触性皮炎(秘方数:5) ·神经性皮炎(秘方数:9) ·脂溢性皮炎(秘方数:11) ·离位皮炎(秘方数:7) ·接触性皮炎(秘方数:5) ·虫咬皮炎(秘方数:5) ·尿布皮炎(秘方数:4) ·外阴瘙痒(秘方数:5) ·蔬菜泥螺性日光皮炎(秘方数:4)...

  • 肛裂 中药名医验方

    肛裂 中药名医验方

    【辨证】阴虚津亏,热结肠燥。【治法】祛腐生肌,活血止痛,滋阴凉血。【方名】轻冰散。【组成】轻粉30克,冰片3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乳没去油)。【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患者取右侧卧位,肛门皮肤用新洁尔灭棉球消毒。自制竹签(长12厘米,直径2毫米,一端钝尖,一端扁铲形)并高压灭菌。用签扁端撮药粉约0.5克左右,涂在裂口上,外敷少许无菌棉花,用竹签尖端送至肛门内压迫药粉,再敷上无菌纱布2块,用胶布固定。每次大便后用淡盐水洗洁肛门,来医院门诊换药。一般经5-7次治疗即可治愈。【出处】李组威方。&midd...

  • 理中丸

    理中丸

      理中丸是太阴病的主方,这几乎是历代伤寒学者的共识,是不可能有疑问的。   但,理中丸方出自《伤寒论》中的霍乱病篇,太阴病篇并没有提到理中丸。为什么?这似乎也不成为问题,《伤寒论》存在条文的错简、脱失,现在的《伤寒论》是经后人整理而成。   那么,至少理中丸出现于霍乱病篇而不出现于太阴病篇是整理者的意思。   我们只所以能读到《伤寒论》,离不开“先圣”的创作和“后贤”的传承。“先圣”的创作固然伟大,“后贤&rdqu...

    秘方方剂 2024-03-07 16 0 理中丸
  • 泡脚中药验方

    泡脚中药验方

    人的足部是多条经络的汇聚点,晚上临睡前用热水泡泡脚,既温暖全身,还对睡眠有益,如果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在泡脚水里适当加点煎煮的中药,其有效成分通过皮肤粘膜透皮吸收,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体内新陈代谢,对防病治病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处方:丹参、决明子各50克、杜仲、牛膝、当归、元胡、水蛭、片姜黄、伸筋草、苏木、降香、红花、地丁、透骨草各30克、乳香、没药各20克。 用法:将上药装入纱布袋中,入锅(或搪瓷盆)煎煮20-30分钟,然后将药液倒入泡脚的容器中,最好选用高50公分、直径40公分的专用泡脚木桶,每晚临睡前泡...

  • 中药验方治偏瘫(中风后遗症)

    中药验方治偏瘫(中风后遗症)

    中药验方治偏瘫方:全当归9克,黄芪12克,千年健3克,秦艽9克,桑寄生9克,地龙3克,丹参6克,海风藤5克,鸡血藤6克。每日一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30天为一疗程,连服2~3疗程。 加味:如头痛剧烈属肝阳上扰者,加龙齿9克,石决明12克,磁石6克,抱茯神12克。 注:本方重在益气活血,祛风通络,用于中风后遗症。也可用于风寒湿痹(即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 白虎汤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伴发热中的应用

    白虎汤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伴发热中的应用

    在医疗技术迅猛发展及医疗资源深度挖掘的今天,许多危重症患者得以救治的同时,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增加,多重耐药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而且常伴有发热症状[1]。因此使患者的病情更复杂、病程更长,使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增加[2],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挑战。多重耐药菌感染所致炎症的治疗,需要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一方面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另一方面治疗效果也不理想[3]。笔者临床观察发现,应用白虎汤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伴发热患者,其体温明显下降,病情好转,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

  • 用好中成药小柴胡冲剂

    用好中成药小柴胡冲剂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里面最著名的方剂之一,用途非常广泛,疗效也非常的好。 小柴胡冲剂(或小柴胡颗粒)是根据小柴胡汤配制而成的中成药,是广受欢迎的居家常备药品。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少阳病的代表性方剂之一,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只要辩证正确,剂量得当,此方可以治疗很多很多的重大疾病。根据此方配制的中成药,是作为一种感冒药来销售的。服用虽然方便,口感虽然很好,治疗风热感冒或风寒感冒后期、余热未尽时,效果的确很好。但是由于剂量大大降低,用它来治疗重大疾病,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如果应用得当,此方在家居保健方面,却有...

  • 列举4则中医凉燥证验案

    列举4则中医凉燥证验案

    “凉燥非燥”——仝小林辨治凉燥证经验发微 有关燥邪致病理论的论述自古有之 。“金元四大 家” 之一刘完素提出“诸涩枯涸, 干劲皴揭, 皆属于燥” 的燥邪病机;后有吴鞠通于《温病条辨》 中论及燥分温 凉 , “故深秋燥令气行, 人体肺金应之, 肌肤亦燥, 乃火 令无权, 故燥属凉, 前人谓热非矣” , 温燥因燥热, 凉燥 因燥寒。杏苏散为凉燥证之主方 , “燥伤本脏, 头微痛, 恶寒,...

  • 药中之宝 安宫牛黄丸

    药中之宝 安宫牛黄丸

    近两年,安宫牛黄丸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人都知道它是急救药,对中药不能治急病的误会也开始慢慢解除了。可是同时,又有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被误导了。比如前段时间就有朋友向我打听安宫牛黄丸,说是想要买来在惊蛰时服用。我感到很奇怪,好端端地,怎么要吃这救命药了?他说是看到有文章介绍,说是在惊蛰、夏至、霜降、冬至四个节气的时候吃安宫牛黄丸,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我查了一下,还真有这样的文章,文中说,安宫牛黄丸,惊蛰吃,有助于阳气振奋,维持天人相应;夏至吃,为阴气萌生扫清障碍,重整阴阳秩序;霜降吃荡涤痰浊阴邪,为冬令...

  • 长期发热中医验方应用偶拾

    长期发热中医验方应用偶拾

    龙某,男,30岁,5月18日就诊。1周前无明 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 37.5℃~39.5~C.以夜间为甚. 头晕,浑身乏力,口渴,无 汗.无咳嗽,不畏寒。在外诊 所予输注头孢曲松钠及清 开灵、口服布洛芬等治疗3 天.汗出热退,但过后又发 热。刻诊:体温39.4℃,背微 恶寒,口渴明显,心烦,神倦 纳差。皮肤灼热.近1周来未 解大便.无便意.舌质红苔 黄,脉洪大无力。 诊断为里热炽盛.气津两伤。 方用白 虎加人参汤:知母18克.石 膏50克,炙甘草6克。粳米 9克.红参10克。水煎服,2 剂.每日1剂. 二诊:...

  • 也谈真武汤中芍药的意义

    也谈真武汤中芍药的意义

    真武汤是《伤寒论》中治疗阳虚水泛的名方, 一 见于太阳病发汗后, “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 心下 悸, 头眩, 身瞤动, 振振欲擗地” , 一见于少阴病, “腹 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 [1] 。 《方剂 学》认为其病机为脾肾阳虚, 水湿泛溢 [2] , 阳虚为本, 水停为标。 方中仅5味药: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 二两, 生姜三两, 炮附子一枚。 温阳利水方中为何要 配伍阴柔酸敛之芍药, 历代医家认识不一, 可谓众说 纷纭, 莫衷一是。...

  • 六味地黄家族中成药 耳聋左慈丸 七味都气丸 左归丸

    六味地黄家族中成药 耳聋左慈丸 七味都气丸 左归丸

    六味地黄丸是大家熟知的滋阴补肾中成药,在“地黄丸”这个大家族中,六味地黄丸只是其中的一员,属于“地黄丸”家族的还有耳聋左慈丸、七味都气丸、杞菊地黄丸、左归丸、桂附地黄丸、右归丸等。它们都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减而来,药物成分略有不同,功效作用也有区别,使用前大家须注意,以免误用。 六味地黄丸来源于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6味药物组成的补阴剂,其特点是甘淡性平,补而不滞,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适用于肾阴虚导致的头晕...

  • 辨证选用补益类中成药

    辨证选用补益类中成药

    提起补益类中成药, 许多人首先会想到六味 地黄丸,有不少人把它 当作“补肾神药”,根本 不知道自己虚在哪儿, 拿来就用,这是典型的 不辨证、盲目使用中成 药的现象。 祖国医学自古有“虚 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 疗原则,遵循辨证施洽的 思想,根据人体气、血、 阴、阳偏颇情况,辨清虚 实真伪,对症选择合适的 补益类中成药进行扶正 治疗。 1.气虚者常有面色 萎黄、舌淡苔黄,少气懒 言、语音低微,肢体倦怠 乏力、动则气促,食少便 溏等症状。当益气补中、 健脾益肺,可对症...

  • 经方中一共用到五种活血散结的虫子

    经方中一共用到五种活血散结的虫子

    在经方中一共用到五种活血散结的虫子,即水蛭、虻虫、䗪虫、蛴螬、蜣螂。 其中水蛭、虻虫出现在抵当汤、抵当丸中,二者都是太阳病篇的方子。太阳病因病程较短,血结的时间不久,适合用峻药急攻,说明这两种药的力量是比较强的。 徐灵胎说:“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则生血不伤,善人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无害也。” 因为水蛭行动迟缓,味咸,所以药性不是十分急迫。虻虫就不同了,它是空中飞的,行动迅疾,而且味苦,苦味有开破性,所以虻虫的破血...

  • 老中医李可运用四逆汤的特点

    老中医李可运用四逆汤的特点

    从量效关系探讨李可运用四逆汤的特点 量效关系是中医方剂运用之精华,也是历代医 家学术思想传承的关键所在,古今医家对其都极为 重视 [1 -2 ] 。名老中医李可崇尚张仲景学说,将 《伤 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思想应用于临床遣方用药, 尤善附子、乌头类峻药治疗濒危患者 [3 ] 。四逆汤 是张仲景治疗心肾阳衰寒厥证的代表方剂。李老师 在临床应用四逆汤时颇有心得,不仅限于少阴病, 同时在肿瘤、咳喘、足心发热等病的治疗中多有应 用 [4 ] 。医者对量效关系的把握是否得当直接影响 到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中药复方以单味中药...

  • 抵御百病 中医排名临床十大名方

    抵御百病 中医排名临床十大名方

    如果中医有兵器谱排名的话,那么以下十大名方必位列前茅,甚至有中医名家凭借“小柴胡汤”一张方加减运用,出神入化,抵御百病,可见此中医临床最常用的十大名方,名不虚传。赞誉之词实不为过,请君细读本文,看十大名方如何疗效显著。 小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

  • 疲劳乏力年余 治当疏肝解郁温运中州

    疲劳乏力年余 治当疏肝解郁温运中州

    陈某,男,42岁。疲劳乏力年余。患者平时工作繁忙,性格内向,一年前因与家人争吵后情志不舒,渐觉疲劳乏力、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发热多汗、肌肉酸痛、困倦乏神、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寐不解乏。多方求治,查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头颅CT、心电图、B超均无异常,服用中西药无数,效不佳。 现疲惫乏力,头昏沉,困倦嗜睡,眠浅易醒,醒后仍觉疲乏,急躁易怒,郁郁寡欢,食纳欠馨,纳后脘腹胀满、嗳气、肠鸣、大便溏薄,每日3~4次,小便黄,口干而黏,渴喜冷饮。望之面色晦暗,神疲,情绪低落,唇干,爪甲无华,甲床干燥起...

  • 臌胀,腹部胀大如鼓,中医病因病机病位

    臌胀,腹部胀大如鼓,中医病因病机病位

    陈士铎辨治臌胀学术思想探究 臌胀在临床上表现为腹部胀大如鼓, 腹壁静脉曲张, 多伴黄疸、双下肢水肿或咳喘不得卧, 无尿等症状。西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心力衰竭、结核性腹膜炎以及腹腔肿瘤等疾病都会出现腹水的临床体征。其发生发展存在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变化较快等特点, 西医治疗时主要以利尿、支持营养、补充蛋白、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 存在一定的不足。臌胀病机复杂, 往往气血水三者互相牵连为患,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仅是主次之分, 而非单独为病[1]。清代医家陈士铎在治疗臌胀方面继承总结前代的思想并挖掘了一些关...

  • 麻黄汤在温病治疗中的一席之地

    麻黄汤在温病治疗中的一席之地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临床多用于风寒表实证。在温病的治疗中,麻黄汤属于禁用之方,这似乎早已成了定论。然而细阅《伤寒论》,以及参证临床实战中的认识,我觉得此论是否定得适当,还是值得商讨的。《伤寒论》第五十八条明文写道:“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里说到的浮数之脉,无疑指的是风温在表之脉。这虽然不是麻黄汤的主症,而且带有一定的伸缩性,但是即使如此,却足以证明麻黄汤的应用范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延伸。这里说到的条件表现为以下2点: 1.必须是邪未...

  • 狂犬病是必死之症 中医学却有可治之方

    狂犬病是必死之症 中医学却有可治之方

    狂犬病乃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 我国的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家犬可以成为无症状携带者,所以表面“健康”的犬同样可能对人有潜在的危害。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 人受感染后并非全部发病,被病犬咬伤而未作预防注射者约15%~20...

  • 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科疾病

    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科疾病

    补中益气汤源自元代名医李杲《脾胃论》,是临床治疗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的代表方剂,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笔者近年来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科疾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举例如下。 窦 道 张某,男,70岁。农民。2006年12月5日初诊。患者于2006年7月患急性阑尾炎,未及时治疗而穿孔,在当地卫生院手术治疗后,局部感染,用多种抗生素治疗,住院1月余,遗留窦道而出院。后又以多方治疗,服用中西药无数,迁延5月余。来院就诊,右侧小腹部窦道,周围皮肤糜烂,色微红,隐痛,脓液稀薄,并见精神不振,头晕、声低懒言,体...

  • 从甲状腺功能探讨中医学元气的作用

    从甲状腺功能探讨中医学元气的作用

    元气是中医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人体 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的原始物质和原动力,是人体脏腑机能的综合 体现 [1 ] 。元气也是中医学理论中较为模糊的概念, 相关研究不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均未达到其应有的 状态 [2 ] ,至今仍缺乏能够客观科学地观测中医元 气的指标。中医学概念的内涵相当丰富,其实质并 非一个或几个现代医学指标就能揭示。相比之下, 寻找合适的生物标志物对中医学概念进行客观的观 测或许更加容易实现。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 现中医学元气与甲状腺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遂...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