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175页

中 第175页

  • 中医分型睡眠与健康问题

    中医分型睡眠与健康问题

    人的一生当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犹如水、食物一样对人必不可少。但中华医学会的调查显示,我国睡眠障碍患病率达42.7%,约有3亿中年人患有睡眠障碍,睡眠不良者竟高达5亿人。成年人中约有50%的人群有过睡眠不良经历,而职业女性中更有高达80%的人受睡眠不良困扰,睡眠与健康问题日益受到普遍关注。 中医分型 肝郁化火 多由恼怒烦闷而生,表现为少寐,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痰热内扰 常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导致肠胃受...

  • 治风热头痛 老中医彭静山验方

    治风热头痛 老中医彭静山验方

      风热中于阳络,上扰清空,致血气逆乱之头痛,可用单味玄参治疗,每取50克,煎浓汁500毫升温饮,一次内服,屡用皆效。   2003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观察200余例,一般服药3~5天即愈。如治王某,男,28岁。外感风热,头痛如裂,面赤,苔黄,脉浮数。诊为风热头痛,方用玄参50克,水煎顿服,1剂后头痛缓解,3剂而愈。   按:一味玄参治风热头痛乃彭静山老中医验方,临床验证确实“屡用皆效”。玄参是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玄参的根,味甘、苦、咸,性寒凉,入肺、胃、肾经,既可祛外感之风,又可去...

  • 治疗神经衰弱的常见中药

    治疗神经衰弱的常见中药

    何首乌: 中医常用何首乌来治疗神经衰弱属肝肾阴虚型、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的患者。何首乌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时,一般每次10克—30克,水煎服,大便溏泄及有湿痰者慎用。 天麻: 临床上,中医运用天麻治疗神经衰弱属肝肾阴虚型、肝郁化火型神经衰弱患者,尤其对于神经衰弱引起的头晕头痛、心烦急躁等症状具有较好疗效。天麻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时,一般每次3克—10克,水煎服;或每次1克—1.5克,研末吞服。 茯苓: 鉴于茯苓能够健脾安神,中医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属心脾两虚型、肝脾阳虚型神经衰弱患者。茯...

  • 中药敷脐治疗失眠

    中药敷脐治疗失眠

    药物制备:远志、生牡蛎、石菖蒲各30克,朱砂10克,酸枣仁40克。兼痰热内扰者,加胆南星、半夏各30克,黄连15克;阴虚火旺者,加龟板30克;心睥两虚者加黄芪30克,当归20克;心胆虚怯者加琥珀10克,磁石30克;肝郁有热者加丹参3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上药10-15克,拌老陈醋适量,调成糊状。敷于脐中,外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7次为1疗程(敷药前需将脐周及脐中清洗干净),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续行第2疗程。...

  • 血管性痴呆 中医治则以“补”为主

    血管性痴呆 中医治则以“补”为主

    [摘要]对补肾通腑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理论依据进行探讨,并对其临床应用现状及相关实验动物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指出肾精亏虚是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机,腑气不通是其证候要素,常用药物有大黄、何首乌、生地黄、泽泻等。根据“以通为补”的理论,临床上补肾通腑法辨证运用于血管性痴呆具有明确的思路,但补肾通腑法在临床上的灵活应用细则尚待挖掘。 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据统计,我国本病的患病率为1.1%~3...

  • 头痛中医偏头痛简易疗法

    头痛中医偏头痛简易疗法

    头痛,许多病都有这个症状。大抵叫分内伤、外感两 类。外感多由感受风寒,风热引起;内伤多山气血虚,或体 内有痰湿。治法以针对原因进行治疗为主,因此,外感头痛 治法同“感冒”篇,这里只介绍内伤头痛的治法。常见的有 气虚,血虚、痰湿、偏头痛等四种。 气虚 时痛时止,早上痛得比较厉害,晚上就要减轻一 些,稍微劳动一下,就觉得更痛,休息一下,就要好一些。 兼症有饮食减少,精神疲倦,耳朵里嗡嗡地响,呼吸短促, 手脚松软没有力。舌淡红无苔,脉多虚软。治宜补气。 处方 (1)党参10克 炙黄芪10克...

  • 治疗失眠处方中很少使用川芎这味药

    治疗失眠处方中很少使用川芎这味药

    酸枣仁汤是仲景治疗失眠的一首名方,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此方:“虚烦虚劳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由酸枣仁(炒)二升、川芎二两、茯苓二两、知母二两、甘草一两组成,其中川芎在此方之用甚是可疑?因为后世治疗失眠处方中很少使用川芎这味药。 本方主治虚烦虚劳不得眠。多数方剂学教材认为本方治证是因有心肝阴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扰心所致。既然是阴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扰心之因为何还用温燥的川芎?岂不加重阴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扰心之因。...

  • 精神分裂症的中药验方

    精神分裂症的中药验方

    精神分裂症可表现为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智能障碍,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回事,情感障碍,神经症样表现或行为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根治患者思想脱离现实环境,思维,情感,行为,意志之间互不协调,病情擅长多变迁。 处方:生铁落(先煎)30克,生石膏15克,炒山栀10克,川黄连6克,杭白芍10克,龙胆草6克,麦门冬10克,肥知母10克,生大黄(泡服)9克,玄明粉(分冲)9克。 用法:水煎二次,取汁,分服。连服5-10剂。 主治:精神分裂症。症见狂躁不安,彻夜不眠,哭笑高歌,双目发红,眼神直呆,大便秘结,舌质鲜红,脉弦数等...

  • 中医助眠有妙招 自制安眠贴

    中医助眠有妙招 自制安眠贴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球有约27%的人有睡眠问题,成年人一年内的失眠患病率高达57%。失眠会造成第二天疲倦和动作不协调,长期失眠则会带来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障碍和工作力不从心等后果。目前,失眠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现代人健康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影响人的情绪,甚至能影响人的免疫系统,更重要的是,失眠往往是身体潜在某种疾病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吕沛宛向大家介绍了一些助眠妙招,让大家轻松入睡。 妙招1:自制安眠贴 和药 在药店购买酸...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复方酸枣仁膏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复方酸枣仁膏

    目前,失眠症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西药催眠镇静剂或抗焦虑药物,但由于长期使用该类药物不但损害记忆功能,还容易诱发老年性痴呆,引起药物依赖或成瘾。 西苑医院神经科几代中医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治病求本”思想为治疗原则,历经反复试验,研制出复方酸枣仁膏。其组方含有可以安神的酸枣仁,在辅料里还添加了同样具有宁心功效的蜂蜜,因此食用起来口感较好,复方酸枣仁膏就此成为西苑医院经典特色膏方之一,该院已成为广大失眠患者的“福地”。...

  • 失眠通过一些中医的方法来辅助调整

    失眠通过一些中医的方法来辅助调整

      雨水以及反复的闷热气温,很多人容易出现睡觉不安稳、有时睡到半夜也容易醒,对于单纯性失眠或者简单的一过性失眠(时差所致),可通过调整生物节律很快恢复,无需药物治疗。但是对于较为严重的无其他疾病伴随的失眠,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庄礼兴表示,除了通过抗抑郁、抗焦虑的一些药物可服用治疗失眠的药物,对于体虚的中老年人也可以通过一些中医的方法来辅助调整。   本期专家 庄礼兴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症:安神助眠   专家开方:酸枣仁饮,...

  • 中药治失眠副作用少

    中药治失眠副作用少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睡眠时间短等,现代医学多用镇静剂(如安定)治疗,但服后多有头晕、头痛、乏力等副作用,而中医药治疗失眠不但有确切的疗效,而且副作用少。 失眠,中医又称“不寐、不得卧”,认为是体内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故治疗原则主要是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使脏腑功能正常。结合其伴随症状,如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心神不宁等,中医将失眠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实证主要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虚证主要为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

  • 小儿头痛 中医治法

    小儿头痛 中医治法

      某医之子,8岁。2010年11月17日早晨诉头痛,家人未在意。至上午10时许学校联系家长说:孩子头痛剧烈。接回家中其父亲为孩子诊查、处方用药(不详)治疗,未效。吃晚饭时伴呕吐,继续用药治疗,第2天头痛依旧,且饮水、吃饭则呕吐,不饮、不食则不呕吐,遂赴县医院诊查,做脑CT、脑电地形图、血液分析等检查皆无明显异常。拟诊为“病毒性脑炎早期”,用穿琥宁、甘露醇等输液,效仍不显著。   11月19日下午1点左右,家长邀笔者诊治,至其家见患儿正在输液,且啼哭不止。询之得知,孩子前额及两侧太阳穴部位疼...

  • 神经衰弱失眠的中医治疗

    神经衰弱失眠的中医治疗

    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症,中医认为是由于气阴两虚、肝郁气滞、阳不入阴、心肾不交等因素引起的。临床上一般分以下四型辨证施治。 1.气阴两虚:患者失眠,口干心烦,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安神。 处方:百合、浮小麦、夜交藤各30克,莲子15克,大枣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2.肝郁气滞:患者失眠易怒,心神不安,口苦,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少苔,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养心安神。 处方:钩藤、合欢皮、夏枯草、炒酸枣仁各15克,丹参、珍珠母各30克,炙甘草6克。...

  • 中医调节脏腑来治失眠

    中医调节脏腑来治失眠

    暑天容易让人烦躁和休息不好,特别是患有失眠的中老年人不得不服用安定、硝基安定等西药来改善睡眠。虽服药后暂时有效,但时间一长会出现耐药性和依赖性等副作用,很难从根本上治愈失眠。记者日前采访中国药科大学副主任医师陈林雅时了解到,中老年人失眠90%以上与脏腑不调有关,治失眠而不调节脏腑是治标不治本。陈大夫指出,治疗中老年人顽固性失眠,只有通过脏腑调节才能去除引起失眠的根本原因,达到镇静安神、改善睡眠的良好效果。 据陈林雅大夫介绍,人的全身各脏腑气血、阴阳平和是良好睡眠的基础。中医认为,人体脏腑器官是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整...

  • 有胃病如何选中药

    有胃病如何选中药

    医学研究发现,秋季胃酸分泌大量增加,容易引起胃病复发。犯了胃病如何选择胃药很关键,将病与症相结合起来选药,治疗效果更好。 消化不良:可用大山楂丸、保和丸、复方鸡内金片、沉香化滞丸等。大山楂丸具有健脾胃、助消化等功能,适用于食用肉食过多引起的脘腹胀闷等症,但胃酸分泌多者慎用。保和丸具有和胃、消食、导滞的功效,可治疗因饮食不节所导致的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嗳腐吞酸等症,药性平和,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均可服用。复方鸡内金片具有健脾开胃、消积化食的功效,可治疗因脾胃不和引起的食积腹胀、饮食停滞、呕吐泄泻等症。沉香化滞丸具有理气...

  • 中医“正邪”对偏头痛的治疗

    中医“正邪”对偏头痛的治疗

    对于不是学中医的很多人来说. 关于中医的知识有很多不了解.所以 看中医的时候会有一些茫然,比如说 中医上的“正”与“邪”。 中医学所论的“正气”内涵相当广 泛而丰富.仅就发病机理而言,正气是 指人体的形体结构、精微物质及其产 生的机能活动、抗病能力、康复能力, 以及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调控能 力之总称. 正气又简称为“正”。中医发病学 认为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 盈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即使 邪气侵袭...

  • 拨开失眠阴霾 中医手法循经按摩失眠穴

    拨开失眠阴霾 中医手法循经按摩失眠穴

    如今失眠日益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一大困扰,今年51岁的吴女士和45岁的陈女士就是遭遇失眠的众多都市人之一,她们都要依靠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中医师提醒说,失眠者最好不要服用药物,容易成瘾,可以试试中医手法循经按摩失眠穴,或可拨开失眠阴霾。 个案:工作压力大加重失眠症状 今年51岁的吴女士是一名公务员,最近由于工作压力,她已经失眠近半个月。吴女士痛苦地说:“我每晚都要吃3片安眠药才能入睡一会,半夜又醒来。白天无心工作,没精打采的,老忘事,记忆力大大减退。” 无独有偶,今年45...

  • 采用中成药辨证治疗失眠 疗效显著

    采用中成药辨证治疗失眠 疗效显著

    失眠,中医谓“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而言。多由心、脾、肝、肾及阴血之不足所致,以虚者居多。采用中成药辨证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心火旺盛型表现为心胸烦热、夜不安眠、面赤口渴、心悸不安、舌红脉数。可选用朱砂安神丸,每次1丸(9克),午后及睡前各服1次。 心阴亏虚型表现为心悸失眠、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健忘口干、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可选用天王补心丸,每次1丸(9克),午后及临睡前用红糖水送服。 心脾两虚型表现为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神疲乏力...

  • 中医内服外用疗法治头晕 调理“天昏地暗”

    中医内服外用疗法治头晕 调理“天昏地暗”

      “不舒服,整天头晕晕”,这是很多人都会出现的症状。但其实,“晕”的种类也有细分。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脑病科主任高敏表示,单纯的感觉头部昏沉只能称为“头昏”,而伴有看东西天旋地转、行走不稳、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医学上才被称为“眩晕”。对付让人异常难受的眩晕,中医在治疗上有内服外用的不同疗法。如何通过调理摆脱“天昏地暗”的感觉,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指导专家   高敏   广东省...

  • 中医辨症治腹泻

    中医辨症治腹泻

    肠胃湿热:表现为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浮数或滑数。宜清热化湿,理气止泻。可选用葛根芩连微丸,口服,一次3 克,一日3次;或遵医嘱。 寒湿阻滞:表 现为呕吐清水,恶 心,腹泻如水,腹痛肠鸣并伴有畏寒发热,颈项或全身关节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宜散寒除湿,和中止泻。可选用藿香正气水,每次1支,一天 3次。 食滞胃肠:表现为恶心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泻下秽臭,气迫不爽,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实。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 治中毒性鼓肠方

    治中毒性鼓肠方

    处方与用法:大黄、乌梅各100克。煎水20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2次,连续 3,5日。应用本法,需结合其他的中西医抢救措施,如抗感染、抗休克、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功效:清热解毒,引毒外出,治各种感染性疹病引起的腹部高度胀气,又叫中毒性鼓肠或中毒性鼓胀,可提高抢救的成功草。 (劳伯温)...

  • 精神分裂症案 中医治狂症

    精神分裂症案 中医治狂症

      张某,女,20岁,农民,于2007年7月就诊。在外出打工时,因与人发生口角而出现烦躁不安,昼夜不寐,语无伦次等精神症状,曾用镇静剂与针灸治疗,稍有安静,但症状无明显改善。刻诊:由家属陪诊,见其形体偏胖,面色红赤,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喃喃自语,且语无伦次;饮食减少,大便干燥,舌质紫红,舌苔薄白而干,脉象弦细偏数。病属狂症,即精神分裂症,乃心肝火旺,阳明燥结证,治宜清肝泻火,逐瘀散结。方用达营汤加减,生大黄60克,生石膏60克,三棱60克,莪术60克。3剂,水煎服,头煎40分钟,二煎30分钟。   二诊:语无伦次有...

  • 眩晕 虚证实证中药方

    眩晕 虚证实证中药方

    “眩”就是眼睛发花,“晕”就是头脑晕转,好象站在 车、船上看到山摇地动、房屋旋转—样,故合称为眩晕。这 种症状只有病人自己说才能知道。眩晕多发生于体质虚弱、 失血以后,或思虑过度, 以及痰饮病等。以虚证较多见,实证较少。现分别介绍如下: 虚证 头晕眼花,面少血色,指(趾)甲淡白,没有精 神,懒说懒动,心烦不安,心跳气短,或腰疫脚软,耳朵里 嗡嗡作响,手脚心发烧。舌质淡红无苔,脉多虚。治宜补虚。 处方 (1)生石决明(研)20克 当归15克 党参1...

  • 中医辨治 突发昏迷

    中医辨治 突发昏迷

    春季天气时冷时暖,疾病多发,体弱或久病不愈者易突发昏迷。中医称昏迷为“昏蒙”“昏愦”“神昏”“不省人事”等。病理总属清窍失灵,神明失用。病因病机包括素体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外感时邪,蕴结化热;饮食不节,嗜食酒酪肥甘;久病脾肾阳气虚衰以及素体羸弱。辨证上首先应分清闭证、脱证,而其中闭证又分热闭、痰闭、浊闭,脱证又分亡脱、亡阳。治疗上闭证宜开,脱证宜固,内闭外脱者开闭固脱兼施。现介绍如下,供参考。 闭证 一、热闭 热入...

  • 抑郁症 中药百优解治疗

    抑郁症 中药百优解治疗

      彭某,女,33岁,于2008年1月21日就诊。患者因心烦急躁失眠到省某医院就诊,诊为“抑郁症”,给予百优解等药治疗,经治疗2月余,未见效果。刻诊:表情烦躁,语言仓促,失眠,健忘,不欲与人接触,已独居3月余,舌质黯而少津,苔薄白,脉沉细涩。诊为脏躁(抑郁症),证属气滞血瘀,当用活血化瘀法,予癫狂梦醒汤加味。处方:炒桃仁8克,红花6克,炒香附10克,青皮5克,柴胡5克,清半夏10克,橘红10克,赤芍30克,炒苏子10克,小麦30克,茯神15克,炒枣仁30克,生甘草10克。7剂,水煎服。   ...

  • 三叉神经痛 中医疗法大全

    三叉神经痛 中医疗法大全

    中医学无相类似病名,一般将其归属于“偏头痛”、“面痛”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灵枢·经脉》篇提到颔痛、颊痛、目外附痛;《素问·缪刺论》有“齿唇寒痛”之症等。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征候特点有较细致的描绘和较深入的认识。如《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上,上攻头目或齿鼻不定而作痛者。”阐述了其病机与症状。《张氏医通》中云:“面痛……不能开口...

  • 中医郁证“抑郁症”治方

    中医郁证“抑郁症”治方

    在当今社会,人们学习、生活的压力逐渐加重,一些性格内向、内心脆弱的人常常因为某种心理社会因素,如夫妻争吵、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而诱发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并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这便是抑郁症。 抑郁症中医称之为郁证。中医认为,“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仲,而气先受病。”可见思想情志不正常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中医治抑郁症首先要辨明虚实,然后分别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抑郁症的实证常见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和痰气郁结数种。 ●肝气郁结者证见精神抑郁,胸闷胁痛,腹胀嗳气,不思饮食,脉多...

  • 头晕伴有头痛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头晕伴有头痛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陈某,女,54岁,于2016年2月26日初诊。主诉:头晕伴有头痛1月余。患者现面色黄暗,头晕头痛,目不欲睁,目开则觉晕甚,胸闷痛,疲倦乏力,气短懒言,反酸,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既往史有高血脂、慢性胃炎、乳腺癌化疗术后病史。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认为此头晕乃因中气不足所致,治当健脾益气,宽中和胃,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生黄芪20克,潞党参15克,炙甘草5克,广陈皮10克,北柴胡10克,广升麻10克,石菖蒲30克,炒白术15克,怀山药3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 中医“呕吐忌甘”小议

    中医“呕吐忌甘”小议

    “呕吐忌甘”,即呕吐病人不宜使用甘味之药,如蜂糖、甘草、大枣之类。在临床实践中,过食甘味之药或甜食而引起呕吐者,时有发生;呕吐而食甘味之药或甜食而致病情加剧者,也屡见不鲜。说明“呕吐忌甘”,确有事实依据。但是象六君子汤、大半夏汤、旋复代赭石汤,这些治呕吐的常用方中却有甘草、大枣等甘味药物,这又是为何?因为甘味之药大多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脾胃虚弱而呕吐的患者用之,能使脾气健运,呕吐自,止。但是,甘味之药,其性粘滞,用之尚有助湿生痰之弊。故《伤寒论》云:“若酒...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