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第51页
-
盛丽先:三拗汤治儿童咳喘
三拗汤系由《伤寒论》麻黄汤去桂枝而成,主治鼻塞声重、咳嗽痰多、头痛目眩等外感风寒咳嗽证。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首次出现以“三拗汤”为名的成方,采用连节麻黄、连皮杏仁、连梢甘草,与常规炮制加工方法相拗,故名三拗汤。《和剂局方》认为此方长于开宣肺气、降逆平喘,因去辛温之桂枝,发汗力不及麻黄汤,可放心使用。历代医家以三拗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感冒风寒、头痛身疼、喘咳胸满、痰白清稀、风寒犯肺、肺气闭郁、声音嘶哑等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使之成为治疗外感咳嗽的经典方剂。浙江省中医院盛丽先教授以三拗汤为主...
-
咳喘痰多 冯世纶抄方 射干麻黄汤案三则
笔者有幸跟随经方名家冯世纶教授抄方以来,受益颇多,从中摘取射干麻黄汤案三则,以飨读者。 医案 案一:张某某,男,56岁。咳喘1月,干咳无痰,喘息,受凉或下午喘重,喘时汗出,侧卧可眠,口中和,有哮鸣音,小便可,夜尿3~4行,苔白腻,脉细弦,左反关。 处方:麻黄10克,射干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五味子15克,细辛6克,姜半夏15克,炙甘草6克。7剂。服后咳喘愈,未再服药。 按:咳喘上气,喉中痰鸣,受凉喘重并喘时汗出,微兼有表,正合射干麻黄汤证。 案二:林某,...
-
传统中成药“退烧三宝”
安宫牛黄丸 来源于清吴鞠通《温病条辨》。该药由黄连、郁金、栀子、水牛角浓缩粉、牛黄、朱砂、雄黄、麝香、冰片等药材配伍而成。剂型为大蜜丸,每丸重3.3克。本药清热解毒作用最强,目前多用于:①温病温邪化火热人心包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及小儿惊风抽搐之症;②中风痰厥昏迷不醒(初期服之以降血压)等症。亦可用于肝昏迷、慢性肾炎尿毒症。成人服用每日1次1丸;3岁以内小儿每日1次,1/4丸;3—6岁每.日1 次,1/2丸,或遵医嘱。 局方至宝丹 来源为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成药由水牛角浓缩粉、琥珀、安息香、雄黄、...
-
三根汤 小儿感冒食疗 祝肇刚
小儿感冒由于小儿冷暖不知调节,肌肤嫩弱,腠理疏薄,卫外机能未固,故易于罹患。受病以后,因脏腑嫩弱,故传变较速,且易兼夹痰壅、食滞、惊吓等因素而使证情复杂。证治仍分风寒、风热为主。可用小儿感冒食疗 三根汤 组成:葛根15克,白茅根30克,芦根30克 用芦根,中用葛根,下用茅根,三药合用使三焦通利,气机通畅,邪出有路,邪去则正安。白茅根性味甘寒,清血分之热并可利小便。葛根味甘性辛平,可解肌退热生津。芦根味甘性寒,清气分之热,且可养阴除烦。芦根茅根用鲜品更佳,需用量加倍,干品味淡。煎成汤后,味亦甘甜,有利于小儿服用,注意...
-
治流感三型五方:中医师黄省三
黄省三《流行性感冒实验新疗法》中医验方,是岭南地区防治流行性感染性发热性传染病特色疗法之一。半个世纪过去,甲流又在广东乃至全国流行,重新发掘整理名医经验,可以为当今防治甲型H1N1流感提供科学借鉴。 黄省三(1882年~1965年),名思省,番禺人,广东省名老中医。幼时即随父习医,19岁学成行医故里。1910年迁居省城广州南关西横街医寓“黄崇本堂”。1924年离穗赴港,在香港跑马地礼顿山道设馆行医,开始接触外国医学,购进显微镜和实验设备,并聘请两位留学德国的西医师协助,求诊者甚众,名...
-
自制三种水助感冒康复
春季早晚温差大,容易患感冒,大家可以在家自己制作一些水剂,有助于感冒症状的缓解。 喉痛:淡盐水。将7.5 克盐溶解在250毫升温水中,缓慢漱口可以缓解咽喉肿痛,每隔6—8小时漱口一次。不要使用刺激性的漱门水,它们可能会加剧呼吸道干燥。如果声音沙哑,应少说话,并忌大声叫喊。 咳嗽:玉米水,玉米1 个(带须及最里层的皮),胡萝卜150克去皮切成小块,荸荠8个去皮,加水100(7-- 1500毫升,水开后中火煮 25分钟左右(至玉米熟透)。待汤水温热,每口服用 5-6次,200毫升/次。适川于咳嗽、咽痛、咳黄...
-
三个偏方“击退”感冒
日本自古就有食疗驱感冒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其中,三种吃法对预防和缓解感冒初期症状有帮助。 干香菇煎汁能退烧 研究表明,香菇的成分中含有抗病毒物质,把干香菇煎成汁饮用,自古以来就被日本人看成是治疗初期感冒的良药,对缓解感冒初期发烧、咳嗽等症状很有帮助。如果感觉干香菇汁口感不是很好,饮用的时候可加点蜂蜜。 豌豆角汤可改善易感冒体质 日本人常把豌豆角做成汤,从而改善易患感冒的体质。豌豆中的维生素C有助抑制过氧化脂质,防止细胞的老化,同时还能促进骨胶原形成,抑制致癌物质的生成,因此对提高免疫力、改善易患感冒的体质很有帮助...
-
风热感冒宜选三种中成药
人夏后,有些怕热的老人晚上喜欢开窗睡觉,而这十分容易诱发感冒,这种人夏后多风、多热环境下发生的感冒,大多属于中医所说的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常用的药物包括菊花、薄荷、桑叶等。 隋代著名医书《诸病源候论》中说:“风热病者,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肺为五脏上盖,候身之皮毛,若肤腠虚,则风热之气,先伤皮毛,乃人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