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第147页
-
慢性疲劳 中药洗浴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以长期疲劳为突出表现,同时伴有低热、头痛、肌肉关节痛、失眠和多种精神症状的症候群,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其主症是原因不明的持续或反复出现的疲劳,且疲劳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不少于6个月,疲劳感经充分休息后仍无法缓解。次要症状是健忘或(和)注意力不易集中、咽喉炎等,部分患者可见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触痛及肌肉痛,或多发性非关节炎性关节痛。 大部分患者皆伴有头痛和不同程度的失眠。采用中药药浴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方法:取佩兰、鸡血藤、夜交藤、炙黄芪、合欢皮、...
-
孙浩老中医的几种外治方药和用法
小儿夏季发热,常见病因有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和小儿夏季热。因小儿服药困难,可以用外治法治疗,且外治方药用药少、价格低、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疗效不亚于内服药。现将我院孙浩老中医的几种外治方药和用法介绍如下。 沐浴法 藿香、香薷、竹叶、大青叶各30克,豆卷30克,薄荷、浮萍各15克,煎10分钟左右,共煎汁2000~2500毫升,滤去药渣,倾入盆中,待水温降至40℃~50℃时,置患儿于水中,半仰卧,频频用手带水在患儿腋下、胸、背、手足心等处抚摩,约10~15分钟后,将患儿抱起,擦干身体,...
-
阴虚便秘饮中药汤 阴囊湿疹苏叶外治
阴虚便秘饮中药汤 处方:桑葚、枸杞子各20克,玄参 15克。 用法:上药加水300毫升煎煮30分 钟,于饭后半小时温服,每日分2次服, 每日1剂,连续服用3~5剂。治疗期间 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少食油炸、辛辣 及刺激性食物。 主治:阴虚便秘(症见:形体消瘦、口 燥咽干、手足心发热、大便干燥如羊屎, 舌红少苔,脉细数)。 刘 晗 阴囊湿疹苏叶外治 处方:取紫苏叶(干品)150克。 用法:将紫苏叶其中的50克研为细 粉备用,剩下的:100克加水煎煮。先用紫 苏煎液浸洗患处(可待药液变温后使 用),再用...
-
几款药茶缓解多种病症
牛蒡薄荷茶:牛蒡 子、绿茶叶各5克,丹皮、 玄参、薄荷各3克。将牛 蒡子、丹皮、玄参煎取药 液300毫升,冲泡薄荷、 绿茶,大约浸泡10分钟 后即可饮用,分数次服, 每日1剂,连服3~5剂。 功效:疏风解毒,消痈。主 治:头面肿痛,风火牙痛。 荆芥绿叶茶:荆芥、 甘草、绿茶叶各3克,牛 蒡子5克。上药放入保 温杯中,冲人沸水,浸泡 10分钟即可饮服,续水 冲泡至味淡,每日1剂, 连服5剂。功效:疏散风 热,解毒利咽。主治:咳 喘,咽喉不利。 辛夷花白芷茶:辛夷 花、绿茶叶各5克,桔梗、 白芷各3克。将辛夷花、...
-
中药汤剂在治疗贫血症中的运用
血液是维护人的肌体生命重要因素,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血液内含有各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无机盐类、氧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具有营养组织、调节人体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当一个人血液的生理功能失常,就会出现病理现象,临床上常见的有血虚。血虚是人体内血液不足所出现的病理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所致导贫血。因各种原因失血过多后,体内新血一时未能补充;消化吸取机能减退或发生障碍,或因为“气化”功能不足,以致食物中的精华物质不能吸收以化生血液;淤血不去,新血不...
-
糖尿病性胃轻瘫中药治方
糖尿病性胃轻瘫中药治方(肝胃气滞) 处方:柴胡、白芍各10克,枳壳、枳实各6克,香附、佛手、丹参、葛根、黄芩、郁金各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用于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中医辨证属肝胃气滞型。症见胃脘痞闷不舒,胸胁胀满,疼痛;喜叹息,嗳气频频,急躁易怒,舌有条状黄苔,脉弦。 专家点评:方中柴胡、香附调达肝郁,宣畅气血;佛手增强行气力量并能和中止痛;白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枳实、枳壳理气消胀、化积,有促进胃肠蠕动作用;丹参、郁金活血通络,有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功能;气郁日久...
-
轻度糖尿病足可以配合药膳治疗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部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这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影响和负担。 糖尿病足的症状和体征因病程和病变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轻者只有脚部微痛、皮肤表面溃疡;中度者出现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合并软组织炎;严重者在溃疡同时合并软组织脓肿、骨组织病变,脚趾、脚跟或脚背局限性坏疽.甚者出现全脚坏疽。中医认为,糖尿病足是由于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所致。对于轻度糖尿病足的患者,可以配合药膳治疗。 1.丹参、红花各6克,桃仁9 克,鸡蛋...
-
糖尿病中药方 白虎肾气汤详解
糖尿病 从中医角度诊治糖尿病,必须分型辨治选方用药。白虎肾气汤是笔者治疗糖尿病肾虚胃热证的常用方,只有审明病变证机而选用治疗方药,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如巩某,女,47岁。有糖尿病多年,长期口服二甲双胍片等降糖药,查空腹血糖,通常情况下在9~10毫摩尔/升之间,若停药则在16~18毫摩尔/升之间。根据口渴欲饮水,易饥,小便多,腰酸腿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弱,辨为肾虚胃热证。用白虎肾气汤6剂,诸症状明显减轻;又以前方治疗12剂,查血糖6.0毫摩尔/升,诸证悉除。为了巩固治疗效果,前方变为散剂治疗半年,效果显...
-
民间中草药治常见病
夏枯草治乳腺增生症。每天 用夏枯草30~50克,水煎代茶饮。 结果:用此法治疗本症32例,经 用药1~6个月,其中显效者20 例,有效者10例,无效者2例。总 有效率95%。 鱼腥草治阴囊湿疹。先将 1000毫升的水煮沸,然后取鲜鱼 腥草100克(干品15克),放入沸 水煎3~5分钟,待其稍凉后,再用 纱布蘸药汁烫洗患处,注意不要 烫伤皮肤,每天早晚各洗1次。一 般连用1周即可痊愈。 金钱草治胆石症、胆囊炎。 每天用金钱草30~60克,沸开水 泡分多次服当茶饮。结果:28例 中,最短服用45天,最长服用1 年,...
-
民问中草药 巧治常见病
墨旱莲治带状疱疹。将新鲜墨 旱莲用清水洗净,搓揉挤压取汁,涂 擦患处,每天3—4次。结果:用此法 治疗本病20例,基本治愈16例,好 转4例。总有效率为100%。 稀莶草治夜盲症。将稀莶草适量 研成粉,装瓶备用。用时,每次取药 粉3克,鸡肝15克,蒸熟,每天服1 次。蒸鸡肝时勿放油盐,待服时放少 量酱油调味即可。结果:用本方治疗 夜盲症20余例,效果显著。一般轻 症服3剂,重症服7剂即可痊愈。 辣蓼草治足癣。有人用辣蓼草 治疗足癣,效果良好。取新鲜辣蓼 (全草)100克,加水1500毫升,煎汁 30...
-
糖尿病治疗:中药外治方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糖尿,本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等。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常见的并发症及伴随症有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 中医认为,本病病机多为燥热阴虚,津液不足,当以滋阴清热,补肾益精为治。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外治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一定疗效。以下介绍几则外治方: 方一 组成:桂枝、生附片各50克,紫丹参、忍冬藤、生黄芪各100克,乳香、没药各24克。 制...
-
糖尿病合并代谢异常的疾病用药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血糖控制不好,可以发生很多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糖尿病合并代谢异常的疾病,最为常见的有高血压、血脂紊乱以及高尿酸血症,那么。应该如何用药呢?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用药应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一般以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某某普利命名)、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一般以氯沙坦、缬沙坦等某某沙坦命名),二者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一线药物。 目前,高血压的治疗并不主张用大剂量单一药物.而是以小剂量多种降压药物联合使用为主,这样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协同降压作用,而且可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
中药泡脚治疗早期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常表现为脚上皮肤干燥、弹性差,皮色变暗,肢体麻木、感觉差,逐渐出现刺痛,长时间行走后腿痛,逐步发展到休息时也痛,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严重的可引起皮肤溃烂、感染化脓,甚至坏死。所以,当出现抬高下肢时足部皮肤苍白,下肢下垂时则呈紫红色,足部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早期症状时,应及时治疗及预防。我院应用外治方疗效满意。 中药方:艾叶20g、苏木10g、生甘草10g、红花10g、没药10g、草乌(制)10g、川芎10g、透骨草30g、秦艽10g、伸筋草15g。将上药水煎取汁,适当温度时足浴20~30分钟,每...
-
治疗糖尿病中成药的选用
糖尿病相当于中医学 “消渴”等范畴。其病是在阴虚的基础上,由饮食不节、情志不调、房事不节、劳欲过度、热病火燥等因素引起阴虚燥热所致。中医治疗消渴证,注重整体调理,辨证施治,在治疗上强调阴阳平衡,坚持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病症,甚全不同的季节及生活环境,采取不同的治法和方法,如补肾健脾、调肝和胃、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或活血化瘀等。在改善症状、恢复胰腺功能、降糖及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方面皆有一定的疗效,显示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1.肺肾阴虚型:小便频数,腰酸耳鸣,身倦乏力...
-
中药足浴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常表现为脚上皮肤干燥、弹性差,皮色变暗,肢体麻木、感觉差,逐渐出现刺痛,长时间行走后腿痛,逐步发展到休息时也痛,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严重的可引起皮肤溃烂、感染化脓,甚至坏死。所以,当出现抬高下肢时足部皮肤苍白,下肢下垂时则呈紫红色,足部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早期症状时,应及时治疗及预防。笔者应用外治法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处方:艾叶20克,苏木、生甘草、红花、没药、制草乌、川芎、秦艽各10克,伸筋草15克,透骨草30克。用法:将上药水煎取汁,温度适当时足浴20~30分钟,每日1次,每次1剂。此方有温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