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药 第120页

药 第120页

  • 中药治甲亢性腹泻疗效好

    中药治甲亢性腹泻疗效好

    甲亢性腹泻是指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腹泻,多为顽固性腹泻。目前西医治疗尚没有满意的疗法。应用中药治疗甲亢性腹泻3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甲亢性腹泻患者30例,其中男9 例,女21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为2 年;均排除直、结肠器质性病变。 二、临床表现 30例甲亢性腹泻患者均表现为大便呈糊状,泻下不爽,肛门灼热感,每天如厕5~15次不等。患者因此极度消瘦,有的表现为恶病质状态,脐腹灼痛,心烦口苦,性情急躁易怒,心慌,多食易饥,多汗,突眼,颈部增粗,...

  • 拉肚子别马上吃止泻药

    拉肚子别马上吃止泻药

      拉肚子时吃止泻药,这是人们最常规的做法,却不知道,这可能给健康埋下隐患。   首先,病因很多需对症选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饮食太凉刺激胃肠道、精神紧张时都可能拉肚子。长期服用抗菌药的人还可能因肠道菌群失调而腹泻。腹泻病因很多,如果没有搞清楚就吃止泻药,不但会“无功而返”,还可能加重病情。   其次,吃药太早会留住毒素。和咳嗽类似,适度的腹泻其实是一种身体的保护机制,它能把肠道内的坏死细胞和毒素排出体外,如果刚拉肚子就吃止泻药,可能使毒素无法充分排出而引起中毒症状。因此,刚腹泻时,可先禁食...

  • 颈项强痛伴头晕 通过针药并施

    颈项强痛伴头晕 通过针药并施

      该患颈项强痛伴头晕1年余,半月前因工作劳累而突发眩晕,做脑部CT及脑血流图检查未见异常,结合颈椎MRI检查及临床体征,以及舌象脉象,四诊合参,辨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眩晕,治以滋阴清热、宁心安神,通过针药并施而获良效。   何某某,女,55岁,自由职业,重庆市南岸区人。2010年9月15日初诊。   患者因“颈项强痛伴头晕1年,突发眩晕半月”前来就诊。患者于1年前出现颈项强痛伴头晕,由于症状较轻未予以重视。半月前因工作劳累而突发眩晕,并伴见恶心欲吐...

  • 脾胃气虚噎膈中药旋覆代赭汤

    脾胃气虚噎膈中药旋覆代赭汤

    游某,男,82岁。于2005年4月2日初诊。患者于3月5日在武汉某医院因食道癌手术,术后半月痊愈出院,因饮食失节,近2日进食则梗塞呃逆频频,呕吐食物及酸苦水,甚则呕吐涎沫,不能饮食,脘腹不适,消瘦,精神疲惫,大便3日未行,尿短微黄,舌淡苔白欠润,脉结代弱。中医诊断:噎膈,证属脾胃气虚,痰食中阻,胃气不降。治以降气化痰,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药用:旋覆花10克(包煎),代赭石12克(先煎),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党参20克,厚朴10克,炙黄芪15克,藿香10克(后下),黄连4克,吴茱萸2克,火麻...

  • 选用中成药止泻要对证

    选用中成药止泻要对证

      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多因受到暑、湿、寒、热之邪侵袭,加上暴饮暴食、过食肥甘、温凉失宜、或进食不洁腐败之物,伤及脾胃而导致腹泻。中医治疗疾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此,治腹泻时,应根据具体病情辨证选用中成药。   伤食证   表现为胃脘痞满,恶心反酸,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腐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舌苔厚腻,脉象滑数。治宜消食化滞,理气和胃。可服用保和丸,也可选用加味保...

  • 吃胃药有讲究

    吃胃药有讲究

      胃药是家庭常备药之一。专家指出,服用不同胃药,在时间和饮水量等细节问题上都有不同讲究。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教授张涛表示,胃药一般都不会伤害胃,但是服用不同的胃药在饮水量上有所区别。   比如,中和胆汁、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会强调多喝一点水,能够起到辅助缓解的作用,加速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多喝一点就行,但是无需过量,因为过量之后并不能起到稀释胃液、胆汁的作用,人体有自动调节的机制,摄入过量水后,会导致血液中水含量过多。因此排泄带走的无机盐、糖分也会随之增多,反而不利...

    精品偏方 2024-03-08 17 0 讲究
  • 瘀血头痛 辨治方药

    瘀血头痛 辨治方药

      头部外伤所致瘀血阻滞经络,络脉瘀阻而致头痛经久不愈,或因头颅血管病变而致血行不畅、血脉痉挛等等,皆可致瘀血头痛,是头痛中较为常见的证型。   辨治方药   临床表现:头痛经久不愈,一般痛处固定,如锥如刺,疼痛多于夜间或阴雨天加重,或有头部外伤史,或有脑血管硬化及血脂、血黏稠度偏高等病变,舌质常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沉细。此为瘀阻脑络。   治法:祛瘀通络,疏风止痛。可选用血府逐瘀汤或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   方药:柴胡、炒枳壳、当归、白僵蚕、桃仁各10克,川芎、赤芍各12克,生地15克,红花...

  • 血管性痴呆遣方用药

    血管性痴呆遣方用药

      病因病机   血管性痴呆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智力进行性下降,记忆、判断、计算等认知功能障碍,并可伴有情感障碍,行为及人格异常。血管性痴呆以老年人居多,或易发于中风病之后。本病属中医学“健忘”、“呆病”、“文痴”、“癫病”等疾病范畴。   关于本病病机,历代文献中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肾虚说,《灵枢·海论篇》说:“脑为髓之海&rd...

  • 终年偏头痛 调和阴阳随症用药

    终年偏头痛 调和阴阳随症用药

      黄某,女,38岁,终年偏头痛,苦不堪言,久治不效。初诊时由家属搀扶而入。观其面色灰黄,神萎项强,口渴欲饮,头痛难抬举,体弱声微。诊寸脉带弦,两尺虚小,舌质红降,苔干白。诊后认为,病属肾阴亏涸,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发头痛。同时有兼肾阳不振,水气蒸腾乏力,津液难以化生,故有口渴。此病实乃肾中阴阳两虚所致。治当以调和阴阳,随症用药。   处方:生地18克,金石斛10克,天冬9克,麦冬9克,肉桂5克,菊花12克,枸杞子12克,山茱萸15克,北沙参10克,黄柏9克,甘草5克。3剂,水煎空心服。   数日后复...

  • 山药蛋黄治慢性腹泻

    山药蛋黄治慢性腹泻

    取山药30克,熟鸡蛋黄2枚。将山药切块,捣成碎沫,用凉开水调成山药浆,然后再将山药浆倒入锅内,置小火上,不断用筷子搅拌,煮2-3沸,加入鸡蛋黄,继续煮熟即成。 每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温热服食。此方可健脾止泻,适用于脾虚久泻、大便清稀、水谷不化者。...

  • 胃脘痛 必当辨证审因投以方药

    胃脘痛 必当辨证审因投以方药

      胃脘痛之病情,虽有虚、实、寒、热或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之殊,就其病因、病机推之,则可辨为气滞、血瘀、寒凝、火郁、食伤、停饮、中虚、津伤以及虫积等不同。故治疗时,必当辨证审因,相机立法,投以方药,可得而治焉。   气滞胃痛   胃脘部膨满作痛,其痛串走无定处,频发噫气,或呃逆不休,心烦易怒,屡欲太息,逢恚怒则胀痛增剧,食少口干,舌赤苔白,脉象沉弦而滑。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药:香陈理气汤(自拟方)。处方:香附15克,陈皮20克,柴胡15克,紫苏15克,枳壳10克,麦芽20克,木香4克,薄荷8克。加减...

  • 中老年人急性肠炎药膳

    中老年人急性肠炎药膳

    急性肠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多由于细菌及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致,其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脱水甚至休克,大便多呈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恶臭,可伴有腹部绞痛、发热、金身酸痛等症状。其致病菌多为沙门氏菌属,由于微生物对肠黏膜的侵袭和刺激使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产生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粪便稀薄,排便次数增加,临床上与急性胃炎同时发病者,又称为急性胃肠炎。病因多为暴饮暴食,进食过多的高脂高蛋白食物,饮酒、饮冰凉饮料过多,或进食腐败、污染的食物。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 老胃病 中药热奄包治疗

    老胃病 中药热奄包治疗

      王师傅是老胃病了,由于工作原因,长期饮食不规律,又有饮酒、暴饮暴食、贪吃冷食这些坏习惯。近来胃实在是难受,不得已住进了医院。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病科李鲜主任医师诊断为脾胃虚寒。除辨证治疗外,还给他开了中药热奄包治疗。   李鲜介绍,中药热奄包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即用大青盐加上根据病人情况配制的中药加工成颗粒制作而成。大青盐起通络、引经的作用,中药选用活血化瘀、行气的。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热奄包就是将中药药力通过皮肤渗透到疾病部位,从而达到通经活络,缓解胃部疼痛的作用...

  • 山药苡仁 巧治久泻

    山药苡仁 巧治久泻

    方法: 取山药0.5公斤, 薏 苡仁1公斤,共研成粉末,搅拌 均匀后取50克, 加水煮成糊 状,加白糖适量,每日早晚各服 1次, 连服半月,对顽固性泄泻 有较好效果。 主治:久泻(顽固性泄泻),发病 半年以上,反复发作,大便时泻,水谷 不化,每日1—2次或3-4次,类似现 代医学说的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 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曹 恒...

  • 细菌性痢疾用药 中医疗法

    细菌性痢疾用药 中医疗法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多数为1~2天。起病前有食入污染食物或与痢疾病人有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腹痛、里急后重,每天排便多次,脓血便、量少;左下腹痛伴肠鸣音亢进,严重者表现为中毒型痢疾。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大便培养阳性可确诊。   辨证论治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对痢疾就有记载:《内经》谓之“肠澼”,《难经》称为“滞下”,均属痢疾范畴;正式...

  • 产后腹泻 中药精方疗

    产后腹泻 中药精方疗

      1968年秋季,时值阴雨连绵,有一李姓妇女患产后腹泻求诊。自诉:产后13日,大便溏稀,日四、五次,腹部胀满,肠鸣阵阵,纳食减少,形体消瘦。问其恶露已停,时有汗出,夜眠难安,口干不欲多饮。前医曾给参苓白芍散、胃苓汤等方,症状未减轻。现消瘦脱水貌,舌淡苔薄白,脉濡缓。   祖父诊后云:产后诸症是本虚,气血双亏,脾胃不足,此妇人尤甚,实则是脾虚难以运化水湿,水湿泛滥于肠道,故而腹泻。前医用参苓白术散、五苓散类方,也属对证,只因该患者脾虚肠弱,药物难以吸收,故效不佳耳。思之再三,祖父给出一方:土炒白术30克,车...

  • 中药刺五加巧治神经衰弱

    中药刺五加巧治神经衰弱

    中老年人患上了神经衰弱,会出现体倦乏力,失眠多梦而且记忆力差。专家指出,中老年人不妨服用些刺五加,对治疗神经衰弱很有好处。 刺五加的服用方法有很多,可以取几片薄片泡水代茶饮,对于神经衰弱严重的病人可以尝试以下的服用方法:夜交藤30克,灵芝15克(先熬),当归10克,合欢皮、五味子、酸枣仁、茯神、熟地、刺五加各15克,磁石20 克(打碎先煎),水煎分3次服。服用一段时间可以起到治疗失眠分3次、降血压、增强机体防御能力等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刺五加原名五加皮,分为刺五加、五加皮、香加皮三种不同药材。此方选用的是刺五...

  • 紧张性头痛案 中医辨证用药

    紧张性头痛案 中医辨证用药

      霍某,女,32岁,1999年12月10日初诊。   主诉:两侧头痛反复发作2年多。患者两年前一次闹情绪后,自行用头撞墙致头痛时作。经头部CT、磁共振、脑电图、脑血流图等检查,均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多家三甲医院均诊断为血管紧张性头痛。曾经间断服用中药治疗,疗效不显,具体辨证用药不详。   该诊:体型偏瘦,时有叹息,自述两侧头部如有绳困,头痛时作,从过去情绪不良加重到现在夜间、寒冷、情绪变化等均要加重,食纳不佳,舌淡苔薄,脉细涩。西医诊断:紧张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辨证:肝气郁结、脾虚夹瘀。处方:炒...

  • 严防御二昧药治好腹泻病

    严防御二昧药治好腹泻病

    在南宋时期的宫廷医案里,记载了一则宋孝宗患腹泻病太医们治之不见起色,后经杭州市一位郎中只用了二味药就将病治愈的经过。 宋孝宗由于经常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常常发生腹泻。一次他因吃湖蟹后腹泻,一天泻三、四次,完谷不化,皖腹胀闷,稍进油腻食物后腹泻次数就增加,结果是太医们治疗多日后也不见起色。在众太医们束手无策、十分惊恐之时,一大臣推荐杭州城内一位叫严防御的郎中立即进皇宫为皇帝治病。严防御查看了皇帝的舌为舌淡苔白,诊过脉后见缓弱脉。于是他在皇帝及众御医、大臣面前说: “皇帝患的是脾虚泄泻,应用健脾的方法治...

  • 小心药物性胃病

    小心药物性胃病

    秦先生是个“老胃病”,这天因牙痛吃了几片止痛药,谁知引发了大出血.又是吐血.又是拉血便。人一下子就休克过去了,幸好家人及时叫来急救车,把他送到了医院才得以救治好转。临床显示,由药物引发的包括胃溃疡在内的药物性胃病病例并不少见。由药物引起胃的不良反应,约占药物性副作用的1/3。许多口服药物均可引起胃部不适,即便是某些非口服的药物,亦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胃部不适。药物性胃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因用药种类、剂量,以及是否联用有刺激性药等而有所不同。主要是胃部受刺激、胃黏膜屏障遭受不同程度损害所...

  • 胃贵在养 胃病使用药膳茶饮方

    胃贵在养 胃病使用药膳茶饮方

      现代人常受胃病困扰,胃病已变成一种很普遍的毛病。胃病患者除了接受治疗,日常生活中也应调理,才能逐渐改善病情,所以民间才有“胃贵在养”的说法,建议可使用适当的药膳茶饮方,对改善胃病有帮助。其用法、用量可就近向中医师咨询。   佛手花茶   材料与做法:佛手15克、玫瑰花6克,把佛手、玫瑰花用热水浸泡后即可饮用;   功效:可以帮助消化、生津、补气养阴。   乌梅参茶   材料与做法:党参15克、山楂15克、玉竹15克、扁豆15克、乌梅15克。将这些中药材和食材用热水...

  • 治疗胃下垂最好的药方

    治疗胃下垂最好的药方

    方药:柴胡、枳壳、 白术、元 胡各12克, 白芍、郁金、陈皮、炙 甘草、升麻各8克,砂仁5克。 加 减:嗳气酌加旋覆花、代赭石各15 克;泛酸酌加煅瓦楞子、乌贼骨各 2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1 个月为1个疗程。主治:胃下垂肝郁 气滞型。 疗效:治疗42例,显效26 例(上腹部饱胀不适、厌食、恶 心、嗳气及便秘等症状消失,X线钡 餐检查胃小弯最低点较治疗前上 升>4厘米);有效12例(上述症状 好转,X线钡餐检查胃小弯最低点较 治疗前上升1-3厘米);无效4例 (上述临床症状及X线钡餐检查无 改善)。总...

  • 3妙招防止服中药呕吐

    3妙招防止服中药呕吐

    中药方剂是由多种中药配伍组成的,每种中药都具有苦、辛、酸、麻、咸、涩等不同的味道,所煎出来的煎剂将这些味道汇集到一起就会形成难以下咽的气味。特别是一些味觉神经敏感的病人,很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怎么避免服用中药呕吐?这里教您三个小方法。 采用小量频服法 先让病人服一小口试探,若吐就让其吐出,如此两三次后,一般就可适应,然后再一次服下,一般就不会再吐了。 采用大量快服法 即待汤药凉了以后,屏住呼吸一口气将汤药喝完,饮药途中最好不要停顿,以免勾起药味而诱发呕吐。饮完汤药后立即用凉开水漱口再饮少量...

  • 治气虚头痛 辨治方药验案举隅

    治气虚头痛 辨治方药验案举隅

      头为诸阳之会,气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痛绵绵,清窍不利。气为血之帅,气升则血升,且气血互生,故气虚者往往血虚;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气,故气虚头痛,与脾气的升发输布、肺气的宣降治节,密切相关。   辨治方药   临床表现:头痛绵绵不愈,时发时止,倦怠乏力、畏寒少气;或遇劳则剧,食欲不振;或说话吃力,声音嘶哑;或反复感冒,鼻塞流涕;或视力减退,目畏强光;舌质淡,脉虚大而空、或细弱。   治法:益气升清,祛风降浊。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基本方药:黄芪15克,党参、白术各12克,当归、防风...

  • 马骏应用对药治疗脾胃病经验

    马骏应用对药治疗脾胃病经验

      “对药”是指某两味药总是成双成对出现,如影随形,起着相辅相成或相得益彰的作用。笔者老师马骏为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在临床诊治疾病中擅用“对药”,特别是在脾胃病的诊治中,他根据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生理病理上既对立又统一,且和肝木关系极为密切等特点,在使用“对药”中,强调阴阳升降、通补、润燥、散敛之平衡,力求“调和致中”,“以平为期&rdquo...

  • 老年性痴呆中医药治疗或有优势

    老年性痴呆中医药治疗或有优势

      ●2010年全球有3560万痴呆患者,预计2050年将超过1.15亿。其中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是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性痴呆,约占痴呆病例的60%~70%。中国现已成为老年性痴呆第一大国。保守估计,我国现有600万~800万老年性痴呆患者,占世界发病人数的1/4,将分别于2020年和2040年达到1020万和2250万。实际数字或许更惊人。   ●作为一种多因异质型疾病,单一药物、单一靶点治疗老年性痴呆很难获得理想效果,多环节、多靶点的协同治疗可能是未来药物治疗和研发的趋势。从这一角度来说,中药因含有多种有效...

  • 胃脘剧痛中药加味芍药甘草汤

    胃脘剧痛中药加味芍药甘草汤

      谭某,女,30岁,村民。于2004年9月初诊。患者因胃脘剧痛入院。诊断为“急性胃炎”。先服颠茄合剂,并肌注阿托品、非那根、维生素K4等鲜效,肌注杜冷丁可暂时缓解,旋即又剧痛不止。继用中药加味芍药甘草汤亦罔效,延余诊治。症见胃脘剧痛,拒按,心烦口苦,恶心欲呕,泛酸嘈杂。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病属火郁中脘,胃失和降。法当清泄郁火、和胃降逆。   处方:黄连、法半夏各7克,陈皮10克,炒山栀子、茯苓、川楝子、白芍各12克,甘草3克,草蔻仁5克,生姜3片。水煎服。晚9时进药,...

  • “怪病”患儿中药巧治

    “怪病”患儿中药巧治

    上期说到,一个6岁的男孩得了一种“怪病”,症状为腹泻不止,粪便青绿,夜间吵闹,一熄灯即妄言“见鬼”,晚上睡觉两目圆睁,四肢抽搐,而且身体极度消瘦,四肢发冷,白天疲倦无力。医院的医生或诊为“癫痫”,或诊为“缺钙”,但用过多种中西药均无疗效。 老中医宋先生根据患儿的症状用中医理论加以分析,辨证为脾肾虚衰、肝风内动所致之慢脾风重证。于是开出了治慢脾风证的中医古方大回生汤: 炙黄芪15克,人参(另煎,中服)10 克,土炒白术...

  • 胡慎柔淡养胃气 药食并重

    胡慎柔淡养胃气 药食并重

      胡慎柔首先提出“淡养胃气”之说,他在《慎柔五书》中云:“……煎去头煎不用,止服第二煎、第三煎,此为养脾阴秘法也。……煎煮去头煎则燥气尽,遂成甘淡之味。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师师相授之语,勿轻忽焉。”临床中淡养胃气之法体现在辨证施药、煎煮方法、食物调养等方面,不可偏废。   中药学认为淡附于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五谷入胃,各归所喜”,《素问·宣明...

  • 坐骨神经痛 中药穴位外敷法

    坐骨神经痛 中药穴位外敷法

    坐骨神经痛的主要症状是:沿坐骨神经通路有剧烈疼痛,由臀部、髋部向下扩散到小腿外侧和足背,遇寒冷加剧,冬重夏轻,夜重昼轻,走路姿势前倾。余在临床遇此症,常用中药外敷法治疗,屡用屡验。 药用生川乌、生草乌、麻黄、肉桂、吴茱芋各等份为末,白酒适量调合成面团状(每剂用量约30~40克)装入缝好的布袋中,敷于腰部,殷门穴各一贴,用橡皮膏固定。一贴用7天,连用三贴,每贴中间相隔3天。 注意事项:本品对皮肤有烧灼感,起药后都有表皮脱落现象,有皮肤病、对橡皮膏过敏的患者应慎用。...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