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处 第22页

处 第22页

  • 顾植山 传统处方反映了医生的思辨

    顾植山 传统处方反映了医生的思辨

    •顾植山认为,处方上写三个字或四个字,实际上反映了医生处方过程中的思辨,以及对药物品种与疗效、煎服方法与疗效关系的掌握。 •一张看似不起眼的病案和处方,蕴含了丰富的中医内涵,它是医家展示基本功的“名片”,践行中医药“简便廉验”优势,更需要在细微处见真功,恢复传统中医处方的精华,更能彰显中医药特色。 医生书写病案(古称脉案)和开具处方,是医生诊疗活动的文字表达。换句话说,医生书写病案、开具处方的过程,就是四诊信息收集、...

  • 处暑过后防温燥

    处暑过后防温燥

      节令过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不再暑气逼人。“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处暑后,天气往往干燥、少雨,人体皮肤可能会因此变得紧绷,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无光泽、头皮屑变多、嘴唇干燥或裂口,或大便干结,这就是所谓的“秋燥”。处暑“秋燥”属于温燥,气候变化差异大,常使某些疾病在此时复发或加重,如气喘、过敏性鼻炎等。另外,由于早晚温差大,极易感冒。因而,衣服不要加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此时节要注意防燥...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过后
  • 中药熏蒸益处大

    中药熏蒸益处大

    1.治腿脚肿痛、酸软无力,具有很好的恢复作用。 2.中药熏蒸身体局部,埘妇科病、前列腺、痔疮等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3.治腿脚麻木。中药熏蒸可激活腿部神经末梢,疏通腿部经络,消除腿脚麻木。 4.经常使用中药熏蒸,可保持经络通畅、消除疲劳、防止感冒、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5.使用中药熏蒸可排出体内各脏腑毒素,清除皮下黑色素,能改善皮肤色素沉着,美白淡斑。 6.坚持中药熏蒸可调节内分泌,使胰岛细胞康复,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7.中药熏蒸能促进血液循环,通络活血,祛寒消炎,长期熏蒸对风湿性关...

  • 处暑且听《逍遥游》

    处暑且听《逍遥游》

    处暑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过后,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早睡可以养阴,早起可以养阳。良好的睡眠可以养心安神,健脾益肾,增强免疫力。 处暑节气后,经历了夏的大热大汗、耗气伤阴,随着天气由热转凉,人体阳气也收敛,所以容易出现秋困,秋燥,因此精神调养以静为主,静能生阴,静能潜阳。 秋意渐浓,秋风瑟瑟、草木凋零、树叶飞落、一派萧杀之象。人们容易感...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 处暑入秋后的养生长寿之道

    处暑入秋后的养生长寿之道

    处暑时节三伏天 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民 间也有“处暑寒来”的 谚语。但天气还未出现 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 时晴天下午的炎热绝 不亚于暑夏之时。在江 南一带有相当多的年 份处暑之后炎热不减, 所以有“大暑小暑不是 暑,立秋处暑正当暑” 的说法。 处暑时节虽有暑 热的余威,但这种天气 也只是夏天的回光返 照而已。处暑以后,冷 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 温可能急剧下降,天气 也很可能骤然转凉,因 此这一时节是比较明 显的降温转折点。与此 同时,全国大部地区的 雨量也日益减少,天...

  • 处暑时节到 消忧防秋燥

    处暑时节到 消忧防秋燥

    处暑后,天气由热转凉,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雨水渐少,秋风瑟瑟,空气干燥,昼热夜凉,而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若不注意养生保健,特别容易患病或旧病复发。 调养起居 消减秋乏 入秋后,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被称为“秋乏”。中医认为秋主燥,耗气伤阴,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所以容易感到疲乏。其实,人们体内的阴阳本来是很平衡的,白天劳累对身体的损伤都需要在晚上的睡眠中进行自我修复。若能好好休息,一些小毛病就自行恢复了,...

  • 虚证秋后进补 冠心病运动处方

    虚证秋后进补 冠心病运动处方

    秋后进补不能急,尤其是有虚证的人,否则容易出现上火或其他不良反应。专家提醒,阴虚、体虚、肝郁、有痰湿和有瘀血的五类人尤其不宜补。 阴虚的人由于体内阴精缺少,相对来说阳气亢盛,因此容易上火,进补不当更易火上浇油。这类人群大多体型偏瘦、脉细、口干、眼干、睡眠差,治疗应以养阴兼疏通为主,多用黑矾、当归、砂仁、厚朴等中药。日常禁烟酒、辛辣,勿过饥过饱。 日常人们所用的补品大多偏热性,体弱之人往往脾胃两虚,进补易出现胸闷、胃满、头晕、心悸等现象。因此,脾胃虚弱之人,无论食补药补都要和缓进行。饮食宜均衡清淡,多...

  • 重伤消防战士 处方治疗 中医药急救治能力

    重伤消防战士 处方治疗 中医药急救治能力

    在8·12天津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伤员救治中,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疗法正发挥积极作用。曾参与2014年昆山8·2爆炸事件救治的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两位烧伤医学专家也已赶赴天津,参与救治。 近年来,在地震、爆炸等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中医特色疗法参与应急救治,取得良好效果的报道屡见报端。这不仅体现了中医人忘我的奉献精神,更说明在应急救援中,中医不仅不能缺位,更应充分利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建立长效应急机制,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应急救治是与时间赛跑,并且伤患多、情况复杂。在确有...

  • 促使自身的正气与这些邪气和平共处

    促使自身的正气与这些邪气和平共处

    中医认为,很多疾病都是由于外邪入侵导致的,此时,用汗、吐、下等法可以达到驱除病邪的目的,且收效较快,但在驱除病邪之时,自身元气也会受到损伤,因此,还可以用一种较为温和的方法,促使自身的正气与这些邪气和平共处,保存元气,这样的方法就称之为“和法”。 《黄帝内经》中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人要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阴阳必须要“和”,唯有保持动态平衡的“和”,人体才能...

  • 让蔬菜成为处方药

    让蔬菜成为处方药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一些地方已经将菠菜、甜菜等写进了医生的处方,旨在抗击低收入家庭的肥胖症。我们也不妨借鉴此种方法。营养专家表示,应该天天有水果,顿顿有蔬菜。专家提醒,吃蔬菜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每人每天保证吃300—500克,最好在5种以上。根、茎、叶、花、果和菌藻类,每天摄入的种类越多越好,特别是菌藻类,如蘑菇、黑木耳等,最好每天都有。从数量上说,每100克生的蔬菜做熟后,大概相当于一个网球大小的量,所以每天吃5个网球大小的熟蔬菜,就相当于吃了500克生蔬菜。 吃蔬菜遵循“彩虹效...

  • 全面地理解中医的可贵之处

    全面地理解中医的可贵之处

      ●文化首先的含义是知识,它包括了人类对社会、自然和人自身思维的认识和总结。文化没有新旧之别,凡是对人类、对这个时代有用的,凡是它的相对真理性没有被打破,并能向着绝对真理再迈进一大步的文化,就永远是新的。读国学的目的,就是要对学者的文化思维进行塑造。   ●中医和西医是面对不同研究对象在不同研究方法的前提下,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系。中医和西医的服务对象都是人,但中医研究的是人和天地自然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关系,研究方法是哲学与系统论。   ●饱满地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我们就能真正准确、全面地理解中...

  • 处方剂型定用量

    处方剂型定用量

      制方大小定用量   笔者认为以药少而精为特点,可称之为精方;以药多而广为特点,可称之为围方。精方与围方的用量特点总体而言:精方量大,围方平和。   精方   精方药味精简,通常药味数在四至五味,药少力专故作用目标明确,适用于急危重症,因急危重症非大剂量不足以撼动病邪,故用量宜大,以求短时间内迅速收效。   《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多属精方范畴,观《伤寒论》第175条:“风湿相抟,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rd...

  • 中医处方怎么看?

    中医处方怎么看?

    中药处方由一味或多味中药组合而成。虽然不像西药处方那样夹杂着拉丁文或英文缩写,也没有什么生僻的汉字,但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想要看懂还真得下一番工夫。 药名前标加工方法 在药方中,医师一般会在开出的中药前冠以“生、煅、炙、炒”等字样,表示的是这种药材要经过怎样的加工程序后才能入药。 生,代表这种药材可以直接使用;煅是将药物直接置于炉火之上或放在适当的容器中进行煅烧,以增加药物的收敛作用,减少副作用或改变药物的性质。 以瓦楞子为例,它是蚶科动物魁蚶、泥蚶及毛蚶的贝壳,又叫蛤壳。...

  • 夏日适食苦 益处不小

    夏日适食苦 益处不小

    夏季吃点苦味食物,不仅有消暑作用,还能使人产生提神醒脑、舒适轻松的感觉。因此,夏日适食苦味食品,益处的确不小。但夏季吃“苦”莫跟风,尤其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合理选择 苦味食品“家族”其实颇为庞大,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莴苣叶、莴笋、生菜、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萝卜叶、苜蓿、苔菜等;在干鲜果品中,有杏、荸荠、柚子、杏仁、黑枣、薄荷叶等;此外更有食药兼用的五味子、莲子芯等,五味子适用于冬春季,莲子芯则非常适合于夏季食用。但有的苦味食物含的则是对人体有...

  • 春捂要恰到好处 预防倒春寒

    春捂要恰到好处 预防倒春寒

    预防倒春寒,很多人想到春捂,但是春捂要恰到好处,否则反而不利于健康。 春捂主要是指在初春时节,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需要捂,如果日最高气温超过22℃时,不要急着只穿单衣,也不能一直捂着厚厚的棉衣,以防捂过头引发上火、血压升高。 春捂原则是“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降低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此外,老百姓有句保健俗语叫“寒从...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预防
  • 大处方不一定疗效就好

    大处方不一定疗效就好

    7月17日一版头条报道浙江《中药饮片处方“双限”缓解看病贵》以来,引起了浙江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广泛热议,充分肯定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出中药饮片处方限药味、限价格“双限”规定的做法和经验,认为这一控费政策,促使医院中药费用下降,有利于更好发挥中医药在新医改中的作用,有利于中医药服务更好地回归公益性。 前一段时期,据浙江某市市区23家医疗机构近3500张中药处方调查,每帖处方用药小于10味的,只占1%;用药二三十味占47%;大于30味为6%;最大的处方用药为40余味。公立...

  • 跪坐养生 跪坐的好处 哪些人适合跪坐

    跪坐养生 跪坐的好处 哪些人适合跪坐

    我们在看电视剧或者是看电影的时候都会看到跪坐这个动作,跪坐其实也叫做正坐,姿势就是席地而坐,把臀部放在脚踝上,然后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在膝盖上,目不斜视。 跪坐这个动作比较常见,在我国古代原本是没有椅子的,也没有现代吃饭用的大圆桌,人们普遍都跪着交谈,或者是跪着读书、吃饭、休息等,而且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非常不错的,这是不是和跪坐有一定的联系呢? 跪坐的好处 对于很多人而言,跪坐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其实跪坐是一种利大于弊的姿势,跪坐也是一种锻炼,对我们的身体和腰部有着很多的好处。...

  • 吃大蒜的好处 食蒜养生

    吃大蒜的好处 食蒜养生

    不仅现代人对大蒜情有独钟,古时人们对大蒜也早有认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曾记载:“(大蒜)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癓积肉食,此其功也。”足见它的药用价值。 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许多物种中,就有“大蒜”。晋惠帝逃难时,就曾从民间取大蒜佐饭。 食蒜之风在唐代非常流行,好蒜者触处可见。《广五行记》载:“唐咸亨四年,洛州司户唐望之冬集计至五品,进止未出间,有僧来觅,……曰:‘贫道出家...

  • 读书化释忧愁和苦闷 健康有益处

    读书化释忧愁和苦闷 健康有益处

    南宋诗人陆游活了86岁,作为一个饱经忧患、屡遭谪贬,在精神和肉体都承受巨大磨难的爱国诗人,能活到如此高寿,这在古代并不多见。 陆游为何长寿?这与他一生勤于读书有密切关系。读书既是诗人诗歌创作之必需,又使他体会了生活的乐趣,并不断化释忧愁和苦闷,对健康和长寿都极有益处。 陆游生于北宋灭亡之际,面对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他具有很高的爱国激情,力主抗战抵御外敌,不惜投身军旅。然而,朝廷的昏庸和主和派的压制,使陆游报国志向无法实现,加之不断遭到排挤和谪贬,感情上倍受摧残。此时,他并未消沉下去,而是&ldq...

  • 处暑养生经 七月半石榴当饭

    处暑养生经 七月半石榴当饭

    处暑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农历节气,今年的处暑是8月23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于处暑是这么描述的:“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鹰乃祭鸟,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禾乃登。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秫苽粱之属皆禾也。成热曰登。” 因此,我们又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 处暑之时养生 食宜补气衣要春捂秋冻

    处暑之时养生 食宜补气衣要春捂秋冻

    “一场秋雨一场寒”是很明显的秋季气候特征。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体阳气的收敛形成了很好的条件。处暑之时,爱好养生的朋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衣要春捂秋冻 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干燥症。因此,衣服不要加得太多——忌捂宜冻,但也不能过凉。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冬”。但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食宜补气为主 秋属肺主气多燥,秋季...

  • 所谓“无药处方”

    所谓“无药处方”

      日前,笔者因长期体乏、失眠、腹泻,到市级某二甲中医院看病。该院脾胃科老中医在为我“望、问、闻、切”给予开药物处方之余,又综合本人的病情和精神状态开具了一张“无药处方”。读完老中医的“无药处方”,笔者不禁为老中医认真负责、一心装着患者的做法为之感动。这几百字的“无药处方”不仅满足了患者对中医药养生知识的需求,还填补了广大群众对强身健体及“治未病”知识的不足。笔者认为此法值得借鉴,应在医院内大...

  • 食用素菜的好处

    食用素菜的好处

    吃素大致分为全素、奶素、蛋素、蛋奶素等。由于不吃高固醇肉类,因此素食可降低并调节体内胆固醇含量,减少产生高尿酸因素,从而防止肾衰竭及肾结石的发生率。此外,还可以使人的体液显偏碱性,有利于体液酸碱平衡。 吃素的好处众所周知,不过吃得不对同样有害无益。例如加工程序过多的素食,不但营养成分减少了,其内含的营养成分因烹调方法而发生改变,反而造成人体负担。因此烹煮素食时,宜采用简单的烹调为主,多食用新鲜蔬菜和糙米,以达到均衡营养。 知道吃素的好处,或许你担心的问题是,不吃肉类如何才能得到营养素全面?其实只要吃素时选择多样...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食用
  • “先论上焦”的高明之处

    “先论上焦”的高明之处

    叶案: 王二十 酒肉之湿助热,内蒸酿痰,阻塞气分。不饥不食,便溺不爽,亦三焦病。先论上焦,莫如治肺,以肺主一身之气化也。 杏仁 栝蒌皮 白蔻仁 飞滑石 半夏 厚朴 解读: 过食酒肉,痰浊湿热内生内阻自也必然。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痰浊湿热内阻中焦,三焦气机不畅,升降窒塞,则不饥不食、便溺不爽也是必然。治疗当清化痰浊湿热,升脾降胃,恢复三焦气机升降。为什么案中“先论上焦”,而不是“先论中焦”? 酒肉之伤人,当是日积月...

    养生秘方 2024-03-06 6 0
  • 治疗“看病难贵”顽症“处方”

    治疗“看病难贵”顽症“处方”

      广州市去年1.33亿的诊疗人次,六成多集中在医院,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不足三成。近来广州市政协举行专题调研辅导会,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卫生局局长陈怡霓,就今年市政协“进一步深化医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效能”的主席会议协商专题给委员们上课。在课上,陈怡霓公布了多组广州各级医疗机构的大数据。她认为,治疗“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顽症,“处方”是建立分级诊疗机制。   既然七成多市民门诊选择大医院,自然也就不难解释大医院为何人满为患,...

  • “小处方”医生更多涌现

    “小处方”医生更多涌现

      据媒体报道,河南洛阳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儿科主任医师毋剑梅因常年坚持开“小处方”医治了众多病患,许多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找她看病直到长大,成了广大市民信得过的好医生。   毋剑梅之所以受到洛阳很多市民的热捧,是因为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毫无疑问,这种医德、医风与医术,对普通百姓来说,是可亲身感受的最大实惠,也正是他们对落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期盼所在。往大的方面说,树立正确的执业服务理念,倡导良好的医德医风,让毋剑梅式的“小处方”医生...

  • 中药饮片大处方

    中药饮片大处方

      最近,浙江省印发《2014年全省中医药工作要点》,其中提出要严格执行中药饮片帖均费用控制政策,“严禁中药饮片收入与科室创收挂钩,严禁中药饮片使用量与个人奖金挂钩”。“双禁”对中药饮片大处方亮起“红灯”。   目前,浙江全省各级中医院和综合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但中药饮片仍保留加成。于是,有少数医疗机构将中药饮片收入与相关医务人员工资性奖金直接挂钩,导致中药大处方,药味增加,贵药增加,不仅医疗过度,还浪...

  • 有心处处皆养生

    有心处处皆养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很多中老年朋友开始讲究养生之道,但他们往往只讲究进补,并错误地认为这才是养生的正道。尤其是每年的冬至一到,买人参、熬补膏,忙得不亦乐乎。当然科学合理的进补是养生,但这只是养生中的一个方面。其实,养生最好是顺其自然。有这样一句俗话:有心处处皆养生。只要有心,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将养生的主题安排进去。比如说,中老年人的生活不要太单调,要想方设法多培养些爱好。唱唱歌,跳跳舞,学几套健身操,邀上几个朋友到青山绿水边去垂钓,摆弄一下儿孙们的玩具,坐下来看看动画片,在游戏中强身健体,...

  • 中药处方用药是否符合辨证论治原则

    中药处方用药是否符合辨证论治原则

      编者按:随着中药自身优势的凸显、大量的成方被应用、药物品种不断增加、新剂型不断推出及中西药联用的增多,中药的合理应用问题也日益突出。处方点评作为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的一种方法,对于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处方点评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度,尚无国际经验借鉴,国内缺乏必要的标准和经验,不同单位点评深度和水平也参差不齐,如何开展中药处方点评工作成为困扰全国各级中医医院临床药学人员的一个棘手问题。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梅全喜作为《广东省处方点评实施规范(试行)》的起草专家,结合《...

  • 行住坐卧皆导引生活无处不养生

    行住坐卧皆导引生活无处不养生

    东晋医药学家葛洪说:“行走坐卧皆导引。”一语道破了养生的真谛。人的一生是在“行住坐卧”这四个基本姿势的转变中度过的。要想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养生这项“大工程”,不妨从每个姿势、每个小动作做起。 只要留心,就会发现。生活无处不养生。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比如,“五趾上昂”这个动作,我们随时都可以练习。所谓“五趾上昂”,就是脚掌不动,立五个脚趾,让它们都往上翘。我们在办公桌前、在看电脑时、看电视时...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