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 第8页
-
陈昭定分型辨治儿童多动症 安神定志汤基本方
陈昭定,男,1938年生,福建福州人,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曾两次参加援外医疗队,获原卫生部荣誉奖状。曾任北京中医学会儿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卫生部及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委员,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和科研工作50年。擅治小儿发热、咳喘、霰粒肿、厌食、腹痛、腹泻、紫癜、遗尿、多动及抽动症等。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原主任陈昭定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儿科工作已有50余年,他师从燕京派北京&ldqu...
-
小儿腹泻辨别泄泻的寒热虚实
小儿腹泻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究其原因,多为外感风寒、湿热,内伤饮食,加上脾胃虚弱,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清浊混杂,而引起泻下。对待小儿腹泻,应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的轻重,泻下粪便的性质,舌苔等,来辨别泄泻的寒热虚实,辨证论治。 伤食泄泻 患儿喂养不当伤食后停滞不化,腐浊之物壅积胃肠,致使脘腹胀满疼痛,哭闹不安,厌食,泻前腹痛,泻后痛减,粪便酸臭,舌苔厚腻或微黄垢,指纹多见紫滞,脉象滑而实。证属脾胃受损,难以腐熟水谷而致泄泻。治宜消积和胃,清利湿热,方用保和丸加减,药用焦山楂、炒神曲、清...
-
小儿腹泻辨治浅述
小儿腹泻,属现代医学之消化不良、肠炎及肠道外感染引起的腹泻。此病四李皆有,但以夏秋季节为多,尤多见于两岁以下之婴幼儿,且年龄愈小,病情变化愈多。其特点是大便次数增多,其便似蛋花水样,或大便稀薄并挟有食物残渣。迁延日久,可致营养不良而成疳病。 导致小儿腹泻的原因,或为外感时邪,或为内伤饮食、乳汁或为脾胃虚弱。导致脾胃运化无力,不能腐熟水谷,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水反为湿,谷反为滞,遂成腹泻。 患儿有伤食或饮食不节史,大便次数多且稀薄,挟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或奶块,有酸臭味,重者更见腹胀腹痛,嗳气吞酸,纳少,精神不振,苔...
-
辨治盗汗 固表温阳法 清心泻肝法 化瘀清热法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症。寐则汗出,醒来则止者为盗汗,又称寝汗,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断学》认为:“盗汗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或气阴两虚证。”因此不少医者在临床中一遇盗汗辄责之于阴虚,然效果不佳。南京中医药大学孟景春教授是江苏省名中医。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兹收集并总结其辨治盗汗经验数则,以飨同道。 益气固表法 刘某,男,35岁。 患者平素畏寒,汗出后恶寒更甚,近来夜寐汗出,汗后恶风,两眼干涩,发痒,更兼鼻塞、流涕,腰酸,舌上易生溃疡,舌...
-
小儿磨牙症预防调护 中医辨证论治验案
常克运用清热泻脾散治疗小儿磨牙症经验 小儿磨牙症是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患儿在无意识状态下出现下颌肌肉规律性伸缩咀嚼的副功能活动[1]。该病多见于夜间,故又称夜磨牙,其病因多为精神过度紧张、牙齿咬合关系不协调、神经异常等[2]。现代医学以心理与行为学疗法、药物疗法、咬合干预疗法等对症治疗为主,但个体疗效差异较大[1]。 常克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临床经验丰富,致力于儿科疾病的诊治。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见常克教授善用清热泻脾散加...
-
严苍山辨治汗证验案三则
典型案例一 刘某,男,29岁。初诊:据述初则自汗如沫,年余不止,其他一切如常,唯脉象大而应指有力,苔薄白干。此属气阴两虚。因内火妄动则亢阳逼津液而外泄,也与阳虚自汗者有别,故仿六黄汤法加减治之,以观其效。方药:黄芪皮9g,大生熟地各12g,知柏各6g(盐水炒),川连1.8g(盐水炒),五味子2.4g,当归身9g,生甘草3g,豆衣9g,浮小麦9g,煅龙牡各12g,移山人参4.5g。 二诊:脉象较和,汗出较减,改为汤丸,以资久服。黄芪皮9g,大生熟地各12g,知柏各6g,川连1.5g,龙牡各15g,...
-
中医对小儿多汗进行辨证论治
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和生理现象,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过泄则耗,伤人之正气,导致体质虚弱,疾病缠身。中医对小儿多汗进行辨证论治,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气阴亏虚 以盗汗为主或有自汗、身体消瘦、心烦少寐、寐后多汗等症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舌质淡、苔少、脉细数等症。治则:益气养阴、止汗。方用党参、麦冬、五味子各6克,酸枣仁4克,茯苓、黄芪各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服,连服3~7服。 肺气不足 见汗出怕风、动则多汗、容易感冒咳嗽、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
-
汗证病机为阴阳失调 腠理不固 治疗要辨虚实
阳气蒸腾阴液,使阴液出于腠理而为汗。汗证是临床中的常见病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的汗液外泄失常。 汗证主要分为自汗与盗汗,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后自止者,称为盗汗。 中医学认为汗证是由于病后体虚、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所致,多与心悸、失眠、眩晕、耳鸣等病证同时并见。现代医学在治疗汗证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此病具有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等特点,优势显著。 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 历代医家对汗证的论述...
-
运气思路辨治小儿遗尿的验案分享
运气学说是古人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研究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有力法宝。笔者拜师顾植山教授以来,学用运气思路指导临床,在很多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中,屡获奇效。今将运气思路辨治小儿遗尿的验案分享如下。 病案一 王某,女,3.5岁,农历2016年1月9日出生,2019年9月4日初诊。患儿近1月来天天尿床,伴急躁、夜卧不安、有口气、肛门色红、食欲不佳、易汗出,舌淡尖偏红,苔薄白,脉沉细。观患儿症候舌脉,速投黄连茯苓汤...
-
中医辨治小儿五迟 五软案一例
患者,男,6岁。发育迟缓,心智发育落后,智力较同龄儿偏低。患儿频繁感冒,每日晨起咳嗽明显,白天持续流鼻涕,每次感冒发烧肚子都会比周围皮肤温度高。现患儿肌肉松软无力,性格敏感,烦躁易怒,对生人易产生抵触警戒心理,大便干,多日1次,舌质淡,苔白厚腻,齿痕较明显,有明显口臭,脉弦细无力。 诊断:(太阴病里虚兼里滞型)小儿五迟、五软。 方药:四逆汤加半夏、肉桂、茯苓、怀山药、生甘草240g,生附片240g(碎),干姜240g,生半夏240g(碎),肉桂240g(碎),茯苓320g,怀山药480g,熬膏(...
-
胸汗的临床辨证 胸汗的病案举隅
国医大师李士懋平脉辨证治疗胸汗经验 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在从医近60年中, 坚持平 脉辨证思辨体系 [1] , 擅长治疗急危重症、 流行疫病、 心脑血管疾病, 对内科杂病、 疑难病症, 疗效卓著。 先生著有 《汗法临证发微》 , 对汗证的认识深刻、 独 到。 其突出贡献在于确立了汗法的概念、 汗的正汗 和邪汗的分类、 发汗法的分类、 汗的本质、 汗出的机 制、 纹理网络概念、 服药辅汗三法、 测汗法、 汗法使 用指征、 疗效标准、 停药标准等系列标准。 胸汗是指胸前两乳部位局部多汗, 而其他部位 汗少或无汗的症状...
-
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 辨汗诊病汗与五脏的关系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黄帝内经》有关汗的论述颇多,本文系统梳理《黄帝内经》有关汗的相关经文,包括汗的概念、汗出机制、汗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关系、汗证、汗的诊断价值以及发汗法的临床应用,并结合致病因素将汗出异常予以五脏分证。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完善,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汗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表现,汗证亦是临床常见病证。汗出异常在多种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价值。《黄帝内经》有关汗的论述计有200余处,其中许多内容被目前临床所忽略。为全面系统了解汗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
-
中成药辨证治疗小儿遗尿
3岁以上小儿睡中小便自遗,不能控制,醒后方知,白天能控制排尿,称为遗尿症。无泌尿系统疾病,尿常规检查正常。究其原因:3岁以上小儿因白天活动过度,夜晚不易觉醒偶有遗尿者,不为病态。可用中成药辨证治疗,往往可奏效。 肾气不足 睡中经常遗尿,多则一夜数次,醒后方知。尿清量多,天寒加重,兼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智力迟钝,舌质色淡。治宜温肾固摄。方药:龟龄集、夜尿宁丸等。 脾肺气虚 睡中遗尿,面色萎黄或苍白,身倦乏力,气短懒言,汗出,纳呆,便溏,舌质淡、苔薄白。治宜培元益气,固涩小便。...
-
小儿腹泻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
自拟葛根止泻汤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湿热型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 小儿腹泻的发生与季节变化、病毒及细菌感染有密切联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状态异常、排便次数过多,并伴随恶心、发热、呕吐及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1]。小儿脏器功能及免疫力尚不健全,对外来致病菌的抵抗力较弱,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继发感染性疾病[2]。蒙脱石散是临床治疗小儿腹泻的常用药物,可在肠黏膜表层形成屏障,从而阻止病原菌的繁殖与扩散。中医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具有多靶向、多层次的治疗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拟葛根止泻汤联合蒙脱...
-
辨治小儿汗证中医典型病例
小儿汗证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 以全身或局部汗 出过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为儿科临床常见病之 一 [1] 。北宋儿科大家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列 23 则 医案, 却专门将汗证列为一则, 论述导致小儿汗证的 3 种不同病机 [2] , 由此可见多见及多变。现代研究表 明汗液中含有钠、 钾等电解质, 长期汗出过多、 大汗淋 漓, 可使小儿体液中电解质紊乱, 营养物质消耗, 导致 儿童机体免疫力下降, 易感他疾。因而积极防治本病 与小儿的生长发育、 营养健康等关系十分密切。桂金 贵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多三十余...
-
小儿夜啼中医分型辨治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多因脾寒、 心热、惊恐所致。 脾脏虚寒型:因孕妇身体虚寒、 胎儿出生后禀赋不足,或因乳母贪 凉饮食,或小儿腹部受寒而致。证见 啼哭低弱,睡姿卷曲,腹部喜欢按 摩,四肢欠温,大便稀薄,面色青白, 舌苔薄白,指纹多淡红。治宜温脾散 寒。方用乌药散合匀气散加减:乌 药、高良姜、香附、陈皮、木香、桔梗、 甘草各3克,白芍4克。水煎服。 心经积热型:常因孕妇脾气急 躁,或恣食香燥炙烤之物,胎儿在母 腹中感受已偏,出生后又吮母乳,以 致心火上炎。证见啼哭声响,见灯火 哭声更剧,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 安,大...
-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遗尿
凡3岁以后经常发生或 5岁以后有时在睡梦中不自 主地排尿者,称为小儿遗尿 症。少数息儿的遗尿是由于 器质病变所致,就需治疗原 发病。大多数患儿是由于肺 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引起膀 胱失约而发病,属于功能性 遗尿,治疗时运用中医的辨 证论治,行之有效。 1.下焦虚寒.肾气不足 型:患儿面色苍白,肢凉怕 冷,反应迟钝,小便清长,舌 淡脉沉迟。治宜温补肾阳,固 涩小便。方药可选遗溺汤加 味(菟丝子、鸡内金、牡蛎、破 故子、山茱英、黄芪、党参、桑 螵蛸)。 2.肺脾受损.气虚不固 型:患儿面色苍黄,少气懒 言,常自汗出,...
-
郭军教授辨治慢性前列腺炎体会方
郭军教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 苑医院男科主任,长期从事泌尿男科 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博采众长,结合 现代西医对前列腺炎的研究成果,对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体会颇多,现将 其经验介绍如下。 一、湿热瘀滞型症见尿频、尿 急、尿道灼热感,小腹及会阴部坠胀 疼痛或疼痛连及睾丸,小便黄赤,大 便于结,大便后尿道滴白浊,舌红苔 黄腻,脉滑数。前列腺指诊:腺体饱 满,按摩时有大量黏稠前列腺液流 出,按后腺体松弛。 治则:清热利湿,理气化瘀。 处方:黄柏、茵陈、土鳖虫、丹参、 桃仁、红花、甘草各10克,赤芍15 克。 用法:水煎...
-
慢性前列腺炎经久难愈辨证论治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社会生活的压力逐渐增大,患病率也逐年上升,病情反复缠绵,治疗棘手,经久难愈。家父曾患此疾,经笔者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略有心得,录之于下。 患者,王某,男,48岁,于2012年7月份出现:小腹坠胀,睾丸拘急不适,右侧阴囊下坠,龟头疼痛,腰部放射痛,时觉小腹有气攻冲不适,但无排尿异常表现。在河北省某医院诊为慢性前列腺炎,经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后罔效,反而症状加重。后又延请中医诊治,或从湿热论治,或从肾气虚论治,或用清热解毒法,或用化痰通络法,辗转月余,收效甚微。笔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