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治 第659页
-
挛急俗称抽筋 张仲景立芍药甘草汤治疗
张仲景立芍药甘草汤治疗汗后络脉空虚、津血不足、筋肉失养的脚挛急。挛急,为肌肉紧张或抽搐,即筋急、拘挛,俗称抽筋。 芍药味苦微酸、性凉多汁之,十月生芽,正月出土,三月开花,花大而荣,意似少阳渐入阳明,禀厥阴风木之气可治肝。气之盛者,必赖酸以收,故能收拾木气,使返本归根,而令之不妄行,以杜其有余肆暴,犯肺伤脾,所以号为敛肝之液。甘草色黄,味甘性平,春苗夏叶,秋花冬实,得四气之全,正禀土中冲和之阳气以生,故《名医别录》称之为九土之精。《本草正》称甘草“其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
-
二妙散合芍药甘草汤治关节红肿疼痛
二妙散出自《丹溪心法》,功效清热燥湿。芍药甘草汤则出自《伤寒论》,功效甘酸复阴、养阴舒筋、和营定痛。从方义来看,两方看似无关联,但是中医遣方用药就是一个妙字,临床中合方加味治疗湿热筋痹,效果喜人,相得益彰。若湿热下注,壅阻关节,则见痿痹。二妙散加牛膝、薏米成为四妙散,专除湿利水,行血清热,用治下肢红肿热痛之湿热痹症,堪称良方。若湿热久蕴不退而殃及筋脉者,则常常因大筋软短,小筋软长,致肢节挛急疼痛而难以屈伸之顽症。此时,若能合用芍药甘草汤加味,酸甘化阴之法,确能起到柔筋止疼和营定痛的作用。 张某,男,43岁...
-
续断汤治骨折难愈
骨折愈合是指骨折断端可发 生连接的自然修复过程.如果发生 骨折的骨骼在4个月内未能愈合. 则被称为骨折延迟愈合。中医认 为,骨折愈合的过程是一个瘀去、 新生、骨合的过程,服用续断汤能 有效促进断骨愈合。 处方及用法:茯苓、炙甘草、血 竭、当归各10克,党参、白术各12 克,续断、鹿角胶、川芎各20克,芍 药、菟丝子各30克,枸杞子15克, 骨碎补、土鳖虫各5克。水煎2次, 合并药液,分2次服,每日1剂,连 续用药2周为1个疗程。 本方生新血、破瘀血,不但能 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断端血 肿的吸收.还可以有效地清...
-
柴胡桂枝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初探
类风湿关节炎 [1] 是以对称性、 侵蚀性多关节炎为 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基本病理改变为慢性 滑膜炎与血管翳 [2] , 以关节肿胀、 疼痛为主要临床症 状, 并逐渐导致关节软骨破坏、 关节畸形与功能丧 失。 其病变关节多以手足小关节为主, 呈对称性、 反 复发作性 [3] 。 全世界约1%的人患有该病 [4] , 我国患病 率约0.28% [5] , 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发病率高, 女性 患者患病率约是男性的6倍 [6] ,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与生存质量, 且现阶段对该病的研究暂无根治方法, 仅能最大限度...
-
自拟双龙汤治疗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病,常常发生于中老人人群中,风湿性关节炎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工作,风湿性关节炎对于很多患者来说都会有比较大的困扰,风湿性关节炎的原因主要有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内分泌因素等。可以采用药物、物理、康复锻炼等方式进行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影响到关节活动,还得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只不过手术不能治愈疾病只能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的能力。 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 范围,中医认为“邪盛、正虚、血瘀”是 致病的主要因素.笔者临床运用自拟 双龙汤治疗,效果满意。 方药:天龙(壁虎)9克,...
-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跟骨骨膜炎
近几年来, 香港地区跟骨骨膜炎、 腓肠肌痉挛和 下肢动脉硬化性血管闭塞症有逐渐增多之势, 严重 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伤寒论》中已有治疗腰 腿痛的论述, 内容也相当丰富。 长期以来, 已有不少 的专家学者运用经方治疗腰腿痛, 成效值得我们借 鉴。 现采用经方治疗, 结合临床运用, 简述如下, 还 望专家学者斧正。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跟骨骨膜炎 患者某, 男, 17岁, 2014年6月23日初诊。 主诉左 侧足跟疼痛3个月。 现症见: 左侧足跟疼痛, 每当跑 步或打蓝球后疼痛加剧, 走路支撑时都感到疼痛,...
-
麻黄加术汤治风痹 乌头汤治寒痹 麻杏薏甘汤治湿痹
麻黄加术汤治风痹 刘某,女,40岁,1993年11月30日诊。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年余,初起未注意,后逐渐加重,近来因天气寒冷,病情加重。血沉38mm/h,抗“O”833u,类风湿因子阳性。 刻诊:关节疼痛部位不定,恶风怕冷,手足欠温,无汗,苔白微腻,质嫩红,脉细缓。 治法:发汗祛风,散寒利湿。 方剂:麻黄加术汤。 方药:麻黄10g,桂枝10g,杏仁各10g,羌活10g,独活10g,甘草6g。服药9剂,周身关节疼痛大减,自觉手足温暖,手足心津津...
-
小补肝汤治肝硬化肝性脑病
何某,女,1948年7月7日出生。因“反复意识模糊五月”入院。有Ⅱ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史。5年前发现有肝硬化,2年前伴有腹水,长期服用利尿药治疗。2020年4月开始出现反复意识模糊,医院检查诊断为“肝性脑病”,多次住院用抗肝性脑病、保肝降酶治疗,症状虽可缓解,但停药即反复。此次出院后第3天出现意识模糊,呼之可应,但不能识人,小便失禁,恶心欲吐,大便尚调,纳眠尚可,舌暗红,苔少,见小横裂纹,脉稍弦。于9月14日来诊,予口服小补肝汤。 处方:桂枝30克,干姜15克...
-
归脾汤治疗神经官能症
梁某,男,49岁,2011年6月28日初诊。患者在煤矿工作,较为劳累,因头痛头晕,焦虑不安,心悸失眠健忘数日,入某院住院治疗,未检查出明显器质性病变,诊断为急性焦虑性神经官能症,予改善微循环、镇静、调节神经、抗焦虑等治疗10天,各种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主动要求出院。诊见其身体瘦弱,面色少华,述其肢体倦怠乏力,纳差,察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辨证为劳伤心脾,气血亏虚,而呈上述诸症。治则: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佐以安神镇静。方予归脾汤加减:党参3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桂圆肉...
-
愈梗通瘀汤治疗心肌梗死
愈梗通瘀汤是陈可冀院士应用多年之经验效方,也是陈可冀院士治疗心肌梗死的基本用方。 该方剂组成:生晒参10~15克,生黄芪15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元胡10克,川芎10克,藿香12~18克,佩兰10~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生大黄10克。全方益气活血,清瘀抗栓,利湿化浊,乃标本并治、通补兼施之剂。 方中,人参、黄芪并用,扶正益气生肌,补气行血。当归、丹参并用,调气养血,使气血各有所归,活血而不破血。元胡、川芎并用,理气定痛、化瘀抗栓通脉,气血同治。藿香、佩兰、陈皮、半夏合用,理气燥湿化痰,生...
-
大柴胡汤治术后伤口久不愈
术后伤口经久不愈是困扰外科的一大难题,中医临证多从虚和寒入手,治以补益气血、温通血脉,但往往忽略了该病还有湿热内蕴、经络阻滞的病机。本案辨明湿热阻滞之病机,从少阳、阳明入手,和解少阳、内泻湿热,使经久难愈之伤口在较短时间内愈合。现整理总结如下。 王某,女,14岁,2022年5月12日初诊。主诉:下肢术后伤口反复不愈2月余。患者3月份因右下肢骨瘤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显示为良性,但此后2月余术口反复渗液,难以愈合。术口位于右侧胫骨前侧,术口长度约7cm,未愈合部分约2.5cm,肤色偏淡暗,局部可见渗液,多呈淡...
-
介绍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痹证相关经验
•桂枝芍药知母汤由九味药组成,实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汤化裁。该方表里同治、气血兼顾、阴阳并调,是治疗痹证的基础方、常用方、通用方,可应用于西医学诊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多肌痛、关节型银屑病、痛风性关节炎等。 •对于痹证病程顽缠、邪实正虚、病久入络者,桂枝芍药知母汤则药力不及,此时可合用焦树德所创补肾祛寒治尪汤,或朱良春所创益肾蠲痹汤。 凡肢体、关节、肌肉等处酸楚、疼痛、麻木,严重时关节肿大、变形、功能障碍,不能正常行走及活动的...
-
自拟五藤四味对苓术汤治痹验案二则
风湿痹症主要累及筋脉、肌肉、关节、骨骼等部位,肝藏血、主筋,肾主精、主骨,脾统血、主肌肉四肢,筋骨有赖于肝肾精血之充养,又赖肾中阳气之温煦,肝肾不足,脾失健运,精血不足,正气亏虚,风寒湿热毒邪侵袭,痰瘀气滞,合而为痹。笔者在临证中,以自拟五藤四味对苓术汤加减治疗痹症效果良好。 案一 患者,男,47岁,农民。主述:左髋部反复疼痛3年,加重2月且伴膝关节疼痛。曾在某医院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刻下:精神萎靡,双髋、双膝部肿痛,皮色正常,微热,行走困难,身重,微恶寒,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舌质暗淡,舌苔黄...
-
黄芪建中汤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临床上,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多表现为饥则胃脘疼痛,食之则痛减或止,喜按喜暖,畏惧生冷与硬物,勉强食之,其痛必发。上证属中焦虚寒,应温补脾胃,缓急止痛。笔者用黄芪建中汤(饴糖50 克,黄芪30克,桂枝、生姜、大枣各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随证加减治之,其效甚佳。兹将点滴经验,罗列于下,以飨读者。 1.上证胃脘疼痛较轻,痞满较甚,用手按其局部,可闻水声漉漉,苔白而厚,挟有痰饮之证者,宜于上方中加半夏、茯苓、陈皮、干姜各12克洽之,且应连服 3~5剂。 2.上证兼有便溏或腹泻稀便为虚寒偏重,宜于方中加木香...
-
头痛10余年 栀子豉汤治效
刘某,女,35岁。患者头痛10余年,每于情绪变化时发作,发作常迁延10余日不能减轻,服西药止痛仅显效一时,伴头眩、心烦、眠差。 刻诊:神情急躁,面容怫郁、自言心中似有万虑纠缠,意难摒弃,有时闷乱不堪,神若无主,辗转床褥,不得安眠,心烦,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 笔者据患者症状,辨为肝阳上亢,邪郁化火,扰及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毗,上达额。本经有病则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手少阳三焦经(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上行至项,沿耳后翳风穴,直上耳上角,再屈...
-
半夏泻心汤治幽门螺杆菌胃炎
葛某某,女,7岁。2011年6月5日初诊。因反复上腹部不适2月余,伴食欲不振10天就诊。实验室检查HP(+),家族中父母有幽门螺杆菌胃炎病史。西医诊断为幽门螺杆菌胃炎,给予阿莫西林、蒙脱石散、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症状无缓解。诊见患儿上腹不适,食欲不振,进食量少,大便可,时有干呕,面色白,腹软微胀,舌红苔薄白,脉数有力,辨证属于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所致,治宜和中降逆消痞,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0克,黄芩5克,黄连5克,干姜6克,甘草6克,太子参10克,枳壳8克,厚朴8克,颗粒剂共3剂,取大...
-
用吴茱萸汤治疗头痛头晕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陈宝贵老师在临证中不仅应用吴茱萸汤治疗头痛、呕吐、胃痛等,还治疗眩晕、寒疝诸症。具体临证需灵活加减。如恶寒甚者加制附子,呕吐甚者加丁香、半夏,腹胀者加白豆蔻,吞酸者加海螵蛸,气虚甚者改党参为人参,血虚者加当归。举案如下: 病案1 张某,男,65岁,2008年6月初诊。患者诉头痛10余年,每遇天气变化或受凉后头痛加重,以右侧头痛为著,疼时有跳动感,头部怕凉。现时值夏季,患者仍头戴厚帽子,患者口淡,食纳差,小便清长,大便溏硬不调。曾多次查CT均无异常表现,西医诊断为神经性...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病例:段某,男,5岁,2004年12月就诊。家长诉患儿自2001年春季感冒后,每逢冬春易患感冒、咳嗽难愈,近日又发咳嗽,鼻流清涕、阵发喘逆,服用阿莫西林、红霉素等抗生素,效果不佳,且增呕吐,停用西药后呕止,但咳喘仍重,痰多色白,汗出恶风,苔白,脉细缓。予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炒杏仁10克,厚朴10克,生姜12克,大枣4枚。上药一剂服用一天半,连服3剂后,咳喘减轻,又继服6剂诸症消失。 该患儿仅服3剂明显见效,诸症减轻。由此笔者想到了《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
-
桂枝汤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病例:谢某,女,51岁,2004年9月初诊:一周前淋雨后,发热恶寒,头剧痛,全身酸胀疼痛,鼻流清涕。经西药治疗一周后,仍低热,且汗出恶风,动则汗出明显,头隐隐作痛,鼻流清涕,遇风寒加重,舌苔白,脉浮弱。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为:太阳表虚中风证。予以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服一剂药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又继服两剂,痊愈。 桂枝汤为《伤寒论》开篇第一方,被誉为“群方之魁”,虽寥寥几味,如方证对应,其效非凡。《伤寒论...
-
自拟钩龙麻黄汤治支气管哮喘
组方:钩藤(后下)20克,广地龙15克,炙麻黄10克,桂枝10克,法半夏12克,辽细辛3克,北五味子10克,杏仁6克,黄芪15克,防己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喘息痰多者可加白芥子、苏子、莱菔子;水肿甚者加大腹皮、桑白皮、葶苈子;肾虚不能纳气可加紫石英、磁石、蛤蚧、肉桂;如兼有血瘀之象可加桃仁、红花、僵蚕。 本病宿根在于痰瘀胶结于肺,故本方重用清热化痰兼有逐瘀之功的钩藤、地龙,佐以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麻黄、桂枝、黄芪、防己、茯苓,诸药合用相得益彰。临症不论外感内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