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感 第2页

有感 第2页

  • 读《朱世增谈养生》有感

    读《朱世增谈养生》有感

    21世纪是人们普遍关注健康的世纪,而养生则是切合当下的一种健康理念,更逐渐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近来笔者偶读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朱世增谈养生》,发现这是一本有理论指导、求索生命规律的养生百科全书。 作者的传奇经历 本书编著者朱世增是一位传奇人物,1956年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 少时随舅父徐景云先生学医,徐是孟河医派丁甘仁的弟子。上世纪80年代初,朱世增变卖家产,踏上了自费收集民间单方验方、采药拜师的考察之路,足历东北大地、黄河上下、长江两岸、珠江之滨,最后定居于江城吉林悬壶济世,并创办了吉林...

  • 读《田淑霄中医妇科五十六年求索录》有感

    读《田淑霄中医妇科五十六年求索录》有感

      我与李士懋、田淑霄教授相识多年。他们夫妇切磋共勉、辛勤耕耘于中医事业五十余年,颇多造诣。近日收到田淑霄教授寄来的新作《田淑霄中医妇科五十六年求索录》,阅后,感其对中医执着热爱,不惜毕生心血,著书立说,分享同道,真是可贵。   田淑霄教授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在学期间受秦伯未、董建华、刘渡舟、赵绍琴诸名师教诲,尤其受到中医妇科名家王大鹏的亲授,具有扎实的中医基本功。早年在基层综合医院,练就了以中医内科为主的全科临床基础。1979年调河北中医学院任教,由内科转向妇科,中医辨证论治功底深厚,同时善于汲...

  • 读《痛风(浊瘀痹)诊疗与康复手册》有感

    读《痛风(浊瘀痹)诊疗与康复手册》有感

    不久前,收到朱婉华教授寄来的新著,未曾展卷,只看书名《痛风(浊瘀痹)诊疗与康复手册》,就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痛风”,是古今中西医共同使用过的病名,“痛风”与“瘀浊痹”两者的共性和区别何在?学术界至今聚讼纷纭。“瘀浊痹”,是国医大师朱良春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借以取代中医痛风的病名,这简单的三个字,既是病机的概括,又是证候的表达,十分精炼和准确。然而,要取得当代中医界的共识,又谈何容易!“诊疗与康复手册&...

  • 读《走好中医科普路》有感

    读《走好中医科普路》有感

    在第二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中,有幸拜读了由全国中医药科普专家马有度、马烈光、宁蔚夏、海霞编著,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走好中医科普路》一书,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全书由中医科普名家感悟、中医科普范文展示、中医科普活动风采三个板块组成,汇集了全国各地28名知名中医药科普专家撰写的科普之路和科普感悟,采撷了38篇精品科普范文,介绍了全国及部分省市中医药科普活动,和“中医中药全国行”盛况。全书文字流畅,语言生动,情感真挚,事迹感人,内容充实,实用性强,读起来令人兴奋激动。尤其当得知该书于...

  • 我对中医的思考《三国志·华佗传》有感

    我对中医的思考《三国志·华佗传》有感

    近日,我阅读了《三国志·华佗传》,文章通过一系列故事,称赞了华佗精湛的医技。这些故事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中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医治病重视望闻问切 华佗作为一代名医,对患者病情判断,有“望而知之”,如“盐渎严昕与数人共候佗,适至,佗谓昕曰:‘君身中佳否?’……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坐毕归,行数里,昕卒头眩堕车……中宿死。”...

  • 宣明往范昭示来学 读《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有感

    宣明往范昭示来学 读《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有感

    医案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石,是医家诊治疾病的客观记录,是总结和传授临床经验的重要方法。因此,具有十分鲜明的纪实性和可靠性。由于中医学源于家传师授,世代沿袭,形成了历代名家在学术上见仁见智,各有所长,具有很强的个体性,故中医医案学不仅使历代医家的宝贵临床经验得以保存和传世,同时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充实的源泉。一向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 近来,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专家团队编纂的《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一书,已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付梓出版。全书共收集近300位名医医案15000余例,800余万...

  • 同心是福 相诉是福:有感于师生聚会

    同心是福 相诉是福:有感于师生聚会

    期盼已久的一年一度的师生团聚会,终于来临。晚会的主题是人生、学术、真情。我们相聚在这里,通过每个人讲不同的故事,抒发赤诚的情怀,传递各自的信息,讲出人生的感悟,展现自身的灵彩,这里没有浮躁浮华,没有言辞灼灼,要的就是平实无华,要的就是抱朴含真,存其真意,蕴其真情,秉其真心,吐其真言。往事越千年,人生九万里。人生的路上需要倾诉,需要小歇,需要问候,需要抚慰,需要鼓励。师生同心是福,同学同心是福,大家同心是福,我们相聚在这里,一支曲,一杯茶,一盆兰,一首诗,怡情悦性,云淡风轻,聊聊天,叙叙旧,叙叙事,叙叙家常,抛开平日...

  • 中医颂 学中医有感

    中医颂 学中医有感

    中医颂   精勤求索见精神,   药草回春为黎民;   普度众生担大任,   无愧华佗后世人。   救死扶伤医灵魂,   业向精深济世人;   博极医源人为本,   医学领域求创新。(鲁庸兴) 学中医有感   风吹百草送清香,   川贝人参细察详。   剂小难将腹气降,   量多恐把胃肠伤。   五行循序令神爽,   经络畅通夸药强。   悟透岐黄奥妙理,   阴阳调顺寿延长!...

  • 读“损谷则愈”有感

    读“损谷则愈”有感

      《伤寒论》第398条,是该书的最后一条,无关具体证治,一看而过。近治疗2例患者,再读这一条,似有所新悟。   患者为外地来京求医的6岁男孩,经常反复发烧,当地看不好而来京求治,治疗一年多病情亦不见好转。观其方药,有用清热解毒者,有用补中益气者,有用六味地黄者……我据证以大青龙汤、小柴胡汤加减烧退,但过几天又反复发烧,恰读《伤寒论》第398条,细问家长得知:因长期有病,都说是免疫力低、抵抗力弱,故经常让孩子吃肉、补品,始悟“损谷则愈”,遂据症用药外,嘱其...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有感
  • 师从席德治老中医有感

    师从席德治老中医有感

      我们知道,盂河丁氏学派的用药特色是“轻、清、效、廉”,笔者曾跟随已故名老中医席德治老师抄方学习过程中,对此有切身的体会。   首先是“轻”,指用药剂量不宜过重,按中药的气、味、轻、重,也按历代传统剂量为常规,达到一定疗效为准。细观席师的用药剂量,除蒲黄等少数药物剂量偏大外,均按历代传统剂量为常规,即便是主药,一般也不超过教科书剂量的上限。   第二是“清”,指用药精简。按主要诊治要点,君、臣、佐,使合理搭配,而不是药味的叠加或堆...

  • 读《中医经典词典》有感

    读《中医经典词典》有感

    当前,业界倡“读经典,做临床”,有蔚然成风之势,令人欣慰。然“读经典”,首先要过好文字关,诚如王冰所言,“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中医经典,成书于秦汉,其文简意博,欲“识契真要”,实属匪易。欲过好文字关,必须要借助于工具书,历代有关中医经典的训诂、校注、注释、语译的工具书很多,内容丰富但失之古奥,现代人往往有望而却步之叹。有鉴于此,陕西中医药大学邢玉瑞教授怀着对中医药事业的责任感,组织同仁俊杰,历五载寒...

  • 读《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有感

    读《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有感

    记得曾读过一个故事,大概意思是一妇人难产,服药不效,待叶天士看毕处方,即将原方中的药引“竹叶三片”改为 “桐叶三片”,产妇遵方服药,不出叶天士所料,不久便顺利产下一胎儿,母子均报平安!这让我觉得中医治病很潇洒,很写意。日月如梭,转眼已到大三,古人学医,三年师承,即可出师开业。看看自己。那差别可不是一星半点啊!真是惭愧。 《医中百误歌》是清代医家程钟龄行医30年的心得,读完之后,突然很多往事涌上心头,想起平时的点点滴滴。《医中百误歌》大体可分成医家误、病家误、...

  • 学习《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有感

    学习《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有感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6月23至24日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会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 读《大医精诚》有感

    读《大医精诚》有感

    医者,以愈疾健患为己任,潜心药理,学以致用,无以贵贱择患,无义学高炫于同业,然今德术兼备者愈少,讽医重利轻义弥多,诚忧医道之不传也。医本为患之心腹,古之病者必寄信于医,医必寄怜于病者,然今势之严肃,众说纷纭,无以定论。吾观孙者书毕,有拙思于此。 大医精诚是千年来医者追求的最高目标。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一是精,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是诚,以“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发“大慈恻隐之心&...

  • 中医传承 银杏叶有感

    中医传承 银杏叶有感

    传承 □ 李建国 北京弘医书苑 泰斗刘渡舟,主持校伤寒。 十载数稿易,裴君主按语。 受邀十人书,总序写在前。 著作五十论,医案医话谈。 授业收高徒,解惑讲经典。 愿力而建树,甘当人梯贤。 滴水汇大海,星火乃燎原。 同道携起手,原版中医传。(李建国) 银杏叶有感 株株银杏叶如金,灿烂奇观动客吟。 一片丹心治痼疾,源于古法创于今。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名老中医 张磊)...

  • 读《桑榆唱晚》有感

    读《桑榆唱晚》有感

    我的姥爷温长路教授,一生与诗歌结缘,迄今已推出《文苕文踪》《诗苑趋步》《桑榆唱晚》3本诗集。让我感觉最亲切、感受最深刻的是他最近出版的70周岁纪念诗集《桑榆唱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这本诗集,基本是以四言的绝句为主体,也有少量的律诗和长短句,写法都是仿古诗的。这样的体裁,在文字、语言、韵律上的要求都非常严格,而且要体现在意境、生活、哲理、用典、修辞的每一个环节上,不是人人都可以驾驭的。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要发出的心声。面对祖国的大好山河,诗人盛赞“大矩无处不飞红&rd...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有感
  • 读《<八十一难经吕杨注>辑校与研究》有感

    读《<八十一难经吕杨注>辑校与研究》有感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是中医学中继《黄帝内经》之后以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编撰而成的又一部经典医集。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后世医家常把《内经》《难经》并称,并将《难经》与《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并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难经》之注,莫先于吕、杨 《难经》成书既早,年久日深而辗转相传,原书今已不存,原貌今亦不可复睹。历代仅以校勘、注释流传。远在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便是注《难经》的第一人,也是古典医籍中注疏最早的,所注名曰《黄帝众难经》。但吕...

  • 读高允旺《脑病心悟》有感

    读高允旺《脑病心悟》有感

      中医业界素有“风、痨、臌、膈”四大证之说,即这四种病都是疑难大症、重症、顽症。“风”即是指中风,大体与今天的脑中风、脑溢血或其后遗症相类。众所周知,中风也好,其后遗症也罢,治疗上都是很棘手的疾病,尽管也有不少治疗的新方法或措施,但真正令人满意的不多。   笔者认识《脑病心悟》的作者高允旺,是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的山西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高允旺早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今山西医科大学)医疗系,参加工作后,战斗在医疗第一线,在山西临汾市创建了永旺脑病医院。高允旺虽是西...

  • “共铸中国心”义诊有感

    “共铸中国心”义诊有感

    7月,我踏上了“共铸中国心”慈善义诊的包机,飞机从首都机场直飞成都,然后转机去四川省红原。后来我才知道,红原机场是需要特殊的飞行要求,海拔3535米的高原机场,2014年才落成,在它落成之前,即使成都人也只能乘坐六七个小时的巴士才能到达这里,这一带曾经是真正的人烟稀少。经过六七个小时蜿蜒颠簸的行驶,终于到达宿营地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城。天已擦黑,下车后,大家都跌跌撞撞,已经有人抱着氧气袋在吸氧了,我头痛欲裂,高原的晚上分外寒冷,与北京闷热的酷暑截然不同,草草吃了一些夹生的饭菜,有些陌生,有些...

  • 跟师张炳厚教授学习有感

    跟师张炳厚教授学习有感

    我的老师张炳厚,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曾记得,老师每次临证用药,从不开无汤头之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背诵方剂歌诀;一边嘱我们抄方,且每能辨证化裁,灵活加减,善遣类方,善使怪方,善用怪药、善治怪病,药简量大,效如桴鼓。我们弟子侍诊抄方,处方中每味中药老师命我们皆以三字书写,如醋柴胡、寸麦冬、盐黄柏、杭白芍、淮生地、血竭面、制马钱等,以明炮制、服用方法、产地等,用药道地,功效迥异,中医药元素符号尽显方中,虽有“神医怪杰&...

  • 读《郭剑华筋伤证治精要》有感

    读《郭剑华筋伤证治精要》有感

    阳春三月,重庆中医筋伤专家郭剑华又一部学术力作《郭剑华筋伤证治精要》(以下简称《精要》)出版。从理论到实践,从经验到总结,从传承到创新,字字珠玑。 风格独树一帜 该书从筋伤证治学术经验、优化方案、专病专方到医案精选,均从理论高度阐释,从实践层面指导,从细节角度分析,从技巧上加以指引,从人文角度循循善诱。这让这部著作有了温度、宽度和厚度。他以理论指挥实践,以实践反哺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交融与争锋中,培育出真知灼见。故而,《精要》是有特色的,读之有趣,拿来可用。用通俗的话说,是“接地...

  • 姜汤适合所有感冒吗

    姜汤适合所有感冒吗

    当遭遇风吹雨淋或风寒侵袭,及时喝一碗姜汤,常可以达到防治感冒的目的。生姜是辛温食物,能散寒解表,对于治疗感冒效果颇佳。但需注意的是,它只适用于风寒感冒。若用来治疗风热感冒或暑湿性感冒,则会助长热势,使病情加重。在姜的选择上以鲜姜最适宜,如一时没有,干姜也可代替,但效果不如鲜生姜。对于风热感冒应选用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片等;暑湿性感冒则应选用藿香正气胶囊(丸),配合清凉解表的薄荷茶之类的饮料辅助治疗。...

  • 读《中国食材考》有感

    读《中国食材考》有感

    《中国食材考》是我在浏览图书馆时偶然发现的一本书,一开始是因为它书面装订很精致,而且拿起来有古书的感觉。我猜书里肯定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会让人头疼,抱着这种态度我翻开了它,呈现在眼前的内容让我大吃一惊。书里介绍了每种食材的品名、异名、基原、性状、采收加工或制法、性味、归经、功用、服食方法、服食宜忌、食疗方、储藏和食论等等。 食论是这本书的首创,记述了与食材相关的历代医学家的评论、诗词等内容。最重要的是书里每种食材都附带了图片,让人一看就心情舒畅,于是我把书借了回去。 拿回寝室后,很多同学不解我怎么...

  • 《药性歌括》读书有感

    《药性歌括》读书有感

    《药性歌括》以简练易记的四字真言讲述出神奇的中医药效,使人在朗朗上口的语言中不知不觉地记住每一味中药的神奇性质。 诸药之性,各有奇功,温热寒凉,泻补宣涌。君臣佐使,运用于衷,相反畏恶,定见吉凶。药共四百,精制不同,生熟新久,炮煅炙烘。汤丸膏散,各起疲癃,合宜而用,乃是良工。云林歌括.可以发蒙,略陈梗概,以候明公。再加斤削,济世无穷。 药物的功效,寒、凉、温、热,泻、补、宣、涌各不相同,君、臣、佐、使灵活运用,相反畏恶区别对待。书中一共四百多味常用药,要用不同的方法精心制作,要用生的还是熟的,还是陈久的;要用炮、...

  • 读王邦才《经典心悟与临证发微》有感

    读王邦才《经典心悟与临证发微》有感

    王邦才教师赠余《经典心悟与临证发微》一书,为教师30余年从医之心得、领会、感悟。吾重复读之,于心有戚戚,若有所得,作此评论,为章师之医道,冀能为同道晚辈懂事解惑。 志于经典 根于国学 王邦才少时学医,时值“文革”之后,百废待兴。中医学博学多才,王邦才沉溺其间,如痴如醉,将《内经》《伤寒》等经典重复诵记,娴熟于心。舟山五年,更是悉心学识,将所得薪酬,多以购书。青衿兹典,白首握卷,王邦才现年近花甲,弟子们跟师待诊时,论及某方某条文,他随口拈来,只字不差,让吾等晚辈汗颜。王孟英...

  • 读《探问肝胆结石》有感

    读《探问肝胆结石》有感

    肝胆结石包括肝内外胆管及胆囊内结石是常见疾病,被公认为世界性难治病症。国内外治疗本病长期以外科手术为主,但普遍存在术后“三高”——残留结石率高、再次手术率高、结石复发率高的问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周紫娟从医50载,曾在西医外科工作了30余年。她目睹肝胆结石患者之痛苦,遂萌发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去治疗此病的想法,从此便与肝胆结石病的中医治疗结下了不解之缘。 周紫娟多次参加肝胆结石病的手术,观察到西医治疗本病鞭长莫及的情景之后,潜心探索,借鉴治理黄河...

  • 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于今年五月初在陕西西安首发,连日来陕西省持续掀起学习本书的热潮。近日反复研读《梁家河》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伟大领袖的不平凡是从年轻时的一点一滴逐渐积累起来的。 1969年1月13日,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了这个条件极其艰苦的陕北农村。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练就了稳重坚韧的性格和拼搏奋进的意志。带着“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这样的“团结观”,习近平开始融入群众,融入乡村...

  •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有感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有感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等主编的《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全书183万字,历经8年之久,终于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王庆其老师渊博的学识、深邃的科研目光、老骥伏枥的雄心壮志,以及团队精诚合作、深入钻研的治学精神,都值得我辈学习。今将读后感加以梳理,以供同道商榷。 •《内经》研究成果梳理的集大成之作 《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顾名思义,是对近百年(1911~2011年)来《黄帝内经》研究状况的系统、全面梳理,全书分《内经》文化研究、《内经》学术理论研究、《内经》语言文字及文献研究...

  • 读宋代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感

    读宋代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感

    传承发展中医药治病救人之术,从经典中厘清中医药理论本源,是中医药人提高辨证论治技能的重要方面,是提高疗效的源头活水。读中医经典著作,并且能更好地应用于临证,除了熟读中医四大经典外,阅读各代古典医籍,并努力用之于临证和实践,是重要途径。近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年2月出版的中医必读经典读本丛书系列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再次真切感受到古典医著的学术内涵与魅力。 说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总会想起读书时学过的《方剂学》教材。选入《方剂学》的三百多首方剂中,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方剂占了很大比例。诸如益气...

  • 读《马派中医传薪》有感

    读《马派中医传薪》有感

    《马派中医传薪》一书由马有度教授携其弟子吴朝华、毛得宏、黄学宽主编推出。该书分“做人做医传薪”“医论医话医案”“科研科普传播”三大版块。其特色表现如下。 崇尚传统医德 医乃仁术,从医者必备仁心仁术,方可谈活人济世。马有度常说:“德为医之首,术为医之基”,他用自己习医、悟医、行医的切身体验和感悟,教导弟子们“学医先做人”。马有度在书中追忆了他早年跟随吴棹仙、徐友玲、邓铁涛等名医的...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