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医 第4页

西医 第4页

  • 中医之所长与所短 对中西医的比较

    中医之所长与所短 对中西医的比较

      ●梁漱溟赞同对中国文化的批判,目的是剥去中国文化在千年时光中僵化而走形的外壳,使中国文化的真精神显露与光大;尤为反对含混、模糊地希望融合东西文化,各取所长为一世界未来文化,他认为这是对文化的误解。   ●中西文化因其着眼问题不同、根本精神不同、理论方法不同,取得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成就。“西方是科学的成就,中方是艺术的成就”。具体到医学上,梁漱溟说:“在中西医学上的不同,实可以代表中西一切学术的不同:西医是走科学的路,中医是走玄学的路。”对于两者都是肯定的意...

  • 中医复兴是中西医并重发展的基础

    中医复兴是中西医并重发展的基础

      ●中西医结合这一命题按照中西医并重的原则,在基础科学层面上,应当并存并重、共同繁荣;在临床技术层面上,应当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在临床经验层面上,应当相互借鉴,为我所用。   ●中西医结合或配合必须以中医药为原点,以中医的全面复兴为基础,才有可能发展为世界医学实践的新形式、新格局,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中医现代化,才能让中医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   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第四次中医哲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中医药业界内外领导、专家和学者围绕“在...

  • 中医与西医不是“非黑即粉”的关系

    中医与西医不是“非黑即粉”的关系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如今喜欢不叫喜欢,叫“粉”;批评不叫批评,叫“黑”。让人伤脑筋的是,这两者还能相互转化。 比方说,有人认为中药毒副作用都不明确,“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所以警告大家远离中医药。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自诩为“中医黑”。 还有人恰恰相反,觉得中药副作用小,当饭吃都没问题,要不是有中医中药,中华民族早就不存在了。如此迷信中医的人,得算“中医粉”。 &...

  • 中西医结合将引领医学发展

    中西医结合将引领医学发展

    时至今日,只要在网上搜索“中医”关键词就会发现批判中医的内容仍然“理直气壮”,甚至还有人扬言要“废除中医中药”。可以确认,那些“废除派”们很少学习本世纪现代科学最前沿的理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笔者长期从事后天获得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作为一名西医全力支持中医理论,并且认为中西医结合或将引领医学发展。 按系统原则看中医理论 批评中医理论的观点常常以中医没有发展,不是与...

  • 追逐着一所西医院校的中医梦想

    追逐着一所西医院校的中医梦想

      2002年,率先在山东省内同类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2006年,顺利获批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2010年,成功获批康复治疗学专业;2012年,与兄弟院系特殊教育学院联合创办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方向),招收首批视障学生;2012年,学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开创了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新局面……这就是山东滨州医学院中医学科,一个在西医院校成长起来的传统学科,一路走来,追逐着一所西医院校的中医梦想。...

  • 中西医合作团体:中西医药研究会

    中西医合作团体:中西医药研究会

    中西医团结,创造新医理 1944年春,定边城区发生了白喉瘟疫,流行甚快,医治困难。三边分区专署于5月9日召集中西医生座谈,希望交换经验,得出治病良方。大家一致认为,中西医必须合作,才能增强医药工作力量,于是就提出组织医药研究会(《三边分区中西医药研究会》)。“参加的有中药铺十一家,有驻军卫生部和医院、地方的治疗所,共有西医十一人、中医九人、兽医六人、外科三人、接产妇三人”(《定边成立医药研究会,中西医生合作治病》)。 1944年7月中旬,延安县召开中西医会议,讨论中西医合...

  • 中医和西医都有“顿服”这个说法

    中医和西医都有“顿服”这个说法

      在药物说明书上看到“顿服”,你会认为是“每顿饭后服用”,还是“吃饭的时候服用”?其实,这两种想法都不准确。中医和西医都有“顿服”这个说法,但意义却不尽相同。   中医所指的顿服是指一次性较快地将药物服完。其主要目的是将药力集中,使药物更迅速地发挥作用。如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需要顿服的方剂多用于治疗痛证、热证、血证等较重病情。   常见应顿服的中药有:驱虫药,如槟榔、南瓜子和雷丸等应...

  • 莫用西医思维捆住中医的手脚

    莫用西医思维捆住中医的手脚

    最近看到一则旧医案:一名男性患者心肌扩大,危在旦夕。名老中医李可连开三剂药:第一剂附子200克,第二剂400克,第三剂500克,病势开始趋缓,调理一周后出院。大剂量使用有毒的附子去救命,恐怕成为绝唱。如今,不少医生为求自保,担心因此惹麻烦吃官司。 疗效是中医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制约疗效的恰恰是药量。古人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对中药剂量的把控能力,是衡量一位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没有一定的量,也就没有一定的效。重剂起沉疴,方能挽狂澜于顷刻,扶临危于既倒。如果剂量过小,对于...

  • 中西医结合的误解

    中西医结合的误解

      《“中西医联合”可替代“中西医结合”》一文(以下简称“该文“)说,“我们虽然常常使用“中西医结合”一词,但总感觉到有些莫名的别扭甚或是无奈。”其实全国绝大多数医家,均以中西医结合事业为顺理成章之事,而且国外的中医研究者也多以中西医结合为己任;只有极少数人“总感觉到有些莫名的别扭甚或是无奈”而已;此不怨中西医结合,而只能是怨他们对于中西医结合的误解。   我国广大...

  • 中医是辩证哲学 西医是形而上学

    中医是辩证哲学 西医是形而上学

      @仝小林北京:   丸者缓也。绝大多數慢性病,均可用丸、散、膏、丹慢调,累积起效。汤药,主要用于急危重症,汤者荡也。然而,常常看到医生,几乎全开汤药,而且一个疾病,从头至尾,汤药一贯到底。既违背汤、丸使用的基本原則和规范,又浪費了大量中药材。   @毛里求是_20251:   中医是辩证哲学,西医是形而上学。中医是经验医学,西医是证据医学。中医是辨证论治,西医是辨病论治。中医是古代医学,西医是近代医学。中医是中国的,西医是西方的。中医是宏观的,西医是微观的。中医是定性的,西医是定量的。   ...

  • 临证不能仅凭西医检查

    临证不能仅凭西医检查

      2001年11月某日,诊室走进一位面色晦黯,目光呆滞的花甲老人,边坐边语音低怯地絮叨“这前列腺简直把我折腾死了……”询知,老人素健,旬日前,老伴过世,日夜悲思,始病溲数,刚开始夜溲三、四次,量或多或少,渐至七、八次,伴心绪烦乱,头眩耳鸣,健忘等症。遂入住某医院治疗,做诸多检查后,确诊为前列腺增生并炎症,日输液2~3瓶(药名不详)数日,病渐甚,夜卧交睫恍惚间即有尿意,必登厕,解后,始安片刻,俄顷,复如是,夜无宁时,不堪忍受。医院欲施前列腺切除,令交术资一万元...

  •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一词很早就在我国医学领域中出现,其定义是:以现代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及手段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中西医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诊治疾病的医学形式。而在现实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虽然常常使用“中西医结合”一词,但总感觉到有些莫名的别扭甚或是无奈。“中西医联合”一词虽未见有其明确的相关定义,然却经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中。二者虽一字之差,然含义迥异,明确这种差异,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结合&rdqu...

  • 中西医结合尚在探索中

    中西医结合尚在探索中

      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主张将中西医学汇聚沟通的中西汇通学派。中西汇通学派实是中西医结合之先声。由于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方法,中西汇通学派也有着不同的思潮和方法,在汇通的进程上也产生了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其中以朱沛文、恽铁樵、杨则民和张锡纯等人为代表的思潮认为,中西医体系各有长短,需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彼此优点,才能使中医学继续发展和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这种思潮在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史上占主导地位,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不是牵强附会的形式结合,更不能是泯灭各自学科本性而强迫结合形成另类的医学体系。在各自保...

  • 西医学习中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高潮

    西医学习中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高潮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主席对卫生部党组“关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学习班”的批示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毛主席肯定了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殷切地希望培养出一批中西医结合医生和几个高明的理论家。从此,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等5所中医学院举办了2~3年制的西医学习中医班后,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相继举办了各类型西医学习中医短期班。西医学习中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高潮。   光辉历程卓越成就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为了集中反...

  • 西医与中医

    西医与中医

      @微明   有人说: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稀里糊涂地活。乍一听很有道理,其实则不然。事实上,即使最顶尖的西医也可能遇到无法做出诊断的疾病;而一个优秀的中医若能治好某病,也必能讲清楚其中的道理。不管中医还是西医,治得了病就是好医。我们信的是大医、良医,而不是庸医、劣医。   观当今医学态势,虽曰中西并进,实则处处以西学为主。故我辈医者,切不可再闭门造车,亟当遍访高人,转易多师,并积极沟通,互相学习,始能不断有所提高。出山之后,亦不宜仗技独行,当须联合益友,广结善缘,齐心协力,精诚互助,始能成就...

  • 亲身经历“中西医之争”

    亲身经历“中西医之争”

    近年来,有关中西医的争论似乎一直没停止过。犹记得1959年时,我还在北京医学院进修,亲身经历了一次“中西医之争”。 当时,一位苏联专家的女儿血崩,流血不止,在西医院通过各种手段都查不出病因,止不了血,只好搬来了中医专家秦白未教授。结果秦教授过来,花了一分钟不到的时间号完脉,淡淡地说:“开几副药吃吧。” 苏联专家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们通过那么多先进设备都检查不出病因,你们中医不到两分钟就能知道怎么治吗?”听到这话,秦白未教授并...

  • 不能用西医标准评判中医

    不能用西医标准评判中医

      近日,百年老店同仁堂儿童药被曝朱砂超标,除了同仁堂,此前“六味地黄丸”、“云南白药”、“汉森四磨汤”等均被卷入重金属超标的争议风波。老字号中药品牌频频发生重金属成分超标,让正在复兴的中医很受伤,也让相信中药的患者无所适从。那么,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检验的中药,为何当下却面临安全问题?它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它到底安全吗?   如果说,拿西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标准来评判,几千年的中药有安全问题是难免的,但中西医是两种有本质区别的医学体系,中药的...

  • 西医诊断  中医辨证 中药为主 西药为辅

    西医诊断 中医辨证 中药为主 西药为辅

      西医重视局部中医重视整体   现代医学乘坐了现代科技的快车,使其突飞猛进,尤其利用现代大工业提供的先进仪器,对疾病的局部了解得一清二楚。原子弹的爆炸为医学带来了X光机,核素的发明为医学带来了PETCT、ECT,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为医学带来了CT等。尤其是各种内窥镜的产生应用使西医对疾病的局部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为中医带来多大的帮助,X光看不见相火妄动,电子计算机看不到木火刑金,中医始终还是延用传统的整体观念诊病。这些整体观念因为时间悠久,又是临床实践的产物,在临床上能够起到...

  • 西医重视微观  中医重视宏观

    西医重视微观 中医重视宏观

      裴正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首批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甘肃省中医院首席专家。近日,受甘肃省中医院的邀请,裴正学教授做了“关于中西医临床结合”的学术讲座,从诸多方面生动阐释了当前中医和西医应该如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对今后的共同发展提出了真知卓见。笔者根据录音,将其整理如下。   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的起源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科,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完全不同的特点。中医是农业...

  • 中医科普人 中西医配合好

    中医科普人 中西医配合好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治病有两种手段,一是药物,一是语言。”实际上,医生用语言治病的过程就是向大众普及医学科学的过程。有鉴于此,拿起笔,张开口,向大众普及中医知识,是每一位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份内的工作,是其神圣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反观前一时期国内出现的养生乱象,与其说“伪养生”和“假养生”在招摇撞骗,莫如说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忽视了科普,把本应属于自己占领的阵地“拱手相让”。中医科普任重道远,它...

  • 正确认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正确认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笔者是湖南中医界的一名老兵,从事中医临床55年,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一名老教工,从事中医教学33年。50多年以来,我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中医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振兴与发展,并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还必须进一步振兴和发展。为此,笔者就中医工作提几点建议。   振兴发展中医,要立足于临床实践   中医在中国已历数千年,老百姓都相信中医,这种信任度已经根深蒂固,其根本所在是因为中医能为老百姓治病防病,所以说,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这就要求每个中医生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和临床水平,以适应群众的需要...

  • 广大中西医同仁 矢志不懈努力

    广大中西医同仁 矢志不懈努力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以“团结中西医”列入卫生工作方针,并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应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继而提出“关键在于西医学习中医”。半个世纪以来,中西医相互学习,携手工作,取得史无前例的巨大成绩。现在,卫生工作方针改为“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这一伟大举措,也是我国卫生领域社会主义特色之一。服务全人类,贡献全世界。“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国广大中西医同仁,矢志不懈努...

  • 中西医结合从诊疗方案做起

    中西医结合从诊疗方案做起

    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笔者认为促进中西医有机结合,不妨从诊疗方案的整合开始。 从政策角度考虑,中医药、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西医有共同面对的敌人,那就是“疾病”,有共同追求的目标,那就是“健康”,没有必要彼此排斥、各自为营。有了中西医融合的诊疗方案,才能打破“门户”隔阂和专业壁垒,促进中西医理论、技术和经验充分共享。 从技术角度出发,多数疾病的诊断、疗效...

  • “中医+”思维促进中西医临床协作

    “中医+”思维促进中西医临床协作

    •不论是中医学科内部革新动力的驱使还是医学发展所需,均表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实际上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重大疑难疾病的中西医临床协作,理应以中医学为主导,中医院校及医疗机构牵头。 •应当促使现有中医院校优势学科、临床专科主动与西医医院、西医院校强强联合形成广泛的合作平台并产生相应的机制和模式 中西医结合作为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交叉领域,是我国医疗卫生实践的重要方针,更是发轫于临床而具有明确发展目标及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在笔者看来,这一门学科的产生...

  • 中医药立法要注重中西医并重

    中医药立法要注重中西医并重

    为中医药立法,不仅是时代所需,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代没有所谓的中西医,只有中医作为唯一的医疗主体,服务于中国人民,医疗卫生相关的规定都是以中医药的规律作为基础制定的,以中医的基础制定的法律法规自然就能保护中医药的发展。现在,中医药之所以要立法,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西医的出现,而且目前的医疗法规很多都是按照西医的标准而立,因此中医药的立法首先就需要“正其名”,古人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没有一部根据中医特点...

  • 多数西医生希望学习和运用中医药

    多数西医生希望学习和运用中医药

      多数西医生希望学习和运用中医药   中药以其疗效好、毒副作用少的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备受西医师推崇。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目前临床上90%的中成药是由综合性医院的西医临床医生开具的。然而,西医临床医生给患者使用中药的依据,一般仅仅是根据药品说明书来判断病情和选择应用,缺乏辨证论治。由此引发不少的问题,如辨证不准引起疗效不佳、用药不当导致毒副作用等,少数人还将责任归咎于中医药技术,这是应该而且可以避免的。   笔者在临床上工作多年发现,许多西医医生都有强烈的学习中医渴求,集中在两个群体上。一是参加工作时...

  • 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专业之困   笔者在带教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时候,经常遇到学生咨询:中医发展好还是西医发展好、考西医研究生好还是考中医研究生好、不学中医直接学习西医行不行或者放弃西医单学中医行不行,诸如此类,其核心还是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方向问题,在这方面学生的困惑不少。   实际上,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学校教育正处于红火之中。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学生每年都在600人左右,而且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生源十分好,分数往往高于其他传统的中医药学专业。但是,在高分入校和报考火热场面之后,...

  •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

      2013年,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岁了。1993~2013年这20年,对该专业而言,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20年;是踏歌前行,从有到优的20年;是在摸索中成长,在成长中壮大,有力助推全国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20年。该专业20周年庆前夕,记者专程走访了湖南中医药大学曾负责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筹建工作的凌锡森教授,大学副校长、中西医结合学院首任院长何清湖及中西医结合学院现任院长邓常清,在他们的侃侃而谈中,为我们见证、还原了专业风雨兼程、高歌猛进的20年。   凌锡森:“相当长...

  • 从“中西医并存”到“中西医并重”

    从“中西医并存”到“中西医并重”

      中医科不再是综合性医院诸多临床科室中的“小科”,而是成为增强医院整体实力的一个骨干科室。近日获“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称号的浙江省杭州市所辖富阳市人民医院,几年来不断彰显中医药服务强势,该院中医科业务量在连年增长基础上,2012年门诊近4万人次,住院2400余人次,比上一年分别又增10.6%、13.4%,业务创收突破2500万元。该院党委书记、主任中医师张祖林对记者说,几年来该院努力实现从“中西医并存”到“中西医并...

  • 中西医结合被简化为中药加西药

    中西医结合被简化为中药加西药

      中西医结合被简化为中药加西药,中医西医简单混合,并未有机结合,更谈不上完全融合   一名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的研究生,临近毕业才知道连做一名外科医生的资格都没有,执业范围只写在教材上。中西医结合的毕业生,中医和西医都不认可,处境尴尬,只能选择中医院或西医院的中医科。   1956年,毛泽东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逐步在我国医学界出现。近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许多成就,如活血化瘀研究、肾本质研究、急腹症...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