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床 第13页

临床 第13页

  • 糖尿病肾病临床用药加减

    糖尿病肾病临床用药加减

    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商宪敏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商教授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商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总结整理如下。 辨证论治 阴阳俱虚型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晦暗,神疲懒言,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量多而清或尿浊,或浮肿尿少。舌体胖,边有齿痕,舌淡暗,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滋肾阴温肾阳、化...

  • 临床辨证施治 糖尿病性胃麻痹

    临床辨证施治 糖尿病性胃麻痹

    糖尿病性胃肠病变是 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的一 种,主要包括胃肠植物神经 病变引起的胃麻痹和腹泻 及便秘。而糖尿病性胃麻痹 属中医的消渴并发“痞满、 胃缓、呕吐、腹胀”等范畴, 临床辨证施治,可取得很好 疗效。 1.脾胃虚弱证见脘 腹满闷,食后更甚,纳呆恶 心或吞咽困难,神倦乏力 或头重身困,舌质淡有齿 痕或舌胖嫩而紫,苔薄自 或润,脉濡缓或细而无力。 治宜健脾益胃,升清降浊。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 芪30克,白术20克,陈皮 15克,升麻7克,柴胡12 克,党参20克,当归15 克,砂仁1...

  • 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

    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目前世 界上糖尿病患者约 4. 2 亿,预计 2040 年糖尿病患 者将增至 6. 42 亿 [1 ] 。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失明、肾功能衰竭、骨折、抑郁、认知功能障碍的 重要因素,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 [2 -3 ] 。中医药 用于防治糖尿病已有几千年历史,在糖尿病及其并 发症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众多医家突破 消渴病以阴虚燥热为病机的三消论治观点,结合临 床实践提出消渴病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 [4 -5 ] 。 糖尿病发生与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调、脾虚胃热 有...

  •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糖尿病外周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前景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糖尿病外周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前景

    全世界有超过1亿7 000万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3亿6 600万。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生和致死的重要因素之一。糖尿病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能导致所有主要血管的并发症,包括冠状动脉、颈动脉以及下肢动脉。相比未患有糖尿病者,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有缺血病症,并且损伤该缺血部位的功能。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是预测外周动脉疾病的程度和发病率的重要指标,英国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每增加1%,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了28%,并且病死率、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截肢率均有所增高...

  • 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临床应用治疗糖尿病

    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临床应用治疗糖尿病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言其“下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为临床常用药物之一,但因其峻烈攻下,用之不当易伤正气,故医者多有慎用,甚至不用。事实上,大黄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化瘀及利胆退黄等功效,且不同的炮制品其临床应用亦有不同,只要配伍得当,能收到很好的临床疗效。笔者临床应用大黄的不同炮制品治疗糖尿病,疗效满意。 1 生大黄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涤荡胃肠,推陈致新。《本草纲目》言“大黄苦峻下走,用之于下,必生...

  • 车前子临床用以治老年性白内障

    车前子临床用以治老年性白内障

      车前子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其味甘、性寒,有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热化痰之功效。临床用以治老年性白内障,也有良好疗效。   取车前子20克(1次量),用布包煎(不要包得过紧)半小时,水以没过药包为度。1剂药煎2次,第1次药液内服,第2次清洗患目,每日3次。...

  • 中医眼科临床中经常使用的几味中药

    中医眼科临床中经常使用的几味中药

    中医眼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积淀了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眼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是历代医家尤其是眼科医家的智慧结晶。其中,中药对中医眼科的“繁衍”昌盛,有着重要贡献。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不论山山岭岭、沟沟坡坡、田间溪畔,生长着数不清的各种植物,都是世界医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                          相信大家最近都看过《本草中国》这个节目,每一味中草药,都有一段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个妙趣横生的传说,一曲意味悠长的神话。本文将向大家揭开在中医眼科临床中经常使用...

  • 视力减退 临床辨证肝肾不足气血虚弱

    视力减退 临床辨证肝肾不足气血虚弱

      视力减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见于多种眼病,但主要是指用眼不当、用眼过度,或年老、体弱等,以致出现近视、远视、散光、视物模糊等。中医学认为,视力减退主要在于先天禀赋不足,或疾病耗伤,引起肝肾不足、气血虚弱,使目失所养而成,食疗关键在于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临床辨证主要分为肝肾不足、气血虚弱两个证型。      养血明目酒   配方:熟地、制首乌、丹参各10克,低度白酒250毫升。   制法:将熟地、首乌、丹参浸泡于低度白酒中,盖上瓶盖,放置2个月即可。   功效:滋阴补肾,养血明目。...

  • 治过敏性鼻炎荨麻疹 临床应用

    治过敏性鼻炎荨麻疹 临床应用

      方药组成: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甘草各10克。水煎,每日一剂,早晚服。功效解表和里,主治过敏性鼻炎、荨麻疹。   方解:祝谌予所制“过敏煎”组方简单,药味平淡,但立方确有巧思,非常严谨。方中银柴胡味甘性凉,清热凉血;防风味辛甘性温,祛风胜湿;乌梅味酸性平,收敛生津;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生津,滋肾涩精,甘草味甘性平,清热解毒,调和逐药。五药配合,寒热共济,有收有散,收者顾其本,散者祛其邪,故对过敏性疾患有良效。五药组合,有收有散,有补有泄,有升有降,阴阳并调。在临床应用中随症...

  • 临床实践方治疗慢性鼻炎

    临床实践方治疗慢性鼻炎

    川芎茶调散出自宋代医书《和剂局方》,可治外感风邪之偏正头痛、目眩等症。通过临床实践此方亦是治疗慢性鼻炎有效方剂。 典型病例:孔某,男,20岁,初诊患者患鼻炎2年余,平时呈交替性间歇性鼻塞,每于感冒受风寒后加重,黏液涕较多,嗅觉减退,常耳闷头痛。其间内服外滴过数种治疗鼻炎的西药、中成药,只能暂时缓解。舌质淡苔白,脉浮。证属感受风寒,鼻窍不通。治以祛风散寒通鼻,以川芎茶调散加减。 处方:川芎、白芷、荆芥、防风、薄荷、羌活、辛夷花、苍耳子各9克,甘草 6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服9 剂。 服完上药后,上述症状明...

  • 临床治疗鼻炎经验方

    临床治疗鼻炎经验方

    蔡福养,全国名老中医,著名耳鼻喉专家、教授、主任医师,从医58年,长于运用辨证施治治疗各种耳鼻喉疾病。今将其临床治疗鼻炎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一、辨证分型 1.风邪侵肺型:蔡老认为,该型为鼻炎初发,临证又需辨风寒、风热、热毒之不同。鼻塞流清涕,鼻内粘膜淡白水肿,伴恶寒头痛,脉浮紧者为风寒袭肺,治当辛温通窍。方用苍耳子散加味:苍耳子12克,白芷8克,辛夷6克,豆豉、薄荷、苏叶各10克,葱白3根。鼻塞流黄涕,鼻粘膜红肿明显,伴发热、恶风、口渴、汗出或咽痛,苔白微黄,脉浮数者,为风热犯肺,治当辛凉解表。方用苍耳子散加减...

  • 过敏性鼻炎临床上的几则验方

    过敏性鼻炎临床上的几则验方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特别好发于春季。现将在临床上证明行之有效的几则验方介绍如下。   1.黄芪60克,白术20克,红枣、白芍(炒)各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   2.蝉衣30克,研细末,于发病时取1~1.5克,用开水冲服。   3.紫草30克,苍耳子20克,麻油500克。先将苍耳子打碎与紫草一起浸泡于麻油中4~5小时,然后煎炸成棕色,去渣取油备用。每日滴鼻2次,每次1滴。(朱时祥)...

  • 中医对近视临床治疗方法概述

    中医对近视临床治疗方法概述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二十余年,近几年青少年治疗近视的颇多,通过给多名近视患者治疗,以及跟踪记录,创造出一套自己的治疗方法和理论,在临床上有很好的效果。本文将中医对近视临床治疗方法概述如下。 我国古代眼科药物发展较早,如先秦古书《山海经》中收载药百余种,其中治疗眼病的有七种;《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其中眼科药物七十多种(明目药四十余种,治疗眼病药三十余种),书中所载的黄连、秦皮等,至今仍是中医眼科的常用药物。治疗眼病的主治药物有:①青盲:决明子、芡实等。②目赤肿痛:黄连、决明子等。③目翳:瞿麦、秦皮等。...

  • 胡幼平针罐结合治疗梅核气临床经验

    胡幼平针罐结合治疗梅核气临床经验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赖小燕,胡幼平,张琪,梁凡,艾虹静,王卓慧 关键词 针刺;拔罐;梅核气;胡幼平 梅核气是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或痰气互结、停 聚于咽所致,以咽中似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为主要表现。 [1] 梅核气属中医“郁证”范畴,大多数学 者根据“七情郁结,痰滞气阻喉中”,认为本病的病因 是“肝郁气结,气机升发疏泄失常而致脾胃运化失职, 聚湿生痰,气痰上逆咽喉而为病” [2-4] 。目前西医对本 病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案,...

  • 慢性咽炎 临床常用中药茶

    慢性咽炎 临床常用中药茶

    慢性咽炎的治疗在临床上常使用一些清热解毒、润肺利咽的中药,下述4种最常用: 生甘草。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的功效,甘草生用,其清热解毒止痛、润肺止咳的功效更为突出。特别适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的咽炎患者,可单用煎服,也可与桔梗同用,以增加宣肺祛痰、利咽止痛的功效。 胖大海。具有清热润肺、利咽解毒、润肠通便的功效,能缓解肺胃热盛引起的咽喉肿痛、咽痒不适、声音嘶哑等症状,效果明显。可单取胖大海1—3枚在沸水中泡饮,也可以将它和菊花、莲子心、乌梅泡水同饮。 金银花。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 声音不扬久喑难疗 临床辨治

    声音不扬久喑难疗 临床辨治

      声音不扬,甚至嘶哑不能出声者,即为失音。多见于呼吸系的急慢性疾病中,如感冒、喉炎、肺结核等病。本症发病有急有缓,急者卒然而起,缓者逐渐而成。根据发病的缓急,临床分暴喑和久喑两类,暴喑多属实证,久喑多属虚证。一般暴喑易治,久喑难疗。所以辨别虚实,至关重要。临床多分四型辨治。   风寒型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声音嘶哑,多兼有咳嗽胸闷,鼻塞,恶寒发热等症,舌淡苔薄白,脉浮。治疗宜疏风散寒,宣利肺气。药用麻黄1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蝉衣10克,前胡10克,浙贝母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

  • 临床以中医经典方药加味治疗急喉瘖

    临床以中医经典方药加味治疗急喉瘖

      急喉瘖,是以起病急骤,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急性喉炎”相近。该病轻则声音嘶哑,重则言而无声,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生活。笔者临床以中医经典方药加味治疗该病,疗效尚可。   徐某,女,56岁,2013年6月3日初诊。   患者语声艰难,需反复勉力发声数次,医生俯身倾听方能辨析其言语。自诉5日前外出感受风寒出现音哑,5日来,未服药,多饮温水改善不显。3日前于回京途中丢失行李后心急如焚,病情加重,言语不出,遂自服清咽滴丸、牛黄清火丸等,病情无明显...

  • 咽喉疼痛临床上几则食疗验方

    咽喉疼痛临床上几则食疗验方

      咽喉疼痛是指咽喉部位发生急慢性炎症而引起的疼痛,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本病中医称之为“喉痹”,中医认为与风寒、风热、肺胃内热、肺肾阴虚火旺有关。本病属于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在临床上常用几则食疗验方:   ●酸梅10克,青果(橄榄)50克,白糖适量。将酸梅、青果浸泡1天,然后煎煮,加白糖调服。每日1剂,连用3~5天。主治扁桃体红肿引起的咽喉疼痛。   ●生丝瓜3条,切片放入碗中捣烂,用纱布挤汁,一次顿服。连用2~3次。主治咽炎、扁桃体炎引起的咽喉疼痛。   ●海带(水发)500...

  • 张赞臣积数十年临床经验 耳鼻咽喉部疮疡之治法

    张赞臣积数十年临床经验 耳鼻咽喉部疮疡之治法

    张赞臣(1904~1993),字继勋,晚号壶叟、蓉湖老人,江苏武进人,著名中医学家,精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兼擅大小方脉,且尤以外、喉科见长,临床诊疗强调“五官疾病整体论”,首倡“舌下经脉诊察法”,注重“咽喉局部望诊”及“鼻衄衄色辨证”等。 治疗上,创制了“金灯山根汤”“养阴利咽汤”“前胡玉屏汤”及“喉疳清解汤&rd...

  • 喉科是旴江医学中一支颇具特色的临床专科流派

    喉科是旴江医学中一支颇具特色的临床专科流派

    江西的旴江喉科流派,源远流长,名医辈出。早在元代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喉科医家范淑清和危亦林的喉科医籍专卷《世医得效方·口齿兼咽喉科》,明代出现了我国有史籍记载的第一部喉科专著——聂杏元《咽喉说》。自晋迄民国,有擅长喉科医家96人、医门31门,跨过近二千年时光。喉科是旴江医学中一支颇具特色的临床专科流派。 源于汉晋。旴江喉科,起源于晋代道医葛氏医门。建安七年,丹阳道士葛洪的叔公葛玄隐居清江樟树阁皂山和南城麻姑山,传道行医42年,弟子郑隐承其衣钵下传葛洪。葛洪于西晋...

  • 梅核气 临床方药用法说明

    梅核气 临床方药用法说明

    梅核气是因情志不遂,气机不畅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感为特征的疾病,相当于咽神经官能症。一般多见于成年人,以女性多见。 对咽喉食管及其它器官检查,均无器质性病变。其病位在咽,病变脏腑涉及肝、脾。多以肝气失于调达,气机郁结;或肝郁脾困,脾失运化,痰浊内生,痰气交阻,搏结咽喉,而出现咽部异物感等症状。 本病的治疗,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要方法,同时配合心理疏导,避免不良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痰气互结证 临床表现:咽中如有炙脔,或其它异物感,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时作嗳气,呃逆恶心,...

  • 枇杷叶临床用以治疗慢性咽炎

    枇杷叶临床用以治疗慢性咽炎

    枇杷叶为蔷薇科常绿小乔木植物枇杷的叶,其味苦、性平。有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之功效。临床用以治疗慢性咽炎,疗效颇佳。 方法:取枇杷叶30克,刷去绒毛,洗净,切丝晒干。第一次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滤汁;再加水160 毫升,煎至100毫升,滤汁。将两次药汁混合,分早晚两次温服。 李丽...

  • 临床上用细辛敷脐治疗梅核气

    临床上用细辛敷脐治疗梅核气

    关于细辛的作用和用量,历来一直有不同的见解。本人在临床上用细辛敷脐治疗梅核气,对其利窍散痰行滞的作用有一定体会。 治疗经过 陈女,60岁,2008年4月1日就诊。患者主诉晨起口苦而干,舌边麻木刺痛,咽部有异物堵塞感,自觉有气自体内上冲至咽,舌淡红,苔黄腻,脉细弦。 证属梅核气,病机属肝郁气滞痰凝,有化火之象。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处方以越鞠丸、半夏厚朴汤、龙胆泻肝汤化裁:山栀12克,黄芩12克,柴胡12克,生地15克,半夏12克,厚朴12克,枳壳12克...

  • 临床主治慢性咽炎二案例

    临床主治慢性咽炎二案例

    慢性咽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以咽部干痒疼痛、咳嗽、痰少痰黏难咯、异物感、窒息感为主要症状。多见于成年人,病程长,易复发,中医称为喉痹。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肺、脾、肾等脏腑亏虚或失调,咽喉失养而致。临床上以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的虚火喉痹最常见,治宜滋阴降火、生津润燥,代表方药如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等。近年来临床应用较多的中成药有健民咽喉片、桂林西瓜霜、草珊瑚含片等也多是清热养阴为主,但临床上用温阳散寒、养阴利咽的方法治疗咽炎也有佳效。   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以《伤寒杂病论》中桂苓五味姜辛汤合桔梗...

  • 宋康临床治口苦伴口气臭秽半年

    宋康临床治口苦伴口气臭秽半年

    宋康,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30余载,治学严谨、博采精思,继承先贤又不断创新,临证经验丰富。 蒿芩清胆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由清代著名医家俞根初创制,由青蒿、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黄芩、生枳壳、广陈皮、碧玉散组成,属于和解少阳剂,具有清胆利湿、和胃化痰的功效,多用于少阳湿热证。 宋老临床活用此方,先将经验与同道分享。 湿热证 刘某,男,35岁,因“口苦伴口气臭秽半年”前来就诊。患者长期...

  • 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验方

    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验方

      方药组成:山茱萸9克,山药15克,熟地黄15克,干姜3克,茯苓12克,牡丹皮6克,熟附片3克,生甘草30克(或生甘草皮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此方为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所创,系其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之常用方。   复发性口腔溃疡一疾,属中医“口疮”、“口疳”等范畴。火性炎上,口腔溃疡似属于火气上炎。然火有虚实之分,虚火不宜泻,若阴虚火旺,虚火上浮,客于口腔舌面,致其溃疡疼痛反复发作者,实为临床多见之病理类型。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或舌边,有散在性溃疡,小则如...

  • 针刺承泣、太冲治疗面神经麻痹溢泪症临床观察

    针刺承泣、太冲治疗面神经麻痹溢泪症临床观察

    青岛市中医医院针灸科 仝乐,刘波,仝春梅 关键词 针刺;承泣;太冲;面神经麻痹;溢泪症 面神经麻痹是针灸科门诊常见病,患者除口角歪 斜、眼睑闭合不全等症状外,常常伴发患侧眼流泪频 作。流泪症状一般遇风加剧,泪液长时间积聚易引发 眼部湿疹,此外患者频繁擦拭眼泪,一方面容易引发 眼部感染,另一方面也可引起下睑外翻,加重溢泪。 溢泪症状引起的眼部不适也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从而影响疾病的恢复。本人通过查阅针灸古籍及相 关文献发现,多有承泣穴治疗“迎风流泪”和“冷泪” 以...

  • 临床用中医验方治疗牙痛

    临床用中医验方治疗牙痛

    临床用中医验方治疗牙痛50例, 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50例患者中,男22例,女28 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40岁;病程最 长5年,最短3天。 诊断标准:①牙齿疼痛,龋齿牙痛 除外;②牙龈红肿出血;③舌质红,脉 数。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耳 鼻喉科学》第4版教材。 二、治疗方法 西洋参、地骨皮各10克,生地、黄 芩各6克。牙龈红肿明显者可去生地, 加当归、甘草各5克。上述药每日1剂, 水煎后去渣取汁,并分成2份,每份约 200毫升。服用时取1份中药汁加20 克白砂糖、...

  • 临床发现针刺太溪穴治肾虚型牙痛效果好

    临床发现针刺太溪穴治肾虚型牙痛效果好

    【穴性特点】 太溪穴出自于《灵枢·本输》,为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原穴。 位于足内侧,内踝的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长于滋阴补肾、通调三焦。 可用于治疗阴虚之消渴、咳血、唾血、衄血、咽喉肿痛、耳鸣、耳聋、口中热、咽干、唾痰如胶、牙龈肿痛、尿黄、便秘,肺肾两虚之咳喘,肾阳不足之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失眠、腰酸、妇女不孕、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月经不调、绝经前后诸症。 【操作技法】 取太溪穴时,须令患者卧位,放松全身肌肉...

  • 脑病的临床辨治经验 倡导脑当为脏论

    脑病的临床辨治经验 倡导脑当为脏论

    中医脑病学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术团队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力倡脑当为脏论,并重新阐发脑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倡导脑当为脏论 脑为元阴元阳之脏,统辖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调燮七情六欲。 脑当为脏的理论依据 《内经》言:“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脑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理应为脏。《内经》言:“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内经》亦言:&ldquo...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