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第260页
-
心脏病可控危险因素有哪些
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种。可控的主要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情绪等;不可控的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等。事实上,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占心脏病危险因素的80%。 高血压:尽管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算达标,但患有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或肾病者一定要低于130/80毫米汞柱。 高血脂:最需要关注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是高脂血症治疗的首要目标,一般人应低于8.68毫摩尔/升,高血压患者要低于7.06毫摩尔/升,患有糖尿病或心脑血管疾病者要低于5.43毫摩尔/升。此外,甘油三酯应...
-
心性水肿多从脚起
心脏病引起水肿的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心脏在体循环中充当一个泵,要是心脏的功能减退了,血液不能很好的射出去,就会淤积,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变,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中,就肿了。而这种心源性的水肿,一般在脂肪相对较少且位置又低的足部、踝部的浅筋膜等部位首先被发现。 另外,心脏病引起的水肿还有几个特点。首先,在按压时可以出现凹陷,但是与肝肾疾病引起的水肿相比,硬度更大一些;其次,一般在劳累或体力活动后加重,傍晚时也会比较明显,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常常会减轻甚至消退,但是当心脏病很严重的时候,就不能通过休息来缓解了;此外,还具有对...
-
心动过缓是何原因
心动过缓是指窦性心律慢于60次/分钟,可见于健康的成人,但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础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的患者居多。常见症状为:轻者表现为头晕、乏力、胸闷等,在活动时加重;重者可出现眼前发黑(黑朦)、晕倒(晕厥),甚至突然死亡,危及生命。 老年人出现心动过缓,最常见的原因如下: 生理因素:窦性心律的频律随年龄增长而减慢,因此老年人出现心动过缓也是常见的。 病理因素:最可能的原因为冠心病或心肌病引起的心脏起搏与传导系统缺血或退行性变,使窦房结功能减退,从而引起过缓心律失常。其他少见原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高钾血症等...
-
心脏神经症不休息为好
有心血管系统症状的患者当中,大约有10%的人属于心脏神经症。心脏神经症是由神经功能失调引发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组精神症状,属于焦虑症的一种,患者除了有失眠、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外,还有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及疼痛,多在劳累和兴奋之后发生,更年期妇女尤多见。患者心脏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心血管系统的相关症状是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调节、支配心血管系统的植物神经的正常活动受到了干扰,心脏因而出现了—时性的功能紊乱。 疑病心理是心脏神经症的原因,患者常常对—时性的心前区不适感疑虑重重,并对...
-
白领爱种菜小心寄生虫
张女士是个环保主义者,不仅自己种有机菜吃,还经常给周围的人宣传环保知识。最近单位组织体检,她检查出是贫血,血常规发现嗜酸性粒细胞也增高,随后张女士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后医生明确了原来是钩虫感染所引起的贫血。 专家指出,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钩虫大小似绣花针,以口腔吸咬粘膜为食。在肠道产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的抵抗力强,在适宜的环境中能生存4个月,潜伏在潮湿的泥土内,当人接触泥土或农作物时,虫子迅速钻入皮肤,经皮下毛细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液循环到达很多部位。近年来,...
-
急性心梗应警惕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经常合并发生休克。当休克发生时,血压会下降很多,导致冠状动脉血流的进一步减少,使梗死的范围继续扩大,心脏功能急剧减退,直接危及生命。此时,如果没有适当的护理,很有可能会失去治疗的机会,所以作为患者身边的人要能对患者休克的表现有正确的判断。 心梗的病人如果出现下列情况,表明休克已经发生。①在患者发生心梗后尽可能多量几次血压,收缩压一旦低于80毫米汞柱,就要警惕休克的发生。②观察患者神志的变化,出现烦躁或兴奋不安、呼吸急促是脑缺氧的反应,是休克的早期表现;当兴奋、烦躁转为精神抑制,表现为表情淡漠、反映迟钝时...
-
孕妇当心四种“流产食物”
1.螃蟹:它味道鲜美,但其性寒凉,有活血祛瘀之功,故对孕女3不利,尤其是蟹爪,有明显的堕胎作用。 健康提醒:在购买螃蟹时,要注意区分干蟹和湿蟹。干蟹一般用网袋或草袋装,而湿蟹则放在玻璃水缸中。同样重量的湿蟹要比干蟹便宜一些,而且青壳白肚,卖相好看。但由于喝饱了水,不仅含水量高,口感也逊色。 2.甲鱼:虽然它具有滋阴益肾的功效,但是甲鱼性味咸寒,有着较强的通血络、散瘀块作用,因而有一定堕胎之弊,尤其是鳖甲的堕胎之力比鳖肉更强。 3.薏米:是一种药食同源之物,中医认为其质滑利。药理实验证明,薏仁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
-
天热血稠小心脑中风
立秋伊始,气温仍高,人体出汗较多,而老年人体内水分比较少,活动也相应少,体内血液流动缓慢,这样使得血液黏稠,输向大脑的血流受阻变缓,发生中风的概率自然也会相对增高。再加上家中不是每个房间都同时开空调,这样居室间就形成了温差,温差如果超过7-8度,这对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来说,可能就会难以适应,容易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诱发脑中风。高温天热时老年人特别要注意,防范脑中风。 纠正血液浓缩 脑中风的发生与血液黏稠度增高有关。湿热环境中应注意及时补水,以防范或及时纠正血液浓缩、消除血液过高的黏稠度,对控...
-
伤口难愈当心肿瘤
一个伤口或溃疡超过8周都不愈合,就要往另外的方向考虑,一是可能继发细菌感染造成伤口不愈,二是患了糖尿病等慢性病,造成局部血管阻塞、循环不佳,三是怀疑是否有恶性肿瘤。 当你感觉皮肤总是瘙痒,抓破了伤口总不愈合,愈合后又很快裂开,整个过程反反复复,这可能就是基底细胞癌的征兆。基底细胞癌和阳光照射有关。中老年人的基底细胞癌多发于脸部、耳朵或是颈部等容易晒到的地方,但是年轻人的基底细胞癌则好发在不常晒到太阳的地方。 因此只要皮肤上有黑色凸起物,或是长期不能治愈的慢性皮肤溃疡,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做具体的检查,以免贻误病...
-
炎热是心血管急症的诱因
许多人认为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而忽视夏季突发心脏病的危险性。 夏季天气闷热,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心血管急症中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居多,究其原因,炎热是罪魁祸首。 天气炎热,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会产生很大影响。有调查显示,约七成心梗猝死病人与天气有关。其中气温升高,人体皮下血管扩张,皮下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5倍,心脏血液供应相应减少;人在高温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增加了心脏的工作量;出汗多,不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脱水,导致血液黏稠度上升,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堵塞导致...
-
要警惕糖尿病性心肌病
糖尿病性心肌病是心肌微血管病变引起的最严重的一种致命性并发症,由于心肌微血管病变会引起心肌肥大、心内膜纤维化、血管周围发生局灶性坏死,而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加上糖尿病人常常有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从而导致心肌和其传导束发生病变。心肌早期病变轻微时,可无明显症状,有时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常误为神经衰弱。多发生于中老年糖尿病人,尤其女性多见,如果伴有高血压、高血脂,易被误为高血压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如果血糖长期得不到控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病程的延长,微血管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日益加剧,病人渐渐出现心悸,活...
-
五种症状辨别心衰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典型的心衰病人可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咳嗽、全身水肿、尿量减少等症状。心衰表现出的是全身多系统的症状,老年患者特别容易与相关系统疾病相混淆,因此,应注意识别心衰症状与其不同之处。 气喘: 劳力性的呼吸困难是心衰最早出现的症状,与活动量密切相关。如果在平卧后出现气喘症状,坐起后可逐渐缓解,特别是在晚上睡眠中因憋气而惊醒,被迫采取坐位呼吸,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有这些症状应警惕心衰的发生。 咳嗽: 由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嗽,病人多咯黄色痰,用抗生素治疗...
-
抗心律失常药也会诱发心律失常
冠心病病人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十分普遍,但同时应注意,抗心律失常药均有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抗心律失常作用愈强,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可能性愈大。当患者心力衰竭或低血钾、低血镁时,引起严重的或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的可能性会增大。 此外,有些抗心律失常药物还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乙胺碘伏酮可使10%的患者发生肺纤维化;而慢心律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 所以,患者在使用某一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前,除应考虑该药的有效性和危害性之外,在服药期间还应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测,尤其是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并应定期对血液生化、肝肾功能进行...
-
何谓慢性心功能不全
慢性心功能不全又称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血回流正常的情况下,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使心脏绝对或相对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正常代谢的状态,是多种病因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瓣膜病、心肌病和肺源性心脏病。病人表现随病情轻重而不同,开始病人只在剧烈活动(如上坡、爬楼)时出现呼吸困难,轻体力活动时亦出现憋气;严重时夜间不能平卧入睡,需垫高枕甚至端坐入睡。典型病人表现为连续于夜间熟睡1~2小时后因胸闷、气急而突然憋醒,需坐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