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 第116页
-
消谷善饥不知味 疏肝健脾解胃热
杜光明从医五十余年,曾任成都军区中医药学会会长、高职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为昆明圣爱中医馆专家。杜光明是云南省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的学员,受云南多位医家教诲与熏陶,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在多年临证过程中,不断发遑古义,传承创新。我们作为学生,亲见杜光明在内、妇、儿、外科临证中,屡见奇效。近期治疗一例小儿脾弱胃强、营卫不和的病案,疗效显著。今记录此案并进行分析,望对同道有抛砖引玉之效。 医案实录 患儿杨某某,女,1岁多点,因食欲旺盛、消谷善饥、夜不能寐一年来就诊。2017年4月22日初诊:腹...
-
中医脾胃病与浊毒密切相关
第三届国医大师李佃贵杏林悬壶50余年,博采众长,衷中参西,在长年脾胃病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中首创浊毒理论,提出中医脾胃病与浊毒密切相关,并将化浊解毒法应用于脾胃病的治疗。 运脾醒脾,不喜补脾 朱丹溪《格致余论》云:“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为无病之人。”中医学中,脾不仅具有承载,受物的功能,还具有化物、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故说其既有坤静之德,又有乾健之运。近代医家江育仁认为“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李佃贵认为“脾少...
-
治老年人脾胃阴虚致口干方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老年人的脾胃功能一般均有下降,脾胃阴虚,运化水谷精气、水湿及输布津液的功能低下,故表现出口干唇燥等窍失濡养的证候。方中太子参、黄芪、山药、茯苓健脾益胃;沙参、玄参、麦冬、玉竹养阴增液润燥:乌梅、五味子生津止渴。诸药合之,乃补中益气、健脾益胃、养阴生津之良方,故对老年人脾胃阴虚而致的口干颇有效验。 治疗方:太子参、黄芪、茯苓各20克,沙参、玄参、麦冬、玉竹、乌梅各15克,山药30克,五味子10克。文火水煎2次,摇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针灸治疗能够缓解口干 ·治放化疗后口干...
-
脾胃之于吾辈 如根之于草木
《闲情偶寄》是一本古代汉族戏曲理论著作,中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清代李渔撰。康熙十年(1671)刊刻 ,后收入《 笠翁一家言全集 》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 、种植 、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而涉及汉族戏曲理论的只有《词曲部》、《演习部 》、《声容部》,故后人裁篇别出,辑为《李笠翁曲话》。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道:“草本之花,经霜必死,其能死而不死,交春复发者,根在故也。常闻有花不待时,先期使开之法,或用沸水浇根,或以硫磺代土。开...
-
沈舒文:脾胃病三维六纲辨证与维度组方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技术,迄今为止仍发挥着其他医学无法替代的疗效优势,但自身存在的证候辨识依据不确定性与施治方药的个体经验化成为影响辨证论治发展的瓶颈。尤其作为证候依据的症状资料,通过患者对病情的描述而获得,当病情复杂或缺乏医学常识的患者往往病情描述不清,主诉不明,再三询问引导有些仍答非所问,或喋喋不休,不知所云,使医者挠头难辨,不知所措。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反思,如何将证候辨识按照病系特征纲领化,执简而驭繁,或许是减少证候误辨,提高辨证精准度的方向之一。据此,对脾胃病提出三维六纲...
-
饥饱无常损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
脾胃不好的人,饮食调节很重要。在日常的脾胃养护中,您有注意到那些重要却易被忽视的饮食小细节吗?如果没有,那我们来一起了解下吧。 三餐定时很重要 三餐的饮食对于脾胃的保护非常重要,三餐定时定量可以避免胃出现过饥、过饱的现象,让胃有规律地活动。饮食要做到“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早餐在7-9点吃最好,因此时胃气充盛,吃好早餐有益养护胃气。午餐宜在下午1点前吃完,这样能使小肠充分吸收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午餐可多食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肉类、鱼类、蛋类、禽类及大豆制品等食物。晚餐的进餐时间宜在17-19点完成...
-
王九峰从脾胃辨治积聚探析
王九峰(1753 - 1815), 字献廷, 江苏省丹徒人, 乾 隆嘉庆年间著名医家, 乾隆年间被召为御医, 故其又被 称为 “王征君” , 王九峰曾封为太医院院监, 名重公卿 间, 延聘者叠至。医治患者, 不分贫富, 医术超群, 救济 苍生。王九峰其治病用药经验, 反映了当时乾隆嘉庆 年间江南地区人们发病、 证型、 症状和医者的用药特 点。其治疗疾病疗效显著, 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为后来 孟河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王氏的思想继承了李东 垣及叶天士脾胃学说, 在其医案中多有表现。传统医 学关于积聚的治法多是疏肝解郁...
-
许叔微用苍术自治湿阻胃
“许学士”是人们对宋代医术高明的大医学家许叔微的尊称。相传青年时代的许叔微异常勤奋,每天攻读至深夜才上床入睡,养成了睡前饮酒的习惯。 几年后,他时时感到胃中漉漉作响,胁下疼痛,饮食减少。每过十天半月还会呕吐出些又苦又酸的胃液来。每到夏天,他的左半身不出汗,只有右半身出汗。这到底是种什么怪病?许叔微陷入沉思,并四处寻医求治。谁知遍求名医却总不见效,他心中十分苦恼。 于是,许学士摒弃了“医不自治”的信条,开始自治。他对自己的病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自己的病主要是由“湿阻胃”引起的。于是,他...
-
脾胃湿热证理论源流考
脾胃湿热证是以湿热侵袭脾胃, 导致脾胃生理 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湿热证候。 理论渊源可 以上溯自 《黄帝内经》 , 之后历代医家均有所阐发, 对于脾胃湿热的认识不断深入, 渐趋完善。 需要指出 的是 “某某证” 的称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中医界进行中医证候分类研究才出现的。 “脾胃湿热 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历代医学文献一直 称为 “脾胃湿热” 。 本文通过对脾胃湿热证的古今文 献系统梳理考证, 追溯脾胃湿热证的历史源流及发 展演变的学术脉络, 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提供文献 学依据。 脾胃湿热...
-
冬补肾阳 补脾阳 补心阳 补胃阳
冬季天气寒冷,万物闭藏,此时, 人体阳气易出现相对不足,尤其是老 年人本身就脏腑功能下降,体质偏于 虚寒,到了寒冷的冬季,寒邪侵袭人 体,更容易损伤阳气而出现畏寒肢 冷、腰背发凉、脘腹痞闷、食少便溏、 胃脘冷痛、五更泄泻、水肿等阳气不 足的症状。一般情况下,肾、脾、心、胃 是人体中易出现阳气不足的脏腑。冬 季,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保养这些脏腑 的阳气,食疗就是不错的选择。 补肾阳 中医认为,肾中阳气对 人体有温煦的作用,肾阳虚会导致腰 膝酸软、畏寒、四肢冰冷、精神不振、 小便清长、遗尿等症状,可服食核桃 羊肉来治疗。羊...
-
治疗脾胃病辨别寒热之性 注重润燥关系掌握证候虚实
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张恩树从医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脾胃病的治疗更显特色。他提出在明确脾胃生理、病理特点前提下,临证辨别寒热之性,掌握证候虚实,灵活调节脾胃升降,注重润燥关系,强调疏肝调志,重视饮食起居,提倡中西医结合,可使脾胃调和,中州得健。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将张恩树老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整理如下。 灵活调节升降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为“后天之本”。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若脾胃功能失司...
-
单兆伟运用透法治疗脾胃病经验
透法,轻清宣泄,引邪外出,用药醇正,不伤正气,是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特色之一。全国名中医单兆伟跟随孟河医派张泽生学习多年,在治疗温热病中尤善用透法,并将透法进一步拓展为宣透、渗透、通透、润透四法,在治疗脾胃病中用之,亦屡起沉疴。笔者有幸跟随单兆伟老师学习,现将其运用透法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如下。 宣透 宣透,适用于气机郁滞、胃失和降、痰湿阻遏胸膈之证。症见胸膈满闷,或胸骨后隐痛不适,吞咽不畅,恶心,呕吐,舌淡,苔薄腻,脉弦滑。常见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急性胃炎、胃肠型感冒等病症。气机郁滞、痰...
-
运脾七法运脾验方 脾胃疾病对药一药多能
•白长川提出当代脾胃病成因多为“因滞而病”,提出“滞伤脾胃”学说,形成了运脾调五脏、和胃畅六腑的治养观,治疗上以运脾为要,运滞、消滞、化滞兼施。 •运脾七法即健运、通(降)运、升运、疏运、温运、滋运、和运。运脾之经验方运脾汤,由二陈汤、枳术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等化裁而来,重在调整气机。 全国名中医、大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白长川潜心中医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根据自身临床实践提出当代脾胃病成因多为“因滞而病”,提出“滞伤脾胃”学术思想,形成了运脾调五脏、和胃畅六腑的治养观。治疗上以运脾...
-
外台茯苓饮加减治疗脾胃疾病探析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言:“饮食五味,常则养人,异则为邪。”“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疾病,受环境、气候、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情志状态等因素影响。笔者在日常诊疗过程中,针对脾胃疾病,以外台茯苓饮为主方,根据辨证加减用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外台茯苓饮加减治疗脾胃疾病的临床运用总结如下。 1 方剂理论源流及扩展 外台茯苓饮(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方证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附方:“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
-
王自立用运脾汤治疗胃痞经验
全国名中医王自立业医50余年,精研历代各家名医论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长于中医脾胃病的治疗。近年来,王自立运用运脾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整理报告如下。 脾胃作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气升发,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一旦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健,气机不和,升降失常,变生百病;若脾胃一败,化源断绝,诸药莫救。脾胃功能主要通过脾气来实现,而脾气极易为各种因素所耗伤,然脾虚不运,则胃难和降,升降失常,清浊相干,由虚致实,产生痰饮、湿阻、食积、气滞、血瘀等,形成虚实夹杂之...
-
调理脾胃的中医思路 脾实病的人有什么表现
调心的智慧 我们继续学习《饮食滋味》。说到养生,很多人的关注点都会首先放在脾胃这个问题上。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负责身体营养物质的消解、运化以及输布,对于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功能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 本次内容,我们将跟随徐文兵先生一起学习调脾的智慧。 关于脾胃病的症状,《辅行诀》是这样说的:“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
-
六经辨治脾胃病
“自古医家出经典,从来创新源继承。”余学医临证四十余载,尤长于六经辨治脾胃病,以“吐、利、痞、痛、秘”概括脾胃病证候病机,用经方治之,注重内外治结合,达事半功倍之效。 六经辨治脾胃病溯源 六经之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太阴者脾土也。阳明者,胃土也。胃纳水谷,借脾气运行,充于脏腑,而经脉以和,四肢以荣,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故为太阴阳明论”“胃行气于三阳,为六腑之本;脾行气于三阴,为五脏之本”。六经中包含脾胃,同时脾胃又是六经基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行气于三阳,为六...
-
脾胃赖于调养 脾阴虚有别于胃阴虚
•脾阴是水谷所化生的营血、阴液、脂膏之类精微物质,胃阴指胃中津液,用以濡润食物、腐熟水谷。脾胃之阴有别,脾阴偏重营血,乃阴中之阴;胃阴偏重津气,乃阴中之阳。从病因病机而言,脾阴虚多因内伤杂病耗伤营血,胃阴虚多由外感热病燥劫津液。两者受病,其机不同,则治有别。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指清高正值、不降身屈节,引自《医学入门·卷首·儒医》),行医五十余年,著作颇多,但脾胃学说集中反映了其最主要的医学理论。脾胃学说的产生,是因当时医家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方剂毫无辨证地滥用,迫使...
-
甘草泻心汤用治脾胃气虚兼湿热郁滞
甘草泻心汤出自于《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无论伤寒或中风,本是表证,当治之以解表,反用攻下之法,使表邪内陷而虚其脾胃。脾胃气虚必致运化失职,饮食水谷不得消化而下注,日数十行且完谷不化,肠鸣而腹中如雷。脾胃不和则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寒热错杂,故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心烦者,火热扰于上也;下利者,水寒注于下也。而医见心下...
-
脾胃分治思想 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
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需脾胃化生的营卫之气滋养,脾胃受病则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皆为之不利。叶天士,清代著名医家,名桂,号香岩,幼年即传承家学,先后拜师17人,尽得各家之长,临证经验丰富。叶天士基于《黄帝内经》理论创立“脾胃分治”思想,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叶氏思想有助于完善脾胃病治疗的法度。笔者研读《临证指南医案》,现就叶天士“脾胃分治”思想进行总结阐述。 1 对脾胃病的认识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受纳、运化水谷,其精微之气渗灌诸脏,化生气血营卫[1]。《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
-
脾胃病 调节脾胃气机 补益脾胃以治疗他脏之病
浅谈名医张锡纯论治脾胃病思想及用药特色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近代著名中医大家,对古籍经典莫不探索其精奥,又敢于大胆创新而不拘泥,为近代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广为流传,书中所载方剂大多被现代中医学院方剂教材保留,被誉为“第一可法之书”。张氏尤善论治脾胃病,且见解新颖,但其思想并未单独论述,而是散落在其著作的各个章节中。本文就其论治脾胃病的思想及用药特色总结如下。 1 注重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 脾胃居中焦,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
-
唐旭东用滋水清肝饮治脾胃病
•唐旭东提出“调中复衡”理论,倡导升降相因,降在先,通降即为补;纳化相协,调为要,上中下兼顾;脾胃辨治,论分合,燮理有侧重;五脏调理,土为枢,平衡乃关键。 •滋水清肝饮所治之脾胃病多属他脏及胃(脾)之类,正体现出“调中复衡”理论之整体观思维优势。患者有肝肾阴虚之态,多因胃、肠、食管不适症状伴随抑郁、焦虑、失眠、盗汗等症而就诊。病在肝肾,须解肝肾之困而脾胃之症得舒矣。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不仅涉及脾、胃本脏腑之病变,更涵盖大肠、小肠、肝、胆等多脏器疾病,一直备受历代医家重视。中医脾胃学...
-
徐景藩论脾胃病病因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徐景藩精研脾胃病证治,现将其总结脾胃病的主要病因整理如下。 先天不足,后天损伤徐景藩常谓临床上往往从病史、体质形态,结合症状、脉象等而推断其先天情况。人的体质有强有弱,每常与先后天有关,而先后天又互有关联。对先天不足,主要责之于肾,然亦常兼脾胃之不足。从脾胃的解剖结构而言,有位置、厚薄或大小的差异,这些差异与胃的功能亦密切相关。人不离饮食,味有甘辛,气有温凉,质与量亦难免有不当,稍有不慎,饮食不节或不洁,皆易损伤胃。过饥过饱,尤易损伤脾胃。...
-
危北海脾胃病治法四特色
全国名中医危北海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临床研究工作60余年。率先建立了国内最大的脾胃理论知识库和脾胃病方药知识库。提出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疾病理论,脾虚综合征、胃肠复元理论、脾主生肌理论等。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危北海长期从事脾胃学说研究,曾较为系统地梳理脾胃学源流,建成中医脾胃理论知识库和脾胃方药资料库,深入探索脾虚证本质。危北海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危北海治疗脾胃病的治法特色介绍如下。 益脾胃重气阴同补,兼以益肾 脾胃虚弱是...
-
你的脾胃是否健康 脾虚该怎么办
中国人最容易“脾虚”了,即便没有明确的疾病, 但“脾虚”仍旧是很多国人的生命状态。之所以如此,首先,中国人用心多于用身;其二,中国人有从“温饱不足”到“小康”的巨变;其三,中国人肌肉力量相对弱。想改变这种“脾虚”的宿命,必须选择适宜的饮食和锻炼。 中医说的“脾”,不是腹腔中那个长条的器官,不是西医的脾脏。中医的“脾”指的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所以,“脾虚”的时候,多个系统都会出问题,其中包括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甚至生殖系统,以及身体的运动机能。“脾虚”的时候, 就是这些系统的功能可以分别甚至整体不足,而器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