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 第93页

通 第93页

  • 失眠疏通调补正心守神

    失眠疏通调补正心守神

    失眠是指因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低下,从而造成自体精神和躯体损害的一类病症,实质是一种睡眠障碍,中医属“不寐”范畴。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甚至有可能引发恶性意外事故。目前,临床治疗失眠以口服安眠类药物为主,如苯二氮卓类药物、褪黑素等,但存在复发率高、不根治、药物治疗依赖性高、睡眠质量提高效果差等问题。 国医大师郭诚杰是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医德高尚,治学严谨,临床经验丰富,除擅长治疗乳腺增生病外,对《伤...

  • 温阳散寒通络治疗雷诺氏症

    温阳散寒通络治疗雷诺氏症

      雷诺氏症,亦称肢端动脉痉挛症,是由寒冷激发的一种阵发性的肢体末端小动脉的痉挛性收缩。发病时皮肤即现苍白、发凉、紫绀和疼痛症状,得热则舒适。笔者认为此乃机体阳气虚弱,不能温煦肢体末端,血液循行不畅,导致上述症状出现。据其发病机理,在临床中用自拟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汤治疗此病,获效显著。   组方:熟附子9克,桂枝9克,干姜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9克,鸡血藤20克,当归12克,红花9克,丹参15克,水煎服,日1剂。外用:红花15克,威灵仙15克,桂枝15克,75%酒精300毫升,浸泡1周后过滤,棉签蘸搽患肢,一日数...

  • 防风通圣散治实热证

    防风通圣散治实热证

    防风通圣散出自金代刘元素所撰《宣明论方》一书,该书全名为《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全方由防风、麻黄、芥穗、薄荷、大黄、芒硝、滑石、生栀子、黄芩、连翘、生石膏、桔梗、川芎、白芍、当归、白术、甘草等 17味药物组成。方中以防风、麻黄解风寒之在表皮者,使外邪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焦风热之在巅顶者,使邪由鼻而泄;大黄、芒硝泻热通便,使里热积滞从大便而解;配滑石、栀子清热利湿,引邪热从小便排出;石膏、桔梗清肺胃之邪;,连翘、黄芩祛诸经之火;加入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和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各药配合,共奏解...

  • 通络治顽症

    通络治顽症

    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久病者,邪气入深”的记载。这里所指的邪气入深,即指病邪侵袭人体之后,沿着经络传变,患病日久则由经人络,导、致络脉瘀阻,从而引发末梢神经感觉减退、麻木等一系列络病症状。此时可以根据络病理论,利用活血化瘀通络之法来治疗。在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痹证、关节疼痛、慢性鼻炎等疾病时,可以根据络病理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理论认为,络病多属病变日久,久病多虚,造成肝肾不足,气血两虚,络脉瘀滞,筋脉失养所致。其中络脉瘀阻是最主要的病变机理。根据“络以通为用&rd...

    秘方方剂 2024-03-07 13 0 通络
  • 巧用通腑法治愈顽疾

    巧用通腑法治愈顽疾

    《素问》云:魄门亦为五脏使。其 意为肛门启闭功能,依赖五脏之气的调 节,而其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着脏腑 气机的升降,故为五脏使。在临床上巧 用通腑法治疗内科杂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举验案数则于下。 1.失眠:王某,女,52岁。患者 数年来反复失眠,常需服用地西泮等药 方可入睡,也曾多次服用中药治疗,效 果不显。细问病情,患者平素大便干 结,常1周左右始有一解,伴口干口 臭,心烦。舌红、苔薄,脉弦细。证属 阴虚火盛、脏腑郁结。治拟通便泻火、 滋阴润肠,方选增液承气汤加味。处 方:玄参、麦冬、山栀各10克,芒硝 (分3...

  • 防风通圣丸有新用

    防风通圣丸有新用

    防风通圣丸(散)山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等主要成分组成。具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头痛咽干、疮疡初起等病。近年临床研究开发出许多新的用途。 胆囊炎疼痛: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及胆石所致的疼痛,急服15克,以后每次服10克,每日2次,一般得腹泻后疼痛缓解。 神经性皮炎:适川于风热型,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 斑秃:将防风通圣原方生药酒浸1夜,焙干研末,每次服6克,每日服2次,另取白酒500克,半夏60克,浸一夜后涂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溃疡性眼缘炎: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另用黄连素眼膏外...

  • 春天服点防风通圣丸

    春天服点防风通圣丸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春天是个多风的季节,风干物燥,人们易头昏目眩、大便燥结,皮肤瘙痒,这时服点防风通圣丸对清理体内一冬的“火气”很有效果。 防风通圣丸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刘完素著《宣明论方》的经典名方。方中有防风、连翘、麻黄、薄荷、石膏、黄芩等组成。 (各地药店、医院一般皆有中成药出售,价格不贵。——编者注) 功用:祛风清热,表里同治。 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疮疡初起,湿疹瘙痒。本方...

  • 通瘀煎

    通瘀煎

    方源明代《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尾、山楂、香附、乌药、青皮、泽泻、木香各9克,红花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活血理气,祛瘀调经。主治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畅,腹痛拒按,产后瘀血腹痛等。 方解方中当归尾、红花活血祛瘀通经,为主药。山楂活血散瘀,香附、乌药、青皮、木香行气止痛,共为辅药。泽泻利水渗湿,为佐使药。全方理气重于活血,共奏活血理气、祛瘀调经之效。 按语本方以腹胀、腹痛拒按、得暖气矢气则痛缓,舌紫暗,脉弦紧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痛经、产后腹痛、经期昏厥、胃窦炎、十二指肠壅滞症、胃神...

    秘方方剂 2024-03-07 10 0 通瘀煎
  • 从方案中品读防风通圣散

    从方案中品读防风通圣散

      古人说:“读书不如读案。”品读前人医案,是向前人学习临床的最好方法之一。   《谢映庐医案》中载有一则非常精彩的防风通圣散案例:“姜德华之子,二岁。潮热不退,胸紧气促。诸医用尽柴、前、陈、半、枳、桔、芩、连之属,毫无一效。遂尔手足抽掣,角弓反张,烦扰啼哭,夜间尤甚。灯火汤药,杂投无数,皆言已成惊风必死之症。德华来寓邀治。视其体肥面白,唇焦齿燥,舌苔灰白,黏涎满布,舌尖略有红刺,胸紧气促,七窍干燥,小水短赤,大便通而不燥,潮热异常,四肢指尖微冷。细详此症,乃风、热、痰三...

  • 通气散

    通气散

    方源 清代《医林改错》。 组成 柴胡、香附各30克,川芎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粉,每次服9克,开水送服,甲晚各服1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主治 疏肝活血,开郁通窍。主治肝郁血滞型耳聋,不闻雷声。 方解 方中柴胡、香附疏肝理气,为主药;川芎活血开郁,为辅药;两者相配,达疏肝活血,开郁通窍之效。 按语 本方以耳聋突然发作、为时不久,或胸胁疼痛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本方治疗神经性耳聋、药源性耳聋、慢性肝炎、肋软骨炎、头痛等。如头痛甚,加葛根、白芷;血瘀甚,加全蝎、地鳖虫。...

    秘方方剂 2024-03-07 9 0 通气散
  • 防风通圣散治疗热证

    防风通圣散治疗热证

      防风通圣散方出自刘河间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原方:“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栀子各一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涎漱,加半夏半两,姜制。”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为每服一两。荆芥为荆芥穗,且白术、栀子、荆芥穗用量为各二钱半。   不计药引生姜,共17味药,在古方中可谓大方、复方。   该方出自“风门”,且方名中有&ld...

  • 别滥用防风通圣散防病

    别滥用防风通圣散防病

      民间有一句俗语:“有病无病,防风通圣。”说明防风通圣散用途之广,既可治病,又可防病。   部分地方有一习俗,春季天气转热时,服防风通圣散,当年不易得“火”病。   防风通圣散有“防风”之功,可用于预防中风。如《仁斋直指方论》中指出:“夫圣人治未病之病,知未来之疾,此甚良也。其中风者,必有先兆之证: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者,此先兆也,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经云: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宜调其营卫,...

  • 五苓散 通调三焦水液的方剂

    五苓散 通调三焦水液的方剂

      临证凡饮水腹胀、水饮水肿、呕吐泄泻、身热头痛,甚或口干、目痒、咽痛、鼻干者老师多用五苓散,每用之似皆得心应手。然其使用之理,细细想来有明了者,有晦涩者,甚至有不知所云者。问及,师曰:“五苓散其实是一张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方剂,全身无论何处出现水液代谢障碍,均可用之。”《本草疏证》记载有桂枝六种功效:“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水,曰补中。”而在五苓散中,桂枝宣通阳气,通津液于周身,最终使得“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看来,桂枝当为本...

  • 麻黄汤 应用了肺通调水道

    麻黄汤 应用了肺通调水道

      《内经》肺通调水道理论   通过宣发肺气达到利小便、消水肿的目的,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内经》讲的肺“通调水道”的理论。《内经》认为,肺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器官,在人体的水液代谢中,肺是负责将水液输送到膀胱,原文讲“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通,就是疏通的意思;调,就是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肺通调水道是指肺脏对人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是靠它的宣发、肃降来完成的,肺的宣发,可以将水液布散到全身,尤其是肌...

  • 防风通圣散由凉膈散加减而成

    防风通圣散由凉膈散加减而成

      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防风通圣散出自“风门”,而凉膈散一方在“伤寒门”中。   凉膈散“以意加减,退表里热”。伤寒“发汗不解,下后前后别无异证者,通宜凉膈散调之,以退其热。两感仿此而已”。   在凉膈散方后加减中,有“咽喉痛,涎漱,加桔梗一两、荆芥穗半两;嗽而呕者,加半夏半两,每服生姜三片同煎;血衄呕血,加当归半两、芍药半两、生地黄一两;淋者,加滑石四两、茯苓一两(去皮);风眩,加芎半两、...

  • 段海辰擅长变通使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

    段海辰擅长变通使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

      段海辰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40余年,辨证认真,论治灵活,医德高尚,患者盈门,擅长变通使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笔者有幸侍诊左右,以下整理段老验案3则,仅供同道参阅。   顽固失眠柴芩温胆解顽疾   朱某,男,56岁,大学教师,2012年12月2日初诊。以失眠易醒间断发作20余年为主诉。患者从事脑力工作,工作压力较大,近20年来失眠易醒,劳累后加重,每日睡5小时左右,醒后难再入睡,依靠安定片强行维持,痛苦不堪,近...

  • 自拟温经通络汤治疗雷诺氏病36例

    自拟温经通络汤治疗雷诺氏病36例

      受寒、疲劳、情绪波动及精神紧张后突然双手指苍白、发凉、疼痛,接着变为青紫或紫红色,麻木、发胀,将手放入温水中或者暖后症状逐渐缓解。此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雷诺氏病”,又叫“肢端动脉痉挛症”,一般多为中青年女性易发,冬季发作较频。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种肢端小动脉阵发性痉挛性疾病,主要侵犯上肢。   笔者自拟温经通络汤治疗雷诺氏病36例,治愈(指端苍白、紫暗、麻木、胀痛消失,不再发作)29例,占81%,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时有发...

  • “圣丹妙方”防风通圣丸

    “圣丹妙方”防风通圣丸

    防风通圣丸,能治上通下,解表益里;上下并医,表里同治;具有上不损下,下不损上;表不伤里,里不伤表;上下表里,虚实寒热;无不俱到的绝妙之功效;难怪名日 “通圣”。真乃是通圣道,显圣应,保健康,祛疾病的灵妙的“圣方”。常用于外感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晕目眩、目赤睛痛、口苦燥干、咽喉不畅、胸膈痞满、咳嗽喘急、唾涕稠粘、大便秘结、小便黄短、疮疡肿毒、湿疹丹斑、皮肤瘙痒、惊狂谵言等。难怪古往今来,医生首选之药,四季皆宜,男女效显,真正是“圣丹妙方”...

  • 防风通圣散治疗诸般杂症之临床

    防风通圣散治疗诸般杂症之临床

    防风通圣散是表里双解的著名方剂。由防风、荆芥、麻黄、连翘、薄荷、川芎、当门、白芍、白术、山栀、大黄、芒硝各10克,石膏20克,黄芩、桔梗各15克,甘草6克,滑石30克组成,加牛姜三片,共细,每服 6克;作汤剂,水煎服,剂量按原方比例调整;也可做丸剂,每服9克,每日2次。 功能:解表攻里,清热解毒。主治:表里实热证,憎寒壮热,头昏目眩,目赤肿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嗽喘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洪数或弦滑,本方具有表里双解,前后分利,气血均调之力,寓散泻于补养之中,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

  • 防风通圣丸临床应用不断扩展

    防风通圣丸临床应用不断扩展

      防风通圣丸属于解表类中成药,出于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宣明论方》,为外散风邪、内清蕴热的表里双解剂,由防风、麻黄、芥穗、薄荷、大黄、芒硝、滑石、生栀子、黄芩、连翘、生石膏、桔梗、川芎、白芍、当归、白术、甘草等17味药物组成。方中以防风、麻黄、芥穗、薄荷疏风解表,使风邪从汗而解;以大黄、芒硝泻热通便,使里热积滞从大便而解;配滑石、栀子清湿利尿,引邪热从小便排出;用黄芩、石膏、连翘清泻肺胃积热;加入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和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各药配合,共起解表通里、散风清热之效。因此,本品适用于由外感风邪...

  • 防风通圣散方解

    防风通圣散方解

      吴昆在《医方考》中对防风通圣散的方解较为精彩:“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   上下、表里分消,气血、三焦同...

  • 老人小便不通验方

    老人小便不通验方

    酒黄柏9克、榆白皮9克、白檀香9克、百节草9克、当归15克、川草解9克、湖泊4.5克。 以上药物用水煎服,1日1剂。...

  • 滋阴润燥通络 名医汤

    滋阴润燥通络 名医汤

      临证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内外兼治,针药并用,擅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骨病,疗效显著。    组成 生石膏20克,竹叶15克,知母15克,秦艽15,黄芩6克,清半夏9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当归20克,丹参20克,鸡血藤20克,陈皮9克,甘草6克。   功能 滋阴润燥通络。   主治 用于燥邪侵袭,阴虚津亏,导致孔窍失润、肌肤关节失养之燥痹。症见口、眼、鼻等孔窍干燥,关节僵硬肿痛,肢体瘦削,舌质红少苔,脉沉细之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病。   方解 方中...

  • 吴鞠通应用紫雪丹救治急重症经验探析

    吴鞠通应用紫雪丹救治急重症经验探析

    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并称 “温病三 宝” ,又称中医 “急救三宝” ,其中以紫雪丹历史 最久。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已载 “紫雪”之 名,但未见其方; 唐·孙思邈 《千金翼方》载紫 雪丹组成及主治,却少滑石一味; 唐·王焘 《外台 秘要》记载最为完整 [ 1 ] 。吴鞠通 《温病条辨》 [ 2 ] 中 紫雪丹主要用于治疗神志不清,而在 《吴鞠通医 案》 [ 3 ] 中紫雪丹的使用率最高。吴鞠通评...

  • 退热饮治感冒 通利汤治尿道炎 柴胡截疟饮治疟疾

    退热饮治感冒 通利汤治尿道炎 柴胡截疟饮治疟疾

    国医大师张志远巧用柴胡配伍经验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以下尊称“张老”)从医七十余年,在长期对柴胡的研究与应用中,获得了独到认识和丰富的经验。本文根据张老的临床医案以及笔记札记做出以下总结,希望广大杏林同胞共同学习。 《神农本草经》[1]中记载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熏”。后世医家多有研究,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2]载:“柴胡肠胃之药也。观经中所言治效,皆主肠胃...

  • 学习了防风通圣散的理法及配伍

    学习了防风通圣散的理法及配伍

    “有病没病,防风通圣。"对于这一首流传很广并且颇有几分韵味的打油诗,我们似乎说不清楚究竟是一句生于民间的民谣,还是一个源于中医学的道理反正记得小的时候,长辈们在嘱咐服用“防风通圣丸"时常唠叨,因而记忆很深。后来,走上了习念中医的道路,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学,更在方剂学课程中学习了防风通圣散的理、法及配伍,便对此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防风通圣散 中医学认为,冬春交替之时乃“闭藏"与“发陈"变换之际。“冬三月,水冰地坼",农家收藏秋实,鸟兽迁徙...

  • 荆防方,荆防败毒散与防风通圣散的比较

    荆防方,荆防败毒散与防风通圣散的比较

    功效主治 出处:《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15g,石膏、黄芩、桔梗各30g,滑石90g,生甘草60g,荆芥穗、白术、栀子各7.5g 功效:解表通里,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 方解:方中防风、麻黄、荆芥穗、薄荷疏风解表,使表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栀子、滑石清热利湿,使里热从小便分消,共为主药。辅以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散肺胃之热...

  • 治疗多种疑难病通瘀煎 举案

    治疗多种疑难病通瘀煎 举案

    通瘀煎出自《徐灵胎医书全集》,原方由蒲黄、灵脂、桃仁、琥珀、赤芍、泽泻、郁金、枳实、白术组成。原方用治胀满的一个名方。余在临床应用时,常加姜黄。其功效更佳。方中蒲黄破瘀血,通经络,降浊阴,桃仁润燥破血,赤芍活血、凉血、泻火逐瘀,姜黄活血化瘀,健脾胃、利胆气,郁金宣通气郁,行气开结,通调肝脾气结,化滞开塞,枳实,白术、名枳术丸,健脾益气,宽中理气,琥珀散瘀血,宁心神,开道行血,全方具有健脾化瘀血,运脾开枢,通调五脏循环,使五脏气血通调,血脉冲和通畅,使五脏六腑之气血大海,流通和顺。亦即取“若五脏元真通...

  • 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益气通脉汤

    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益气通脉汤

    益气通脉汤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髋部骨折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 骨科导航技术的出现为髋部骨折手术精确定位提供了方便, 为髋部骨折的微创手术提供了保障, 手术治疗效果较好[1]。然而, 患者手术后, 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 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2]。DVT容易引发肺栓塞, 严重危及患者生命。中医研究认为, 对髋部骨折术患者采取适当的干预, 可减少术后DVT的发生, 对减少危险情况、降低医疗费用等有着重要意义[3]。基于此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人民医院开展了益气通脉汤预...

  • 三仁汤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三仁汤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临床上,面对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或伴关节疼痛的患者,如诊见脉浮(浮紧),考虑伤寒太阳病,治疗可用麻黄汤方。如脉不浮,即使太阳病症全具,也要考虑此病不一定是太阳病。如脉不浮而见沉细,有可能是“湿痹”;如脉不浮而见弦细而濡,则有可能是湿温。后者治疗则不可以使用麻黄汤,可以考虑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三仁汤等方。 三仁汤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