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暑 第10页

中暑 第10页

  • 中暑分阳暑阴暑 阳暑须尽快救治

    中暑分阳暑阴暑 阳暑须尽快救治

    盛夏酷暑,炎热潮湿,如果此时身体对炎热的气候不能适应,散热机能发生障碍,就容易发生中暑,尤以年老体弱及多病老人、儿童更易发生。很多人防治中暑习惯性地服用“藿香正气”之类,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中暑分阳暑阴暑 中医认为,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静而得之者为阴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阳暑。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突然出现头晕胸闷、高热汗出、...

  • 如何防止中暑 防暑指南

    如何防止中暑 防暑指南

      7月23日,我国迎来传统节气“大暑”。俗话说“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中伏阶段,这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自从黄色高温预警正式生效之后,广东就宣告加入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高温俱乐部”。虽然有雷雨帮助降温,但闷热更让人受不了,雨天后天气更是从“烧烤模式”转成“蒸笼模式”。   指导专家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   主任丁邦晗   由高温引起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胸闷...

  • 中暑诱发因素 中暑预防缓解药膳

    中暑诱发因素 中暑预防缓解药膳

    一、疾病概述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中暑的发生不仅和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曝晒时间、体质强弱、营养状况及水盐供给等情况有关。  二、诱发因素 中暑的发生不仅和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曝晒时间、体质强弱、营养状况及水盐供给等情况有关。据实验,导致中暑发生的条件:①相对湿度85%,气温30-31℃;②相对湿度50%,气温38℃;③相对湿度30%,气温40℃。 三、起...

  • 中暑“发痧”敷贴疗法刮痧疗法药茶疗法

    中暑“发痧”敷贴疗法刮痧疗法药茶疗法

    中暑是在炎热的夏季,由于高温和太阳曝晒而发生的疾病,俗称“发痧”。主要症状为突发高热、面色苍白、烦躁、胸闷、气急,严重者突然晕倒、昏不知人、牙关紧闭、全身无汗或是大汗淋漓,高热可引起四肢抽搐。 刮痧疗法 刮百会、大椎、关元、神阙、曲泽、内关、劳宫、委中、涌泉诸穴,各刮50~80下。 刮痧前,迅速将患者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服,采取降温措施,刮后好转不明显应送医院诊治。 按摩疗法 拇指指端按揉天柱穴。 按揉合谷、大椎、曲池、人中诸穴各...

  • 藿香正气水治中暑

    藿香正气水治中暑

    炎炎夏日来临,藿香正气水一跃成为各大药店的新宠,家中必备,总之,“恶心呕吐来一瓶,感冒发烧来一瓶,防暑解暑来一瓶。”藿香正气水已然被捧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然而真的有这么神奇吗?藿香正气水,你真的用对了吗? 首先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概念,现代医学中所说的中暑与中医中所说的中暑二者并不相同。西医对中暑的定义是: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或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叫作热射病,即指...

  • 防治中暑饮品三款

    防治中暑饮品三款

    中医认为,暑湿之气 是夏季的主气。暑气导致 热病,使人体伤津耗气. 暑与湿邪又多合在一起共同引发 疾病,使病邪不易祛除,影响健 康。因此,中医治疗多采用清热解 暑除湿的方法,可选用西瓜、海带 绿豆汤、荷叶、银花、藿香、酸梅等 能清解暑热的食物和药物。夏季 暑热湿盛,使人常感口渴多汗,不 想吃东西,疲倦等,宜选用一些能 清心降火、芳香除湿的药物和食 物,如淡竹叶、佩兰、冬瓜、茯苓 等。 中暑是炎热的夏季易发疾病 之一,常因久曝烈日之下,或长时 间在高温之下劳作而引起。中暑 的症状,常见头昏,出汗,口渴,恶 心,甚则...

  • 抗中暑药 抗急性腹泻药 防治蚊虫叮咬药

    抗中暑药 抗急性腹泻药 防治蚊虫叮咬药

    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七月底,夏秋交替时节即将来到。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是许多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高发季节,那么,你家中的常备药物是否够用呢?为了全家的健康,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季节应该准备哪些药物吧! 抗中暑药 藿香正气丸(水、液、胶囊)具有散寒化湿、和中祛暑的作用,可用于防治外感寒湿及寒湿内盛导致的脘腹胀痛、呕吐腹泻等症。人丹也是夏季防暑的常用药,具有清热解暑、避秽止呕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因高温引起的头痛、头晕、恶心、腹痛等症。 抗急性腹泻药 从清热解毒中药黄连等中提取的...

  • 中暑发热 腰痛丹毒 治方

    中暑发热 腰痛丹毒 治方

    腰痛:西瓜皮、青皮各30g,阴干研磨成面,用黄酒调,空腹服15g,每日2次。 高胆固醇血症:花椒、绿豆各9g,研末,加芹菜汁20ml混合拌匀,做成降脂冲剂,内服,每日1次,30天为1个疗程。 中暑发热:鲜苦瓜1个,截断去瓤,纳入茶叶,再接合,悬挂通风处阴干。每次6~9g。水煎或泡开水代茶饮。 过敏性皮炎:干燥荷叶500g,用水5000ml,煮至2500ml,擦洗患处,并用贯众末和油涂患部,每日2次,数次即愈。 丹毒:土茯苓、野菊花各30g,冷水浸泡片刻,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

  • 预防中暑养生之道 预防中暑茶饮

    预防中暑养生之道 预防中暑茶饮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在每年7月22日前后,历书记载“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民间有“热在中伏”的说法,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这个节气内是最热的时候,平均温度在26℃左右,最高气温可达44℃,要比小暑要酷热的多,故名大暑。 (一)气候特征 大暑时节即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就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

  • 高温炎热 中医如何防治中暑

    高温炎热 中医如何防治中暑

    高温炎热的“三伏天”已经到来,如何防治中暑,中医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于中暑,还应以“防”为主,中药凉茶有一定防治作用,可参考以下配方。金银花、白菊花各8克,淡竹叶5克,白参10克,藿香4克,用1200-1500毫升开水焖泡1小时,代茶饮,汗出多时,还可适当加些食盐(1克左右即可)。但阳虚之体,症见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者人少用或不用。 发生中暑时,若为轻、中度中暑,表现为身热、汗出、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胸闷脘痞者,可用清暑祛湿解表...

  • 夏天更要防“情绪中暑”中暑的急救处理

    夏天更要防“情绪中暑”中暑的急救处理

    我国南方地区相继开启了“烧烤模式”,连日以来逼近40℃的炎热高温天气,让各地的中暑患者激增。据深圳市急救中心公布的数据,7月15日至24日的10天里,深圳120急救指挥中心共接中暑报警40宗。据了解,接收的中暑患者以老年人和孕妇为主,原因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65岁以上老年人、婴幼儿和儿童、慢性疾病患者等都是高温中暑的高危人群。虽然台风有望稍微缓解高热,但“桑拿天”不久又将重新来袭。专家呼吁市民从身体到情绪都要谨防中暑。   人多闷热的场所要注意...

  • 暑季当防中暑 饮食以清淡为主

    暑季当防中暑 饮食以清淡为主

    中医认为暑季人体阳气外浮,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这一季节尤其要注意养生。 暑季当防中暑 暑季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曝晒,注意室内降温,保证充足睡眠,讲究饮食卫生,以防中暑。一旦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应立即将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严重者应送往医院诊治。 饮食以清淡为主 暑季的饮食调养应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天气炎热,易伤津耗气...

  • 心气通于夏 中暑证预防措施

    心气通于夏 中暑证预防措施

    暑热为夏至前的主要气候特征,由于心气通于夏,因此,气温适度升高对心气的功能活动有助益作用,这可以表现为刚入夏季,人们不但面色多数红润、有神采,而且较之春季,一般均心情愉快,精神饱满,这两种征象,是心气盛主血脉和主神志两方面功能正常的表现。 但随着气温的走高,当气温炎热到一定程度时,很多人就会出现心胸憋闷、心悸的症状,这同样是由于心气通于夏,暑热之气过盛,最易于伤及的也是心气。如果夏季气温过高,常会出现热死人的情况,经调查发现,那些热死的患者,一般是有心脏病史的人。因此,到了夏季,这一类患者的降温保护就格外重...

  • 预防中暑 治疗炎夏热病伤津芦根麦冬饮

    预防中暑 治疗炎夏热病伤津芦根麦冬饮

    处方:芦根100克(鲜品50克),麦冬20克,蜂蜜适量。 用法:将上药水煎20分钟,去渣后加入蜂蜜调匀,代茶饮用,每日1剂。 芦根具有消热生津止渴、止呕除烦的作用,麦冬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作用,蜂蜜有润肺补中、滑肠、缓急和解毒作用。 此方用于治疗炎夏热病伤津,口干心烦,可有效预防中暑。(韦良渠)...

  • 中暑 解暑清热暑湿方

    中暑 解暑清热暑湿方

    验案举例: 方某某、男、20岁。正当暑天高热,体温腋探摄氏39.5℃。先投西医服西药,得汗热稍退,退后又复,缠绵三天,效不显来诊中医。只见患者高热恶寒、面红目赤、神疲肢乏、濈濈汗出、气短懒言、口渴引饮、大便三天未解、舌苔黄厚腻、脉浮虚数。 诊断:中暑〔暑热湿困、大肠热盛〕。 治法:宜益气清热解暑、荡滌湿滞。 组成:香薷15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滑石30克、甘草5克、厚朴10克、薏苡仁30克、黄芩15克。 功效:解暑清热除湿。 主治:暑湿并重,暑热天症见:发热恶风、头身重痛、或...

  • 什么原因会导致中暑?中医对中暑的认识

    什么原因会导致中暑?中医对中暑的认识

    高温天气正在卷土重来,许多学校已经开始或者即将开展学生军训,在这种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如果未采取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极易发生中暑。什么原因会导致中暑?中暑之后怎么处理呢? 中暑的主要病因 环境温度过高 人体能从外界环境获取热量,环境温度过高易导致中暑。 产热增加 重体力劳动、发热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应用某些药物(如苯丙胺)使产热增加。 散热障碍 如湿度大、身体肥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或无风天气等。 汗腺功能障碍 人体...

  • 小儿中暑中医救治

    小儿中暑中医救治

    夏秋季节天气仍然炎 热、平时大家说的秋老虎就 是这种情况。小朋友不注意 容易发生中暑。临床表现为 体温达39℃~40℃时,而不会 流汗;皮肤发红、发烫,并且 干燥;烦躁不安及哭吵,呼吸 和脉搏加快,接着会显得很 疲乏,甚至发生抽筋或昏迷; 有的患儿出现恶心、头晕,失 去方向感,表现得昏昏沉沉, 对外界反应较差。 当小儿发生中暑时要立 即将其移到通风、阴凉、干燥 的地方,如走廊、树阴下。让 小儿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 松开衣服。如衣服已被汗水 湿透,应及时给小儿更换干 衣服,同时打开电扇或开空 调,便尽快散热,但风不...

  • 盛夏别让脚“中暑"以热消暑

    盛夏别让脚“中暑"以热消暑

    夏日是足部疾病 的高发季节。夏目的高 温不但可以造成人体 肿胀并截留液体,也可 以使足部发生同样的 情况。这就意味着如果 鞋穿得太紧,袜子上沾 有太多的汗水都会使 人的足部发生问题,从 而造成有利真菌繁殖 的环境,使足部发炎。 例如足癣就是一种容 易在温暖环境里暴发 的足病。因此,特别是 对于那些不可能穿着 凉鞋去上班的白领阶 层来讲,更要格外注意 保护自己的足部,尽可 能穿透气性良好的薄 棉袜子。 鞋子对脚的约束 和摩擦会使双脚长出难 看的硬皮,即使用浮石 使劲搓擦也无济于事, 而且只会加快硬皮的增 长。对付硬...

  • 什么样的人中暑风险最大?

    什么样的人中暑风险最大?

      什么样的人中暑风险最大?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丁邦晗表示,老年人、婴幼儿、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最易中暑。同时应注意,在高温天气里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即使是健康的年轻人也可能发生高温中暑,甚至死亡。(记者黄旭君)   衣食篇   穿浅色衣服不要渴了才喝水   在户外,人们应当尽量选择轻薄、宽松及浅色的服装。如果一定要进行室外活动,要注意防晒、降温。可以佩戴宽帽檐的遮阳帽、太阳镜并涂抹SPF15或以上的防晒霜(UVA/UVB防护)。在高温天气里,不论运动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体...

  • 中暑凉茶偏方

    中暑凉茶偏方

    夏日天气炎热,人体排汗增多,体内的水分、盐分消耗也多,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容易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引起中暑或虚脱,除饮食上保证营养外,喝点防暑凉茶也是预防中暑的好方法。 山楂菊花茶山楂100克,酸梅50克,加水煮烂,再放入白菊花100克,烧开后去渣,然后放入适量的冰糖,凉后即可饮用。 荷叶白术茶新鲜荷叶半张,撕成小片,与白术10克,藿香、甘草各6克共煮20分钟,加入适量白糖,凉后即可饮用。 绿豆菊花茶绿豆适量,白糖100克,加水煮至绿豆开花后,用纱布将绿豆滤去,在汤内加入菊花3-5朵,自然冷却后再...

  • 中暑在中医上亦称“发痧”刮痧疗法

    中暑在中医上亦称“发痧”刮痧疗法

    一年中最难熬的盛夏又到来了,高温度加上高湿度,如果通风条件差,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容易失常,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容易发生中暑。 中暑在中医上亦称“发痧”,主要是由于病人体质虚弱,加之劳累过度,导致元气亏虚,暑热之邪乘虚而入所致。轻则暑热夹湿郁于肌表,重则暑热燔灼,蒙蔽心包而发病,且发病骤急。一旦发现有人出现中暑先兆,如高温环境下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体温升高不超过38℃,通过刮痧可以有效缓解。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

  • 中医治“发痧”中暑立竿见影法

    中医治“发痧”中暑立竿见影法

    中暑,中医亦称“发痧”,轻者主要表 现为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 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刮痧可以 有效缓解这些症状。 先将患者转移到一个荫凉避风的 地方,解开上衣,暴露颈部、背部、胸部、 上肢、下肢等部位,用边缘光滑的水牛 角板(因其有清热定惊、凉血解毒作用) 蘸上香油、滑石粉或其他润滑剂,与皮 肤成90度或45度角进行刮拭,一般是 由上往下刮,胸部由内往外刮。如没有 水牛角板,也可用一些边缘光滑的嫩竹 板、瓷汤匙、玻璃棍、木梳柄等代替。 每个部位刮3—5分...

  • 中医将中暑称之为暑症 清热防暑食疗方

    中医将中暑称之为暑症 清热防暑食疗方

    中医将中暑称之为暑症,常表现为身热烦躁、气喘气短、头昏头痛、大汗淋漓,重者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夏季喝粥防中暑,对有热症者用清利邪热,伤津者益气生津,即能补中益气,又可健脾和胃,是清热防暑的最佳的选择。 绿豆粥 材料:绿豆100克,粳米100克。 制法:将上述用料洗净入锅加水,小火熬者成粥。 功效:清暑止渴,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清心泻火除烦,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脂血症,解毒保肝,降血糖。适用于防治痱子、生疮、皮炎、小便不利、慢性肝炎、高血压、糖尿病、肠炎及食物中毒等。...

  • 中暑重在预防

    中暑重在预防

    夏季气温高,想要顺顺利利度过夏季就要注意防暑降温,下面我们来了解了解夏季防暑降温的一些小常识。 中暑的发生是综合因素产生的,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高温、高辐射,也就是俗称的干热,强烈的太阳照射和较高的温度导致人体水分大量散失,若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就非常容易中暑。另一种是高温、高湿度,即夏季常见的湿热天,人体不能正常排汗,皮肤血流量和心输出量大大增加,心衰发生率和心脏病死亡率也会增加。心脏病专家表示,避免中暑重在预防。 补充盐分 夏日防中暑,首先应注意补充水分。夏季人体水分挥发较多,不能...

  • 防治中暑 补虚扶正 祛暑开窍

    防治中暑 补虚扶正 祛暑开窍

    炎炎夏日,酷暑难当。夏至之后立秋以前,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天发病,有阴证阳证不同,有虚实的区别,症状表现复杂,应对症选药。 防治中暑 轻度伤暑、防暑可以用中成药进行防治。夏季暑邪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分为“阳暑”和“阴暑”。 阳暑 是夏季烈日暴晒从而引发的伤暑,老百姓常说的“热到了”,就是指中了“阳暑”,即西医所说的“热射病”。轻者症见头晕痛、身热、脸...

  • 三伏天 防暑降温 预防中暑

    三伏天 防暑降温 预防中暑

    这几天微信被炎热天气的各种段子和避暑搞怪图所刷屏。热的正常吗?措手不及吗?其实不然。根据中医运气学说,今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总的天气以燥热为主,雨水相对偏少,局部地区可因“燥极而泽”,出现短暂小范围密集降水。《圣济总录·卷第二·运气》记载:“阳专其令,炎暑盛行,风燥横运,多阳少阴”。 另外,今年上半年实际气候特点,是热的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按照中医五运六气专家顾植山的分析,今年有“郁火”存在。自然...

  • 如何预防中暑

    如何预防中暑

    在这炎炎夏日,由于在烈日下直晒而不知道如何去避免,很多老人都会有中暑的症状。面对烦躁而又酷暑的夏天,我们该如何预防中暑呢? 方法:准备藿香叶、香薷、苍术、姜半夏、白芷各10克,薄荷叶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本方具有清热解暑、健脾醒脑之功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谭汉添表示,中暑有“阳暑”和“阴暑”之分。阳暑常见于长时间在太阳暴晒下的运动人士,症状是头晕倦怠、口渴身热等,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兼休息,甚至会出现热...

  • 小妙招和小方子 预防孩子中暑

    小妙招和小方子 预防孩子中暑

    夏天,气温高热难耐,大人还好,小孩子不懂得调节活动量又大,父母们最担心孩子们中暑了。河南省中医院儿科李玮主任医师谈到,夏季天气炎热,孩子太小,稍不注意,容易得暑热症,这主要与孩子的体质因素有关,如果孩子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不好,发育营养较差;或久病体等,夏天暑热,就会不能耐受气候的炎热生病。其实中暑的外因是由于暑热之气,内因则与小儿体质因素密切相关。 这里,李玮教大家几个好操作的小妙招和小方子,预防孩子中暑: 一、霍香正气水贴肚脐。藿香正气水主要成分为藿香、茯苓、大腹皮、紫苏叶、...

  • 中暑(秘方数:12)

    中暑(秘方数:12)

    中暑: 中暑是人体感受暑热后引起的疾病。暑为夏病之首,中暑的“中”字,形容暑热侵犯人体,来势凶猛,有如箭头石块猛烈击中人体一样。当环境气温超过32℃时,就可能有中暑发生。本病的发生除与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等有关外,还有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方 名 夏天泻痢,流感,疮疖,痱毒秘方...

  • 产褥中暑(秘方数:2)

    产褥中暑(秘方数:2)

    产褥中署是产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以致体内产热不能及时散发引起的急性热病。本病常有先兆症状,如大量出汗、四肢乏力、口渴头昏、眼花、胸闷、心悸。如未及时处理则体温上升,出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现象,面色潮红,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加重,脉细数,血压下降,严重者体温继续上升可达40℃以上,出现昏迷、谵妄、抽搐、皮肤转为干燥、全身无汗,如不及时抢救,数小时后可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即或幸存,也会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产生本病的原因已如上述,产妇产后体质虚弱,又逢夏季室温过高、湿度过大而引起。产褥感染发热...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