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第2998页
-
中风痉挛性瘫痪针灸治疗通督调神针法
安徽中医药大学 张宇,董赟 关键词 中风痉挛性瘫痪;机理;针灸治疗 中风痉挛性瘫痪是临床的疑难病症,在国际上也 是公认的难治之证。过去认为痉挛是脊髓、神经元、 肌梭和梭内肌过度活跃导致。治疗痉挛的手段主要 体现在神经生理学的方法上。然而随着神经药理学 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发现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的痉 挛的产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上、 下运动神经元、神经元 GABA-B 受体、神经干、神经 肌肉接点、肌肉等不同的解剖部位,有着十分复杂的 机制。 中风痉挛患者在临床上的典...
-
中医治疗风湿性心脏病难治性心力衰竭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翁维良认为心力衰竭与血瘀证有一定的关系。心力衰竭病程长,在病理发展过程中,可见心气不足,气虚血瘀,瘀血阻滞,血不利则为水的病理改变。 •气虚血瘀水停、心肾阳虚是贯穿本例患者发病始终的基本病理环节,益气活血利水、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温阳活血利水是主要治法。 翁维良教授为首都国医名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有幸侍诊其侧,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一例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的经验介绍如下。 本...
-
周彩云运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白塞病经验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 BD)是一种不明原因 的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复发 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 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胃肠道和关节等,严重 者可导致失明、血管栓塞,危及生命 [1 ] 。根据其 临床症状,多数医家将其归于中医学 “狐惑病” 范畴 [2 ] 。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沙利度胺、秋水仙碱、 激素、免疫抑制剂内服和局部外用药等控制病情, 有一定的疗效,但不良反应较大,且停药后易复 发。周彩云教授在多年临床中擅用四妙勇安汤加 味治疗...
-
吴春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经验
病毒性心肌炎是心肌的炎症性疾病, 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 其中柯萨奇B组病毒最为常见, 以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及间质非特异性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要病理改变, 从而导致心肌损伤、心功能障碍和/或心律失常的一种疾病[1]。多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发病前会有病毒感染的前驱感染症状, 如发热、咳嗽、倦怠乏力、咽喉肿痛等症, 随后会出现病毒介导的免疫损伤, 主要由T淋巴细胞介导, 损害心肌结构和功能, 随之表现为心悸、胸闷痛、呼吸困难, 甚则会造成晕厥、猝死。中医根据病毒性心肌炎的症状将其归属于“心悸...
-
陈淑长运用清肝芦荟丸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经验
下肢静脉曲张是目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发生于大隐静脉,也可以在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同时发病。该病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迂曲怒张,容易疲劳,可伴下肢沉胀、水肿,夜间小腿抽筋,皮肤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甚至出现湿疹、溃疡。下肢静脉曲张主要是由于静脉壁薄弱、静脉瓣膜缺陷、浅静脉内压力升高,导致浅静脉壁扩张,近端静脉瓣闭锁不全,以致血液倒流,又逐渐破坏远端静脉瓣膜形成的[1]。有家族病史、长期从事站立工作及体力劳动者发病率高。 陈淑长,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第4、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
-
眩晕病的治疗《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中共有16则医案,按照其主要治疗法则可分为化痰定眩法6则、平肝熄风法5则、滋水涵木法3则、养血息风法1则、温肾凉肝法1则。然每则医案患者多有兼症,故或有化痰定眩兼以息风,或平肝息风兼以生津,或滋水肝木兼以潜阳等等。案后其弟子华岫云按语:“此症之原,本之肝风,当与中风、肝风、头风门合而参之。”今且以眩晕16则医案为本,兼以论之,以期为目前眩晕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之见。 化痰定眩 在叶天士眩晕医案中,痰浊为病的共有6则。痰浊的产生主要与脾胃相关,如《素问&midd...
-
血府逐瘀汤治疗外伤后胸背痛典型医案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诸药组成,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本方主治诸症皆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广泛用于因胸中瘀血而引起的多种病证,临床应用以胸痛、头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为辨证要点。本方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升与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
-
蛛网膜下腔出血 己亥年司天方敷和汤治疗验案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约10%的患者在接受治疗以前死亡,30天内病死率约为25%或更高,再出血的病死率约为50%,2周内再出血率为20~25%,6个月后的年复发率为2~4%。中医药治疗是否能减少死亡率,改善预后一直是临床关心的问题。笔者分享一例用司天方敷和汤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案例,以期与同道共同探索。 朱某,男,1969年农历4月31日生人。2019年4月30日突发剧烈头痛,血压增高,...
-
自拟方治疗老年梗塞性痴呆
人过花甲之年.身体各部份功 能逐渐衰退。但如果发现智力和记 忆力障碍、食而不知其味、行而不知 其所、言而不知其语、遇而不知其 亲、生活不能自理,这就很可能得了 老年性痴呆症。据统计。脑血管梗 塞性痴呆的发病率.约占全部痴呆 患者的60%。这是因为,老年人多患 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糖尿病j高 血脂、高血黏症等疾病,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上的胆固醇、纤维蛋白及 血小板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小 分支.使脑的某个部位或多个部位 的动脉梗塞。导致脑组织处于相对 缺氧的状态.影响了脑组织合成各 种酶的数量和神经元传递信息的 速度...
-
郑启仲治疗儿童慢性发声性抽动障碍验案举隅
儿童抽动障碍是以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 为主要表现, 伴随心理行为症状为特征的一种儿童常 见神经精神疾病 [1 ] 。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 势。发声抽动是由于疾病引起呼吸肌、 咽肌、 喉肌、 口 腔肌和鼻肌的肌肉抽动, 阻碍气流而发出的声音。膈 肌抽动表现为叹气声、 呃逆声; 喉部肌肉抽动表现为干 咳、 清喉、 哼哼声等; 咽部肌肉抽动可表现倒吸气声; 鼻 部肌肉抽动多表现为吸鼻声。严重的患儿可以出现秽 语 [2 ] 。临床中发声性抽动常因呼吸道感染、 情绪等诱 因反复发作、 加重, 较运动性抽动治疗更加...
-
真武汤治疗心悸探析
心悸首见于《素问·本病论》,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理论基础上对心悸做出了系统阐释。现代医学认为,心悸既可以是症状,也可以是疾病,常见原因有心律失常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增加,心身双重受压,临床中与心身相关的疾病逐渐增加[2]。王小荣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五运六气学术委员会副会长,系名老中医张士卿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其临床擅长运用经方治疗疾病,对阳气虚损性心系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从中医角度阐释心与肾的关系,简述王小荣副教...
-
心悸治疗原则 治法益气养阴安神定志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等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心功能不全及心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的表现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源远流长。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云:“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r...
-
韩碧英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后遗运动障碍经验
格 林 巴 利 综 合 征 ( Guillain- Barré syndrome, GBS) 是免疫介导的急性炎症性周围神经病,临床 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四肢对称的弛 缓性瘫,也有累及呼吸肌,或颅神经运动纤维受 累的面肌瘫痪、咽喉肌瘫痪 [1] 。韩碧英教授临 床工作 50 余载,长期致力于针药并用治疗各种 痿证,讲究调理中焦为法,选择特定穴及经筋 循行进行针刺,能迅速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 存质量。 1 病因病机 韩碧英教授认为本病属痿证,其基本病机为 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痹; 阳明虚...
-
泻肺利水法治疗心衰病 凉血清热法治疗心悸 益气逐瘀法治疗胸痹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以下简称“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成立于建院初期,历经60载,已发展为卫计委国家中医心血管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北京市中医心血管重点学科及重点专科。在许心如教授等的带领和不懈努力下,心血管科在北京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在不断地学术传承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泻肺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凉血清热法治疗心律失常和益气逐瘀法治疗胸痹心痛的独具特色的“治心三法”。 泻肺利水法治疗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许...
-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据数据统计,脑卒中是引起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占84%[2]。随着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与进步,脑梗死急性期的死亡率有所下降[3],尽管如此,脑梗死仍是导致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4]。痉挛性瘫痪成为脑梗死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且影响着患者后续肢体康复及生活质量[5,6]。在现有针对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中,针灸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治疗方法,而在针灸技术中,腹针疗法治疗肢体筋脉疾病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因此,本文总结了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以飨其道。 1 痉挛性瘫痪的...
-
邹忆怀治疗偏头痛经验
邹忆怀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师 从王永炎院士, 勤于临证, 精于科研, 在脑病尤其是在 脑血管病、 偏头痛、 睡眠障碍、 重症肌无力等疾病诊治 方面, 有独到之处。笔者有幸在临床跟师学习, 获益良 多, 兹不揣浅陋, 总结老师治疗偏头痛的临证经验, 供 大家参考。 1 西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神经 - 血管功能障碍 引起的头痛, 具有病程长、 间歇性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 的特点。偏头痛的发作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质量, WHO 已将其与四肢瘫痪、 精神障碍、 痴呆列为...
-
基于象思维的半夏 夏枯草治疗失眠的研究
古人由于认识的局限性, 对自然界存在原始的崇 拜, 从自然界的基本构成物质中抽象出无极、 太极、 阴 阳、 五行、 八卦等符号、 图式, 用以解释、 分析宇宙万物的 存在形式、 结构状态、 运动变化规律, 由此形成了具有中 华文化特色的象思维。而万物之间相通相应、 相类互动 的特性赋予了象思维整体性、 动态性与较强的普适性、 包容性的特色, 使象思维成为古人认识万事万物时所采 取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通过 “ 观物取象” , 进行认识上 的抽象, 并根据 “ 象以尽意”...
-
史大卓教授对心衰的认识 治疗慢性心衰的特色
史大卓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 心力衰竭(心衰)是由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所致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史大卓教授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的临床及基础工作,在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心衰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临床疗效确切,现将史大卓教授辨治慢性心衰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史大卓教授对心衰的认识 史大卓教授继承前人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认为慢性心衰病机为五脏元气虚损,以心气虚、心阳虚为本[2],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