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第63页
-
结直肠癌中医治法治则应用探讨
扶阳思想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应用探讨 结直肠癌在世界范围内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 一,发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位居第 3 位和第 2 位,死亡率分别居于第 5 位、第 4 位 [1 ] 。近年来, 我国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2 ] 。目前结直肠癌 治疗通常采用根治术配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手段 提高患者的根治率,但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生 存率的重要原因是的转移和复发,降低术后的转 移复发成为热门研究的方向。 扶阳学派源远流长,是中医各学派的一分支, 拥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核心就是重 视阳气,推崇阳气,力主阳...
-
名老中医张东岳治溃疡性直肠炎方
处方:党参20克j炒白 术、茯苓、马齿苋、莲子肉各 15克,薏苡仁、自扁豆、山 药各30克,陈皮、桔梗、五 味子各12克,乌药、砂仁各 10克,甘草6克。 加减:湿热、瘀血蕴 结大肠,症见腹痛腹胀, 暖气食少,舌质紫暗,边 有瘀点,脉弦涩,宜活血 化瘀、行滞除胀,加当归、 桃仁、赤芍、通草、淡竹 叶、杏仁各lO克,丹参、滑 石(包煎)各15克,厚卡卜、肉 豆蔻各12、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 每日1剂,2个月为一个疗 程。 功效主治:健脾补气, 和胃渗湿。主治溃疡性直肠 炎发病初期,属脾虚夹湿 型。症见...
-
治老年性肝炎中医独到经验方
赵文霞教授系河南中医学院内科学 术带头人,一附院大内科主任,“十一五” 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编委。从医38年 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长于消化科疾病的治疗,其对老年性肝炎治疗具有独到经验,特色鲜明,现介绍如下。 一、发病特点 赵师认为:老人气血渐衰,真阳气少, 精血耗竭,神气浮弱,故老年性肝炎的发 病易在五脏气血阴阳偏虚的基础上发生 的。既可新感疫毒而发,亦可因虚体引发 痼疾复发。正是由于老年免疫及内分泌功 能减退,机体反应性降低,故其证候表现 与年轻患者不同。主要表现为: 1...
-
中医便秘的根本病变 姜汤治方
崔某,女,49岁。2010年4月12日初诊。诉便秘25年余,曾用大黄、肠清茶等,效果欠安。大便3~4日1行,便质不干,时需灌肠可便,胃腹胀满。7天前受凉后感两胁微胀,咯白痰,口苦不渴,时头痛、头晕,汗出,心烦不欲食,右手有肿胀感,双下肢痛,纳可,眠多梦,四肢逆冷,前次月经继续17~18天(此刻非经期);小便晦气,腹胀便不爽,舌昏暗,苔白根腻,脉沉细。辨六经为少阳、太阴合病兼血瘀。辨方证属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法疏利肝胆,温脾通便。 一诊: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姜半夏10g,炙甘草10g,桂枝6g,干姜...
-
便血不止需手术 中医中药显奇功
2006年暑假,笔者应邀在老家的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为父老乡亲诊病。7月下旬某日,天气炎热异常,午饭毕,一亲戚突然打来电话,称其好友的亲人病危,我立马允诺前往。大约一刻钟后,车至,患者女儿介绍:患者男性,72岁,约6天前出现大便带血,血量不大,因素有痔疮,故未以为然。但到第3天时,突然便血如崩,家属急忙拨打“120”求助。入院后的3天中,虽输血八九次,但仍不及便出的量。患者病情愈来愈危重,医院每天都告知病危。第3天晚上,经内科、外科、肛肠科、心血管等多科紧急会诊,一致决定马上手术。一切准备妥当...
-
脂肪肝的中医药粥治疗
肝脏对人体内物质的分解、合成、解毒以及脂肪的代谢等一系列精细而又复杂的操作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正常人肝组织中含有少量的脂肪,其重量约为肝重量的 4~5%。如果肝内脂肪堆积过多,超过肝重量的10%甚至于 15%就被称为脂肪肝。轻度脂肪肝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偶有疲乏感觉,或仅觉近期腹部胀满感。根据文献记载,约25%以七脂肪肝患者临床多无症状。绝大多数脂肪肝是由集体、个人常规体检而确诊。中、重度脂肪肝患者绝大多数有一定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疲乏、消化不良、恶心、厌食、腹胀、肝区胀闷,甚或疼痛。典型脂肪肝的症状...
-
肝硬化内痔出血中医方
止痛如神汤加味治疗肝硬化内痔出血的临床观察 内痔是临床常见病证,主要病因分为肛垫下移学说及静脉曲张学说。肝硬化患者可出现直肠肛管静脉曲张,故肝硬化后痔病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且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可存在凝血异常、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低下等临床表现,所以手术切除及注射疗法的风险增大。笔者近年来采用止痛如神汤加味口服治疗肝硬化内痔出血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肝硬化合...
-
溃疡性结肠炎验案举隅 中医辨治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等,为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国医大师李佃贵认为脾胃虚弱为本病发病之本,浊毒内蕴为发病之标,痈疡内生为局部病理变化,治疗上分期、分阶段论治,发作期重在化浊解毒,缓解期重在健脾益肾,以期标本兼顾;强调辨病为先,以明确诊断,与证相合,宏微相参;将中药硬膏、隔物灸等方法用于UC的治疗,内外治法双管齐下,把握UC发病与气候的相关性,从饮食、情志、起居等方面调摄,治养于一体,缩短治疗周期,防...
-
中医降低转氨酶八法
疏肝理气法:1.疏肝理气:属肝气郁结者,可用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治疗,常用药如柴胡、郁金等。2.疏肝理脾:适用于肝郁脾虚、肝气犯胃之证,女口以甘柴合剂(柴胡、甘草)、逍遥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香附、郁金、川楝子、神曲、麦芽等治疗急慢性肝炎,有显著的降酶作用。3.疏肝利湿:属气滞湿阻者,治以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疏肝调气,健脾化湿,可使此型的转氨酶升高者降为正常。 清热利湿法:1.属里湿蕴热,阳黄色鲜明者,宜清热利湿,可用三仁汤;若热重于湿者,用茵陈蒿汤;湿重于热者,用藿朴夏苓汤;湿热并重者,用茵陈四苓散、王氏连朴饮;...
-
肝郁气滞型胆囊炎与胆囊结石的中医治疗
胆囊炎与胆囊结石是临床上较为多发的胆囊疾病,且胆囊炎与胆囊结石二者在病理上常常互为因果。胆囊结石可诱发胆囊炎,胆囊炎又是促使胆囊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胆囊炎、胆囊结石属中医之胁痛、胃脘痛、结胸、黄疸等范畴。临床上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施治,灵活化裁,常可取得满意疗效。 本病的肝郁气滞型多见于发病初期的胆绞痛或单纯性急性胆囊炎,疼痛以胀痛为主,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反复发作,胸闷食少,时有嗳气,右上腹局限性压痛,腹壁尚软,体温正常或伴有低热,口苦,食欲减退,或有恶心呕吐,厌油腻,多无巩膜或皮肤黄染,舌质红或暗,舌苔薄黄。...
-
中医辨证施治酒精性肝炎
我国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为4.34%,其中酒精性肝炎占1.51%。酒精性肝炎患者发病前往往短期内曾大量饮酒,临床表现除了有酒精性脂肪肝的症状外,还有发热、腹痛、腹泻、体重明显减轻等。患者可出现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增多、转氨酶升高、血清胆红素增高等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病机多为湿热蕴结、肝脾失调、气滞血瘀,治宜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活血行气。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湿热蕴结型 主要表现:胁痛纳差,胸闷,目赤或身黄目黄,口苦口干,大便溏泄,小便黄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方法:治宜清热利湿,...
-
中医辨证施治顽固性肝硬化腹水
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是指临床上肝硬化腹水病人经其他方法治疗而腹水难以消退的疾患,属危重症之一。笔者据长时间跟随关幼波名老中医学习的经验和自己的临床探索,认为应在突出中医辨证施治基础上注意补气活血等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肝硬化腹水在中医属“臌症”范畴,古代医籍多有论述,但在临证时并发证较多,病证也较为复杂。笔者认为,水湿内停,主要是由于正虚(气虚、脾虚、阴虚)肝郁血滞,中州不运,湿热凝结成痰,瘀阻血络;更由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
-
胆结石中医中药疗法
金钱开郁汤 取金钱草30克,柴胡、白芍、枳壳、海螵蛸、浙贝母各10克,郁金6克,甘草3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天1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1个月为一疗程。此方具有疏肝利胆、化石排石、和胃抑酸的功效,适合有反酸、暖气症状的色素性胆结石、胆固醇胆结石和混合性胆结石患者使用。 三金排石汤 取人黄、柴胡、黄芩各9克,枳壳、乌梅、鸡内金各10克,茵陈20克,金钱草50克,郁金15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天1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 续用药10天为一疗程(用药一个疗程后应停药5天)o诸药共奏清肝...
-
中医治疗肝硬化 名医高宪虹辨证方
治肝硬化(肝郁脾虚)方 处方:柴胡、枳壳、姜半夏、制香附各10克,白芍、党参、茯苓、山药各12克,川芎6克,炒鸡内金7 克,炒薏苡仁、炒白术各15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健脾。用于治疗肝硬化,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型。临床可见两胁胀痛,胸闷太息,脘腹闷胀,或恶心呕吐,便溏乏力,舌苔白腻,脉弦细。 专家点评:肝为将军之官,属木,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是人体气机运行畅达的保证。脾属土,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气旺盛,首乘脾土。肝病后肝木失于条达...
-
脂肪肝中医按摩以下穴位
脂肪肝需要积极的治疗,否则可能引发严重的肝脏疾病。中医按摩以下穴位,能够有效防治脂肪肝。 一、内、外关穴。位置:内关位于前臂内侧正中,掌腕横纹上2寸,两手筋之间。外关位于前臂外侧正中,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与内关相对。功用:能通经脉,调气血。方法:以一手拇、食指相对分别按压内关、外关穴位,用力均匀,持续5分钟,使局部有酸重感,有时可向指端放射。 二、足三里穴。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功用:疏肝理气,通经止痛,强身定神。方法:以拇指或食指端部按压双侧足三里穴。...
-
溃疡性结肠炎 从中医和西医角度对血瘀的关系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 UC) 与克隆恩病 统属于炎症性肠病, 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 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 腹泻、 里急后重、 黏液脓血便 等。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确, 本病治愈难度大, 且有癌 变风险, 属世界难治病之一。近年来, 许多研究发现 UC 患者体内血流缓慢, 血液流变性指标异常, 机体处 于血栓前状态, 血栓引起的并发症是患者死亡的三大 重要原因之一 [1] , 这些正是 “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疗 共识”里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相关内容 [2]...
-
全国名老中医治乙肝经验
陈瑞春,已故全国名老中医,临证善用经方,长于内科心、肝、胆病以及内、妇、儿科部分疑难杂症。陈老认为,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加减权变层出不穷。如表证重可加解表药,如合桂枝汤,或加葛根、防风;如里证重可加清里药,如加石膏、知母,或加枳实、大黄;如兼风寒可加防风、羌活;兼夹风热,可加金银花、连翘;如兼中满湿浊可合平胃散;如兼胆胃痰热,可合温胆汤;如兼痰湿阻肺,可合二陈汤;如气虚者,可合玉屏风散;如血虚者,可合四物汤。总之,小柴胡汤自仲景出方之后,历代医家丰富了它的内涵,发展了它的外延。如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是本方的变局,乃至...
-
胆囊息肉的中医治疗方法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中药治方:金钱草、白花蛇舌草、煅蛤壳各30克,炙鳖甲20克,醋香附、当归、桃仁各15克,赤芍、莪术、凌霄花、五灵脂(包煎)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B超复查。常青...
-
慢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方药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的肠道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常见部位为乙状结肠、直肠,甚至整个结肠。本病特征是病程长,慢性反复发作,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特征,临床以左下腹疼痛多见,黏液便、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不断,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随着现代人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节奏加快,这种疾病有发作增多的趋势。很多患者发作时习惯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是反复使用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而且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这是典型的治标方法,疗效并不巩固...
-
结肠截取术后少腹痛10年 方投中医验方
【病案】 陈某,女,57岁,于2014年6月21日初诊。患者结肠截取术后少腹痛10年。 2004年患者因结肠壅阻而手术截除1.05米,85天后又截除小肠0.4米,其后不久即少腹痛,经检查被确诊为肠粘连。因少腹痛进而诱发胃疼乃至呕吐。每月均腹部皮肤隆起1~2次。每天睡眠时间仅4小时左右,亦长达10年之久。两目瘙痒、干涩,心悸。口中有咸味,大便每日1行,质稀,尿黄而少。脉弦,舌淡红,苔白,根厚,口唇红。部分指甲呈紫色。证属血虚而瘀,脾湿阳虚。治宜养血活血,健脾扶阳。方投桃红四物汤、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