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湿热 第21页

湿热 第21页

  • 风湿热痹中医验案方

    风湿热痹中医验案方

    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说。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气血凝涩不行之意,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为主证,或兼感重著、痠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凡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均属痹症范畴。痹症的发病一般比较缓慢,部分患者可能开始有发热汗出,口渴、咽喉肿痛、...

  • 刘宝厚从三焦湿热论治肾脏病

    刘宝厚从三焦湿热论治肾脏病

    全国名中医刘宝厚是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专注肾病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如“标本兼治,扶正祛邪”“湿热不除,蛋白难消”“瘀血不去,肾气难复”等,值得深入学习,继承发扬。笔者有幸跟师刘宝厚临证学习,亲聆教诲。现将刘宝厚从湿热辨治肾脏病的经验整理如下。 肾脏病湿热证成因 肾为水脏,主调节水液而司开合,如《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

  • 李济仁治湿热痹案一则

    李济仁治湿热痹案一则

    鲍某,女,55岁,2010年11月25日初诊。诉全身多关节疼痛4年,加重半月。患者4年前于劳累后出现下肢及足底疼痛,未予重视,自2010年初开始出现双手晨僵明显,指间关节疼痛、肿胀变形,间断服药(具体用药不详),疗效不佳,半月前出现双手腕、手指及双膝关节对称性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局部有热感,皮温稍高,时有头晕、乏力,自汗,口干欲饮,纳食欠佳,二便调,夜寐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诊断:(湿热痹阻型)痹证。 治则:清热利湿通络,益气活血止痛。 方药:川萆薢20g,川黄柏12g,苦参...

  • 治深静脉血栓形成属湿热壅盛证

    治深静脉血栓形成属湿热壅盛证

      侯玉芬,女,1949年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从医40年,擅长外科及周围血管诸疾的中医治疗,如深静脉血栓形成、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糖尿病性坏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肢体淋巴水肿、丹毒及血管炎等疑难病。承担多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70余篇。   组成茵陈30克,赤小豆30克,赤芍20克,水蛭10克,黄柏12克,金银花30克,怀牛膝15克,栀子10克,苍术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   功效清热...

  • 从湿热论治胆囊息肉

    从湿热论治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泛指由胆囊壁向腔内突起或隆起的一类局限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的胆囊疾病[1]。胆囊息肉属于中医“胁痛”“胆胀”“积证”“痞证”等病证范畴。目前现代医学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胆囊,暂无药物可以根治胆囊息肉。对于直径较小的胆囊息肉,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1]。研究显示,多数医家从气滞、血瘀、湿热论治胆囊息肉,其中以活血、化瘀、消癥为治疗大法者居多,清热利湿法次之[2]。邵华[3]运用自拟...

  • 慢性肾衰竭 治疗原则温补脾肾湿热瘀毒

    慢性肾衰竭 治疗原则温补脾肾湿热瘀毒

    国医大师皮持衡系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潜心临床、教学、科研,临证经验丰富,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风格,笔者对皮持衡对慢性肾衰竭的辨证施治、遣方用药,悉心观察,总结其诊治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经验,以飨同道。 病因病机 脾肾两虚,湿邪从生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脾、肾,久而累及心、肝、肺三脏,肺主行水,肺气虚则宣肃失司,脾转运之津液不得四布,致水液从聚。脾喜燥恶湿,脾虚则水饮不得运化枢转,湿邪横生而困于脾,湿浊困遏脾气,升清降浊无度,水湿更甚。肾主水,司开阖,肾气虚则蒸腾气化无力,膀胱开合失权则聚水而生病也...

  • 治疗腹泻验案 肠道湿热型

    治疗腹泻验案 肠道湿热型

      “利小便实大便”是中医治疗腹泻的一种常用方法,即通过疏利小便而使大便成形的方法,又叫“开支河”或“分消走泄”。其理论来源于张仲景《伤寒论》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下利气者,当利小便”。晋代王叔和亦在《脉经》中提出:“溏泻,宜服水银丸,针关元,利小便。”后世...

  • 治湿热痢疾方

    治湿热痢疾方

      1.金银花50克(焙干研末),白糖50克,混匀,分3次米汤水冲服。   2.鲜马齿苋100克,捣烂取汁20毫升,加蜂蜜20毫升,隔水煮沸,分3次开水兑服。   3.仙鹤草30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   4.鲜凤尾草100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或捣烂取汁,分温3服。   5.苦甘草30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   6.胡黄连10克,烘干研末,每次2克,每天3次,开水冲服。   7.地锦草30克,铁苋菜30克,凤尾草30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   8...

  • 治湿热腹泻腰痛经验方

    治湿热腹泻腰痛经验方

    治湿热腰痛经验 方法:取鲜丝瓜子60克,捣烂,敷命门穴(脊柱上,与脐部相对处),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换。 主治:湿热腰痛,症见腰痛重着,胀痛,痛处伴有灼热感,遇热天或阴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心烦口渴,尿赤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 雍雁姬 治湿热腹泻经验 方法:取葛根50克,白扁豆100克,车前草150克。水煎20分钟,取药液入盆,兑入温水,以超过足踝为度,令水温保持30℃左右,浸泡脚部30~60分钟,每日2~3次。每日1剂。 主治:湿热腹泻,症见腹痛肠鸣,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

  • 中风体湿热内蕴名医李斯炽治方

    中风体湿热内蕴名医李斯炽治方

      四川名医李斯炽(1892-1979),早年师从成都名医董稚庵,尽得其传。曾担任四川医学会主席、四川国医学院教务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建国后,被任命为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首任院长。笔者学习其医案,获益匪浅,现简析一案。   赵某,男,65岁,退休职工,1976年3月13日初诊。   患者一年前突发眩晕,呕吐。随即转入昏迷,经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脑血管意外(脑血栓形成)。经抢救后,眩晕、呕吐、昏迷症状均有改善,但神志仍然不清,偶尔能识亲人。现患者痰涎较多,舌体强硬,语言难出,有时亦能说话,...

  • 湿热泄泻饮食宜忌

    湿热泄泻饮食宜忌

    夏季外界暑湿较盛,所以泄泻的性质以湿热泄泻最为常见。湿热泄泻因湿热之邪侵袭胃肠,使升降传导失调,清浊不分而致泻。 患者常表现为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大便黄褐热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等。一旦患有湿热泄泻,患者宜多饮水,多吃如冬瓜、苦瓜等具有清热除湿作用的蔬菜,也可喝碗绿豆粥来清热除湿。 若是严重,则可以用新鲜的马齿苋50克,洗干净后切碎,煎水饮用。在治疗期间,患者应忌食肥甘油腻及辛辣、煎、炒等助热动火之品。(朱志英)...

  • 车前子治疗湿热或暑湿所致的腹泻

    车前子治疗湿热或暑湿所致的腹泻

      车前子是车前草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种子。车前子其性味甘寒,入肾、膀胱经,可利水、清热、明目、祛痰。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暑湿泻痢、咳嗽多痰、湿痹、目赤障翳。车前子可入汤剂,入丸散,或煎汤外用,或研末外撒。   车前子善渗湿利水,泌别清浊,止泻堪称妙品。车前子止泻与其利水功能有关。因其可分清降浊而止泻,亦即利小便以实大便,常用于治疗湿热或暑湿引起的水泻为宜。《医学启源》说:“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滇南本草》说:“消上焦火热止水泻。”《海上方》谓:...

  • 治湿热腹泻方

    治湿热腹泻方

    处方与用法:黄连5克,厚朴10克,石菖蒲、法半夏、山栀子各5克,藿香、茯苓、泽泻、扁豆、葛根各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5日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祛湿,健脾和中,治湿热腹泻,大便稀黄如水或夹黏液.肛门灼热,腹满不适,舌红,苔黄滑,脉滑数等。...

  • 湿热困阻治上焦

    湿热困阻治上焦

    叶案: 吴五五 酒客湿胜,变痰化火,性不喜甜,热聚胃口犯肺,气逆吐食。上中湿热,主以淡渗,佐以苦温。 大杏仁 金石斛 飞滑石 紫厚朴 活水芦根 解读: 气逆吐食,气逆指肺气上逆,吐食为胃气上逆。 酒客,湿热痰火之体,肺胃病症俱现,主由中焦之邪犯及上焦,当中、上焦同治。主以淡渗之滑石、芦根,清热利湿,畅化气机;佐以苦温之杏仁、厚朴,燥湿温通,两降肺胃。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欲宣肺气,则加杏仁;欲行三焦,开邪出路,则加滑石。”&...

    精品偏方 2024-03-08 14 0 湿热
  • 关于湿热治肺的一点看法

    关于湿热治肺的一点看法

    三仁汤方体现了中医治疗学中的“湿热治肺”一大法则。在藏象学说中,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依常理推断,湿热从肺论治当为医者临证惯用之法。 然而,临证医者更为熟知的是脾居中焦,主运化水湿,湿热从中焦论治。“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湿热论》)“治湿之法,古人云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景岳全书》)很多时候,对应该从肺论治的湿热病证也每每从中焦论治。对三仁汤方从湿热弥漫三焦角度解读,也与治疗湿热不离中焦的理...

  • 湿热治肺叶案解读(一)

    湿热治肺叶案解读(一)

    叶案: 冯三一 舌白头胀,身痛肢疼,胸闷不食,溺阻。当开气分除湿。 飞滑石 杏仁 白蔻仁 大竹叶 炒半夏 白通草 解读: 舌白,当指舌苔薄白腻,介于薄白苔和白腻苔之间的一种舌象。 头胀,头部胀闷感,自觉头部由内向外撑胀的感觉,与《伤寒论》太阳病由外向内箍束的头痛不同。 身痛肢疼,包括周身肌肉疼痛和关节疼痛,呈重痛感。 胸闷,胸部欠畅快感,与心下痞满不同,可兼见心下痞满。 不食,指没有食欲。 溺阻,指小便欠畅利。 病变...

  • 湿热发黄在表、在肺治当有别

    湿热发黄在表、在肺治当有别

    叶案: 孔 心中热,不饥不寐,目黄自利,湿热内伏。 淡黄芩 连翘 炒杏仁 白通草 滑石 野赤豆皮 解读: 心中热,当指胸中热。 自利,当指大便溏泄(伴小便短少)。 湿热内伏于肺,三焦气机不利,致心中热,目黄,不饥不寐。自利为肠腑传导失司。 治疗以淡黄芩、连翘清上焦热,解心中热;炒杏仁、白通草、滑石、野赤豆皮通宣肺气,利湿清热。热清湿去,肺气恢复宣降,则胃气和降,不饥自解;肠腑复常,自利自解;胸中之气不窒,不寐自解。 《伤寒论》第262条...

  • 利肝胆清湿热治中耳炎方

    利肝胆清湿热治中耳炎方

    处方:夏枯草、蒲公英各12克,柴胡6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利肝胆,清湿热。 主治: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型,症见耳内流脓,脓液多而黄稠,有腥臭气,耳痛,耳内有胀闷感,耳痛,耳鸣,听力下降,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韦锦芝...

  • 慢性结膜炎试试湿热敷 眼睛也会过敏

    慢性结膜炎试试湿热敷 眼睛也会过敏

    老张双眼长期发红干涩,很不舒服,症状时重时轻,特别是在熬夜、抽烟和喝酒之后表现很明显,到很多医院看过,医生都说是慢性结膜炎。可点了不少眼药水就是不能根治,这次老张专门挂了个专家号想问个究竟。 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 在临床上,引起慢性结膜炎的原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感染,多为细菌感染,如摩-阿杆菌、链球菌等,可由急性炎症未治愈或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亦可在致病菌毒力不大,同时机体抵抗力较强的情况下,一开始即以慢性症状出现。其次是各种因素的刺激,如沙尘、油烟、刺激性化学药物等不良因素的刺激;不良卫生习惯...

  • 湿热鼻炎喝瓜根茶

    湿热鼻炎喝瓜根茶

    湿热型鼻炎患者,症见鼻塞重,嗅觉消失,鼻涕黄稠量多,伴头痛,头重如裹,四肢倦怠,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本型常见于急、慢性鼻窦炎。 治宜清热祛湿,芳香化浊。用丝瓜根等中药治疗效果好。 方法:取丝瓜根15克,辛夷花、藿香各6克。水煎分多次代茶饮,每日1剂。 周佩芳...

  • 湿热下注型的血性乳糜尿单用贯众治疗

    湿热下注型的血性乳糜尿单用贯众治疗

    乳糜尿属中医学中“膏淋”“尿浊”等范畴。多由湿热下注、脾肾双亏、过度劳累等引起,可分为血性乳糜尿和非血性乳糜尿两种。对湿热下注型的血性乳糜尿,推荐可单用贯众治疗,效果显著。 验方:生贯众30克,醋炒贯众炭30克,每日1剂,水煎2次,口服,连用5日为1疗程。 对非血性的乳糜尿,可重用生贯众50克,或配赤小豆30克(打),效果更佳。过度劳累,久病误治,大病伤及脾肾的血性乳糜尿,可用生贯众30克、醋炒贯众炭30克,配山药20克,熟地12克,芡实15克,金...

  • 瘀是中风的主要病因 气虚痿案湿热痿案

    瘀是中风的主要病因 气虚痿案湿热痿案

    广东省名中医卢永兵出生于中医世家,20世纪60年代,卢永兵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卢老专心研究老年医学40载,指出老年多瘀,久病多瘀,瘀是中风的主要病因,所以活血化瘀贯穿治疗中风的始终,结合大剂量补气药黄芪,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气虚痿案】   王某,男,73岁。2003年3月5日首诊。病者患胃溃疡五年,近五个月来反复便血,一个月前施手术治疗,术后纳少,食则腹胀,神疲乏力,多汗,头晕心悸,下肢麻软,大便溏。一周前下肢痿软,不能站立。现面色白光白,懒言声低,下肢无力着地,肤色正常,口淡,舌淡,舌尖...

  • 幽门螺杆菌胃病论治根除 谢晶日从“湿热”经验拾萃

    幽门螺杆菌胃病论治根除 谢晶日从“湿热”经验拾萃

    谢晶日, 男,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名老中医 师带徒继承指导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 科带头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脾胃病科 主任。谢师业医 40 余载, 医术精湛, 屡起沉疴, 深谙经 典, 每以脏腑辨证为核心, 辨证准确, 遣方精妙, 提倡从 肝脾论治, 注重整体调护,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 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 是一种可定 植于人体胃黏膜的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 具有抵抗胃 清除作...

  • 胃肠湿热夹滞 方药枳实导滞汤

    胃肠湿热夹滞 方药枳实导滞汤

    胃肠湿热夹滞   临床表现:身热,呕恶,脘痞,腹胀,大便溏臭不爽,色如黄酱,内夹不消化食物,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分析:湿热内蕴,正邪相争,故身热。湿热阻滞气机,脾胃升降失司,故恶心呕吐,脘痞腹胀。湿热困阻脾胃,胃气呆钝,消磨功能障碍,脾之运化失司,则消磨与运化不利而食滞内停。湿热夹食滞黏滞于大肠,故大便溏臭而排出不爽,其色如黄酱,内夹不消化食物。舌苔腻,脉濡主湿浊内蕴;舌质红苔黄,脉数,则主热盛,是热重于湿之象。   治法:清化湿热,导滞通下。   方药:枳实导滞...

  • 湿热痢疾 方药加味白头翁汤

    湿热痢疾 方药加味白头翁汤

    湿热痢疾   临床表现:身热,口渴,下痢,腹痛,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病机分析:湿热阻滞大肠,正邪相争,故身热。热重伤津,故口渴。热迫大肠,则下痢频繁。湿阻气机,腑气不通,则腹中作痛。湿热郁蒸,血肉壅滞腐败,化而为脓,故便下脓血。里急及肛门灼热,是热邪逼迫所致;后重乃湿滞大肠,黏着难下之征。舌苔腻,脉弦主湿阻气滞;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则主热邪为重。   治法:清热燥湿,凉血止痢。   方药:加味白头翁汤(引《温病条辨》):白头翁9克,秦皮6克...

  • 仝小林从湿热论治肠上皮化生

    仝小林从湿热论治肠上皮化生

    湿热蕴结是肠上皮化生的核心病机。治疗要点:一为改善胃内湿热环境,改善黏膜生存状态,使其滋润;二为保护消化道黏膜,不局限于胃黏膜;三是仍需要继续寻找针对某一靶点的特效药。 仝小林临床常使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山茱萸为基础方治疗此病。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泻胃热,解毒利湿,二药均为甘凉之品,燥湿而不伤胃阴;山茱萸为治疗肠上皮化生的经验用药。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非独立疾病,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合并存在,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治疗目前多从肝、脾、胃等方面论治,病机多为脾虚、胃热、血瘀,并...

  • 肠痈,肠道湿热,阻滞气血,验方案

    肠痈,肠道湿热,阻滞气血,验方案

    李某,女,54岁,2005年10月12日初诊。右半结肠癌术后4个半月,T2N0M0(癌症中期远近淋巴没搬运)。病理:高分解腺癌,达浅肌层。淋巴结搬运0/12,口服希罗达。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史。刻见患者体质尚可,自述胃口尚可,有时口干,饮水不多,有时腹胀,大便每日3次,有时有黏液,时干时稀,有下坠感,小便赤。舌红,苔黄腻,脉沉细。 诊断:(肠道湿热,阻滞气血)肠痈。 治则:清利湿热,调度气血,软坚散结。 方药:芍药汤化裁:黄芩10g,黄连10g,广木香10g,当归10g,焦槟榔15g,杭...

  • 胃脘胀满(湿热中阻,肝胃不和)方药

    胃脘胀满(湿热中阻,肝胃不和)方药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孙润雪 刘小发 娄莹莹 张纨   王某,女性,62岁,2008年9月1日初诊。诉间断胃脘胀满10余年,加重1周。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胀满,自服药物(不详)后缓解。后胃脘胀满反复出现,且症状时轻时重,未予重视及系统诊疗。1周前,因生气后复出现胃脘胀满,症状较重,且伴有胸骨下段疼痛,服药后效果不佳,遂来就诊。现胃脘胀满,伴胸骨下段疼痛,食后甚。后背不适,恶心,纳可,寐多梦,大便干稀不调,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   诊断:痞满(湿热中阻,肝胃不和)。...

  • 清脾胃伏火治唇风(风热湿邪外侵,脾胃湿热内蕴)

    清脾胃伏火治唇风(风热湿邪外侵,脾胃湿热内蕴)

    陶某某,女,43岁。2017年12月25日初诊。诉唇周发干5天,察其鼻尖发红,舌红,脉细数。 诊断:唇风(风热湿邪外侵,脾胃湿热内蕴)。 治法:清脾胃伏火。 处方:拟泻黄散加减:炒山栀10克,石膏20克(先下),藿香10克,防风10克,生甘草6克,连翘10克,银花10克,蒲公英15克,石斛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病情减轻,治疗有效,仍从前议。 唇风是以口唇红肿、痛痒,日久破裂流水,或脱屑皮,或有嘴唇不时瞤动为主要表现的口腔疾病,因风热湿邪外侵,或脾胃湿...

  • 杨春波学术主张 诊病立四思维治脾胃湿热证研究

    杨春波学术主张 诊病立四思维治脾胃湿热证研究

    杨春波,福建省脾胃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研究”百名入选老中医,第二、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杨春波从事医疗、教学、科研60余年,对脾胃学说、温病学有较深研究,擅长内科,尤精于消化系统、发热性疾病的诊治。   学术主张   主继承重创新,依临床求真知   杨春波认为,中医学具有先进医学思想,正确的医学理念,体现着医学发展的方向,必须认真继...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