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湿热 第23页

湿热 第23页

  • 秋燥湿热轻证自拟一代茶方

    秋燥湿热轻证自拟一代茶方

    燥邪与湿热,本是一对矛盾,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吗?笔者观察,秋冬之际,中原地区此类患者并不鲜见。 事实上,古人对此类病机错杂、矛盾的疾病已有认识。清代俞根初《感证辑要》明确提出“肺燥脾湿”之论。秋燥湿热的形成与目前环境、饮食习惯关系较大。秋冬之际,北方地区多干燥少雨,且雾霾较重,这是燥邪产生的基础;目前人们饮食偏于油腻、辛辣,此易助湿生热,这是湿热产生的根源。燥邪侵袭,最先伤肺;湿热内生,易困脾胃。故患者一方面有干咳、口咽干燥、舌少津等肺燥津伤表现,另一方面又有口黏腻,胃纳差,...

  • 大肠湿热证与肠虚滑泻证鉴别

    大肠湿热证与肠虚滑泻证鉴别

      定义   大肠湿热证:湿热之邪内犯大肠,熏灼肠道,传化失常所表现的下利黏冻脓血便,或黄色水样粪便,便次增多及湿热内蕴的证候。   肠虚滑泻证:大肠阳虚阴盛,传导失利,不能固摄所表现的大便滑脱失禁和阳虚阴盛的证候。   病因   大肠湿热证:饮食不洁或嗜食生冷油腻,可致湿热内生,阻滞气血,肠胃黏涩,气血熏蒸。如《素问·阳明篇》所云:“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

  • 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鉴别

    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鉴别

      定义   寒湿困脾证:寒湿之邪,困遏中焦,运化失司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脘腹胀闷痞满疼痛,食欲不振,呕恶欲吐或黄疸等脾胃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的表现。   湿热蕴脾证:湿热之邪,内蕴中焦,纳运失职所表现的证候。以脘腹胀满痞闷,不思饮食,恶心欲吐,黄疸等脾胃功能障碍和寒湿内盛的症状为特征。   病因   寒湿困脾证:外感多因居处潮湿,冒雨涉水,久卧湿地;内因多由饮食生冷、瓜果水饮、酒食乳酪之品。脾为湿土,同气相求,易受湿邪侵犯。湿邪重浊停滞,其性属阴,最易损伤阳气,阴寒内生,寒湿相合,困扰于脾,而...

  • 什么人群跟容易感受湿热之邪呢

    什么人群跟容易感受湿热之邪呢

    随着炎热的夏季到来,人们容易出现口臭、便秘、头昏沉、目不清等症状。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朱叶珊介绍:这是湿热之邪在作怪。湿热之邪不仅有外热来袭,也有身体内生的湿热。天气炎热和多雨潮湿是外感湿热的主要原因;此外室外温度升高时,人们躲在空调房内,造成蔽塞毛孔,汗出不畅,把本来应通过发汗外泄的湿浊留在体内,也是引发湿热病症的一个主要原因;肝炎病毒的侵袭也是外感湿热毒邪的一个常见原因。而内因主要与饮食不节,嗜食烟酒,情志不畅有关。 那么什么人群跟容易感受湿热之邪呢?一般来说,平素喜欢肥甘厚味的人,或者有抽烟...

  • 老人夏季 要防湿热

    老人夏季 要防湿热

    夏天,老人要预防湿热侵袭身体。夏至后,很多地区都进入了雨季,如果身体素质不够好,湿热邪气就会乘虚而人。 湿热的人如果不及时加以调理,不仅生疮长痘,身体还会向病理转化,容易患皮肤、泌尿生殖、肝胆系统一类的疾病。一般关节处和内脏是湿热最容易蓄积的地方。而且,湿热的人还会小便发黄,头痛,腹胀或腹泻等。 生活中,出现湿热应该如何缓 解呢?首先不宜熬夜,或过度疲劳; 要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肤病变;身体 较好的湿热体质的中老年人,还应 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 跑;游泳、爬山、各种...

  • 中医外治法:湿热敷

    中医外治法:湿热敷

    湿热敷属中医外治法之一,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代谢的作用,有益于疾病的恢复。我们在家中进行湿热敷时,可以将毛巾放在热水中浸湿、拧干,放在所需要热敷的部位。湿热敷的温度以能够耐受、不觉烫为宜,3~5分钟更换1次,一般连续热敷15—20分钟。 落枕 轻度落枕可用热毛巾敷患处,并配以颈部活动,头部慢慢向前弯,轻轻向前后、左右侧转动。 颈椎病 颈椎病引起的颈部肌肉发硬、酸痛或受凉后出现疼痛,可用毛巾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眼疲劳 长时间看电视、电脑导致眼睛疲劳和酸胀干涩时,可湿...

  • 寒湿,湿热的辨证治疗

    寒湿,湿热的辨证治疗

    寒湿、湿热,二者均有湿,不同者,或挟寒,或挟热也。由于病因有同有异,所以临床表现有似有殊,兹将其辨证治疗分述如下。 寒湿者,寒与湿相合而侵人人体为病也。寒、湿都是阴邪,因此,皆具有损伤阳气之特点。由于侵入部位不同,所以临床表现各异。 寒湿侵袭肌表,表阳被郁,就有发热恶寒,头身重痛,无汗,关节疼痛,喜温畏冷,阴雨天病情加重,苔白,脉浮濡等。笔者遇此,每将川芎 15克,羌活、麻黄、生姜各9克,苍术12克,白术9克,细辛6克,组成一方,名为:散寒除湿汤。施于上述病症,一般不出3剂,即见显效。 寒湿着于腰部,证见腰部...

  • 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湿热证是湿邪和热邪共同为患引起的临床常见证候。 在许 多疾病中, 湿热证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探究湿热证的生物学基 础对于中医证候的现代化和多种疾病的防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以期为证候的研究和 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现代医学研究对湿热证的认识 中医对证候的辨证过程有较强的主观性, 因此, 证候的客观 化和规范化是困扰中医发展的重大难题。 上世纪50、 60年代伊 始, 对肾本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 , 推动了中医证候研究的 进程, 随后湿热证等证候本质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

  • 湿热病证 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热

    湿热病证 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热

    湿热病证与脏腑相关理论探究 随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改变, 湿热病证的发 病率逐年增多, 因其湿热胶着、 缠绵难愈, 故成为医患 的共同难题 [1 ] 。因此, 从藏象理论出发探讨湿热病证 与脏腑的相关性, 对于发展湿热理论、 指导临床治疗多 有裨益。 以下将从脏腑功能失调内伤湿热、 湿热导致脏腑 功能失调两方面来论述, 探讨其湿热与脏腑的关系。 1 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热 1. 1 内生湿邪 内生湿邪是水液代谢输布障碍引起 的病理产物之一。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需多个脏腑的多种生理功能相互协调,...

  • 以六经之法辨治湿热病证 临证验案举例

    以六经之法辨治湿热病证 临证验案举例

    刘英锋从六经辨治湿热杂病特色验案举证 刘英锋教授, 曾先后师承于江西中医泰斗姚荷 生先生、 经方大家陈瑞春, 秉承先师病因病所病机 三维一体之辨证思想, 不拘伤寒温病学说之争, 融六 经、 卫气营血、 三焦辨证之法于一炉, 以应治临床疑 难杂病, 极具特色。 其擅长以六经之法辨治湿热病 证, 疗效独到, 特此介绍。 理论基本观点 首先, 刘教授认同明代柯琴的著名论点: “仲景 之六经为百病立法, 不专为伤寒一科” 。 即六经为人 身本有, 外感之风寒热湿燥火, 甚至内伤之情志饮食 劳,...

  • 治湿热泻 防治脑梗 防哮喘食方

    治湿热泻 防治脑梗 防哮喘食方

    食芒果粥能防哮喘 哮喘是常见病症,据研究,其发病与自由基产生的代谢产物引起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狭窄有关。常喝芒果粥可有效预防。取粳米50克先熬粥,熟时加入鲜芒果肉60克(切丁),再煮2分钟即可食用,长期坚持效果尤佳。对芒果过敏者禁食。 何亮明 喝归桃粥 防治脑梗 夏季气温高,出汗多,血液黏稠度增加,易诱发脑梗塞,可喝归桃粥防治。取当归3克,粳米50 克,加水熬粥,熟时加入核桃仁lO克(碾碎),再煮5分钟即可,去当归,喝粥、食核桃仁。每日1 次,连续7日。 肖芳萍 绿豆马齿治湿...

  • 天热要除体内湿热

    天热要除体内湿热

    小暑(7月7日)过后,天气更加炎热潮湿,许多中老年人会出现关节酸痛、饮食无味、腹痛腹泻、头痛头晕、心悸失眠等症状。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李刘坤教授提醒,这是湿热惹的祸,湿热停留于人体不同部位会引起不同的病症,若不及时清除,可逐渐加重,严重危害健康。 记者从李教授处了解到,小暑之后湿热病邪最盛,中老年人的许多疾病都与此有关。李教授指出,湿邪性质偏于向下,主要停留于人体脾胃、关节、肠道等偏下的部位。而热邪则是无形之邪,与湿邪结合,容易上升到头部、体表、肺部等人体比较靠上的部位,引发头痛、湿热感冒等病症。中医认为,夏季...

  • 湿热症中医临床用药

    湿热症中医临床用药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病湿邪的多少、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用药治疗常取得较好的疗效。兹简介如下: 湿阻 湿热之邪犯人,初起多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脾虚内湿之人,则邪归太阴,而以湿邪阻滞中焦为主。 湿郁于上,初起湿热之邪困阻肌表,营卫失和,故周身困重酸楚;湿热之邪蔽阻清阳,清阳不升,而头晕且沉,即《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之谓。若湿热之邪壅遏肺气,肺失宣降之常,则胸闷、咳嗽、喘息。舌苔滑润,脉象濡软,为湿邪犯人之明征。...

  • 寒热错杂 湿热肆虐

    寒热错杂 湿热肆虐

    寒热错杂 寒热错杂是患者个别在同一时间既有寒证体现,又有热证体现,寒证与热证稠浊而成的一类证候群。 寒证与热证,多系脏腑阴阳失去平衡而发生的临床体现。各个脏腑之间的寒热体现各有差异,或一脏有寒、一脏有热,或同一脏腑既有热象又有寒象,临证时不可不具体区分。如肝热脾寒之泄泻、痢疾;肾阳虚寒、痰热蕴肺之咳嗽、哮喘;寒热互结于中焦之痞证、胃痛等。 寒热错杂的临床特色是既有热象,又有寒象,寒象与热象一起并见。如肺热咽痛痰黄,与肠寒腹泻冷痛交织并见的上热下寒证;上感外寒,下有湿热的上寒下热证;外邪...

  • 湿热体质 食膳调摄

    湿热体质 食膳调摄

    湿热体质人群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面垢油光,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脾气比较急躁,女性易带下增多、月经不调等症状;易患痤疮、疮疖、胃肠炎、黄疸、胆囊结石等疾病。不良的饮食结构及习惯是形成湿热体质的重要因素。湿热体质人群常奔波于“酒场”,一般多食辛辣肥甘、过度饮酒,而少食蔬菜、五谷,饮食结构呈倒金字塔型,平素又疲于运动,不耐寒暑,现在生活节奏加快,致使人体气机运行失常,痞塞经络,再加之时感六淫,助生痰湿,痰...

  • 湿热邪气侵略人体概说少阳辨表里湿热

    湿热邪气侵略人体概说少阳辨表里湿热

    天有六气之常运,以成长万物,六气乖违,就是六淫,损害非浅,同一环境下的人群,有病与不病者,乃内由于改变使然。张仲景《伤寒论》以六经辨证论治为大法,虽千变万化,灵妙无量,但对温病学系统论说缺乏,乃历史之限制,明清以来温病学家辈出,继仲景绝学,创温病新义。 第三届国医大师梅国强精研《伤寒论》,善于六经辨证,又博采温病之学,治学严谨,勇于实践,多验于临床,临证常言:“作为医师,效果是硬道理,不用介意‘经方派’‘时方派’之标签,若一定要称某派的话,我以为...

  • 岭南地区湿邪致病的特性 湿热体质辨析与健康管理

    岭南地区湿邪致病的特性 湿热体质辨析与健康管理

    岭南中医湿证与慢性病防治创新模式探讨 传统概念中的岭南地区, 泛指大庾、骑田、越城、都庞、萌渚五岭山脉以南的区域[1]。岭南地区有着独特的人文信息及地理环境, 是我国地域文化都会的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而广东则为岭南文化发展的核心地带。鉴于岭南位于我国区域南端, 北以依托五岭作为屏障, 南濒近南海之滨, 归属为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每年多数时间频受偏南、或偏东相对暖湿的气流影响, 故所在区域的气候较为雨多、热炎, 空气湿度偏大[2,3]。对此, 清代岭南名家何梦瑶指出:“岭南地卑土薄, 土薄则阳气...

  • 建立中医湿热病学助力中医药学发展

    建立中医湿热病学助力中医药学发展

    今年5月一部新书《中医湿热病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本书由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编著,我和庄爱文博士任主编,此书已初步完成了中医湿热病学的构建,也引发了对建立中医湿热病学的思考。 建立中医新学科是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 中医学术的发展,需要新学科的不断建立,当然这种新学科的建立,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更不是凭空想象、主观臆断所能完成的。众所周知,任何重大科学成就都是在继承前人已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综合前人有关成果,分析其已达到的水平及存在的问题,是近代自然科学研究...

  • 湿热病 象症结合是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核心

    湿热病 象症结合是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核心

    象症结合治疗外感和内伤湿热病经验探析 湿热病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类病证,为历代医家所研究和论述,不仅能以病的形式出现,如湿温病、暑湿病等;而且能以证候的形式出现,如肝胆湿热证、膀胱湿热证等。湿为阴邪,阻碍脾胃的运化和气机的运行,且易损伤阳气。热为阳邪,水液得热则蒸腾为湿,弥漫三焦,且易耗伤津液。热蕴湿中,湿遏热伏,湿热结合,难分难解,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极大的难度。研究表明,临床上如流行性感冒、湿疹、胃肠疾病、肝胆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肾和膀胱疾病等均与湿热有关[1]。不论湿热病以何种形式出现,抓住病机和...

  • 天气湿热 脚气病易多发

    天气湿热 脚气病易多发

      小满时节,天气湿热,细菌繁殖加快。5月13日,记者从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桂林市郭氏中医研究院了解到,最近皮肤病特别是脚气病的患者有所增加。医生提醒市民注意未病先防。   桂林市郭氏中医研究院皮肤科医师唐国强称,小满前后,雨量增加而天气闷热,市民外出时,脚容易被脏水入侵又不能及时清洗,非常容易出现脚气问题。因此,近段时间,市民应穿透气的鞋子、袜子,要经常换洗。外出回家后,要及时清洗脚部,如果脚部有伤口,最好贴上创可贴以免细菌感染。此外,被子、毛巾、衣服都应经常换洗,天晴时最好能拿出去晒一晒,以免螨虫滋生...

  • 夏季下焦湿热外洗方

    夏季下焦湿热外洗方

    夏季,有些人常会出现会阴部或肛周瘙痒 潮湿,小便灼热不畅,女性白带多、有异味,男性 脚汗多、脚臭、四肢起水泡或痒疹。以上表现,西 医多诊断为“炎症”,但使用消炎药效果有时并 不好,或暂时起效,停药后反复发生。 中医认为这些症状都属下焦湿热证,可以 用下方泡洗或坐浴:蛇床子、苦参各30克,黄 柏、苍术各15克,白矾10克(后下)。2天用1 副药。症状时间久或反复发生的加用红花10 克,程度重或有恶变的加半枝莲15克。如男性 应用此外洗方坐浴,应放至水温热再用(以免过 热影响男性生殖功能)。外...

  • 顺时而养 调补气血阴阳 顺时而养 祛除痰浊湿热

    顺时而养 调补气血阴阳 顺时而养 祛除痰浊湿热

    顺应四时自然规律,首先应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这是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在“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观思想指导下,为了达到养生的目的,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客观规律,以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避免疾病的发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辨证施养作为四时养生的具体环节,必须遵循阴阳四时这一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违背这一规...

  • 除去体内湿热的妙招

    除去体内湿热的妙招

    最近有朋友抱怨说,随着气温的升高及空气湿度的增大,脸上出油越来越厉害,妆容易花不说,还长了很多痘痘。对于这些“战痘一族”,你们的痘痘可能不完全是空气湿热导致的,也许“湿热”就在你们体内!今天,为大家送上除去体内湿热的妙招。 一、湿热体质的表现 我们先看几个病例。 病例一 有个高考刚结束的男孩,痘长得很厉害,脸上被抠得都留下疤痕了。西药、中药吃了不少,外用、内服试了很多,可就是不太见效。除了长痘以外,还脾气暴躁,经常发火。家里的人原以为...

  • 湿热质当避湿 海底椰响螺炖瘦肉 阴虚质防秋燥 冬瓜洋参水鸭汤

    湿热质当避湿 海底椰响螺炖瘦肉 阴虚质防秋燥 冬瓜洋参水鸭汤

    虽然快到“白露”节气了,但我国南方地区天气依旧酷热,针对此气候,湿热质和阴虚质应该如何进行日常调养呢? 湿热质当避湿 湿热体质的人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粉刺、疮疖,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经常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易潮湿多汗。性格多急躁易怒,尤其是对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而肺喜湿厌燥,虽然此时秋燥还不明显,但也容易伤肺,表现为咳嗽、咯痰病症。同时,此时节细菌滋生、繁殖较快,易导致肠胃道病变和皮肤类疾病。 湿热体...

  • 唇色发白多是气血不足 当归补血汤 去湿热唇红小妙方

    唇色发白多是气血不足 当归补血汤 去湿热唇红小妙方

    嘴唇是一个人面部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们每天吃饭、喝水、说话都需要用到嘴唇。但是你知道吗,通过嘴唇还能检测一个人是不是健康。正常人的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如果身体有问题,嘴唇会及时给你信号。 《黄帝内经》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但又连于五脏,如唇红一般有心火,唇白一般为肺气虚,唇青紫多是心肝血瘀阻,唇黄为脾虚,唇有黑色为肾中水气泛滥等。所以,经脉和脏器的疾病都能够通过嘴唇反映出来。 望唇色 1 唇色发白多是气血不足 气血亏虚是导致嘴唇偏白的一大原因,气血亏虚者往往面...

  • 膀胱癌的病机为脾肾亏虚湿热瘀毒积聚于膀胱 食疗方

    膀胱癌的病机为脾肾亏虚湿热瘀毒积聚于膀胱 食疗方

    膀胱癌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当肿瘤坏死、出血、感染或肿瘤发生在膀胱三角区时,可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当癌瘤堵塞输尿管时可出现肾盂及输尿管扩张积水,甚或出现尿潴留、肾功能不全。晚期下腹部可出现触痛或肿块,或可触及淋巴结肿大,以及全身衰竭等。膀胱癌属于中医学“血尿”、“溺血”、“癃闭’’的范畴。膀胱癌的病机为脾肾亏虚,湿热瘀毒积聚于膀胱。 中医饮食调理原则为补脾益肾,清热利湿。 【推荐食疗】...

  • 湿热天气食用薏苡仁粥

    湿热天气食用薏苡仁粥

    薏苡仁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表面是乳白色,光滑,背面圆凹,腹面有一条较宽而深的纵沟。以色白、粒大、成熟饱满、无霉变、无虫害的为质量佳。    连日来阵雨连连,到处水浸街,不少人也出现了“水湿困脾”现象,胃口不佳、肢体酸软的症状。中医认为,此时吃一些健脾利湿的药膳有助于改善这些症状,而薏苡仁正是广东人最常用的“健脾利湿”的食物之一。 在广东,薏苡仁早就活跃在人们的餐桌上,农学家把它划入特优谷物一类。与其他谷类相比,其所含蛋白质相当于籼米、粳米、糯米的3...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