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用 第149页

用 第149页

  • 蛤蚧定喘丸结核病勿用

    蛤蚧定喘丸结核病勿用

    蛤蚧定喘丸为咳喘类非处方药药品,有滋阴清肺,止咳定喘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虚劳久咳,年老哮喘,气短发热,胸满郁闷,自汗盗汗,不思饮食,是治疗咳喘病的良药。 但肺结核病患者却不宜使用它来止咳。抗结核药异烟肼属于单胺氧化酶抑制药,中药蛤蚧定喘丸含有麻黄碱,而麻黄碱有升高血压的作用。两种药物互相影响,可引起头痛、恶心、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运动失调及心肌梗死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出现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所以,应引起结核病人的高度警惕,不可大意。...

  • 首乌片有新用

    首乌片有新用

    首乌片为现代研制中成药,是一种物美价廉的老药。该药传统应用于肝肾两虚所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酸腿软,须发早白,面色萎黄等病症。近年来发现,首乌片对下列疾病也有较好疗效。 高脂血症:口服首乌片,每次3—5片,每日早、中、晚各服1次,连服3个月。可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 脂溢性脱发及脂溢性皮炎:口服首乌片每次5片,每日两次。治脂溢性脱发,连服3个月后,均见脱发停止,毛发有不同程度的再生。治干性脂溢性皮炎,服药1周后,大部分患者的鳞屑显著减少,瘙痒减轻。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首乌片每次5片,每日2~3...

  • 预防疾病 常用的治病保健要穴

    预防疾病 常用的治病保健要穴

    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动辄人参、鹿茸、虫草、灵芝之类的大补特补,其实,人们忘了自己身上有着比药物更有效,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治病法宝——经络,经络上的穴位不仅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可以预防疾病,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个常用的治病保健要穴。 大椎——泄热大穴 大椎穴位于督脉之上,第7颈椎棘突下,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是阳气聚会之处,有清热解表、熄风止痉的作用,是治疗颈椎病、头部疾病的首选要穴,对头痛、气喘、肩背痛、中暑、呕吐、风疹、五劳虚损、热证均有明显疗...

  • 风寒咳嗽别用川贝枇杷膏

    风寒咳嗽别用川贝枇杷膏

    人秋了,干燥的天气最宜伤肺,伤肺则容易引起咳嗽。作为很多家庭小药箱里必备的药品——川贝枇杷膏,不少人把它当作镇咳良药,只要一出现咳嗽的症状就立刻拿出来吃。专家指出,川贝枇杷膏也并非是镇咳万能药。 从中医上讲,川贝枇杷膏具有润肺化痰、止痛平喘的功效,用于阴虚肺燥导致的燥热咳嗽、咳嗽痰黏或痰多气喘、咽喉干痒、声音嘶哑等症。如果是风热感冒引起的燥热咳嗽,此时痰黏色黄、鼻塞有黄涕可以服用川贝枇杷膏。但咳嗽若是因为风寒引起的,再服用川贝枇杷膏,则会导致病情加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川贝枇杷膏中含...

  • 上火不同 用药有别

    上火不同 用药有别

    “上火”似乎是一个只有中国人才能听得懂的民间俗语,它既不是某种病的名字,也不是什么专业的医学术语,而是一个很泛泛的统称。 部位不同用药不同 上焦上火:突出表现为“吃不进”,火在心肺,症状有口干、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唇裂、目赤、头晕、耳鸣及微咳等。 用药指导:可选用上清丸、牛黄上清丸(片)、黄连上清丸(片)、牛黄解毒丸(片)、三黄片等。也可用菊花、金银花、薄荷、板蓝根、桔梗各10克,甘草、胖大海各6克,用沸水泡茶饮用,一日一剂。小儿可选服珠黄散等。 中焦上火:突...

  • 六种诱因致中药副作用

    六种诱因致中药副作用

    炮制不当 中药炮制得当可以增强疗效,减低毒性,但炮制不当则易引起中毒。以朱砂为例,其加工时需要水飞,即不断加水研磨,才能得到红色细粉的正品,而现在采用机械加工,使用球磨机研磨后,所得细粉发黑,说明已有游离汞产生,故媒体上不断传来服用含朱砂的中成药有中毒反应报道。 剂量过大 有些中药含有有毒成分,如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 长期用药 很多中药服用时间过久,容易出现依赖性和蓄积中毒。如服用朱砂安神...

  • 切勿滥用黄芪降压

    切勿滥用黄芪降压

    目前发现不少高血压患者,应用单味黄芪代茶饮,以求降低血压,并称之为“降压偏方”。殊不知,此乃盲目之举,欠妥。 黄芪,味甘、性微温,善补气升阳,适用于一切气虚之证,诸如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食少便溏、动则气晕、气促汗出、舌淡、苔白、脉虚弱等,甚或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症,患高血压病的人,如伴有上述表现者,方可应用黄芪。并不是所有高血压病人都可应用黄芪,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辨证,详分数型,症型不同,则治法各异。 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一定条件下,黄芪不仅...

  • 巧用鼻疗法治病

    巧用鼻疗法治病

    塞鼻法: 1.头痛:取粗细合适的万年青根,剥去外皮,蘸朱砂末少许塞鼻。左边头痛塞右鼻,右边头痛塞左鼻。一般3~5日可愈。 2.黄疸:取生南瓜蒂适量,捣烂,以纱布包适量塞鼻,至黄水流尽即愈。 3.鼻出血:取栀子根适量、地榆炭适量,共捣烂,混匀,取少许塞鼻。 吹鼻法: 1.牙痛:荜拨、细辛、牙硝、樟脑各等份,共研末,取少许吹鼻。左侧牙痛吹右鼻,右侧牙痛吹左鼻,如效果不显著则吹两侧,定能见效。 2.胆囊炎、肝炎之胁痛:公丁香16克,研成细末,取少许吹鼻,每日3次。 熏鼻法 1.脱肛:皂角l片,放碗内烧烟,...

  • 逍遥丸护肝作用好

    逍遥丸护肝作用好

    经常听到老人抱怨说:“我每天都大把地吃药,不用吃饭就饱了!”的确,许多患病老人每天使用七八种以上的药物,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对此,医学界的共识是,患者长期、大量使用各种药物(尤其是西药)对肝脏的损伤极大,易诱发“药物性肝病”,可导致肝区不适、黄疸、腹胀、食欲减退、恶心、乏力等症状。现代研究认为,以逍遥丸为代表的中成药对于保护肝脏,修复受损肝细胞,有良好的作用。 不论注射还是其他给药方式的药物,都要在肝脏内进行解毒、转化后,再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肝脏中药物的浓度明显高于...

  • 患风寒感冒勿用板蓝根

    患风寒感冒勿用板蓝根

    作为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板此根并不是每种感冒的万能药,它只适用于风热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热性疾病的治疗,而风寒感冒、体虚感冒等并不宜使用。而即使是风热感冒,不同患者也存在夹湿、内热等个体差异,板蓝根较适于体内蕴热的风热感冒,对于风热夹湿感冒的病人就不太适合。 风热感冒的症状是发热较重,怕冷较轻,有汗不多,头胀痛,肢体酸痛,咽红肿痛,口干欲饮,舌质红,舌苔黄。流行性感冒症状与此相似,但有发病快、病情重,高热,寒颤,肢体酸痛,疲倦等症状。 作为预防用药时,还需要注意服用剂量和时间,不要大量和长期服用,服用时间以3天为宜...

  • 应用钩活术治疗疾病

    应用钩活术治疗疾病

      中医适宜技术钩活术是一种特殊的针疗法。其是根据所用针具达到目的和操作时的条件而命名的。所用针具是钩鍉针,所以第一个字是“钩”;所用特异针具达到钩治法、割治法、挑治法、针刺法、放血法五法并用,把五种通法融在一起,齐心协力达到通的作用,“通”乃“活”也,所以第二字为活;此操作过程为无菌操作,此称钩活术。   钩活术适应症为:脊柱病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症;脊柱相关疾病之颈性头痛眩晕、颈性高血压、颈胃综...

  • 金泽用火针疗法止痛

    金泽用火针疗法止痛

      疼痛是一种临床症状,很多病理性疼痛均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对人体的危害往往比其他疾病更大。因此,世界专业组织将疼痛定位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指征。针对这一临床痛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五病房金泽教授采用火针疗法给予止痛,取得了良好效果。   金泽说,火针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针灸学中的瑰宝之一,源远流长。《灵枢经》记载有“燔针”、“焠刺”。《针灸大成》记载“火针即焠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

  • 艾灸 一些鲜为人知的特殊用途

    艾灸 一些鲜为人知的特殊用途

      艾灸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源于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已广泛使用,如有“越人熏之以艾”(《庄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之记载,到现在仍风行不衰。艾灸属于温热疗法,源于北方。《素问》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艾灸能防病也能治病,可以提高免疫力。古谚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

  • 用脉象隐言辨证

    用脉象隐言辨证

    周慎斋是明代的医学大家,弟子众多。平时忙于诊务而疏于著述,通过他的口头叙述,由门人整理而成《医家秘奥》《周慎斋遗书》《慎斋医案》等著作均对后世的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周慎斋在脉学方面的创见对我启发尤深,总结为如下几点。 左右二脉的气血属性 左右手脉象的气血属性自古至今均有争议。《濒湖脉学·四言举要》中有述:“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意思是说,左手脉主气属阳,右手脉主血属阴。男为阳,以左手脉阳气足为顺;女为阴,以右手脉阴血足为顺。所以李...

  • 中成药的内服外用各有章法

    中成药的内服外用各有章法

    中成药 使用得法才高效 清代医学家徐灵胎曾说:“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无功,反而有害。”中成药的使用中,如果用药对路,也非伪劣产品,却不能奏效,个中原因往往就是病人“用不得法”。 中成药的内服外用各有章法,一般情况下外用药物不适于内服,尤其是有毒之品,如鹅掌风药水、正骨水、九一散等都切忌入口,以免中毒而腐蚀口腔黏膜。也有少数例外,如锡类散等,但须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使用。 内服药中,大粒蜜丸应掰开或切成小块吞服;对于...

  • 秋用橄榄食疗佳

    秋用橄榄食疗佳

    秋季是橄榄成熟的季节。橄榄,又名甘榄、青子、青果、忠果等,既食又药、营养丰富。中医认为,橄榄味酸甘,性温无毒,入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生津止咳、开胃降气、除烦醒酒等功效。《本草备要》记载:“橄榄肺胃之果,清咽生津,除烦醒酒,解河豚毒。”橄榄具香甜清郁之气,可开胃气,酒后嚼之,能解酒毒;如误食河豚卵及肝中毒,用鲜橄榄汁饮之可解;鱼骨卡咽喉,可食橄榄汁化之,如无鲜品,以橄榄核仁研细或煮汁服之亦可。另外,橄榄还对肠风下血、唇裂生疮、冻疮、咽喉肿痛、声嘶音哑、口渴津伤等均有辅助疗效。橄榄...

  • 鸡蛋食用药用方

    鸡蛋食用药用方

    鸡蛋性味甘平。能补阴益血,除烦安神,补脾和胃。用于血虚所致的乳汁减少,或眩晕,夜盲;病后体虚,营养不良;阴血不足,失眠烦躁,心悸;肺胃阴伤,失音咽痛,或呕逆等。吃法很多,煎、炒、蒸、煮、冲或煮蛋花等均可。除单用外,亦可配伍应用。 感冒:可将一小杯红葡萄酒放置在文火上烧热,接着再往酒里打人一个鸡蛋,然后用羹匙稍加搅动成糊状,烧沸即可。稍凉后饮用,效果很好,轻感冒一次见效,稍重感冒2~3次见效。 复发性目疮:鸡蛋1个,绿豆适量。将鸡蛋打入碗中调成糊状,绿豆放入沙锅内,冷水浸泡约 10分钟-20分钟,再煮沸3&midd...

  • 药食两用之小麦

    药食两用之小麦

    中医认为,小麦性味甘、凉;具有养心益肾、除热止渴的功效,非常适宜虚热烦躁、消渴、泻痢等病症的患者食用。小麦含淀粉、脂肪、维生素以及钙、铁、磷等微量元素。小麦胚芽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包括球蛋白、麦谷蛋白、麦醇溶蛋白等。小麦中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4.74%。下面介绍几款用小麦制成的药膳。 小麦粥 小麦30克、粳米 50克、大枣10枚。小麦去杂洗净,与淘洗干净的粳米同煮,快熟时加入大枣,日食1次。具有养心安神、健脾养胃、止虚汗、利小便的功效,适用于盗汗、自汗以及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所致的...

  • 急症用灸证治源远流长

    急症用灸证治源远流长

    古代急症灸法特点探析 急症用灸证治源远流长, 古代医家经过大量的临 床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至明清形成了一套比较系 统、 完整的急症灸法理论。但目前灸法大多用于慢性 病的治疗, 临床上还没有把灸法设为常规的急症救治 措施, 然而在古代, 灸法是主要的急症救治措施之一。 古代医家著有大量关于灸法的文献, 这些文献蕴藏的 临床理论相当宏富, 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我们通过 参阅古代文献, 系统地总结了急症灸法的源流、 特点、 常用方法及作用机理, 以期为现代临床急症用灸提供 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 1 急症灸法源...

  • 验方“回龙汤”是怎么服用的

    验方“回龙汤”是怎么服用的

    先摘录一段文字给大家读一读: “人类利用自己的尿液来治疗疾病,自古以来在印度、欧洲、南美洲、中国、日本等国家广为流传,据文字记载,印度有5000年的历史,欧洲有4000年的历史,中国有2400年~5000年的历史,日本也有700年的历史。 许多实例和临床报告显示,尿液这种人类‘体内之水’,不仅对多种疑难杂症有效(如对癌症、脑中风、心脏病、风湿、伤痛等均有神奇般的疗效),对无病的人亦能产生滋阴补阳的健身作用,而且无毒副作用。 因尿液来自自身,用于自身,...

  • 红枣药用五方

    红枣药用五方

    治老年体弱、大便溏泻 于秋冬季节,每日食红枣5枚,煮小米粥时,加入红枣和山药适量,则补脾益气之力更佳。 治慢性胃炎 红枣炒至外皮微黑,然后掰开口子,每次3至4个,放杯内用沸水冲泡(可适量加糖),使水色变黄后每日代茶饮。此方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勿用。 治更年期综合征 妇女更年期烘热出汗、心神不定、情绪不易控制,可将红枣、淮小麦、甘草一起煎汤服。 治胃溃疡 海蜇、红枣各500克,红糖250克,将上3味熬成膏状即可,每日服2次,每次1匙。 抗过敏 生红枣洗净后内服,每次吃10枚,一日3次。可以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荨麻疹、...

  • 橘皮的药用功效与食效

    橘皮的药用功效与食效

    橘皮味辛而微苦,温,入脾、肺经。橘皮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呕吐,或湿浊中阻所致胸闷、纳呆、便溏,但阴津亏损,内有实热者慎用。 橘皮的药用功效   橘橘皮入药,以陈者为佳,故又名陈皮。祖国医学认为,陈皮性味辛、苦、温,具有理气健胃、燥湿化痰之功。因此,陈皮在中医临床调理脾胃或在配制中成药中被广泛应用。 橘皮的营养价值   橘皮所含营养丰富,尤其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P和挥发油,挥发油中主要含柠檬烯等物质。   橘皮中含有的维生素c远高于果肉,维生素c为抗坏血酸,在体内...

  • 冬用甘蔗来滋补

    冬用甘蔗来滋补

    甘蔗是一味冬日滋补的佳品。中医认为,甘蔗味甘性寒,有健胃补脾、止咳化痰、除烦解酒、润肠通便等功效。生吃甘蔗,对口干舌燥、目赤红肿、小便不利、大便燥结、头痛发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热性病高热烦渴、低血糖、心脏衰弱、酒精中毒者饮服甘蔗汁最为适宜。因此,古人称甘蔗汁为“天生复脉汤”。现代研究发现,甘蔗营养成分丰富,除糖以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同时还含有多种氨基酸、有机酸等。 冬季食用甘蔗的方法有多种,取新鲜甘蔗,洗净去皮,切成小段,榨取其汁,每日饮用2...

  • 秋用百合食疗佳

    秋用百合食疗佳

    秋季是用百合食疗的最佳季节。中医认为,秋季主燥,燥易伤肺,伤津耗液。食用百合可以润肺脏,祛燥邪,使人安然度过燥秋。百合是一味药食同源的佳品,味甘微苦、性平;人心、肺经;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效,可用于热病后余热未消、虚烦惊悸、神志恍惚和肺痨久咳、咯血、肺脓肿等症。过食煎、炒、油炸食品后觉得燥热时亦可食用。中医临床还常用百合作为口腔溃疡、白塞氏综合征、慢性咽喉炎、白血病、肺癌、皮肤癌、鼻咽癌、乳腺癌、宫颈癌的辅助治疗。现代研究表明,百合含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和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

  • 风湿病患者常用药膳

    风湿病患者常用药膳

    遵循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根据不同病情采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方法。一般来说,行(风)痹患者宜用葱、姜等辛温发散之品;寒(痛)痹患者宜用胡椒、干姜等温热之品,忌食雪糕冰棍等冰冻生冷的食物;湿(着)痹患者宜用茯苓、冬瓜、薏苡仁等健脾祛湿之品;热痹患者宜用绿豆、冬瓜等食物,不宜饮酒及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风湿病患者几种常用药膳——   ◆ 红烧鳝鱼段   方药:鳝鱼750克,火腿50克,调料适量。   用法:炒锅加油,放入葱姜爆香,放入鳝鱼段,煸至...

  • 螃蟹药用方

    螃蟹药用方

    中医认为,蟹味咸性寒,有小毒,具有散热结、败滞毒、养血益气、舒筋壮骨功效。《本草纲目》记载: “螃蟹最属阴寒,辟面肿,及蓄血发黄,妇人乳痈硬肿,小儿颅解,凡因热结热滞而成者.无不用之立效。”现代研究表明,从蟹壳中提取的“壳质类毒素”,能抑制癌细胞。从蟹体中提取的几丁聚糖,被称为第六生命要素.具有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力,调节体液酸碱度的作用。适当补充几丁聚糖,对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病均具疗效。 妇人痛经,经血量多:以蟹壳烧炭,米汤冲服,痛停血止。 产后血瘀腹痛:...

  • 墨有医疗作用 其发现纯属偶然

    墨有医疗作用 其发现纯属偶然

    专供毛笔写字的墨有医疗作用,其发现纯属偶然。 相传,唐初易州有位秀才,满腹经纶又累试不第,只得天天挑灯夜读,希望来年有所发达。某夜,他突然鼻中发痒,似有虫蠕,用手一抹,血染一片,惶骇不已。由于夜深路远,求医不便,他猛然记起五行学说的“水”能克“火”——墨色黑属水,血色红属火,红见必以黑止。于是,从破袄中撕块碎棉,蘸上砚中墨汁,塞于鼻中,平躺养神。次日,鼻血止住。后来,他官至四品,偶然将此法告之文友,试者皆效。于是,墨能止血便...

  • 冬天干燥食用润燥汤

    冬天干燥食用润燥汤

    北方的冬季比较干燥,经常一早睡醒后口干、鼻干、咽燥,感觉非常不适。若是自制一些可以润燥的汤,即可缓解冬日的干燥。下面介绍两则润燥汤的做法,供参考。 罗汉果煲猪肺汤:罗汉果1个(切碎),猪肺250克。先将猪肺切成小块,在锅中焯至猪肺表面颜色转为咖啡色,然后用清水洗净,与罗汉果同放进锅里,加清水适量煮40分钟左右,快熟时加入调料调味,吃猪肺喝汤。罗汉果性味甘、凉,入肺、脾经,具有清肺润肠,祛痰解渴的功效。猪肺性味甘平,能治肺虚咳嗽、咯血,有补肺功用。罗汉果煲猪肺汤有清热化痰、润肺祛燥的功效。 白菜豆腐皮红枣汤:白菜约1...

  • 防电脑辐射用花茶

    防电脑辐射用花茶

    酸枣仁白菊花茶 酸枣仁10克,白菊花3克,加85℃开水浸泡一小时后饮用。可预防由于电磁波辐射引起的头痛、心悸、失眠、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免疫功能下降等。此外,还可以减少电磁波辐射加重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痴呆症发生的几率。 仙灵脾玫瑰花茶 仙灵脾10克,玫瑰花少量,加85℃开水浸泡一小时后饮用。可预防电磁波导致男子精子质量降低、妇女激素分泌不正常,还可以减轻电磁波对孕妇的影响。 枸杞子密蒙花茶 枸杞子10克,密蒙花3克,加85℃开水浸泡一小时后饮用。可预防由于过久的电磁辐射对视觉系统造成的影响,如视力下降、干眼症、白内...

  • 隔夜服用中药要小心

    隔夜服用中药要小心

    有些人在服用中药汤剂时,喜爱把药液分红几回服,当天喝不完留到次日再服,或煎好后留到次日服。从看病效果与卫生视点来看,这样做很欠好。 中药含有蛋白质、糖类、淀粉、维生素、氨基酸以及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液中。一般服用方法是将两次(一剂药按惯例煎两次)药液混合均匀后,再分数次在一日内服完,以保证药效前后一致。 如果隔夜服用,或存放过久再服用,药液中的酶便会因空气、温度、时刻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而分化减效。不光药效下降,还会繁殖细菌,维生素、氨基酸、糖类、淀粉等有效...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