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 第18页
-
当归四逆治带下、月经后期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出自《伤寒论》,由当归、桂枝、芍药、大枣、细辛、通草、炙甘草、吴茱萸、生姜所组成。原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内有久寒所设。功能温经散寒,养血通脉,降逆化饮。笔者运用此方治疗妇人带下、乳房窜痛等,收到较为理想疗效。 带下、月经后期 张某,女,28岁,未婚,2006年3月16日初诊。 自诉:1年来白带量多,质稀如水,无臭味,经期推后1周左右,量少色暗,伴四肢逆冷,右肩关节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此乃血虚中寒,湿邪下注所致带下,月经后期。法宜温养血脉,益气化水,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
白带量多带下色黄 处方以柴枳败酱汤加减
带下案 吴某,女,24岁,于2014年9月6日初诊。自诉白带量多已达数月之久,带下色黄,微有气味,月经量少,口干喜温饮,食欲欠佳,便溏,睡眠尚可,小便色黄。舌质红,散在芒刺红点,苔白略厚,脉弦细。此因肝郁脾弱,湿热蕴阻,故带下量多色黄。 处方以柴枳败酱汤加减:柴胡6克,枳壳10克,败酱草30克,苍术、白术各10克,萆薢20克,金钱草20克,生蒲黄20克(包煎),黄芩20克,车前草、车前子各20克,旱莲草20克,生甘草20克,7剂,水煎服。另以制霉洗剂一瓶,每日2次,每次30毫升,外洗。 二...
-
治妇人带下症 家父临床经验方
笔者整理家父临床经验,见其治妇人带下症,多以健脾、益气、利湿收效。对于湿热带下,也少以苦寒清热之剂,且多限于外洗。 湿热带下一般症见白带量增多,或黄带如米泔,或见黄緑加脓样带,或带下赤白相兼、腥臭有味,伴外阴瘙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或伴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对此类患者,家父也很少用止带方、龙胆泻肝汤之类苦寒清解之剂。而常自拟方,用党参、炒山药、炒薏仁、茯苓等品煎服。另用蛇床子、土茯苓、栀子等药每日外洗。 笔者不解。他说:湿热带下内服外洗,可增加疗效。健脾利湿,重于内服,针对带下以湿为病之本;解毒...
-
升阳除湿健脾温肾 诊治带下病
杨某,32岁,工 人,1991年9月19日 初诊。 带下量多1年, 加重半年。自诉1年 来带下量多,质清稀, 色白,有臭味,伴阴痒。 结婚半年来阴痒加 重,带下绵绵,阴部清 冷,带下味腥。经期容 易感冒。平时腰膝酸 软,乏力,性欲淡漠,月 经周期不准,经水净 后下腹胀痛。末次月 经为1991年8月30 至9月4日。舌淡红, 苔薄白,脉细缓。 诊断:带下病。 辨证:脾肾亏虚。 治法:升阳除 湿,健脾温肾。 处方:党参15 克,白术10克,土茯 苓20克,陈皮6克, 苍耳子10克,川断10 克,川杜仲10克,...
-
治带下病验案
病例:患者,女,29岁。患者于2 年前初夏做绝育手术后3个月,外出途中遭受大雨淋湿受凉后.出现小腹及腰骶部坠胀疼痛。继之出现月经紊乱。带下增多,黄稠有味。曾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显。又按腰痛治疗年余无效。现带下转为淡黄而稀,量多,每天需2包卫生纸,伴口淡无味,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薄黄水滑,脉沉细。辨证:下焦湿热。处方:茵陈、滑石(包煎)、薏苡仁各 20克,蒲公英、茯苓各10克,甘草、黄柏、白术、川牛膝各6克。5 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二 诊.5剂后腰痛明显 减轻。带下减少 2/3,又在上方基础 上加减共进...
-
妇女带下病多由带脉失约 临床治疗方
妇女阴道流出白色黏液,其状如带,量多淋漓,如涕如唾者,称为白带;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分明,称为赤白带;白带色黄者,称为黄带;色红者称赤带。另外,还有青、黑,或五色杂见的,因而又有青带、黑带、五色带之称,总称带下。 中医认为,本病之生,多由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加上脾虚、肝郁,或奇经虚损、阳气不足等因素,致湿浊、湿热下注引起。至于阴虚内热,扰动冲任所致白带,临床也为常见。 凡带下色白,黏腻稀薄,秽气不重,且精神倦怠,食欲不佳,劳则带下更多者,为脾虚湿浊下注,应健脾除湿,佐以收敛。临床上常用完...
-
带下病治疗以利湿止带为基本治疗法则
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的一种病症。中医分型为脾肾阳虚型、湿热蕴结型。治疗上以健脾除湿、温肾止带及清热解毒、利湿止带为基本治疗法则。 一、脾肾阳虚型:症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清稀或黏稠无臭味,淋漓不断,神倦肢重,食少便溏,面色晦黯,腰酸痛,小腹冷感,小便频数,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而缓。 治则:健脾除湿,温肾止带。 处方:山药、白术、苍术、自芍、柴胡、车前子、菟丝子、泽泻、茯苓各10 克,荆芥穗、甘草各6克。 加减:带下日久滑脱不止者,加金樱子、芡实、龙骨、乌贼...
-
带下病的外治法
1.生黄柏、龙胆草、苦参、龙骨 各等份,晒干后共研极细末,装入 空心胶囊,于晚上浴后,取2粒塞 人阴道深处,每日一次,七日为一 疗程。适用于滴虫性阴道炎、慢性 宫颈炎。 2.生地榆、生槐花各60克,明 矾30克,龙骨15克,共研极细 末,装入空心胶囊,每晚清洁阴道 后,将2粒胶囊置于阴道深处,两 天一次,四次为一疗程。停药五天 后继续第二疗程,月经前后5天 禁用。适用于宫颈糜烂。 3.黄柏、五倍子各6克,炒蒲 黄3克,冰片0.5克,共研极细末。 先清洁阴道,再将上药末涂于宫 颈糜烂处,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 程。...
-
带下较多色白而稀 健固汤加味
黄某,女,33岁,邵阳人。2008年11月13日初诊。 患者自诉带下较多,色白而稀,2个月。时觉畏冷肢凉,腹冷隐痛,乏力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素体不足。 辨证:脾虚气弱。 治法:健脾益气,止带固摄。 主方:健固汤加味。 处方:西参片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20克,甘草6克,炒苡米20克,巴戟天20克,山药10克,乌贼骨20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15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白带显减,畏寒、腹冷均减,精神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原方更进15剂,水煎服。 半月后患者转告,...
-
妇科带下病 可分为白带,黄带,赤带,赤白带,杂色带治疗
带下病是妇科的常见病,临床根据带的颜色可分为白带、黄带、赤带、赤白带、杂色带等。带下病临床可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脾虚型 多由饮食不洁,或劳倦过度,或思虑过度,损伤脾气,以致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邪下注,伤及任、带,任脉失固,带脉失约而成带下病。 临床表现:带下量多,色白如涕如唾,甚者绵绵不绝,无臭气味。伴有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腹胀足肿,头昏闷,面色萎黄。舌质正常或略淡,苔白,脉缓弱。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用完带汤加减。 方药:苍术10g,白术10g...
-
妇女任脉不固 带脉失约为带下病总病机
妇女任脉不固,带脉失约为带下病总病机,证有虚实寒热。 证之不同,病理产物有别。肾虚者封藏失职,带下为精津滑脱;脾虚者水谷精微不化,带下为湿浊下注;湿热者,带下为湿邪热化或湿热、湿毒之邪直伤。明辨主要病理产物,是治带的关键。 肾虚精津滑脱者带下清稀,治肾为主,宜补、宜固、宜涩,以固摄精津,方如肾气丸、内补丸。湿浊下注者带下黏稠,多为脾虚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化而成湿,当以治脾为主,宜运、宜升、宜燥,以健脾助运,方用完带汤、补中益气汤、易黄汤。湿热、湿毒下注者带下黄稠臭秽,宜清、宜利,方用四妙散、龙胆...
-
温病病机病理特点及表现 治带下病温病理法运用要点
国医大师班秀文为中医妇科大家,擅治各种妇人疾患,本于经典,临证活用,经验独特,疗效显著。其治带下,提出“治带不忘瘀”的学术观点,在对湿热兼夹瘀血及肝郁化火证等的辨治,充分体现了其对温病病机病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温病病机病理特点及表现 温病分温热类与湿热类两种性质。班秀文认为病变过程中,正邪相争,除表现为热炽、热灼、热盛等病机改变以外,还极易阻碍人体气机,产生阳气怫郁。尤其湿为阴邪,最遏阳气;湿与热合,一阴一阳,异性相吸,互为阻遏;湿热有形,胶着难开。故湿热邪气侵袭人体,...
-
慢性阴道炎 中药处方治阴痒反复带下量少
慢性阴道炎 王某, 女, 40 岁, 2016 年 3 月 11 日来诊。患者阴 道炎病史, LMP: 2016 年 3 月 3 日, 现已干净。自诉去 年 11 月行宫颈相关检查未见异常。现阴痒反复, 带下 量少, 未见豆腐渣样白带, 曾使用阴道塞药, 因过敏停 用。舌质黯红, 舌苔黄腻, 脉弦。已婚育, G3P1A2, 未 避孕, 有生育要求。既往输卵管积液病史, 自诉 3 年前 经介入治疗后通畅。使用双唑秦、 制霉菌素后自觉不 适。辅助检查: 2016 年 2 月 21 日外院白带常规检查 提示: 白细胞阳...
-
傅青主治疗带下病的辨证施治特色及临证应用体会
傅青主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精通医经脉理,尤其擅长妇产科,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的处方切合临床,疗效确切,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带下病是中医妇科门诊常见疾病,笔者通过学习傅青主治疗带下病经验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探讨傅青主治疗带下病的辨证施治特色及笔者的临证应用体会。 1 病因病机 带下病是由湿邪为患,带脉失约,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衡所致,同时与任、督、带脉损伤和亏虚有关。傅青主认为“带下俱是湿”,明确指出湿邪为带下病的主要病因。《素问·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