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第164页
-
面神经炎中医药方辨病辨证思路
韩碧英治疗面神经炎经验总结 面神经炎 [1] 是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所致的 周围性面瘫, 是一种常见病、 多发病, 不受年龄和季 节限制。 主要以面部表情肌肉群运动的相关功能障 碍为主要特征, 表现为额纹减退或消失、 眼睛闭合不 全、 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口角下垂、 鼓腮漏气、 示齿 口角偏向健侧。 面神经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2] , 一 般认为是局部受到风寒或病毒感染之后, 面神经组 织缺血、 水肿、 受压而致病, 严重者可导致面神经髓 鞘的脱失和轴索的变性等病理改变。 韩碧英教授认为, 面神经炎属于中...
-
失眠30余年 中医药方
郭某,女,62岁,2016年7月28日初诊:失眠30余年,动则心悸气短,唇暗,舌质偏暗,齿痕,苔白厚,脉沉细弦涩。 处方:桂枝9g,炙甘草18g,生龙牡各30g,山萸肉18g,五味子9g,炒枣仁20g,法半夏12g,夏枯草12g,茯神30g,砂仁30g,石菖蒲12g,丹参24g。7服。 2016年8月4日复诊:药后睡眠较前改善,仍感气短,头晕,肢软无力,口苦口黏、咽干、流涎,大便干,舌质暗红,舌中后苔厚腻,齿痕,脉沉弦略涩。上方加苍术18g,炙远志12g,柴胡12g,黄芩12g,生姜3片,大枣...
-
颈性眩晕 冯学功教授遣方用药临证处方
冯学功辨治颈性眩晕方药规律数据挖掘分析 颈性眩晕为颈部不同病变压迫或刺激颅外段椎动脉,引起血流障碍而出现的一组眩晕综合征[1],其在颈椎病中约占20%[2]。随着伏案人群比例的增高,发病率逐年上升,40岁以上颈椎病人群中发病率可达6%~10%[3],发病机制的学说多种多样,给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4]。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疗效,但治法较多,方药繁杂,其规律难以把握,临床疗效有时不易复制。 冯学功教授从医30余年,诊治中风病、头痛、眩晕等病经验丰富。在颈性眩晕诊治中以六经为纲,遣方用药,疗效显著...
-
颈性眩晕中医论治经验 方药益气活血通络
颈性眩晕属“眩晕”范畴。全国名中医王新陆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其诊治经验如下。 病因病机 络脉瘀阻王新陆在脑血辨证中首次提出脑病的发生应当首先责之于血浊,血浊是指精神因素、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导致血液失去其清纯的状态或者血液循行紊乱,从而扰乱脏腑气机的一种不平衡的病理状态。由于血液浑浊,循行混乱,不思其道,浊血上逆,扰乱清府,则发为眩晕。 痰湿中阻过食肥甘,劳倦太过,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职,则聚湿生痰,痰湿内阻,上扰清窍...
-
国医大师徐景藩 治疗食管病与胃病 据症配加虫类药物
胃与食管相连,病机常有气滞,久病及血,气滞血瘀。虫类药一般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善于走窜的功用。国医大师徐景藩在治疗食管病与胃病过程中,常据症配加某些虫类药物,可提高疗效。现择录数则如下。 九香虫 九香虫为蝽科昆虫九香虫的干燥虫体,性味咸、温,功能理气通络止痛。入煎剂每日5~10g,适应症为:①胃脘疼痛经久时发,痛处固定,痛甚之时或窜及于下胸、背、胁等部位,可据证配加九香虫。②胃脘痞胀较著,心窝有时有堵塞感,其胀可及于下胸、腹部,嗳气、矢气不缓解,用一般理气药效果不著者,可加九香虫。③反流性食...
-
老人大便失禁 中药敷神阙穴
大便失禁,就是气体、液体和固 体粪渣不由自主地排出肛门。大便 失禁在重危老年患者及瘫痪卧床 老年患者中发病率居高不下,是医 院、养老院护理中常遇到的问题。 临床用中药敷脐治疗老年人大便 失禁,疗效显著。 一、临床资料 共17例,其中男8例,女9例; 年龄65~93岁;病程1个月~2年。 二、治疗方法 处方:吴茱萸5克,补骨脂、五 倍子、肉豆蔻、五味子各10克。 用法:将_L述中药混匀研成细 粉,用食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 并以小纱布(6厘米×6厘米)覆盖固 定,保留24小时,每日1次,连续敷...
-
张琼林针药 拟诊 麻痹性肠梗阻
张琼林,主任医师,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善于治疗内、妇科等疑难病以及急危重症,疗效卓著。笔者随师临证十余年,兹整理一验案如下。 1980年4月30日下午,张琼林突然接到某医院全院大会诊的邀请通知书。患者为戎马一生,战功赫赫的老军官。刘某,男,77岁,感冒迁延月余,无痛血尿2天后做逆行肾盂造影检查,因机械故障,操作约2小时,本来形体虚羸,弱不禁风,术中折腾后,正气日衰,腑实难行,以致矢屁不通,8天来腹胀如箕,叩之如鼓,肠鸣音几乎消失。拟诊:麻痹性肠梗阻,保守...
-
胃下垂药膳具有补中益气 健脾养胃的功效
胃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位于腹腔内,如果胃的位置发生了异常,胃的最低点进入到了盆腔内,这种情况就称之为胃下垂。 大部分轻度及中度胃下垂没有任何症状,不必过于担心。部分中度以及重度的胃下垂患者常有进食后腹胀、腹痛、恶心和呕吐的表现。 中医认为,胃下垂是由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可试试黄芪陈皮猪肚汤。 材料:猪肚1只、黄芪200克、陈皮30克。 做法:将猪肚去脂膜、洗净;黄芪、陈皮用纱布包好放入猪肚中,麻线扎紧;锅中加水,武火烧开后文火炖至猪肚熟,再加入适量调味品。趁热吃猪肚...
-
中药治围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好
围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是 围绝经期女性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抑酸、促进胃肠动力、抗感染等治 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近来运用中 药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共治108例患者,年龄40~60 岁,明显月经变化,激素水平的变 化,伴烘热盗汗心烦,兼有反复的 上腹不适,伴食少嗳气,恶心呕吐, 经生化及影像学检查排除器质性 疾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等。中医辨证 为胃阴虚型:胃脘嘈杂,食欲不振, 舌红苔少,关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处方:合欢花20克,玫瑰花、 郁金、炒麦芽、炒谷芽各10克,陈 皮、茯苓、白术...
-
消化性溃疡 胃酸胃痛中医药医案
编者按:国医大师周仲瑛在其多年的临证过程中,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辨治各类消化性溃疡患者,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缩短了治疗时间。本文通过对周仲瑛治疗消化性溃疡案例的介绍,探讨其治疗本病的组方特点及临证思路,从中体会周仲瑛审证求机、知常达变的辨治思想,丰富并完善其以“病机辨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和辨治脾胃系病症的学术思想。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人群中检出率约为10%,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技术的普及,消化性溃疡检出率有下降趋势,但复发率仍较高。西医根据其发病...
-
中西药联用治疗胃肠道疾病效更佳
胃肠道疾病主要指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急、慢性胃炎,急、慢性阑尾炎等)、消化性溃疡、胃癌、食道癌、大肠癌及肠易激综合征等。现如今,胃肠道疾病发病率高,在我国有“十人九胃病”的说法,其病程较长、治疗较难、反复发作等均是胃肠道疾病的特点。 医学专家研究发现,胃肠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是胃黏膜的防护因子及攻击因子失衡,造成胃肠道黏膜内的防护因子弱于攻击因子而产生胃肠道疾病。胃黏膜的攻击因子常见胃酸、胆酸、蛋白酶及烟酒、药物等刺激性物质,而胃肠道疾病的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治疗的...
-
治胃痛遣方用药四心法 肝胃同调三法
全国名中医凌湘力是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长于内、外、妇、儿科及恶性肿瘤等疑难病症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凌湘力临床擅用和法,注重顾护脾胃,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造诣颇深。现将凌湘力从肝论治胃痛的经验总结探析如下。 肝胃同调三法 疏肝理气和胃法适用于木郁乘土、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之胃痛。其证候特点为胃脘胀痛,痛连两肋,遇忧思恼怒则加重,伴暖气,胸闷,喜叹息,舌苔多薄白,脉弦。凌湘力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药用柴胡、香附、郁金、白芍、川芎疏肝解郁,活血止痛;陈皮、枳壳、佛手、甘草理...
-
浊毒内阻肠痈(急性阑尾炎)治疗中药方
曾某某,女,16岁,学生,2012年5月15日初诊。患者以“腹痛2天,呕吐1次”就诊。患者两天前吃烧烤食物后,始感腹痛不适,未重视,次日腹痛加剧,呕吐1次后,前来就诊。 刻诊:发热(体温39.8℃),腹痛,麦氏点轻微按压痛、拒按、反跳痛,舌边紫,舌苔黄,脉数。 诊断:浊毒内阻肠痈(急性阑尾炎)。 治疗:①食用纯稀饭,禁食其他食物。②静脉滴注妥布霉素注射液8万单位和替硝唑注射液0.8克,每日1次。③中药:败酱草15克,厚朴10克,牡丹皮10克,蒲公英30克,鸡血藤...
-
里虚寒 胃炎 方药:吴茱萸汤加减
吴茱萸汤《伤寒论》原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伤寒论》242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胃虚有寒饮,则食谷欲呕,宜吴茱萸汤主之,若服药后呕反增剧者,是误把上焦因热致呕,而以本方治之也。 王某,男,72岁。2021年3月18日初诊。诉烧心10余年,重则吐清水。现烧心(胃脘部烧灼感),似有火烤,重时吐清水、夜重,重则不能寐;喜热饮。查体见患者平躺后腹部如舟状,上脘部触摸冰凉。脉沉细。胃镜显示慢性胃炎。 该患者无通过汗...
-
腹痛腹泻调理肠胃 试试胡椒药膳
在乍暖还寒的春日,湿气较重,人体之阳气不易升发,在饮食养生方面应多吃辛温发散的食品以助阳气升发。中医认为,辛温发散、温补阳气可选胡椒,一来能暖胃,同时还能避免湿气重所带来的脾困湿热;二来胡椒芳香刺激,还能调动一下春季萎靡的食欲,尤其是对于体虚胃寒的人,在春季感觉肠胃不适,或受寒腹痛腹泻,或反胃呕吐时,不妨试试胡椒药膳,调理肠胃 黑椒姜蓉焗猪腰 材料 猪腰1个,生姜6g(切蓉) ,黑胡椒10粒(打碎),盐油各少许。 做法 将猪腰纵切成两瓣,去除白色筋膜,洗净。将姜丝、胡椒末和...
-
肠鸣腹痛泄泻中医治药方
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组成为白术(炒)、白芍(炒)、 陈皮(炒)、 防风四味药。属于方剂里的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肝旺之泄泻,症见肠鸣腹痛,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属于肝旺脾虚者。 患者方某,女性,63岁,有肺结核病史,形体瘦弱,自述半年来经常腹泻,每日3~5次,且每次腹泻前有腹痛下坠感,便后症状减轻。饮食尚可,经常头晕乏力。舌边尖略红苔薄白,左脉弦右脉细。 患者虽然纳可,但是饭后即...
-
胃肠病用药特点举要 辨证用药不拘成方
国医大师吕景山曾师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及祝谌予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有幸忝列门墙,鉴于吕景山对于胃肠病的治疗见解颇多,尤擅长对药的临床应用,随师学习,深受启发,现将其治疗脾胃病用药经验简介如下。 胃肠病具有发病易、收效速、根除难的特点。脾胃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若虚若实,水谷不消,故令腹内虚胀或泄,不能饮食。饮食不节与不洁则胃病,胃病则精神少而生大热,元气虚而阴火乘,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亦从而病。形体劳役、思虑过度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