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 第34页
-
中医学如何认识血液 人体之气的是如何生成的
中医学如何认识血液? 中医认为血液是在心气推动下循环于脉道之中以营养周身的红色液体,是维持人体的重要物质。它的生成是以饮食为原料,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而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于所摄入的饮食物,经过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水谷精微,所以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内经》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总之,血液是以水谷精微和精髓为主要物质基础,在脾、胃、心、肺、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而生成的。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
-
高血压病中医学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 性心血管损伤疾病, 是人类最常见慢性病、 难治病, 是心脏病、 脑血管病、 肾脏病等发生和致死的最主 要危险因素。 笔者立足中医学经典, 衷中参西, 积累 20年高血压病防治经验经历, 建立三焦辨证论治体 系, 疗效独特。 高血压病及中医学病症名之建立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正常成人收缩压应≤ 140mmHg(18.6kPa) , 舒张压≤90mmHg(12kPa) 。 成人收缩压≥160mmHg(21.3kPa), 舒张压≥ 95mmHg(1...
-
中风病并发症防治体会
中风病是目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后果,与中风病的并发症有着密切关系。 急性中风病人来到医院后很多都已经丧失溶栓机会,很多农村病人又没有先期的血管检查,没有及时发现血管狭窄,没有及时服药或介入治疗,往往使发病率升高。 临床工作2年来,感悟最深的是中风病的病人往往生命能保住,但却遗留严重并发症,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给其自身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如何更好的预防和治疗中风病的并发症,...
-
冠心病诊治体系 湿邪为患致病特点 冠心病系列处方
笔者通过熟读经典、勤于临证,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且古为今用、衷中参西,汲取现代偱证医学证据,形成了冠心病诊治体系。 湿邪是主要危险因素 湿邪为患致病特点 当今冠心病患者大多存在嗜食肥甘厚味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因素导致湿浊内生,使湿邪为患成为新时期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困遏气机,湿郁日久可以化热,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裹结,湿热交互为患,氤氲黏滞,壅遏气机,气机不畅则阳气不伸,阳郁则助热,热盛则湿邪更为黏滞难去。因地域、体质、环境...
-
网瘾患者中医体质分析
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网络成瘾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其研究逐渐成为医学和心理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1994年,美国的精神病医师I.Goldberg首先提出网络成瘾概念。网络成瘾(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包括行为和心理依赖感、行为自控力丧失、工作和生活秩序紊乱、身心健康损害等特征。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网瘾者的人格、动机、自尊、神经递质等方面,对于其中医情志和体质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从网瘾者的中医情志郁结、体质及人格分型入手,调查网络成瘾的...
-
瘀血头痛治疗方法 疗效体会
瘀血头痛为临床上 较为常见的头痛证型之 一,大多数患者是因为久 病气滞血瘀或者是外伤所导致,主 要表现有头痛日久、部位固定,患 者舌质多呈现为暗紫色,面部有明 显的色素沉着现象,女性患者多有 月经不调以及痛经的情况,情绪不 稳定,病情严重者甚至有失眠情况 的出现。这一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 活和工作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 药治疗瘀血头痛效果好,现介绍如 下。 一、一般资料 选取接受治疗的瘀血头痛患者 84例,男49例,女35例;年龄23~ 65岁;病程15天~2个月;所有患 者均符合瘀血头痛,症见头痛如刺, 攻冲作...
-
高血压试试降压体操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压控制达标情况直接决定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中医学认为,高血压是在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等证型的基础上兼有瘀血等。目前,高血压的治疗以口服降压药物为主,日常生活中在常规治疗同时,您不妨试试降压体操,可以达到阴平阳秘、调节血压及改善其并发症的作用。 第一节:运太阳,推五经 两食指置于印堂,两拇指在太阳穴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按揉,以感觉轻微酸胀痛为度,1分钟为宜;单手自然分开,使中指置于印堂,食指、无名指置于膀...
-
从体用关系探讨肝肾藏象与抑郁症的因机证治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及认知功能损害 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 奏的不断加快, 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抑郁症所 带来的精神和经济的双重负担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 视, 如何切实有效的防治抑郁症已成为医学界日益关 注的热点之一。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肝气郁结是抑郁症的主要病机, 临床上亦多从肝进行论治。本文基于中 医体用学说并结合肝肾藏象生理病理理论对抑郁症的 因机证治进行探讨, 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 新的思路。 1 体用学说概述及其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体用, 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中表达...
-
中医治疗嗜睡症 讲究根据病因体质
中医认为,嗜睡主 要与脾虚湿盛、中气不 足有关。《丹溪心法》云:“脾胃受 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老年人 因阳气不足、脾气虚弱,也常会出 现困倦无力而多寐。此外,气血不 足、头部外伤、血脉瘀阻、肝气郁结 等,也可能导致嗜睡症状。所以,中医治疗嗜睡症,讲究根据病因、体 质、表现等不同j进行辨证论治,多 能取得满意效果。 一、脾气虚弱型多因中气不 足引起运化无力所致,多见于高龄 者。 主要表现:精神倦怠,嗜睡,饭 后尤甚,四肢困乏,食少便溏,舌 质淡,苔薄白而润,脉沉弱无力等。 治当益气健...
-
三脏一体出发辨证论治老年抑郁症
阮士怡辨治老年抑郁症经验 阮士怡 ( 1917—) ,男,教授,国医大师,第五批全国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第一批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 贴。从事中医内科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 70 年,对内 科常见病尤其是老年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出版学 术专著 5 部,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 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 进步二等奖 3 次、三等奖 5 次; 研制中药制剂 8 种、上市 品种 1 种。 老年抑郁症是指首次发病于老年期,以持久的 心境抑郁为主要特...
-
中风肢体偏瘫,口眼歪斜,中医拟化痰通瘀加减
某男,67岁,农民,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无力3天来诊。 来诊时见,身体困重,言语骞涩,口眼歪斜,右侧肢体偏瘫,独自行走困难,持筷不稳,舌质淡暗,苔厚白,脉弦滑。查体:BP:160/100mmHg,神志清,右侧中枢性舌面瘫及肢体瘫,头颅示左侧基底节脑梗塞。西医诊断:左侧基底节脑梗塞,高血压病2级。中医辨病为中风病(中经络),辨证为痰瘀阻络。患者因经济困难,要求中医门诊治疗,不同意住院诊治。中医治则:祛瘀化痰通络,拟化痰通瘀加减。药用法半夏10g,橘红10g,枳壳10g,川芎10g,红花10g,熟地10g,丹参15g,...
-
中医学认为脾胃功能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
中医学认为,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脾胃功能好,则人体营养充足,气血旺盛,体格健壮;脾胃虚弱,则人体所需营养不足,身体羸弱,疾病丛生,影响健康和长寿。下面有常见六种胃的问题,不妨对照一下自己的情况。 症状1: 一觉醒来,突然感到头昏脑涨 身体发热,胃腹部冷痛、胀气 还伴有恶心想呕吐的感觉 诊断 这种症状大多属于脾湿外感型脾胃疾病。可用平胃散加杏仁、葛根、藿香、桂枝、羌活、防风等辛散祛风和胃的良品,一同服用。此外,还可以将它们与瘦肉或牛肉共煮,不但味道鲜美,...
-
躯体形式障碍一例治验
躯体方式妨碍是一种以耐久地担心或信任各种躯体不适或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缓慢精神疾病,其主诉的躯体不适或症状,往往经各种医学查看证实无器质性损害或清晰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惯例的辨治方法,针对轻症或许有用,但面临重症,往往被患者复杂多变而又情绪化的表述带入纷乱错杂、辨无可辨的为难地步。面临这一类患者,笔者临证常于血府逐瘀汤(癫狂梦醒汤)、八味除烦汤、升降散、荡痰汤中酌量选用,往往能切中枢机。下面介绍一例此类病患者,供我们学习。 彭某,男,56岁。2018年6月16日初诊:患者周身痛苦2年,痛无定处,广泛全身...
-
眩晕的论治体系 因虚致眩完善思路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其先世因军功世袭武官位,壮年投笔从戎,颇通兵法,后壮志难酬,遂归于故里致力于医学。景岳擅以兵法部署方略,用药如用兵也,著有《景岳全书》一书,为其学术建树和临床实践的代表之作。眩晕一病,自古医家便有不同认识,张景岳对眩晕之病机观点鲜明,认为“无虚不作眩”“上虚则眩”,辩驳了刘完素关于眩晕的风火立论说,补充完善了朱丹溪的“无痰不作眩”之说,主张从虚论治,兼顾他证,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以“虚证&rdq...
-
李志道运用整体调理法治疗三叉神经痛
李志道,主任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曾任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会长、天津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其从事教学与临床工作50余年,精于理论,善于临床,据病选穴施术。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的剧痛,发作具有骤发、阵发及反复性的特点,为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神经痛。其病因尚不明确,多数研究认为其病变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及感觉神经根内,与血管、颧骨岩部畸形造成神经压迫、营养代谢障碍相关[1]。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口服药物...
-
胃下垂痛苦不适试一试体育疗法
患有胃下垂的人自感中下腹胀痛苦不适,尤其是在饱餐后愈加显着。现在尚没有特效药物医治胃下垂,一般仅仅对症医治,作用欠佳。因而,医治胃下垂的关键是增强体质,改进营养,加强对腹部肌肉的训练。以训练腹肌和腰背肌肉为主,并合作腹部的按摩活动,作用比较显著。选用运动疗法,不可急于求成,需从小运动量做起。以下十种体育运动疗法不妨一试: 仰卧起坐 仰卧在床上,双手不能凭借其他物体,只凭腰腹部肌肉缩短拉起上体,双腿仍坚持原位,上体前倾,双手尽量能摸足尖,稍中止,然后再躺下。每天迟早各做20~30次。 仰卧挺胸 仰...
-
呃逆难以自制 采用体针结合脐针治疗
患者,女,63岁,2018年10月28日初诊。主诉:呃逆,22点后加重(频率约1次/h),夜不能寐伴喉咙隐痛2年余。病史:每逢入冬即出现规律性打嗝症状且咽痛口干,严重时不定处出现针扎样剧烈疼痛、瘙痒,长期便秘,便色发绿,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生化检验结果示:三酰甘油2.43mmol/L↑,血糖6.13mmol/L↑。刻下症:呃逆,寐差,便秘,皮肤瘙痒,面色苍白,两颧淡红,眼睑下垂,上下两唇颜色不均,局部散见紫黯斑点,舌尖淡红,苔薄白,舌根处略黄,舌下脉络明显,偏青色,脉弦细数。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