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西医 第3页

中西医 第3页

  • 中西医结合发展

    中西医结合发展

    中药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企业的作用? 房书亭:我们国家的科技成果为了保证变成商品,用到实践中去,企业需要成为主体。中药协会的职责就是作企业、政府、医院之间的桥梁,为企业的中药现代化和科研控制搭建一个平台。 要想搞好中医药的现代化,必须有三个创新,一是药的创新,二是科技的创新,三是管理的创新。这三个创新缺了一个,整个中药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我相信中医药的疗效。我国现在的中药是按农产品标准管理的,中药材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中药是一个技术性的行业,药材质量不好,中药就不可能好。报纸上经常有一个说法,中...

  • 中医传承 衡量“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

    中医传承 衡量“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

    •中医的传承,除医德方面外,专业方面有3个层次:一是传承思辨体系;二是传承学术思想;三是传承临床经验。三者皆很重要,但有上中下之分。上者,乃思辨体系,此即授人以渔。 •中医的发扬有两条途径:一是几千年来的传统发扬;二是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现代发扬。传统发扬,是在中医之树的根、干上的发扬,这才是中医几千年行之有效的发扬之路。 •衡量“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的价值有一条标准,就是看其对中医的发展有多大裨益。如果在中医理论体系基础上形成了新学说,且对...

  • 中西医理 通过理法方药四个程序治疗

    中西医理 通过理法方药四个程序治疗

    现在西医大夫开中药的现象非常普遍,但大多不对证。 这样做不仅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还可能使病情加重。由于大部分西医大夫像开西药一样照着说明书开中药,而又没有经过专业的中医学习,并不能辨证论治,因此西医大夫开中药的做法值得商榷。 中西医理论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所以中成药的说明书与西药的说明书的使用方法有很大的区别。然而,许多没有系统学过中医,或者只是学了一些中医皮毛的西医大夫,却在大量使用中成药,甚至乱开中药处方。我了解到一个西医大夫,不懂中医,为了...

  • 关于中西医孰科学孰先进的争论

    关于中西医孰科学孰先进的争论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西医孰科学孰先进的争论喋喋不休,甚至摆起了擂台,下起了战书。但是不管怎么争论,两种医学在我国将长期并存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两种水火不相容的观点,其实都恰恰是只了解了事物的一个方面。笔者曾经跟随一位祖传几代的中医学习,虽然他的中医水平确实不错,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找他开中药,但是鉴于知识的缺陷,他对西医可以说一窍不通,因此误认为中医是万能的,没有他用中医治不好的病,这就是缺陷;而临床常见很多医院的医生对患者说不要相信中医,中医都是骗人的,他西医解决不好的病中医也不...

  • 中西医是在东西方文化大背景下的两个医学体系

    中西医是在东西方文化大背景下的两个医学体系

    笔者在60年苦读经典、临床磨砺的基础上,形成了平脉辨证思辨体系,用于指导临床,取得了满意效果。这一思辨体系,实质是仲景的平脉辨证体系。如何传承这一思辨体系,我们采取了七步法。 第一步 由老师本人以《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为教材,系统讲授其平脉辨证思辨体系,使学员有个全面了解。传承是广义的,学经典,学名家都是传承,所以除本人讲课外,还邀请部分名家来讲座,以拓宽思路。 第二步 跟师诊治,熟悉老师诊治方法,手把手地教学员诊脉。学习的本质是兴趣,只有感兴趣才愿意学...

  • 基层的医生 坚持中西医结合

    基层的医生 坚持中西医结合

    两会期间,针对我国中成药国际化进程举步维艰的现状,全国政协委员,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伟建议,从具有比较优势的中药外用药入手推进中药国际化。(3月16日《中国中医药报》) 笔者非常赞同刘文伟委员的建议,为了进一步说明此建议的可行性,特补充以下几点。 一是外用药比口服药相对来说用药安全,随时可以去除,更容易为外国人接受。 二是中药外用治疗疾病,效果确切,既治皮肤表面疾病,又能治体内疾病。虽然中药、西药都有外用药,但西药的外用药多局限于治疗皮肤体表的疾病。如达克宁软膏、红霉素软膏等。而中药外...

  • 中西医学在脏腑理论上具有相同的解剖学基础

    中西医学在脏腑理论上具有相同的解剖学基础

    •中西医学在脏腑理论上具有相同的解剖学基础。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其核心的核心是人的脏腑和脏腑证。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的奠基石,是可以实证的科学理论。 •在“病证结合”模式指引下开展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是中西医结合也是脏腑学说研究进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脏腑学说在中西医结合研究和未来世界医学发展中将展现其无限的生命力。 •“病理过程”与“证”结合假说由明确“...

  • 勇探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 良好中西医结合学术氛围

    勇探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 良好中西医结合学术氛围

    在基层,个体医生、诊所或医院医生诊治病人时,同时处方出中药和西药,人们就称之为“中西医结合医生”,有些医生也自以为是,觉得当一名中西医结合医生是再容易不过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应立即走出这一误区。中西医结合不单纯是药的结合、病证的结合,而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层医院如何搞好中西医结合,我认为应突出以下几方面。 创造良好中西医结合学术氛围 在基层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首先应该抓中西医基础理论的学习,练就扎实的基本功。鼓励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

  •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不拘常规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不拘常规

      余无言(1900-1963)原名余愚,江苏省阜宁县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经方派”医家,学验俱富。他崇尚经方,辨证精准,用石膏、大黄治伤寒、温病,量大且效验卓著,被称为“石膏、大黄先生”;在上海业医30年,治疑难重病和伤寒、温病殊多。   《余无言医案》原名《翼经经验录》,系其生前自撰稿。记载的医案涵盖伤寒外感、温热病、妇科、儿科疹痘、水臌、食中等内科疾病,以及疔痈疔疮等外科疾病,每案均有精要之阐论。   余无言文笔甚好,所录医案引人入胜、令人读得畅快淋...

  • 房敏:单元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探索方向
  • 中医之所长与所短 对中西医的比较

    中医之所长与所短 对中西医的比较

      ●梁漱溟赞同对中国文化的批判,目的是剥去中国文化在千年时光中僵化而走形的外壳,使中国文化的真精神显露与光大;尤为反对含混、模糊地希望融合东西文化,各取所长为一世界未来文化,他认为这是对文化的误解。   ●中西文化因其着眼问题不同、根本精神不同、理论方法不同,取得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成就。“西方是科学的成就,中方是艺术的成就”。具体到医学上,梁漱溟说:“在中西医学上的不同,实可以代表中西一切学术的不同:西医是走科学的路,中医是走玄学的路。”对于两者都是肯定的意...

  • 中医复兴是中西医并重发展的基础

    中医复兴是中西医并重发展的基础

      ●中西医结合这一命题按照中西医并重的原则,在基础科学层面上,应当并存并重、共同繁荣;在临床技术层面上,应当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在临床经验层面上,应当相互借鉴,为我所用。   ●中西医结合或配合必须以中医药为原点,以中医的全面复兴为基础,才有可能发展为世界医学实践的新形式、新格局,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中医现代化,才能让中医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   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第四次中医哲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中医药业界内外领导、专家和学者围绕“在...

  • 中西医结合将引领医学发展

    中西医结合将引领医学发展

    时至今日,只要在网上搜索“中医”关键词就会发现批判中医的内容仍然“理直气壮”,甚至还有人扬言要“废除中医中药”。可以确认,那些“废除派”们很少学习本世纪现代科学最前沿的理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笔者长期从事后天获得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作为一名西医全力支持中医理论,并且认为中西医结合或将引领医学发展。 按系统原则看中医理论 批评中医理论的观点常常以中医没有发展,不是与...

  • 中西医合作团体:中西医药研究会

    中西医合作团体:中西医药研究会

    中西医团结,创造新医理 1944年春,定边城区发生了白喉瘟疫,流行甚快,医治困难。三边分区专署于5月9日召集中西医生座谈,希望交换经验,得出治病良方。大家一致认为,中西医必须合作,才能增强医药工作力量,于是就提出组织医药研究会(《三边分区中西医药研究会》)。“参加的有中药铺十一家,有驻军卫生部和医院、地方的治疗所,共有西医十一人、中医九人、兽医六人、外科三人、接产妇三人”(《定边成立医药研究会,中西医生合作治病》)。 1944年7月中旬,延安县召开中西医会议,讨论中西医合...

  • 中西医结合的误解

    中西医结合的误解

      《“中西医联合”可替代“中西医结合”》一文(以下简称“该文“)说,“我们虽然常常使用“中西医结合”一词,但总感觉到有些莫名的别扭甚或是无奈。”其实全国绝大多数医家,均以中西医结合事业为顺理成章之事,而且国外的中医研究者也多以中西医结合为己任;只有极少数人“总感觉到有些莫名的别扭甚或是无奈”而已;此不怨中西医结合,而只能是怨他们对于中西医结合的误解。   我国广大...

  •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一词很早就在我国医学领域中出现,其定义是:以现代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及手段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中西医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诊治疾病的医学形式。而在现实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虽然常常使用“中西医结合”一词,但总感觉到有些莫名的别扭甚或是无奈。“中西医联合”一词虽未见有其明确的相关定义,然却经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中。二者虽一字之差,然含义迥异,明确这种差异,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结合&rdqu...

  • 中西医结合尚在探索中

    中西医结合尚在探索中

      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主张将中西医学汇聚沟通的中西汇通学派。中西汇通学派实是中西医结合之先声。由于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方法,中西汇通学派也有着不同的思潮和方法,在汇通的进程上也产生了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其中以朱沛文、恽铁樵、杨则民和张锡纯等人为代表的思潮认为,中西医体系各有长短,需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彼此优点,才能使中医学继续发展和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这种思潮在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史上占主导地位,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不是牵强附会的形式结合,更不能是泯灭各自学科本性而强迫结合形成另类的医学体系。在各自保...

  • 亲身经历“中西医之争”

    亲身经历“中西医之争”

    近年来,有关中西医的争论似乎一直没停止过。犹记得1959年时,我还在北京医学院进修,亲身经历了一次“中西医之争”。 当时,一位苏联专家的女儿血崩,流血不止,在西医院通过各种手段都查不出病因,止不了血,只好搬来了中医专家秦白未教授。结果秦教授过来,花了一分钟不到的时间号完脉,淡淡地说:“开几副药吃吧。” 苏联专家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们通过那么多先进设备都检查不出病因,你们中医不到两分钟就能知道怎么治吗?”听到这话,秦白未教授并...

  • 中医科普人 中西医配合好

    中医科普人 中西医配合好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治病有两种手段,一是药物,一是语言。”实际上,医生用语言治病的过程就是向大众普及医学科学的过程。有鉴于此,拿起笔,张开口,向大众普及中医知识,是每一位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份内的工作,是其神圣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反观前一时期国内出现的养生乱象,与其说“伪养生”和“假养生”在招摇撞骗,莫如说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忽视了科普,把本应属于自己占领的阵地“拱手相让”。中医科普任重道远,它...

  • 正确认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正确认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笔者是湖南中医界的一名老兵,从事中医临床55年,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一名老教工,从事中医教学33年。50多年以来,我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中医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振兴与发展,并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还必须进一步振兴和发展。为此,笔者就中医工作提几点建议。   振兴发展中医,要立足于临床实践   中医在中国已历数千年,老百姓都相信中医,这种信任度已经根深蒂固,其根本所在是因为中医能为老百姓治病防病,所以说,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这就要求每个中医生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和临床水平,以适应群众的需要...

  • 广大中西医同仁 矢志不懈努力

    广大中西医同仁 矢志不懈努力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以“团结中西医”列入卫生工作方针,并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应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继而提出“关键在于西医学习中医”。半个世纪以来,中西医相互学习,携手工作,取得史无前例的巨大成绩。现在,卫生工作方针改为“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这一伟大举措,也是我国卫生领域社会主义特色之一。服务全人类,贡献全世界。“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国广大中西医同仁,矢志不懈努...

  • 中西医结合从诊疗方案做起

    中西医结合从诊疗方案做起

    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笔者认为促进中西医有机结合,不妨从诊疗方案的整合开始。 从政策角度考虑,中医药、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西医有共同面对的敌人,那就是“疾病”,有共同追求的目标,那就是“健康”,没有必要彼此排斥、各自为营。有了中西医融合的诊疗方案,才能打破“门户”隔阂和专业壁垒,促进中西医理论、技术和经验充分共享。 从技术角度出发,多数疾病的诊断、疗效...

  • “中医+”思维促进中西医临床协作

    “中医+”思维促进中西医临床协作

    •不论是中医学科内部革新动力的驱使还是医学发展所需,均表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实际上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重大疑难疾病的中西医临床协作,理应以中医学为主导,中医院校及医疗机构牵头。 •应当促使现有中医院校优势学科、临床专科主动与西医医院、西医院校强强联合形成广泛的合作平台并产生相应的机制和模式 中西医结合作为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交叉领域,是我国医疗卫生实践的重要方针,更是发轫于临床而具有明确发展目标及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在笔者看来,这一门学科的产生...

  • 中医药立法要注重中西医并重

    中医药立法要注重中西医并重

    为中医药立法,不仅是时代所需,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代没有所谓的中西医,只有中医作为唯一的医疗主体,服务于中国人民,医疗卫生相关的规定都是以中医药的规律作为基础制定的,以中医的基础制定的法律法规自然就能保护中医药的发展。现在,中医药之所以要立法,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西医的出现,而且目前的医疗法规很多都是按照西医的标准而立,因此中医药的立法首先就需要“正其名”,古人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没有一部根据中医特点...

  • 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专业之困   笔者在带教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时候,经常遇到学生咨询:中医发展好还是西医发展好、考西医研究生好还是考中医研究生好、不学中医直接学习西医行不行或者放弃西医单学中医行不行,诸如此类,其核心还是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方向问题,在这方面学生的困惑不少。   实际上,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学校教育正处于红火之中。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学生每年都在600人左右,而且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生源十分好,分数往往高于其他传统的中医药学专业。但是,在高分入校和报考火热场面之后,...

  •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

      2013年,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岁了。1993~2013年这20年,对该专业而言,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20年;是踏歌前行,从有到优的20年;是在摸索中成长,在成长中壮大,有力助推全国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20年。该专业20周年庆前夕,记者专程走访了湖南中医药大学曾负责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筹建工作的凌锡森教授,大学副校长、中西医结合学院首任院长何清湖及中西医结合学院现任院长邓常清,在他们的侃侃而谈中,为我们见证、还原了专业风雨兼程、高歌猛进的20年。   凌锡森:“相当长...

  • 从“中西医并存”到“中西医并重”

    从“中西医并存”到“中西医并重”

      中医科不再是综合性医院诸多临床科室中的“小科”,而是成为增强医院整体实力的一个骨干科室。近日获“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称号的浙江省杭州市所辖富阳市人民医院,几年来不断彰显中医药服务强势,该院中医科业务量在连年增长基础上,2012年门诊近4万人次,住院2400余人次,比上一年分别又增10.6%、13.4%,业务创收突破2500万元。该院党委书记、主任中医师张祖林对记者说,几年来该院努力实现从“中西医并存”到“中西医并...

  • 中西医结合被简化为中药加西药

    中西医结合被简化为中药加西药

      中西医结合被简化为中药加西药,中医西医简单混合,并未有机结合,更谈不上完全融合   一名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的研究生,临近毕业才知道连做一名外科医生的资格都没有,执业范围只写在教材上。中西医结合的毕业生,中医和西医都不认可,处境尴尬,只能选择中医院或西医院的中医科。   1956年,毛泽东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逐步在我国医学界出现。近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许多成就,如活血化瘀研究、肾本质研究、急腹症...

  • 中西医结合是创造中国医学重要力量

    中西医结合是创造中国医学重要力量

      著名消化病专家姚希贤教授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常委、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消化病研究所所长,还是河北省首位临床博士(博士后)导师,世界胃肠病学会(OMGE)委员、国际肝病研究中心委员,今年已经85岁高龄。他自幼跟随乡医叔父学习中医,少年时迁居北京仍坚持自修,后入河北医学院接受西医学系统教育,上世纪50年代,姚希贤参与到西学中工作中。随着中、西医临床经验的长期积累,他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成为中西医兼长的一代名家,曾两度提名院士候选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姚希贤认为,我国...

  • 发扬伏羲文化 坚持“中西医并重”

    发扬伏羲文化 坚持“中西医并重”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帝王世纪》称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千余年来被尊奉为中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天水市中医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药材资源丰富,群众认知度高。   近年来,天水市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深入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着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天水市秦安县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