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温病 第6页

温病 第6页

  • 温病郁热辨证方法探析

    温病郁热辨证方法探析

    中医学辨证论治方法的主要运用在于辨证求因 和辨机论治。 后者即是辨察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病 理变化而相应施治。 笔者在长期开展温病热郁瘀相 关病机病理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温病郁热辨证方法 的设想, 探析如下。 郁热病机病理认识 1. 郁热病机理论渊源 郁热病机理论渊源深 远, 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有述: “诸禁鼓慄, 如丧神守, 皆属于火” , 此为真热假寒, 因热盛气机郁闭所致。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言: “火郁发之&rdquo...

  • 从温病论治小儿肺炎 重视舌诊结合指纹

    从温病论治小儿肺炎 重视舌诊结合指纹

    运用温病学理论辨治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是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油类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肺部炎症,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固定的中、细湿啰音,是儿科常见危急重病[1]。据WHO报道,小儿肺炎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2]。 随着病原学变迁以及疾病谱的改变,病毒性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及病原体混合感染所致的肺炎逐年增多,且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3]。西药在抗病毒方面没有特异性用药,由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也越发严重;而中药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不易产生耐药,具有调节...

  • 现代温病学需要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现代温病学需要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 王融冰 北京地坛医院 温病学包含绝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含传染病),是人类近代不断取得进展的领域,医学实践表明,任何一种重大传染病的最终被控制,都有赖于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天花、麻疹、鼠疫等莫不如此。还有更多未被控制的感染性疾病、未知的感染性疾病会不期而遇,无论中医西医都需要创新和吸纳现代科技,以提高人类防病治病的水平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温病学的传承沿革于《黄帝内经》《伤寒论》,还散见于各家,由于温病发生时空各异、病种分散,古代将其梳理成章有一定困难。温病学不似内经宏观,也难依伤寒的...

  • 湿温病 分证型予以治疗

    湿温病 分证型予以治疗

    湿温病是感受湿 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 外感热病。本病多发于 夏秋之交多雨潮湿季 节。临床以起病缓慢, 身热不扬,胸痞身重, 舌苔腻,脉缓,病势缠 绵,病程长为主要特 点。现代医学的伤寒、 副伤寒、胃肠型感冒、 钩端螺旋体病的某些 类型,临证时可参照本 病进行辨证论治。临床 上,笔者将本病分为六 种证型予以治疗,均获 得了良好的效果。 1.湿遏卫阳型:证 见恶寒无汗,头身困 重,肌肉疼痛,胸痞,或 有咳嗽,不口渴,舌苔 白,苔白腻,脉濡缓。治 宜芳香化湿,解表和 中。方用藿朴夏苓汤或 三仁汤加减(藿香叶、 厚朴、半夏...

  • 温病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 感冒用药

    温病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 感冒用药

    冬季是感冒频发季节,不少人都觉得感冒是小事,在药店随便买点药就对付过去了,殊不知,感冒用药是非常有讲究的…… 感冒是感受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其特征。此病不仅与咳嗽的发生、发展及慢性咳喘的急性发作密切相关,而且与心悸、胸痹心痛、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的病情进展与恶化有关。所以,有感冒症状的人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切莫自己乱用药。 感冒初期切忌随意“抗病毒” 中医药对普通感冒...

  • 伤寒 温病各长短

    伤寒 温病各长短

    严谨之师——赵锡武 先师赵锡武公,治学严谨,不尚空谈,善采众家之长而融会贯遣,推陈致新。时人以先师擅取经方遣治,而有“经方大师”之赞。经方之运用,出神入化,凡从学者莫不叹服先师匪夷所恩的匠心独用举措。然仅以伤寒家目之,则实未得窥先生门径。 伤寒,温病各长短 先师曾屡屡告诫吾辈,伤寒,温病各有长短,切不可偏执一隅。即就证治之法而言,伤寒家长于通阳发汗,以桂枝.麻黄,大青龙,小柴胡诸汤及啜粥将护之法开通腠理,多可着手成春,然纵观《太阳病...

  • 银翘散与桑菊饮为温病著名方剂

    银翘散与桑菊饮为温病著名方剂

    银翘散与桑菊饮为温病著名方剂,类似桂枝汤于伤寒论。   银翘散与桑菊饮并为辛凉剂,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因此,二者常常并论,也是风温初起,卫分证的代表方。二方均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辛凉平剂银翘散方药组成为:连翘、金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

  • 温病与伤寒的不同之处论述

    温病与伤寒的不同之处论述

    温病与伤寒均为外感病,但因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二者又有很大区别。因此,搞清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习、掌握温病学是非常必要的。   伤寒,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他包括了外感寒邪而发病的伤寒,也包括外感热邪而发病的温病。因此,温病与广义伤寒是隶属关系,即温病隶属于伤寒。如《素问·热论》所说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显然是将温病包括在伤寒之中。《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

  • 温病急症 属伤寒还是温病

    温病急症 属伤寒还是温病

    前不久,成都中医药大学海外中医微信群接到一位群友的短信求助,称一位80岁的患者因高热不解,住院治疗,希望得到群友的帮助。在马寿椿博士(西雅图)的带领下,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成都中医药大学海外校友纷纷参与对病例的诊断和模拟治疗。 焦点一 该病属伤寒还是温病 患者,男,80岁,数天前开始有外感症状,头痛,恶寒,发热,体温39.6 ℃。送至医院急诊,第2天住院。CXR和CT 检查显示肺部有少量阴影。给予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穿心莲静脉滴注,体温稍降低, 4~5 h后又升到39.6 ℃。 微汗不畅,心烦,口苦...

  • 探析张锡纯在温病治疗中运用“人参”的经验

    探析张锡纯在温病治疗中运用“人参”的经验

    张锡纯(以下称张氏,公元1860年至1933年),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民国时期著名医学家。《医学衷中参西录》[1]为张氏一生临床经验之总结,其中记载了大量有关温病的治疗经验,张氏对温病诊治有自己独到的认识,擅长应用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治疗温病,笔者不揣鄙陋,就张氏温病治疗中“人参”的应用经验探讨如下。 治温病当用“人参”恒以“野党参”代之 张氏习惯用野党参代替人参,《医学衷中参西录·人参解》中明确记载:&ldquo...

  • 胡希恕解惑温病

    胡希恕解惑温病

    每当传染病如流感、SARS、H1N1、新冠状病毒肺炎等流行,中医界即有温病、伤寒之争。溯源经典,学习胡希恕先生对温病的相关论述,并通过临床体悟似有所获,小记如下。 《伤寒论》中的温病 《汉书·艺文志》有“经方者……医经者”的记载,明确中医自古即有两大理论体系。 第一次听经方家胡希恕教授讲温病,是1966年冬,当讲到《伤寒论》第6条时,说道:“这个病,也是头项强痛,也是脉浮,很像太阳病,但是主要症状是渴,是一个...

  • 温病亦称瘟疫 表里证期 表里同病

    温病亦称瘟疫 表里证期 表里同病

    温病,即温热病,亦称瘟疫,属现代医学之传染病,如流感、流脑、麻疹等,其临床诊治以卫气营血辨证分期。 表证期 邪在卫分,以肺卫症状为主,为温热病之初期阶段。 表寒 症见发热轻、恶寒重、苔薄白、脉浮紧。方选荆防解表汤加减:荆芥9g,生姜9g,防风9g,大枣5枚,水煎服。 表热 症见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而干,脉浮数。方选银翘散加减: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后入),荆芥穗 4.5g,淡豆豉9g,淡竹叶9g,苦桔梗9g,牛蒡子6g,芦根 15g,水煎服。兼咳嗽者,可加桑叶9...

  • 孔伯华重剂清热治温病

    孔伯华重剂清热治温病

    辛凉解表法 温病学的辛凉解表法,寒凉清热与里热怫郁的证候是相对应的。明清时代的温病学家从吴又可的“邪从口鼻而入”,到叶天士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再有薛生白的“邪由上受,直趋中道”等,都明确提出了外邪可从口鼻直接侵犯内在的脏器,如肺、脾胃等。从而认为此时所见的表证,是内在脏器感受病邪之后,因为内脏与外在的皮肤、肌肉、四肢、鼻咽等部分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在体表可反映出一些症状,而内在的病变表现则不太显著。这对表证的实质就有了进一步的认...

  • 中医湿温病症状

    中医湿温病症状

    伟伟早晨起来就感到浑身疼痛,头昏沉,有点怕冷,双腿无力沉重,不想吃早点。自己想想可能是这几天天气太热,工作累点,有点感冒吧,就吃了几片银翘解毒片,上班去了。一个上午过去,药没起作用,伟伟的感冒越来越严重了。同事见他气色不好,一摸额头,烫手,“伟伟,你发烧了!“”伟伟说:“我没事,有点儿感冒,吃点药就好了。”中午、晚上伟伟又服了银翘解毒片,因为发热难耐,晚上还加服了退烧药。过了两天,症状仍然没有缓解,反复发烧,全身倦怠不想动。第三天只好去医院,医生告诉他,他...

  • 夏秋季之湿温病 柴葛解肌汤立为主治之方

    夏秋季之湿温病 柴葛解肌汤立为主治之方

    新订柴葛解肌汤系笔者老师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将《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增各药之剂近3倍并加炒地榆、连翘、青蒿而成。《伤寒六书》载柴葛解肌汤治风寒感冒,郁而化热,恶寒渐轻,身轻增盛,无汗头痛,心烦不眠等证,其病理为太阳经风寒未解,已渐次传入阳明经。石恩骏认为,夏秋季之湿温病,典型者如肠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可将新订柴葛解肌汤立为主治之方。 方药组成:柴胡18克,黄芩12克,白芍12克,炒地榆15克,生姜2片,葛根20克,羌活9克,桔梗9克,连翘15克,大枣5枚,甘草9克,白芷9克,生石膏30克,青蒿18克。水煎...

  • 解码《伤寒论》六经之温病法度

    解码《伤寒论》六经之温病法度

    魏晋时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自序曰: “仲景 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 用之多验” 。 梁代陶弘景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亦说: “外感天行, 经方之 治, 有二旦、 六神大小等汤。 昔南阳张机, 依此诸方, 撰为《伤寒论》一部, 疗治明悉, 后学咸尊奉之” 。 宋 版《伤寒论》序也有 “仲景本伊尹之法, 伊尹本神农 之经” 的记载。 由此可知仲景《伤寒杂病论》 之方证 和内容之直接来源是《汤液经法》 , 了解到这一点, 对 理解伤寒意义重大...

  • 中医反复咳嗽治案 温病未已又感风寒案 咳嗽未解又发热案

    中医反复咳嗽治案 温病未已又感风寒案 咳嗽未解又发热案

    反复咳嗽案 王某,男,9岁,自2023年7月21日至8月2日,先后2次发热,第1次伴有突发的双目凝视不动、呼之不应的失神表现,被诊断为高热抽搐,第2次则伴有犬吠样咳嗽,被诊断为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经治疗后很快热退症消,余无不适。8月7日早上家属诉患儿2天前又开始咳嗽,并逐渐加重,无痰,不发烧,晨起鼻塞,余无不适。处方:连翘15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枳壳10g,葛根10g,赤芍10g,柴胡15g,生甘草6g,杏仁10g,麻黄3g,石膏30g,百部10g,藿香10g,大黄3g,黄芩3g。嘱先...

  • 张泽生擅用豆豉治温病

    张泽生擅用豆豉治温病

    豆豉,又名淡豆豉、香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加工发酵而成。以青蒿、桑叶发酵者,味辛、甘、微苦,性凉(寒);以麻黄、苏叶发酵者,味辛、性微温。现在多用前者。豆豉归肺、胃经,具有解表、除烦、宣郁之效。本品辛散轻浮,能解表发汗,无论风寒风热皆可用之;本品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故仲景创制栀子豉汤治疗胸中烦闷,虚烦不眠。 张泽生(1895—1985),江苏丹阳人,年少习医,先受业于当地名医张伯卿,后师从孟河马培之嫡传贺季衡先生。学成后,在丹阳行医30余载。1956年赴江苏省中医院主持中...

  • 升降散主治伏气温病

    升降散主治伏气温病

      升降散方原为治疗温疫之方,在《二分晰义》中治疗灾后之疫病。杨栗山也取用其治疗温疫:“乙亥、丙子、丁丑,吾邑连歉,温气盛行,死者枕藉。予用此散,救大证、怪证、坏证、危证,得愈者十数人,余无算。更将此方传施亲友,贴示集市,全活甚众。”   但读《伤寒温疫条辨》可知,杨栗山笔下的温疫主要是指伏气温病,全书主要在论述伤寒与伏气温病的不同。由升降散加减出的治温十四方,更多地是在论述对伏气温病的治疗。升降散原方大黄量独重,也许原方君药即为大黄,用治温疫。经杨栗山加减出治温十四方,大部分方中大黄用量较...

  • 升降散治疗外感温病

    升降散治疗外感温病

      升降散为表里双解之方,如在外感温病过程中出现表里热盛证候时可以取用。即使里热不盛,通过适当加减,加用凉散表热之品,也可随宜取用。   笔者在治疗以发热为主症的上呼吸道感染时,除外伤寒、食积等证候,如果是常见的外感温病,多采用升降散合银翘散,或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取效颇捷。   如治疗赵某,男,15岁。2011年6月19日初诊。主诉发热2天,伴咽干、咽痛,头痛,口干喜饮,有汗,无恶寒,纳食尚可,大便日1次,偏干。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证属外感温病之风热外侵,治以疏风清热为法,方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

  • 中医温病详解与治疗

    中医温病详解与治疗

    温病是由温邪而致的极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又叫外感温热病。它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可通过口、鼻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甚至流行。温热病邪从口鼻进人人体后,首先犯肺,由卫人气,由气入营,由营人血,邪毒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温病的特点是发病急,病势猛,病情发展快,变化多,易于化燥伤阴,甚至耗血动血。成人与儿童均可患此病,但10岁以下儿童最多见。 其临床表现是当温邪侵犯肌表时,可出现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咳嗽、口微渴、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如温邪侵犯脏腑可出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尿...

  • 治疗温病邪留三焦

    治疗温病邪留三焦

      温胆汤为笔者临证常用方。早期对温胆汤的认识,拘于治胆、治心、治胃。运用日久,体会到温胆汤的使用范围应该超越上述认识,但一时未能找到相应的理论阐释。   读《温热论》,叶天士指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犹之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症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反复品读这段文字,如把小柴胡汤作为“和解表里之半”的代表方,则叶天士把小柴胡汤与温胆汤作类比,小柴胡汤治疗伤寒邪入少阳,温胆汤治...

  • 湿温病治疗方

    湿温病治疗方

      湿温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苔腻脉缓为主要表现。我根据湿温病的特点自拟湿温汤进行治疗,常取得良效。   方药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金银花、连翘、苍术、薏苡仁、木通、天花粉、石膏。   该方能清热利湿健脾培土。法取五味异功散(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健脾培土,加薏苡仁、木通利湿,加天花粉、石膏清热生津,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与异功散共凑淡渗利湿,清热解毒培土之效。在临床上,湿重于热者苍术、白术、薏苡仁可用至30克,若热重于湿则金银花、连翘、天花粉、石膏可用至30克。□ 李经中 四川...

  • 随症用药不是堆砌 临证莫拘伤寒温病

    随症用药不是堆砌 临证莫拘伤寒温病

    先父范万利早年随曾祖父学医,后肄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一生行医50余载,先后在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和东明县中医院工作,临证以中医内科、妇科获名乡里。笔者近日整理出其点滴临证医论,以追忆之。 随症用药不是堆砌 临床亦有单症即可成一证者,但大部分是同时有多个症状,症状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关联性,也就是共性,辨证就是找到这种症状的共性,或者抓住特征性的症,判断出所谓的证。 世言中医辨证不辨病或言重辨证而轻辨病,是未读明白仲景之书。仲景无论伤寒还是杂病,皆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病证相合,纲举目张。故临证当先诊病,病明再...

  • 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的处方

    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的处方

      升降散是《伤寒温疫条辨》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的处方,近年来笔者临床外用本方擦浴治疗感冒高热,效果较好。有清热解表,疏通腠理,退热解痉的作用,可有效降低体温,缩短发热持续时间,有效防止体温复升,降低高热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操作简单易行、经济,患者易于接受。   药物与用法制大黄24克,僵蚕12克,蝉衣12克,片姜黄2克,水煎2次浓缩成药液。感冒高热时,将药液凉至40度左右,用纱布浸透药液,反复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处大血管走行部位及背部擦浴治疗,以皮肤擦红为度,并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整擦浴的力度和持续的时...

  • “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安宫牛黄丸与紫雪丹、至宝丹合称“温病三宝”,适用于温邪热毒内闭心包所致的热闭证,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甚或痉厥等,其他如中风、痰厥及感触秽浊之气,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证有热象者,亦可选用,是凉开法中的代表方剂。“三宝”从功用分析,各有所长,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紫雪丹长于镇痉,至宝丹长于芳香开窍。吴瑭说:“大抵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又次之。”时人形象地喻之曰:“乒乒乓乓紫雪丹,不声不响至宝丹,糊里糊涂牛黄丸。”...

  • “温病三宝”及苏合香丸的应用

    “温病三宝”及苏合香丸的应用

    热病神昏是指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出现的以神志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症情,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可以在多种外感热病中出现的一个急危重症。在临床上以热证多见,病邪以热邪、痰热、湿热为基础。 外感热病中神昏病机常见的两种类型:一是热闭心包,治疗重点在于清热、开窍,常用的有清营汤或者清宫汤加安宫牛黄丸或者至宝丹;二是痰蒙心窍,病机为湿热酿痰化热,蒙蔽清窍,治疗重点是豁痰开窍,通常用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 我总结了使用“温病三宝”的简易口诀:稀里糊涂牛黄丸、乒乒乓乓紫雪丹、不声不响至...

  • 麻黄汤在温病治疗中的一席之地

    麻黄汤在温病治疗中的一席之地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临床多用于风寒表实证。在温病的治疗中,麻黄汤属于禁用之方,这似乎早已成了定论。然而细阅《伤寒论》,以及参证临床实战中的认识,我觉得此论是否定得适当,还是值得商讨的。《伤寒论》第五十八条明文写道:“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里说到的浮数之脉,无疑指的是风温在表之脉。这虽然不是麻黄汤的主症,而且带有一定的伸缩性,但是即使如此,却足以证明麻黄汤的应用范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延伸。这里说到的条件表现为以下2点: 1.必须是邪未...

  • 三仁汤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三仁汤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临床上,面对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或伴关节疼痛的患者,如诊见脉浮(浮紧),考虑伤寒太阳病,治疗可用麻黄汤方。如脉不浮,即使太阳病症全具,也要考虑此病不一定是太阳病。如脉不浮而见沉细,有可能是“湿痹”;如脉不浮而见弦细而濡,则有可能是湿温。后者治疗则不可以使用麻黄汤,可以考虑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三仁汤等方。 三仁汤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

  • 三仁汤 出自吴瑭之《温病条辨》

    三仁汤 出自吴瑭之《温病条辨》

    三仁汤,出自吴瑭之《温病条辨》,因方中有杏仁、蔻仁、薏仁三味,故予“三仁汤”命名,立方距今220年。余年十八岁方习医,曾有游戏之笔《学医七年》记叙肄业读书之日子点滴,据书中记三仁汤为余所习之榜首方。 吴瑭于三仁汤方注云:“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痛苦也,认为伤寒而汗之。汗悲伤阳,湿随辛温宣布之药蒸发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欲言。见其中满不饥,认为阻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认为阴虚而用柔...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