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温病 第7页

温病 第7页

  • 梳理此六方以探讨张锡纯治疗温病的思路及组方用药

    梳理此六方以探讨张锡纯治疗温病的思路及组方用药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善治温病,有清解汤、凉解汤、寒解汤、和解汤、宣解汤、滋阴宣解汤六方,乃治疗温病所常用。笔者梳理此六方以探讨张锡纯治疗温病的思路及组方用药。 清解汤 清解汤由薄荷叶四钱、蝉蜕三钱、生石膏六钱、甘草一钱五分组成。 此方治疗温病初得,其脉浮滑,浮则为风,滑则为热,因其风邪外郁,郁热不散,故壮热、头疼、周身骨节酸疼、背微恶寒无汗。此方以薄荷叶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为君药,生石膏清热泻火为臣药,佐以蝉蜕散热达表,甘草清热解毒,又能和中为使药。清解汤所主之背微恶寒,乃热郁于...

  • 升降散对温病的治疗 升降散组成主治

    升降散对温病的治疗 升降散组成主治

    升降散对温病的治疗,历代创立了许多有效方药,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宝库。在诸多方药中,本书首推杨栗山之升降散。杨氏以升降散为治温总方,其余14方,皆升降散之加减。对杨氏治温15方,蒲辅周先生甚为赏识,于《蒲辅周医疗经验》中悉予转录。赵绍琴老师对升降散倍加赞誉,加减灵活,应用极广。余受老师影响,应用升降散也颇多,疗效确切。余用升降散,主要掌握郁热这一关键,而不囿于温病一端。 组成主治 龚廷贤《万病回春·瘟疫门》有:“内府仙方”一首:“僵蚕二两,姜黄、蝉...

  • “中医昆仑”孔伯华 温病三法论治

    “中医昆仑”孔伯华 温病三法论治

      孔伯华(1884年-1955年),原名繁棣,号伯华,别号不龟手庐主人,祖籍山东曲阜。他精通文史,尤善岐黄,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温病大家,是当年的“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他不但继承了温病学派的经验,还对温病的产生、传变、治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为我国中医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将之推广到治疗内科杂病等领域,皆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湿热合邪 详辨兼夹   虽然温病大都是由外感温热淫邪引起,但是孔伯华提出:“夫外感温热病者,必先赖于体内之郁热伏气...

  • 针灸三焦辨证的运用 针灸辨治外感温病

    针灸三焦辨证的运用 针灸辨治外感温病

    三焦辨证的运用 三焦辨证学说源于《难经》,后世多指其狭义内容,即清代吴鞠通所倡之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而广义上的三焦辨证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外感温病的辨治;二是内伤杂病的治疗;三是形体疾病的辨治。 针灸辨治外感温病 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的外感温热病的三焦辨证,是根据《内经》中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大体将躯干、脏腑系统划分为上、中、下3个部分,并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总结而来。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反映了温病发展过程...

  • 痉症温病后期 余热未尽 竹叶石膏汤合益胃汤加味

    痉症温病后期 余热未尽 竹叶石膏汤合益胃汤加味

      周某,男性,14岁,2010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于1个月前感冒发烧,引发病毒性脑炎,在某市级医院住院治疗20天。出院时各项体征基本正常,无头晕、咳嗽、咯痰等症;但四肢及头部无规律性震颤抽搐仍未改善,偶尔有自觉性发烧,测体温正常。为了进一步治疗,寻求中医诊治。   刻诊:患者头及四肢无规律性震颤抽搐,双眼睑跳动;小便黄,大便调,无头晕、纳差、嗜睡、失眠、无步履不稳等症状,无颈项强直症状。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头颅CT未见异常信息,脑电图提示脑电位信号正常...

  • 品读岳冬辉《温病论治探微》

    品读岳冬辉《温病论治探微》

    《温病论治探微》一书,是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长春中医药大学岳冬辉博士编著的一部力作,新近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知名的温病学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健教授为之作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书在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重典雅的封面设计。玫瑰紫色的基调下,上页淡墨山水与下页的浓墨色块虚实对应,纵向的双鱼尾内大字书名与多列小字的简介内容贯通上下,组成了一个阴阳互通、博古融今的现代中医图式,既体现了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又体现了现代中医稳重厚实而不失灵活变通的品质与审美,突出了本书以历史脉络为线索研...

  • 彭子益别论“伏气温病”说

    彭子益别论“伏气温病”说

      彭子益别论“伏气温病”说   中医辨治温病,历来有新感与伏邪两大原则。“伏气温病”之说始于王叔和,王叔和以《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依据,于《伤寒论》之首加序例曰:“冬日伤寒,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自此伏气温病一唱百和。   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温病治法”中所云:“是以寒气之中人也,其重者...

  • 明清温病学在中医发展史独立体系

    明清温病学在中医发展史独立体系

      在中医发展史上,温病学在明清时代得到发展,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其间温病学家辈出,诸如吴又可、叶天士、薛雪、吴瑭等,他们的学术思想对于整个祖国医学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观清代宫廷医案,自顺治朝至宣统朝绵亘200多年,或许是温病学派已完全形成,故清太医院的著名医家和清代宫廷医学对温病作出的贡献少为人知。   但通过对清宫医案的整理,笔者发现宫中不乏运用当时温病名家代表方剂的记载,此外还包含大量自制时令新方,包括对当时盛行温病时方的加减变化;这些均显示了清代宫廷的医疗水平,他们师古不泥古,承...

  • 整合伤寒温病 规范辨证理论

    整合伤寒温病 规范辨证理论

      辨病因病机   包括致病因素与病理机制。   1.致病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情志不遂,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痰饮、瘀血、结石,跌、打、扭、挫等。   2.病理机制包括卫外功能失职,正邪相争,开合失司,官窍与肢体关节不利,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正气损伤,脏腑的阴阳气血精津亏虚,功能低下,或不能振奋精神,温养经脉,固密肌腠,鼓动血行,或不能化生气血,敷布精微,荣养肌肤,滋养窍道,充盈血脉等。   辨其他   1.病期与病变发展阶段包括初期-病变开始阶段;前期-病变发展阶段;中期...

  • 温病护阴理论的运用

    温病护阴理论的运用

      温为阳邪,最易伤阴,在整个发病过程中,邪正的斗争,形成了温热亢盛——阴液损伤——邪热更炽——津液更耗的恶性因果关系。可见津液的盛衰,决定了邪正斗争的胜负,直接关系到疾病的预后,故有“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在治疗中,应以清热护阴为第一要法。   滋阴法虽然是护阴的重要治法之一,但绝不可理解护阴就是滋阴。温病滋阴与杂证不同,其目的并非在滋补阴血,而是在于生津增液,使津液得复以制胜邪热。叶天士说得好&l...

  • 温病初期如何演变成风热表证

    温病初期如何演变成风热表证

    《伤寒论》第1条和第6条互相矛盾、《温热论》中“在卫汗之可也”、《温病条辨》中银翘散方证的不统一,给温病初期演变成“风热表证”留下了伏笔。 表证的特征是恶寒,恶寒的形成机理是寒邪束缚了卫气,使卫气不能温分肉。温病初期是肺热证,温病的病因是热邪,热邪没有收引、凝滞之性,不可能束缚卫气,不可能导致恶寒,故不是表证。温病初期是怎么演变成“风热表证”的呢?实则源于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三位大师的错误。 《伤寒论》第1、6条互相矛盾...

  • 经典与岭南温病一起书写传奇

    经典与岭南温病一起书写传奇

    将纯中药治疗糖尿病变为现实,运用岭南温病学理论,辨治“非典”创造了医务人员零感染、“非典”病患零死亡、零并发症的奇迹,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解除了很多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痛苦…… 这些奇迹,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国家重点学科书写,他们30多年来传承创新,以四大经典之伤寒、金匮、温病为研究对象,开创了中医发展的新契机。他们承古创新,继往开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1 西医无策“金匮”来消痛...

  • 伤寒温病一脉同流

    伤寒温病一脉同流

      伤寒学说与温热学说是中医热病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大学说,各有缘起,各有特色。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寒温统一”合而论之的学术主张呢?这就要从头说起了。   《伤寒杂病论》是寒温合论   热病寒温合论,从源头而说,实出《内》《难》。如《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rdquo...

  • 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温病学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并列为四大经典。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丰富充实于《伤寒论》,又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与发展,最终成熟于明清时期,成为经典。其源自于经典,本身亦是经典学科,从其临床发展过程中,足以看出其价值所在。   温病,指感受温邪,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主要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根据温病的定义,凡是临床上以热为特征的疾患,都可以归属于温病范畴,不仅仅限于外感热病和温疫,临床内科中常见疾患,如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老年科的多种疾患,都可以归属于温病的范畴...

  • 伤寒与温病 是证的差异

    伤寒与温病 是证的差异

      ●伤寒与温病,不是病种的区别,而是证的差异,只有这样才可以逐步走向融合。   ●SARS流行时,患者始终难见温病营血证候,即使到“大白肺”时期,患者早已不发烧,且现明显的气虚、阳虚时,很多人仍不敢用温阳益气之法,因怕触犯温病后期“灰中有火”的禁律,坐失良机,这很值得反思。   几百年以来,伤寒与温病互相争鸣,逐渐形成了两大学派、两大学科。大有一寒一温,激烈竞争、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水火不相容之势。当然,这也引起学术界的反思,寒温统一的呼声,此起彼伏,也...

  • 《温病条辨》非剽窃叶氏余绪

    《温病条辨》非剽窃叶氏余绪

      清代医家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生于乾隆嘉庆年间,曾在江苏、浙江及北京等地行医,一生经历了多次温病流行。他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根据《内经》、《伤寒论》的论述,在吴又可《温疫论》、叶天氏《温热论》及《临证指南医案》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总结,仿刘河间三焦分治,创温病的三焦辨证,著成《温病条辨》一书。由于吴氏《温病条辨》中有些方证多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整理加工而来,约占50%之多,尤其是“暑温”、“伏暑”、“湿温”诸篇有关证治,完全脱胎于叶氏...

  • 论伏气温病与外引伏邪

    论伏气温病与外引伏邪

    表、表邪、表症、表证 表,指人体之表,即皮毛也。表邪,指从皮毛而入之邪气。表症,指或恶寒或恶风或伴发热等为主的症状。表证,指因表邪由皮毛而入,以恶寒或恶风,或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伏气温病与外引伏邪 总括 伏邪之病由外感,劲哮肾炎风心见; 越是顽疾邪越深,有表无表透邪关。 伏气温病类外感,慢感急作胰泌胆; 但见表症无表邪,直捣巢穴莫彷观。 邪伏经络开腠理,邪伏脏腑升降散。...

  • 温病学建立了辨证论治体系

    温病学建立了辨证论治体系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五志过激,阳冒无制,必上扰清窍,出现头晕、耳鸣、呕涎等,此即“升之不息为风阳”,治以潜降法;若气机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抑制不舒,此即“抑而不透为郁气”,治以疏肝理气法。 •痉厥由暑热而致者,是热邪入营,遂逼心包,神昏欲躁,内闭外脱,当取寒凉以清热,芳香以透窍。单清里热则神识不醒,单用开窍则营热不解。故清热与芳香开窍并施。 •痿病多责于阳明脉空虚,或肺热叶焦,或湿热下注等。叶氏医案中有任督失养而致者...

  • 论透邪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

    论透邪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

    •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发热主要是气机郁遏、阳气内郁所致,务必注意发散。邪气外束,肌表闭塞,阳郁发热,治当发表散火。 •国医大师张学文认为,外感高热是邪热内郁,或郁于卫阳,或郁于气分,不可过于寒凉和妄用冷敷,寒凉过甚和冷敷易使汗孔闭塞而闭门留寇,邪气内入,导致发热更甚,变生它病。临证常以薄荷、荆芥各30克,煎水乘热擦洗皮肤,以宣发透邪,冀汗出热解。 清代医家叶天士总结前人治疗温病的经验,立足祛邪,提出透邪法,后经吴鞠通等发挥,成为治疗温病的重要法则。 透邪法贵在汗和泄...

  • 经典的温病学理论回归临床

    经典的温病学理论回归临床

    作为经典的温病学于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之初即确定为骨干课程。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科于1978年获首批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同行中最早被定为硕士、博士授予点之一。 1988年8月,温病学科正式在附属医院建立43张病床的病区,实现了中医经典向临床的回归;同年设立温病学实验室,奠定了数十年秉承的“经典回归临床、医教研协调发展”学科建设理念的基础。1995年温病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8年温病学课程被评...

  • 温病的病因是温邪 采取寒温同施法

    温病的病因是温邪 采取寒温同施法

    温病的病因是温邪,“热者寒之”虽是治疗温病的基本原则,但一见热病,纯用凉药,易导致人体气机冰遏,气血郁闭不畅,致使病程延长,或促使人体局部硬结形成。因此,笔者临床上治疗温病,除运用清热为主药物外,适当辅助温性药物,通过寒温同施,达到调畅气机、开通内外、消散邪热等目的。温病病证中采取寒温同施法,体现了中医平衡阴阳、标本兼顾、祛邪扶正等治则,确有并行不悖、相反相成之效。本文就寒温同施法在温病某些病证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对临床其他病证及内伤疾病的治疗有所裨益。 1 温邪上受犯肺,寒...

  • 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概念

    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概念

    编者按 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或湿热邪气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是中医急症的主要种类之一,其中大多数病种为临床常见病。掌握温病的辨治规律,对广大中医工作者非常必要。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王庆侠教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工作,学验俱丰,曾多次在国内外进行学术讲座并发表专著及学术论文。本讲座把温病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阐明温病学的基础理论,进而介绍各种类型温病的辨治,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尤其适合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需要。   温病,是中医临床常见病,也是中医急症的主要种类之一。因...

  • 银翘散治太阴温病

    银翘散治太阴温病

      银翘散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上焦篇》:“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瘟,初期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瘟、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要读懂这段文字,需明白“太阴”、“温病”等概念。《温病条辨》中有如下记述:“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肺。”“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 张学文释温病毒瘀

    张学文释温病毒瘀

      温(瘟)病是中医临床常见的急症,对于温病的认识,自古就认为与毒邪相关,治疗多用清热解毒之品。二版教材《温病学讲义》承传统,提出了“风热病毒”、“暑热病毒”“、湿热病毒”、“燥热病毒”,但自三版教材起将“病毒”易为“温热病邪”。国医大师张学文认为这不利于继承与发展中医学术,他在对中医经典和历代医家治疗温病的经验的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温病研究50余年的临床经验,提出...

  • 温病血分证候及治法

    温病血分证候及治法

    对人体损伤的机制及其证治的不同   温病与伤寒同是导致人体营卫气血的损伤,而二者治法又“大异”,可见二者所损伤的虽然都是营卫气血,但其损伤的机制却大有不同,因而其证治也大不相同。兹以伤寒的太阳病为例,将其与温病做一比较,以见二者对人体营卫气血损伤的机制与证治的不同。   辨营 营,即营阴,是指血中津液。寒邪伤营,是导致营阴凝滞;温热邪气伤营,是灼伤营阴。可见二者虽均为伤营,但损伤的机制不同。   伤寒寒伤营(太阳伤寒)证候及治法 其病机为寒邪束表,卫阳被郁,营阴...

  • 疫痘伏温,先知之妙《温病条辨》探析吴鞠通的五运六气思想

    疫痘伏温,先知之妙《温病条辨》探析吴鞠通的五运六气思想

    吴瑭( 1757-1841) , 字配珩, 号鞠通, 江苏省淮安市 人, 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他撰写的《温病条 辨》 是温病学的一座里程碑, 堪称不朽的中医著作。吴 氏创立了温病“三焦学说” , 并结合“卫、 气、 营、 血” 理 论, 创造性地提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和方法, 对于温 热性疾病的治疗, 作出了重要贡献。吴氏精通五运六 气之理, 他在 《医医病书·气运论》 中提出 : “精通气运 之理, 有先知之妙, 时时体验其气之已至、...

  • 敢立军令状的医生 温病思想的萌芽

    敢立军令状的医生 温病思想的萌芽

    令人失望的北京城 满天乌云,压得很低。 紫禁城在昏暗的天空下显得阴森而又苍老。 在这种空旷、冷清的大背景下,一位中年人,背着行囊,黯然离开了京城,愈行愈远。 这个中年人,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喻嘉言。 这一年是公元1633年。 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危机四伏,后金军队已经占领了辽东,正在蓄势待发,而内地刘宗敏、李自成已经揭竿而起,十一年后,就是这些人,将亲手结束这个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的明王朝。 在此之前,喻嘉言已经在京城住了三...

  • 合温病之方论浅述

    合温病之方论浅述

    医者当明势论 《孙子兵法》云: “善战者, 求之于势” 。 势者, 为 敌我相争胜负转归之处, 明此势则可握战事之圭臬。 用药如用兵, 故于中医药辨证论治过程中, 疾病之 势亦当明了。 疾病之势, 可谓病情之轻重缓急、 病证 之动态变化趋势 [1] 、 正邪之虚实交争状态; 而治疗之 法, 当缓消则缓, 当疾攻则疾, 当顺势逐之则顺, 当 逆而击之则逆, 或先后分攻, 擒贼擒王而治, 或斡旋 以候势, 或权变以造势, 或不战而屈人之兵, 或预势 而先安未受邪之地; 故病势层层分明而治法明确...

  • 夏日高温病种种

    夏日高温病种种

    临床大夫将由于高温引起的不适及病症,称为“高温病”。夏日高温病,常见有以下几种: 中暑:中暑是高温疾病中最为多见的一种,在中午尽量不要在烈日下工作,如果是特殊行业必须在高温下工作,一定要保持通风。中午出门时,可以打把伞,避免太阳直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天热汗多,外出一定要多饮水。一旦出现头晕、胸闷、心慌甚至晕厥等中暑症状时;一定要迅速让病人离开高温环境,进行物理降温,补充含有盐分的水,如果病情严重要赶紧送医院。 空调病:除了中暑之外,因为使用空调不当导致空调病者也不少。夏日使用空调,温度不...

  • 伤寒与温病之争主因误读传统

    伤寒与温病之争主因误读传统

    寒温之争主因误读传统 伤寒与温病之争简称寒温之争, 五六百年来波浪涌动, 却莫衷一是。欲求其详, 不断学习却难以理出头绪。近几年来通过学习胡希恕先生对仲景书的研究, 尤其读其提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1], 得到启迪, 始悟其根源, 再进一步学习有关资料, 似有所清晰, 今把学习心得与大家共享。 伤寒温病之争的源流 近代仍有不少人关注伤寒温病之争, 较为集中的观点是:伤寒为外感热病的总称, 理论渊源来自《素问·热论篇》:“今夫热病者, 皆伤...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