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 第7页
-
梳理此六方以探讨张锡纯治疗温病的思路及组方用药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善治温病,有清解汤、凉解汤、寒解汤、和解汤、宣解汤、滋阴宣解汤六方,乃治疗温病所常用。笔者梳理此六方以探讨张锡纯治疗温病的思路及组方用药。 清解汤 清解汤由薄荷叶四钱、蝉蜕三钱、生石膏六钱、甘草一钱五分组成。 此方治疗温病初得,其脉浮滑,浮则为风,滑则为热,因其风邪外郁,郁热不散,故壮热、头疼、周身骨节酸疼、背微恶寒无汗。此方以薄荷叶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为君药,生石膏清热泻火为臣药,佐以蝉蜕散热达表,甘草清热解毒,又能和中为使药。清解汤所主之背微恶寒,乃热郁于...
-
针灸三焦辨证的运用 针灸辨治外感温病
三焦辨证的运用 三焦辨证学说源于《难经》,后世多指其狭义内容,即清代吴鞠通所倡之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而广义上的三焦辨证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外感温病的辨治;二是内伤杂病的治疗;三是形体疾病的辨治。 针灸辨治外感温病 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的外感温热病的三焦辨证,是根据《内经》中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大体将躯干、脏腑系统划分为上、中、下3个部分,并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总结而来。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反映了温病发展过程...
-
痉症温病后期 余热未尽 竹叶石膏汤合益胃汤加味
周某,男性,14岁,2010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于1个月前感冒发烧,引发病毒性脑炎,在某市级医院住院治疗20天。出院时各项体征基本正常,无头晕、咳嗽、咯痰等症;但四肢及头部无规律性震颤抽搐仍未改善,偶尔有自觉性发烧,测体温正常。为了进一步治疗,寻求中医诊治。 刻诊:患者头及四肢无规律性震颤抽搐,双眼睑跳动;小便黄,大便调,无头晕、纳差、嗜睡、失眠、无步履不稳等症状,无颈项强直症状。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头颅CT未见异常信息,脑电图提示脑电位信号正常...
-
品读岳冬辉《温病论治探微》
《温病论治探微》一书,是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长春中医药大学岳冬辉博士编著的一部力作,新近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知名的温病学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健教授为之作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书在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重典雅的封面设计。玫瑰紫色的基调下,上页淡墨山水与下页的浓墨色块虚实对应,纵向的双鱼尾内大字书名与多列小字的简介内容贯通上下,组成了一个阴阳互通、博古融今的现代中医图式,既体现了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又体现了现代中医稳重厚实而不失灵活变通的品质与审美,突出了本书以历史脉络为线索研...
-
明清温病学在中医发展史独立体系
在中医发展史上,温病学在明清时代得到发展,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其间温病学家辈出,诸如吴又可、叶天士、薛雪、吴瑭等,他们的学术思想对于整个祖国医学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观清代宫廷医案,自顺治朝至宣统朝绵亘200多年,或许是温病学派已完全形成,故清太医院的著名医家和清代宫廷医学对温病作出的贡献少为人知。 但通过对清宫医案的整理,笔者发现宫中不乏运用当时温病名家代表方剂的记载,此外还包含大量自制时令新方,包括对当时盛行温病时方的加减变化;这些均显示了清代宫廷的医疗水平,他们师古不泥古,承...
-
经典的温病学理论回归临床
作为经典的温病学于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之初即确定为骨干课程。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科于1978年获首批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同行中最早被定为硕士、博士授予点之一。 1988年8月,温病学科正式在附属医院建立43张病床的病区,实现了中医经典向临床的回归;同年设立温病学实验室,奠定了数十年秉承的“经典回归临床、医教研协调发展”学科建设理念的基础。1995年温病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8年温病学课程被评...
-
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概念
编者按 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或湿热邪气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是中医急症的主要种类之一,其中大多数病种为临床常见病。掌握温病的辨治规律,对广大中医工作者非常必要。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王庆侠教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工作,学验俱丰,曾多次在国内外进行学术讲座并发表专著及学术论文。本讲座把温病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阐明温病学的基础理论,进而介绍各种类型温病的辨治,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尤其适合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需要。 温病,是中医临床常见病,也是中医急症的主要种类之一。因...
-
疫痘伏温,先知之妙《温病条辨》探析吴鞠通的五运六气思想
吴瑭( 1757-1841) , 字配珩, 号鞠通, 江苏省淮安市 人, 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他撰写的《温病条 辨》 是温病学的一座里程碑, 堪称不朽的中医著作。吴 氏创立了温病“三焦学说” , 并结合“卫、 气、 营、 血” 理 论, 创造性地提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和方法, 对于温 热性疾病的治疗, 作出了重要贡献。吴氏精通五运六 气之理, 他在 《医医病书·气运论》 中提出 : “精通气运 之理, 有先知之妙, 时时体验其气之已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