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 第76页
-
软坚散结是肿瘤治疗原则 补益脾肾抗肿瘤复发转移
邓中甲是成都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方剂学学科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邓中甲认为肿瘤发病机理为“本虚标实”,脏腑亏虚、功能失调是本,痰瘀毒胶结互阻是标。治疗上以扶正祛邪、治病留人、与癌共存为指导思想。强调辨证论治,善用经方、时方加减治疗,重视调畅气机,顾护脾胃后天之本,在预防肿瘤复发转移及改善放化疗不良反应等方面独具心得。 平调中州 软坚散结是肿瘤治疗原则 邓中甲强调肿瘤发生的关键病机一为机体不和,二为痰浊、瘀血阻滞。机体平衡失...
-
朴炳奎调补脾肾法治疗胃癌学术经验
朴炳奎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享 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朴教 授擅长胃癌、肺癌、大肠癌、肝癌等疾病的中西 医结合诊疗,临床经验丰富,笔者将朴教授临床 辨证治疗胃癌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朴教授指出,古代虽无胃癌之名称,但类似 胃癌症状的描述很多。如汉代张仲景在 《金匮要 略》中描述 :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 名曰胃反” 。元代朱丹溪对噎嗝的描述 : “其槁在 上,近咽之下,水饮可引,良久复出,名之曰 膈。 ”明代张景岳提出 “食入反...
-
原发性食管癌 辨证论治 健脾化痰行气散结
吴良村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善于辨证论治,擅长用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内科疑难杂症,并对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肿瘤有特别专长。 吴良村对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思想治疗各种肿瘤具有独特的见解,尤其在治疗中晚期食管肿瘤方面,屡屡获得良好效果。笔者从师侍诊,颇有所得。现将其精髓部分陈述如下,希望对原发性食管癌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辨证论治 吴良村认为食管癌虽然病因病机复杂,但一个基本病机贯穿始终,这就是癌毒胶结,痰气血疲,燥湿相混,上下不通,本虚标...
-
治肺癌 酌加健脾止泻之味中医调方
付某某,女,67岁,2006年5月15日初诊。发现肺癌1个月,未行手术及放化疗。CT示:右肺中心性肺癌,胸水。既往有血压高病史。刻诊:形体消瘦,精神欠佳,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胸闷,气短,咳嗽,痰黏色黄,动则气喘,纳差,大便偏干,舌质暗红,少苔,脉细数滑。 辨治要点 老年女性,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心肝火旺,木火侮金,肺失清肃,痰饮内生,燥热伤阴,煎灼津血,痰瘀乃生,久而燥热与痰瘀互结,而成肺积。治宜清热润肺,滋水涵木,软坚散结,宣肺利水。拟方如下: 处方 葶苈子15克,大枣5枚,泽泻30克,芦...
-
王道坤基于脾胃元气论应用敦煌大补脾汤加减治疗肿瘤恶病质经验
肿瘤恶病质,又称肿瘤恶液质,是恶性肿瘤并发的多因素综合征,以持续性骨骼肌消耗为特征,临床多见食欲减退、乏力、体质量下降、肌肉萎缩等,多发于各类恶性肿瘤晚期[1]。研究显示,肿瘤恶病质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疗效、生存时间、生活质量,50%~80%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该病,且有近三分之一的肿瘤患者因该病死亡[2,3]。肿瘤恶病质无特定的中医病名,属中医“虚劳”范畴。其症状特点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有相应的描述,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言:“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难经》言:“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
-
给予健脾益气中药加味治胃癌升结肠癌
牛××,男,74岁,2006年10月16日初诊。胃癌,升结肠癌,于2006年9月15日行全胃及右半结肠切除术。病理:高中分化腺癌,达全层,淋巴结1/54。白细胞5.56×109/L。 刻诊:患者形体消瘦,体重下降,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能进半流食,大便稀溏,每日3~4次,小便略黄,舌质红,舌体胖大,苔黄厚腻,脉沉细。 辨治要点:该患者系湿热、痰浊、瘀血之邪胶结未解,同时年老体衰,且经手术创伤,中气已虚。拟化湿行气,祛痰逐瘀,同时给予健脾益气,三仁汤合四君子汤加味: 处方:白蔻仁10...
-
肝癌合右乳腺癌药予脾肾复方 肺癌合原发性肝癌药予肝复方
国医大师潘敏求是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在双重癌及多重癌的防治方面也颇具造诣,并有其独特的见解。其着重于准确把握扶正与祛邪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整体观辨证用药,临床收效显著,现将其治疗双重癌验案两则介绍如下。 医案一 肝癌合右乳腺癌 贺某,女,48岁,2015年12月16日初诊:诉“肝癌术后2年,右乳腺癌术后3个月余”。患者于2013年11月上旬因肝区隐痛就诊于某市中心医院,经相关检查后,考虑为肝癌,于11月30日行右肝癌根治...
-
徐经世教授提出调理脾胃“三原则”
徐经世教授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提倡“补脾土宗东垣,理脾阴崇吴澄,养胃阴效天士”,主张在滋补脾阴时应佐以补气行气之品,使其补而不滞,进一步完善了脾胃学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膏粱厚味者居多,每每伤及人体的脾胃运化功能,从而引发湿邪内生或气滞血瘀。因此,临证多见湿浊内停,蕴而化热者或气血瘀阻,伤及胃阴者。徐经世教授重视脾阴不足之证,认为脾阴不足并不单纯是脾脏本身功能失调所致,而又受肝肾阴虚和阳明及肺经燥热所导致。肝肾阴虚,大多见于生活有失调摄,劳心竭虑,致伤于肝,郁而不达,肝气不疏,久而...
-
练习“嘘”字功养肝健脾胃
肝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器官,肝脏在人体的排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练习“嘘”字功疏肝理气。 1.面朝东站立,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头正颈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两手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屈,两手掌轻靠于大腿外侧。全身放松,两眼睁开,平视前方。 2.采用腹式呼吸:呼气时收腹、提肛,人体重心略向后移,脚跟着力,足趾轻微点地;吸气时两唇轻合,舌抵上腭,腹部隆起。呼吸要自然均匀,用鼻吸气,用口呼气。 3.站定放松,呼吸调顺后,两手缓缓上提(掌心向上),经腰上肩,过头顶后,两手重叠,右手掌覆在左手掌上...
-
补养脾胃药膳五款
1.鹌鹑2只,党参15克,山药 30克,葱、生姜、精盐、料酒各适量。将鹌鹑宰杀、去毛、洗净,与党参、山药、料酒一同人锅,加水煮汤,熟后调入葱末、姜丝、精盐即成。每日1 剂。功效:健脾益胃,助消化。主治:脾胃气虚所致的食量减少、消化不良。 2.羊肉150克,山药250克,粳米100克,精盐、生姜丝、味精各适量。将羊肉煮熟切末,山药去皮切碎,与粳米同人锅,加水煮粥,熟后加入调料即成。每日l剂,分3次食。功效:补中益气,止泻止痛。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腹泻。 3.牛肚1个,黄芪50克,姜丝、葱末、料酒、精盐、花椒各适量。将...
-
立秋养脾方法妙招
立秋,一般被认为是秋天的开始。然而,无论是气候特征,还是人们的感受,这时都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秋天。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白天气温仍然很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这就是中医所讲的“长夏”,指的是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又俗称为“秋老虎”。中医认为,长夏属土,人体五脏中的脾也属土,与长夏相对应,湿为长夏主气,湿气容易困脾,因此长夏养生重在养脾、袪湿、清热,养脾的方法很多,心理方面要保持平和心态和愉悦心情,饮食方面要适当多吃些甘味食物如山药、薏米等,除了上述的养脾方法外,平时还...
-
食补药补 首当调养脾胃
冬季万物伏藏,人体需较多热能维持体温以御寒,因而常进补一些高营养、高能量食物,如此不仅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把补养品中的有益成分储存于内,为来年健康打下基础。然而,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所以无论食补也好,药补也罢,首当调养脾胃。 经夏暑、秋燥的消耗,初冬之时,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尤其是年老体弱多病者,进补前应先打“底补”,又称“引补”。作为底补,芡实是最好食选。可用芡实、红枣、薏苡仁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瘦猪肉、牛肉、鸡肉等食用,即能达此目的。还有,山药和藕的效...
-
脾胃不适怎样选中 成 药
季节交替之际,脾胃病更易多发。脾胃患病一般表现为胃痛、总有饱胀感、食欲减退,甚至出现呃逆、烧心等症状,脾胃不适多为食滞胃脘症,发病前患者常有暴饮暴食或饮食不洁史, 脾胃不适表现为饮食停滞、打嗝出酸腐之气等消化不良症状,治宜消食导滞,药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槟榔四消丸等中成药为宜。其中保和丸侧重于消食化热;加味保和丸侧重于脾虚湿阻合并食滞;枳实导滞丸侧重食滞兼有湿热中阻。 脾胃不适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胀痛、大便不调等,多为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所致,可用香砂和胃丸来调治。该药有健脾开胃,行气化滞功效,适用范围...
-
儿童脾胃娇嫩 秋季调理
儿童的脾胃娇嫩,更容易在秋天出现问题,那么该如何调理孩子的脾胃呢?据专家介绍,立秋后,呕吐、腹泻等秋季多发病的发病率也开始增高。儿童脾胃虚弱多因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食品、长期服用抗生素或是某些疾病(如慢性肺炎)后引起。脾胃虚弱的孩子多面色发黄或面部色素沉着不均匀(出现花斑),头发稀疏、消瘦、指甲脆薄有白点,还有经常出现发作性脐周疼痛,时轻时重。 进入秋季后,家长要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少看电视,少玩游戏,早点入睡;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喝冷饮、饮料,多喝粥,以便保证好的胃肠状态;要注意监测孩子的健康状态信...
-
春季补脾喝花生壳首乌茶
很多中老年朋友春季出现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倦怠乏力等症状,这是典型的脾虚表现。中医认为,春季乃肝旺之时,如果肝气过旺,肝木克脾土,容易损伤脾胃,喝花生壳首乌茶可起到顾护脾胃的作用。 唐代百岁医家孙思邈称春季养生“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为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对养脾防病大有裨益。中老年朋友春季养脾可常喝花生壳首乌茶,取花生壳100克、大枣5个,黄精、制首乌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花生壳性味涩、平,有敛肺止咳的作用,亦可调血脂;制首乌能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黄精可补脾气,兼补脾阴,又可润肺生津,益肾补精。...
-
脾与容颜 中医养脾方法
美容、化妆、减肥、健身……女人们天生为了美丽而忙碌。可是,古老的中医却说,人类外表的美丽与身体内部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胃功能好的女性,如果能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谷精微,也就是营养物质,并能转输至全身,脸色看起来就会很滋润。 脾与容颜 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健运,则气血旺盛,面色红润,肌肤弹性良好;反之,脾胃失调,气血津液不足,不能营养颜面,就会使人精神萎靡,面色淡白萎黄,没有光泽。 养脾方法1:中药驻颜方:当归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祛淤生...
-
脾阴学说 脾阴虚的发病与治疗规律
历代医家在论及脾胃病的虚证时, 多侧重脾胃 气虚、 脾胃虚寒、 胃阴不足等, 而忽视了脾阴虚之证。 其实, 脾阴虚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方面古今医家均有 论述, 只不过是隐而未彰, 不够系统和完整, 因此, 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和深入探讨, 致使其在临 床研究中受到一定影响。 鉴于此, 作者阅览先贤古 籍, 结合个人体会, 试从脾阴学说的形成、 脾阴虚证 候的特征及其治疗规律略陈己见, 以飨同道。 脾阴学说形成的认识 脾阴是水谷所化生的营血、 津液、 脂膏之类, 具有灌 溉脏腑、 营养肌肉、 濡润筋骨、 补益脑髓的...
-
芋头饺子健脾养胃
芋头既可作蔬菜,也可当主食,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婴儿和老年人的营养珍品。用芋头做皮包饺子,将芋头蒸熟后,趁热剥去外皮,将芋头碾碎,然后加上红薯粉和面,揉成面团备用,芋头和红薯粉的比例大致为2:1。饺子馅一般是将瘦猪肉、香菇、虾皮、葱、香菜等剁碎,加入香油、蛋液、料酒、盐、味精等调味品,上笼蒸熟即可。香香的肉馅再加上糯糯的芋头,味道非常鲜美,吃完后还没有油腻感。 芋头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无机盐、纤维素、蛋白质、淀粉、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丰富,是良好的保健食品。芋头中还有一种天然的多糖类高分子植物胶体,有很好的止泻作...
-
补脾益胃养肠:食欲不振 脾胃虚弱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即将到来,节日期间的美味大餐、大鱼大肉人人都会垂涎,但对于一些胃肠虚弱的人来说,对许多美食只能是“可望不可及”,不得不错过好多美味;还有一些人平时进食过多,食人的量超出了消化能力而造成了食积,消化不了再好的美味也无缘享受。所以,在春节前夕,提前调理好胃肠是十分必要的。 补脾益胃养肠:适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山药麦冬大枣粥 特别适合胃有虚火所致的食欲不振或饥不欲食或稍食即饱胀、伴见口于咽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者。取鲜山药50克,麦冬20克、大枣 10枚、薏苡仁50克。...
-
健脾胃动手做茯苓饼
慈禧太后坚持服用药膳,在已公布的慈禧常用补益药膳中,茯苓的使用频率尤其高。而且慈禧太后为了养生延年,采纳了太医的建议,命御膳房用精白面和茯苓粉制成现在的北京名小吃———“茯苓饼”。 制作法:茯苓细粉 米粉 白糖各等份 上3味加水适量,调成糊,以微火在平锅里摊烙成极薄的煎饼。 茯苓饼不仅好吃,而且还是很不错的健脾零食。其中的主料茯苓性质平和,有健脾、安神的作用。闻名中国宋代文坛的“三苏”之一的苏辙,据说少年多病,脾胃常常不适,中年后通过食用茯苓,让身体有了很大的改善。在《神农本草经》中,茯苓更是被列为上品,并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