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第2953页
-
治疗失眠 中医穴位自我调理
治疗失眠,不应过于依赖医药,自我调理很重要。 怎么样自我调理呢?我认为大家首先需要简单了解一下失眠的病因,就像打靶射击一样,知道目标在哪儿才能提高命中率。 中医认为失眠“病位在心”,是心出了问题。有些人思虑过多,忧伤过多,操劳过多,心和脾就会受到影响,从而气血虚弱,心神失养,导致失眠。心脾两虚的人,往往多梦易醒,且伴有神疲乏力、头晕目眩等症状。 肾虚也是导致失眠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什么呢?五行中心属火,肾属水,水少了便控制不住火,虚火便会上扰心神,从而导致失眠。有些人房劳伤肾,或者其他原因导致...
-
药茶治疗冠心病
三七茶 取三七花、三七各3克,沸水冲泡。温浸片刻,代茶频饮。三七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功效,对冠心病者能起到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地骨丹皮茶 取牡丹皮3克,地骨皮10 克,沸水冲泡,焖约15分钟饮用。牡丹皮镇痛镇静,地骨皮有降血压作用。服用此茶能清脑宁心,主治头晕目眩、胸闷心悸,对防治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疾患亦有效。 麦冬生地茶 取麦冬、生地黄各30克,水煎代茶饮服。此药茶有清热养阴作用,而且能补气和养心,有助于改善心肌营养,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口服麦冬煎剂能缓解心绞...
-
眩晕症的治疗中药方
方药:半夏9克,白术15克,天麻10克,陈皮、甘草各6克,茯苓12 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加减:痰浊上逆、胃失和降,眩晕较甚者加代赭石12克,竹茹9克,茯苓用至20克;脘闷食少者加砂仁9克, 白蔻仁12 克;耳鸣加葱白2根,石菖蒲12克,肝阳上亢者加钩藤、白蒺藜各10克。 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后,水煎分 3次服,每日1剂。6天为1疗程。 主治:痰浊中阻型眩晕,症见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汗出等。 疗效:治疗116例,治愈91例,好转3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7%。...
-
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
处方:小麦、甘草各10克,大枣5枚。 用法:将上药用冷水浸泡后,用小火煎煮,半小时为1煎,滤液加水再煎,共煎煮 2次,合并煎液。每日2次,每次1剂,早晚温服,喝汤食枣。 功效:温凉并备,清补兼施,甘润滋补,平燥缓急,使脑神经的异常兴奋得到抑制,让精神神经系统的过敏状态恢复正常,可降低大脑的兴奋性,使人易于进入睡眠状态。 主治:凡心气不足,阴虚血少,肝气都滞所致的失眠盗汗,精神恍惚,烦躁不安,悲伤欲哭者均可使用。 方解:本晶以甘凉小麦为主料,补心 阴,养心气,安心神;辅以甘平之甘草补脾 胃而养心气,使用甘温的...
-
中医治疗胸痹 人参汤加减
郑某,女,49岁,2010年10月17日初诊。 主诉:胸闷,阵发性心前区隐痛、心悸半月余。患者1周前经西医诊断为心肌供血不足,心绞痛。经服药治疗,诸症不减。 刻诊:心前区隐痛阵作,日发作3~5次,胸闷、心悸、气短。周身乏力,腹部胀满。症状每以下午为甚,食欲不振,精神委顿,头晕,易恐惧。观其面色萎黄,舌暗淡,苔薄白,脉沉细数。 辨证属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治当健脾益气,养血安神,以《金匮》人参汤加减。 组方:红参12克,焦白术15克,炒山药15克,莲肉12克,茯神12克,麦冬10...
-
中医治疗失眠多梦 “梦境”辨证型
许多人都有失眠、多梦的经历,若偶尔发生不足为怪,若彻夜难眠、怪梦纷纭,天天做梦,则是病态。单纯服点镇静药或安眠药,效果不能持久,还易产生依赖,如能先辨证,分清寒热虚实,再用中药调理,效果往往会较好。除临床表现外,“梦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反映证型的标准之一,现简述如下。 ●梦空中飞舞、脚下生风 多为肝血不足,虚热扰神。可用熟地黄、山萸肉、柏子仁、夏枯草各15克,当归、麦冬、栀子各10克,茯苓、白芍各18克,飞朱砂1.5克(冲),水煎服,日服1剂,每日2次。 ●梦下坠掉床、翻车跳崖 多为肝...
-
陈可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三通两补”重要法则
芳香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可分为芳香避秽、芳香解表、芳香化湿、芳香开窍、芳香温通等几个方面,其中芳香温通疗法即以芳香辛散、温经通脉之方药治疗寒邪内闭所致系列证候的最常用治法,也是陈可冀院士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三通两补”重要法则之一。 研究显示,芳香温通方药具有温通经脉、畅达气血、缓解疼痛的功效,应用于胸痹、心痛类疾病的历史悠久。近年来芳香温通治法及其相应中药制剂在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的防治过程中愈来愈受到重视并得到新的拓展,特别是该类制剂为亚硝酸盐类药物不耐受者及难治型心绞痛患者提供...
-
中医药方治疗神经性疾病
神经性头痛 方1:带壳生白果60克捣裂入沙锅,加水500毫升,文火煎至300毫升,每日1剂,早晚2次服用。 方2:菊花、石膏、川芎各15克,共为细末,每次5克温开水冲服,日3次。 方3:生石膏20克、细辛4克、炙全蝎5克、白僵蚕10克、生白附子6克、石决明15克、制南星5克、红花10克、天麻9克、甘草3克、川芎5克、吴茱萸3克,水3碗,入生石膏、石决明先煎半小时,后纳诸药再煎,细辛稍迟一些放入。滤取药液3碗约350~500毫升,兑入鲜生姜汁3~5滴服之。 神经衰弱 平肝熄风汤:生石决明30克,白芍24克,桑葚30克...
-
帕金森综合征中医对症治疗
帕金森综合征是发生于中年以上成人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表现是震颤麻痹,包括运动障碍、震颤和肌肉僵直。震颤是指头及四肢颤动、震摇,麻痹是指肢体某一部分或全部肢体不能自主运动,最早系统描述该病的是英国的内科医生詹母斯·帕金森。该病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60岁发病率约为1%。,70岁发病率达3%。~5%。,我国目前大概有170多万人患有这种疾病,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迄今为止对本病的治疗均为对症治疗,但尚无满意疗...
-
治疗失眠的小方法 两个穴位
神经衰弱、心烦失眠,甚至头痛眩晕时,可抽出少许时间刮刮眉、握握拳。这两个小动作可以按摩到攒竹与劳宫这两个穴位,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烦躁情绪。 攒竹穴位于眉毛内侧眉头处,临床上通过按摩此穴位可以治疗头痛、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目视不明、眼睛疲劳等常见疾病。学生眼保健操中有一节就是指压按摩攒竹穴。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握拳屈指时中指指尖处(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按摩劳宫穴有助于清心火、安心神,临床上用于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等症。 采用揉擦方式按压,每穴按压5分钟,每天2~3次。位于手掌心的劳宫穴,也可借助笔帽等钝性...
-
中药外洗治疗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患者普遍出现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手足肿胀、痉挛,抬腿困难,走路平衡性、稳定性差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康复。临床采用中药外洗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整理筛选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用于偏瘫麻木方:黄芪60克,当归30克,穿山甲15克,地龙30克,柴胡 30克,秦艽20克,桂枝20 克,熟地黄30克,牛膝30 克,红花20克,木瓜20 克,桃仁20克。加水煎取 400毫升药液,兑水于药浴器中约2000~4000毫升,药液温度控制在约40℃,将患者双足置药液下,浸泡40分钟,每日1次,10 日为l疗程。 2...
-
秋天易发脑血栓 中西结合治疗
今年62岁的黄先生,是衡阳市某单位的退休职工,患有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等病症,在其他医院做了支架植入术后,仍时有心前区闷痛、气促、心悸等症状。转到衡阳市中医院心脑病治疗中心后,专家们辩证诊断其为胸痹心痛,气虚血瘀型。查明病因后,医院采用中药治疗以补益心气、活血化瘀,方用生脉散合丹参液加减,配合穴位注射,复律膏敷贴心俞、膻中等穴位,经过半个月治疗后,心痛心悸症状消失,气促缓解。 据了解中医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衡阳市中医医院的一大特色。历经数代老中医的发扬光大,后辈的继承创新,该院心脑病治疗中心从以前的中...
-
心悸心烦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
唐某,女,27岁,2012年10月5日初诊。 主诉:心悸不适2月余。患者2月前自觉心悸、心慌,时作时止,休息时不减,伴恶听声音,易惊。患者既往有病毒性心肌炎史。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曾服用疏肝理气,重镇安神的中药,效果不明显。 刻诊:心悸、心烦,胸闷气短,口苦,夜寐不安,偶有腹痛腹泻,小便尚可。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左关尤甚。时值中秋,笔者发现患者已穿羽绒服、毛衣等,故问之畏寒否?答曰:十分怕冷。 脉证相参,六经辨证当属少阳、太阴同病,拟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
-
治疗血友病的经验介绍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出血。因此,血友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减少出血,并防治关节变形。医生也应加强认识,积累血友病治疗经验,并在治疗和防护过程中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兹将笔者治疗该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花生米衣生食或炒熟服用有止血作用,虽止血作用较缓且不持久,但长期服用疗效即佳。胡萝卜,《本草纲目》记载其能下气补中,利胸膈肠胃,安五脏,令人健食,与花生米同用,有助于血友病的巩固治疗。 除反复出血外,关节变形也是血友病患者的痛苦之一。对于关节部位出血,止血是第一步,而...
-
泻南补北法治疗眩晕症
病案举例 马某,女,54岁。 初诊:8月10日。 主诉及病史:眩晕伴有头痛、咽痛、口干、耳鸣、尿赤已3年。症状逐渐加剧,经某医院检查,血压 206/112毫米汞柱,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 诊查:患者来诊之时,面红而光,腰酸而痛。舌绛苔少,脉象细数。 辨证、治法:此乃阴虚火旺之证,当以泻南补北法治之。 处方: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五味子3 克,当归身6克,地黄15 克,杭白芍12克,京丹参 15克,夏枯草15克,条黄芩6克,珍珠母30克,牡蛎30克。 另用明天麻12克,向日葵(果盘)12克,和鸡蛋 1个...
-
益气养阴 活血安神 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董燕平,男,1940年生,辽宁省锦州市人。原河北省中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第三、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学研俱丰,贯通中西医,临床上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方法,认为凡“病与证”诊断明确后,方可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擅长诊治心脏血管疾病和风湿免疫性疾病。 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出版著作如《中医学》、《中西医内科学》、《红斑狼疮中医治疗》等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