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脾胃病 第3页

脾胃病 第3页

  • 脾胃病 调节脾胃气机 补益脾胃以治疗他脏之病

    脾胃病 调节脾胃气机 补益脾胃以治疗他脏之病

    浅谈名医张锡纯论治脾胃病思想及用药特色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近代著名中医大家,对古籍经典莫不探索其精奥,又敢于大胆创新而不拘泥,为近代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广为流传,书中所载方剂大多被现代中医学院方剂教材保留,被誉为“第一可法之书”。张氏尤善论治脾胃病,且见解新颖,但其思想并未单独论述,而是散落在其著作的各个章节中。本文就其论治脾胃病的思想及用药特色总结如下。   1 注重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 脾胃居中焦,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

  • 唐旭东用滋水清肝饮治脾胃病

    唐旭东用滋水清肝饮治脾胃病

    •唐旭东提出“调中复衡”理论,倡导升降相因,降在先,通降即为补;纳化相协,调为要,上中下兼顾;脾胃辨治,论分合,燮理有侧重;五脏调理,土为枢,平衡乃关键。   •滋水清肝饮所治之脾胃病多属他脏及胃(脾)之类,正体现出“调中复衡”理论之整体观思维优势。患者有肝肾阴虚之态,多因胃、肠、食管不适症状伴随抑郁、焦虑、失眠、盗汗等症而就诊。病在肝肾,须解肝肾之困而脾胃之症得舒矣。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不仅涉及脾、胃本脏腑之病变,更涵盖大肠、小肠、肝、胆等多脏器疾病,一直备受历代医家重视。中医脾胃学...

  • 徐景藩论脾胃病病因

    徐景藩论脾胃病病因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徐景藩精研脾胃病证治,现将其总结脾胃病的主要病因整理如下。   先天不足,后天损伤徐景藩常谓临床上往往从病史、体质形态,结合症状、脉象等而推断其先天情况。人的体质有强有弱,每常与先后天有关,而先后天又互有关联。对先天不足,主要责之于肾,然亦常兼脾胃之不足。从脾胃的解剖结构而言,有位置、厚薄或大小的差异,这些差异与胃的功能亦密切相关。人不离饮食,味有甘辛,气有温凉,质与量亦难免有不当,稍有不慎,饮食不节或不洁,皆易损伤胃。过饥过饱,尤易损伤脾胃。...

  • 危北海脾胃病治法四特色

    危北海脾胃病治法四特色

    全国名中医危北海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临床研究工作60余年。率先建立了国内最大的脾胃理论知识库和脾胃病方药知识库。提出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疾病理论,脾虚综合征、胃肠复元理论、脾主生肌理论等。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危北海长期从事脾胃学说研究,曾较为系统地梳理脾胃学源流,建成中医脾胃理论知识库和脾胃方药资料库,深入探索脾虚证本质。危北海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危北海治疗脾胃病的治法特色介绍如下。   益脾胃重气阴同补,兼以益肾   脾胃虚弱是...

  • 白长川从“滞”论治儿童脾胃病经验

    白长川从“滞”论治儿童脾胃病经验

    白长川是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潜心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形成以“滞伤脾胃”和“三纲二化四期辨治热病”为代表的学术观点,对脾胃病、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的辨治见解独到,经验丰富。脾胃病是儿童临床常见的病种,因五脏生理病理特点不同于成人,其症状表现上以“滞”伤脾胃多见。白长川教授立足当代脾胃病特点,创新提出“滞伤脾胃”学术观点,制定运脾和胃基本治则,采用运脾七法进行辨证治疗。   “滞”是儿童脾胃病的主要病机   脾胃病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种。滞与脾胃的关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

  • 和法治疗脾胃病思路探析

    和法治疗脾胃病思路探析

    “和”是人体达到阴平阳秘、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和法则是通过调和、和解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王健教授是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4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名老中医白兆芝主任医师传承工作室负责人。王健教授擅于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思路介绍如下。   1 和法的历史沿革 和法是中医主要治法之一,其形成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历史积淀。《黄帝内经》中有“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

  • 栀子消虑汤用于治疗焦虑性脾胃病

    栀子消虑汤用于治疗焦虑性脾胃病

    王庆其,男,1944年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市名中医,第五、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症;从事《内经》教学工作40余年,对《黄帝内经》理论的临床运用与文化价值研究有较深造诣。   组成:山栀12g,淡豆豉12g,黄连6g,莲子心12g,灯心草6g,连翘12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柏子仁12g,天麻12g,枳壳12g,郁金12g。   功效:清火消虑,疏...

  • 廖志峰治疗脾胃病经验

    廖志峰治疗脾胃病经验

    全国名中医廖志峰是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曾得到董建华、焦树德、祝谌予等全国著名老中医的传授与教导,并跟随甘肃省名医窦伯清、席良辰学习,无论是对窦伯清的益气消瘀理论还是席良辰的平补脾胃理论,都触类旁通,择善而从,逐步形成自己思辨虚实、以衡为治的辨证用方体系。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廖志峰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临证经验   治中焦如衡   廖志峰在临床诊疗中也非常重视脾胃功能的平衡,廖志峰认为:“治中焦如衡”这一治则具体体现于升脾气与降胃气、养胃阴与运脾气、疏肝气与调脾胃等...

  • 脾虚理论源于脾胃病学说

    脾虚理论源于脾胃病学说

    “调中复衡”理论强调中州脾胃功能的核心作用以及中焦气机升降功能正常和五脏功能协调的重要性,倡导脾胃升降相因,降在先;纳化相协,调为要;脾胃辨治,论分合;五脏调理,土为枢,是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通降论”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脾胃病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金代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脾胃学说是指导脾胃病诊治的基石,其奠基于秦汉时代《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的基础理论,在汉末至两宋诸医家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至金元时期形成了李东垣关...

  • 脾胃病诊治理论传承创新实践

    脾胃病诊治理论传承创新实践

    脾胃病诊治理论的传承需注重以先贤经验为基础的成果验证、优化与拓展,而创新应找准消化系统疾病的关键问题与需求,在多学科交叉的支撑下,以适宜的方法、技术和理论加以研究、阐释和融合,进而有效解决脾胃病不断出现的新临床问题。   传承和创新是中医药事业永葆活力的根本,对促进中医理论实践应用、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障中医药学术和事业健康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诊治理论的传承需注重以先贤经验为基础的成果验证、优化与拓展,而创新应找准消化系统疾病的关键问题与需求,在多学科交叉的支撑...

  • 临证善用经方四逆散治疗脾胃病

    临证善用经方四逆散治疗脾胃病

    全国名中医高上林是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临证善用经方四逆散治疗脾胃病,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四逆散方义   四逆散一方首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高上林以为,方中“四逆”是由于气机不畅、肝阳之气郁滞于里,不能宣达四肢所致,与四逆汤证的阳气衰微致四肢厥逆有着本质区别。四逆散之四逆病位在肝;而四逆汤之四逆病位在肾。因此前者用四逆散宣散气血之瘀滞,后者用四逆汤以温通肾阳。将...

  • 小儿脾胃病的治疗 陆长清 陆氏调治法

    小儿脾胃病的治疗 陆长清 陆氏调治法

    陆长清是青海省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从医60载,以过人的才智、丰博的学识、高尚的医德,为世人所称道。他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四诊所见,审明主症,找到疾病症结,立法用药,灵活多样,疗效颇佳。尤其在小儿脾胃病的治疗上更是得心应手,疗效显著。陆长青认为,小儿脾胃病证的治疗要立足于调补相结,补中寓消,消中兼补,以防损伤脾胃生生之气。现将陆氏调治小儿脾胃病八法分述于下: 补脾消积法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乳食积滞,纳呆食少,脘腹胀满,大便干结或面黄消瘦,烦躁口渴,舌苔厚腻,脉弦细。 方药:自拟小儿消食散。本方由太...

  • 小儿腹泻厌食脾胃病中药方药

    小儿腹泻厌食脾胃病中药方药

      笔者从事临床30余年,发现儿科以脾胃病为多,消化不良、厌食、腹泻等症最为常见,笔者常用以下方药治疗。   厌食小儿厌食当以调和脾胃为先,笔者常用理脾汤治疗:苍术3克,陈皮3克,厚朴3克,神曲6克,焦山楂6克,炒麦芽6克,鸡内金6克,砂仁3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1剂,服3~5剂常可获效。   腹泻小儿消化不良致腹泻,呈水样便,甚则日十数次,多为脾虚水湿不化所致,方用自拟车术散:焦白术30克,车前子15克,水煎频饮,日1剂。嘱适当节制饮食,尽快治疗,谨防脱水而成重症。   食滞发热小儿食滞除影响正常消化功能,常可...

  • 倪菊秀从肝论治小儿脾胃病经验

    倪菊秀从肝论治小儿脾胃病经验

    倪菊秀老师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师侍“儿科泰 斗” 董廷瑶老师, 秉精诚之思, 以仁为本, 以义为衡, 行 医六十载, 于中医儿科有较深造诣, 临床经验丰富, 疗 效显著, 更在继承前人经验之上, 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诊 疗思路, 广受业内同行及患者好评, 曾获陈香梅妇女基 金基金奖等多项殊荣,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 贴。笔者有幸随师临诊, 受益匪浅, 对于倪师从肝论治 脾胃病颇有感悟, 现记录如下, 以飨同道, 抛砖引玉, 互 学共勉。 1 肝与脾胃病 脾主升主运化, 胃主降主...

  • 马骏应用对药治疗脾胃病经验

    马骏应用对药治疗脾胃病经验

      “对药”是指某两味药总是成双成对出现,如影随形,起着相辅相成或相得益彰的作用。笔者老师马骏为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在临床诊治疾病中擅用“对药”,特别是在脾胃病的诊治中,他根据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生理病理上既对立又统一,且和肝木关系极为密切等特点,在使用“对药”中,强调阴阳升降、通补、润燥、散敛之平衡,力求“调和致中”,“以平为期&rdquo...

  • 治疗脾胃病名中医花金方经验

    治疗脾胃病名中医花金方经验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花金方副教授,从事临床工作近50年来,善于运用经方治疗中医内科、妇科疑难杂症,尤其对于脾胃病的治疗辨证细微,用药精准,疗效甚佳。笔者有幸跟随花金方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于下。   脾胃病大多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气机上逆”等范畴。脾胃病患者症状甚为相似,临床上需详辨其虚实、寒热、升降。花金方认为临床常见脾胃病证型可分为脾胃气滞、脾胃湿阻、脾气虚、脾阴虚、胃阴虚、脾胃虚寒、脾肾阳虚等证型...

  • 仙鹤草治脾胃病

    仙鹤草治脾胃病

      脘腹痞满,多属于中医所指的脾胃疾病。中医认为,其多与禀赋不足、饮食劳倦、脾胃受损、情志不舒、气机失调有关。   患者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若采用以下的验方治疗,往往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药物疗法:取仙鹤草30~50克,水煎,分早、中、晚饭前半小时服用,每日一剂,连服30日为一个疗程,停服5~7天后,再服第二个疗程即可。   仙鹤草又名脱力草,为血分药,能收敛止血,又有活血下气、散中满的功效。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仙鹤草有“散中满,下气”之妙用。   按摩:每天按揉双侧内关、足三里两...

  • 治疗脾胃病“辛开苦降”法施治 经验浅析

    治疗脾胃病“辛开苦降”法施治 经验浅析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重庆市名中医曾定伦在治疗脾胃病时,根据脾胃病多寒热错杂的病因病机特点,用“辛开苦降”法施治,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浅析如下。 后天脾胃,能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曾定伦说,饮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转化、排泄过程,早在《素问·经脉别论篇》就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ld...

  • 擅用半夏泻心汤治脾胃病

    擅用半夏泻心汤治脾胃病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调理脾胃经典方药之一。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及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正常,则清气得升,浊阴得降。脾胃功能失常,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在上则为呃逆、反酸、嗳气等;在中则为腹痛、腹胀、痞满等;在下则为肠鸣、下利等。故而治疗脾胃疾病,首要关键在于调理脾升胃降功能。又有“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为阴脏,脾虚易湿盛;胃为阳腑,胃病多热盛”。所以脾胃为病,多见湿热互结...

  • 辛智科治脾胃病常用药对

    辛智科治脾胃病常用药对

    陕西省中医医院辛智科教授治疗脾胃病,组方用药,喜用药对,并对其体会颇深,应用娴熟,疗效显著,现将常用的药对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黄连 吴茱萸 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名为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左金丸有清泻肝火、和胃降逆制酸之功效。黄连与吴茱萸,一寒一温,相互牵制,达到平衡。可治疗因肝火犯胃所致的慢性胃炎伴有胁痛、泛酸、烧心之症。在治疗时常用左金丸配合其他方药应用,临证根据寒热之轻重,随证加减,热甚便干、吐酸者,黄连、吴茱萸比例为6:1,寒热相间、酸甚者,比例为2:1,寒甚便稀溏者,比例为1:6。...

  • 中医治胃:脾胃病则脏腑无生气

    中医治胃:脾胃病则脏腑无生气

      路志正在学术上崇尚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人以胃气为本,治病注重调理脾胃。路老常说:治胃最难,一日三餐,稍有不慎,都要影响脾胃的功能。脾胃的功能正常,依赖心君之大主,肝胆之疏泄,肺气的宣肃,肾气的温煦。同样,脾胃病也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脾胃病则其余脏腑皆无生气。   今天治疗的一位胃病患者,症状涉及多个脏腑。姚某,女,27岁。纳呆,胃脘胀,纳后泛酸8年,颜面痤疮5年,以前额、唇周为主,伴有入睡难,急躁易怒,大便少而不畅,2~3日一行,痛经,经前乳房刺痛,月经量少,色暗,房事...

  • 辛智科治脾胃病善用角药

    辛智科治脾胃病善用角药

    陕西省中医医院辛智科教授治疗脾胃病,在辨证基础上,选用方药喜用三味药物相互配伍,药物相对固定,构思精巧,针对证的病机相对也较复杂,远超出对药的特点和功用,既有相辅相成,又有相互制约,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主次之分,重在气味与功能配伍,形成一个循环辅佐或循环制约的关系,实际是一种一分为三的状态,从而达到提高疗效之目的。富有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含义,是道家思想在中药配伍上的体现和应用。此种药物配伍形式,今人多称之为角药。现将辛智科临证治脾胃病常用角药介绍如下,供同...

  • 老年脾胃病治疗数法

    老年脾胃病治疗数法

    老年脾胃病多因积劳成疾或青中年时期累患脾胃病久治未愈,迁延而致。由于老年人体质不同,故病因、临床症状均不同于青中年人。由此可见,治疗老年人脾胃病要有独特的方法。 健中温脾法: 老年人中焦阳衰,脾胃虚寒,症见胃脘挛缩痛、得温则痛减、喜温喜按、畏寒、四肢不温、口吐清水,甚则胃脘部有凉感,口不渴,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脉象沉迟或紧弦。治以健中温脾汤:炙黄芪30克,白芍40克,砂仁6克,桂枝15克,炒白术30克,炙甘草6克,生姜20克,大枣6克。方中黄芪补气,砂仁、桂枝、生姜温中祛寒,炒白术健脾胃。本证胃脘挛...

  • 花金方治脾胃病常用药对赏析

    花金方治脾胃病常用药对赏析

    花金方系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从事临床工作近五十年来,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临床善施药对,组方简明,或二药相伍,或三四成组,药精而不杂,方简而效宏。笔者有幸侍诊于花金方教授左右,耳濡目染,受益颇多。现总结其应用药对经验如下: 柴胡、黄芩 柴胡苦平入肝胆,调运枢机,畅郁阳化滞阴,“去肠胃中结气”,推陈致新。黄芩苦寒而入肝胆,清热降浊,泻火解毒。二药相伍,一升一降,转燮阴阳升降之枢纽,从而升不助热,降不郁遏,进而平调脾胃之气机而助纳运。花金方教授每遇肝胆枢机...

  • 例举几种脾胃病常见病 经方加减

    例举几种脾胃病常见病 经方加减

    脾胃同居中焦,经脉相互络属:表里相通,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脾胃往往同病,相互影响较深:湿困于脾,脾不运不升,则胃不纳不降,可见胃脘胀满、食少恶心、呕吐呃逆等。若饮食不节伤胃,胃不纳不降,则脾不运不升,可致腹胀泄泻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 笔者例举几种脾胃病常见病证如下: 心下痞 心下,指胃脘。心下痞,是指胃脘部的满闷堵塞,按之柔软不痛的病证。心下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脾胃疾患,可见于各种胃炎、胃溃疡、幽...

  • 过节吃撑,怎么破?脾胃病科专家为你开出消食方!

    过节吃撑,怎么破?脾胃病科专家为你开出消食方!

    今天是中秋佳节,正式开启3天的小长假。节日期间,亲朋好友欢聚,吃得多运动少,易消化不良,如饱胀感,没有胃口,甚至呕吐,腹痛;大便臭味重。家庭可常备保济丸、保济口服液、保和丸。也可用以下几个食疗方。 1 白萝卜。煲鸡汤、牛腩、羊肉、猪骨的时候放一点白萝卜可以起到消食理气的作用。 2 山楂。山楂泡水消食的作用非常好,尤其是肉食。煮肉时加入30g~50g山楂还可以让肉更容易烂,且不油腻。 3 金橘。与前两种比,金橘的消食作用弱一些,但理气化痰,对吃得肥腻且痰多的人更适合。...

  • 焦虑体质与焦虑性脾胃病简析

    焦虑体质与焦虑性脾胃病简析

    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形态结构、代谢功能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中有“抑郁质”,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干预研究”项目中“气郁质”的总体特征是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常见表现有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古今文献未见有“焦虑质&rd...

  • 脾胃病核心病机为脾寒胃热 中医方剂

    脾胃病核心病机为脾寒胃热 中医方剂

    寒热并用的理论来源于《内经》,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正治法的升华,《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伤寒论》将寒热并用施之于临床,创立了一系列寒热并用的代表性方剂,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黄连汤、大黄附子汤等。寒热并用法既保留了药物固有的四性及功效,又通过合理的组合搭配,去性存用,体现了中...

  • 王生义治疗脾胃病临证验案

    王生义治疗脾胃病临证验案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中“胃脘痛”“嗳气”“胃痞”“便秘”等病证皆属其范畴,临床常见症状有胃脘胀满及疼痛、打嗝、反酸、便秘等。《黄帝内经》最早记录了有关脾胃病的解剖、生理病理特征,并奠定了理论基础[1]。如《素问·五脏别论》言:“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汉·张仲景《伤寒论》则提出了脾胃病的诊疗原则[2]。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的成书为脾胃病学说奠定...

  • 张锡纯“脾胃病治法”未有专论

    张锡纯“脾胃病治法”未有专论

    张锡纯“脾胃病治法”未有专论,其论散见于各篇中,但也论之甚详。今就以下三点概述其要,以飨读者。   关于生理病理的论述 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机,又为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张锡纯说:“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机,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皆为病态。”又说:“脾也者,原位居中焦,为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脾主升清,所以运津液上达。胃主降浊,所以运糟粕下行。”②脾胃为坤土,能资生一身。张锡纯说:“《易》有之,至哉坤元,万物滋生,言土德能...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