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方 第2页
-
补中益气汤方解 配方与功效
补中益气汤。 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 这是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的本来面目。 方中黄芪、炙甘草用量最大,各用5分,不足2克。劳役病热甚者始用1钱,3克多。升麻、柴胡与人参、橘皮、当归身、白术等量,各用3分,不足1克。1剂药的总剂量是10克左右。 用补中益气汤,1剂药10克,对现在的临床通常是不可能的。 当然,咀、顿服对用量有一定的影响,药材质量对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后世医家使用补中益气汤,有剂量渐增趋势。赵献可在《医贯...
-
桂枝加白术附子汤方证特征
桂枝加白术附子汤并非《伤寒论》原方,但其精华不出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等范畴,因此可以认为本方是经方的合方变法。根据方证对应中的药证原则,可以认为这是在方证基础上合并出现某药药证,即在桂枝汤方证的基础上复合了白术证和附子证。笔者曾运用本方治疗过多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患者,发现止痛效果显著,并且患者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伤寒论》中相关条文有,“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伤寒八九日,风湿...
-
拆解当归四逆汤方
跟师临床,见一案:张某,女,22岁。2012年9月16日就诊。面起疖肿两月余,素来经行则腹痛。手足畏寒,每年10月份开始即起冻疮,大便偏干,每周仅行2~3次。口不干,但喜热饮,纳食尚可,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白,脉象细弦。证属血虚寒凝瘀阻,治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处方:当归9克,桂枝6克,生白芍9克,细辛3克,通草6克,炙甘草3克,茯苓12克,桃仁9克,丹皮15克,全瓜蒌18克。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此案中老师治疗手足冻疮用到当归四逆汤,后翻阅多书,见此种用法颇为常见,且疗效多佳,...
-
学用四逆汤方证的思考与探索
众所周知, 四逆汤是辨治少阴阳虚阴寒证的重 要代表方, 张仲景为何既在太阳病篇辨四逆汤方证, 又在阳明病篇辨四逆汤方证, 还在少阴病篇辨四逆 汤方证, 更在厥阴病篇辨四逆汤方证; 而用四逆汤为 何既能辨治头部症状如头痛, 又能辨治胸膈病变如 膈上有寒饮; 既能辨治中焦症状如呕吐, 又能辨治下 焦症状如下利、 腹胀满; 既能辨治全身症状如发热、 身疼痛, 又能辨治四肢症状如四肢疼、 四肢拘急; 张 仲景对此论述的辨证基本思路是什么? 又有哪些特 殊临床指导意义? 笔者结合多年临床运用四逆汤辨 治体会, 试将肤浅认识略...
-
三仁汤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临床上,面对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或伴关节疼痛的患者,如诊见脉浮(浮紧),考虑伤寒太阳病,治疗可用麻黄汤方。如脉不浮,即使太阳病症全具,也要考虑此病不一定是太阳病。如脉不浮而见沉细,有可能是“湿痹”;如脉不浮而见弦细而濡,则有可能是湿温。后者治疗则不可以使用麻黄汤,可以考虑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三仁汤等方。 三仁汤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
-
炙甘草汤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1 条文解读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原文177条:“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1]论述了心阴阳两虚的证治。本条冠以“伤寒”, 当知成因为外感病, 若病在太阳, 当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今不见恶寒发热, 脉不浮而结代, 并见心动悸, 说明病始为太阳外感而渐内累于心, 外邪已罢, 仅存里虚之证。心主血脉, 赖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滋养。心之阴阳气血不足, 则心失所养, 故见心动悸;心阳虚鼓动无力, 心阴虚脉道不充, 故脉结代。治宜炙甘...
-
血府逐瘀汤方药组成是桃红四物汤打底 主治头痛 治胸痛
瘀血有什么特点?嘴唇偏乌暗的,舌下静脉怒张的,曲张的,脸印堂发黑的,黑暗的。脉象一摸下去呢,涩涩的,好像刀刮竹一样,流得很无力的,有瘀堵。局部呢,痛得像刀刮一样,这些都是淤血在体内的表现。 一个清朝的武举人,他号称清朝怪医,三大怪医之一,叫王清任,他写了一本书叫《医林改错》。这本书通读好了,世间的疾病的治疗呢,你已经有七八成把握。 方子神验。它里面有五逐淤汤,五首可以把淤血追逐赶走。有血府逐瘀汤,身痛逐淤汤,膈下逐淤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 逍遥散是治情志的,血府逐瘀汤治血瘀的。...
-
厚朴七物汤方证
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根皮及树皮。味苦,温,为温中化饮、理气消胀止咳药。《神农本草经》称厚朴;《广雅》称重皮;《吴普本草》称厚皮;《名医别录》称赤朴、厚朴子;《日华本草》称烈朴;《本草纲目》称厚朴实。主一切寒湿或热结腹痛胀满(湿毒水毒而致之胸腹满),痰结气雍之咳喘等。做煎剂,每用10~30g。 厚朴七物汤方证 厚朴七物汤方:厚朴半斤,枳实五枚,大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枚,甘草三两。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
补中益气汤方运用范围则相当广泛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方药组成为黄芪15g、人参10g、白术12g、炙甘草6g、陈皮5g、升麻3g、柴胡6g、当归9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治脾胃气虚及气虚下陷诸证,贵州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石恩骏认为方中所用药品多为《神农本草经》中的上品,所谓上品,主治多种疾病,且有养身功能,可久服常服,轻身延年,使人耳目聪明而不饥也。现代也多认为此方能调整内脏功能,增强免疫机制。 昔日贵阳医学院中医顾问毛玉贤,行医50余年,临证时以补中...
-
简单的中医汤方辨证对号入座
本文作者特将多年临床检验有效而且经得起重复的部分效方,整理如下,供学生及有志于发扬国粹,振兴中医者运用。本文所列方子带有专病专方性质,不需详细复杂的辨证,只需简单的汤方辨证对号入座即可。 古云: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临床多年读过的医书不下几百本,初是兴奋,继是失望,拿到临床验证,全然不是那么回事,难得有一效。至此才体会到贤人说得,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涵义。写书人沽名钓誉的多,一大厚本书,真正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往往就那么几句真言,或者三两个方子,却要故弄玄虚,洋洋洒洒,叫读者大海捞针。 正如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