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朱 第6页

朱 第6页

  • 读《朱世增谈养生》有感

    读《朱世增谈养生》有感

    21世纪是人们普遍关注健康的世纪,而养生则是切合当下的一种健康理念,更逐渐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近来笔者偶读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朱世增谈养生》,发现这是一本有理论指导、求索生命规律的养生百科全书。 作者的传奇经历 本书编著者朱世增是一位传奇人物,1956年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 少时随舅父徐景云先生学医,徐是孟河医派丁甘仁的弟子。上世纪80年代初,朱世增变卖家产,踏上了自费收集民间单方验方、采药拜师的考察之路,足历东北大地、黄河上下、长江两岸、珠江之滨,最后定居于江城吉林悬壶济世,并创办了吉林...

  • 朱良春长寿粥 食粥养生健体

    朱良春长寿粥 食粥养生健体

    朱良春长寿粥:绿豆,薏仁,莲子,扁豆各50克,大枣30克,枸杞10克 煮粥汤水的制作: 黄芪250克适量水泡20分钟,煮15分钟,沥出汤水。然后再将黄芪加2碗水煮20分钟,再加一碗水煮15分钟,两部分汤水合并用来煮粥(以上配料)。前五味洗净入锅,加黄芪水,急火煮沸后慢火炖30分钟再加入枸杞,一起再煮十分钟 以上粥量五天服用 材料是五天的量,黄芪每天的量是50克   一首诗让粥火了近千年   相传食粥的祖先是鼎鼎大名的诗人陆游,因为他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食粥诗传世。诗的意思一目了然,就是说食粥养生健体,还延年益寿,甚至能...

  • 朱师《劝学篇》记录

    朱师《劝学篇》记录

      古有荀子《劝学篇》,留下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之千古格言。朱良春老师也有一《劝学篇》,那是1981年春,我参加省卫生厅委托南通市中医院举办的中医内科临床学习班,是年4月30日,先生为我们这批进修生作了题为《劝学篇》的讲座。32年已成过去,先生当年演讲的记录依然保存完好,泛黄的纸色显示岁月的沧桑,漫漶的字迹承载的是先生对后学的一片苦心。兹稍作整理,与诸君共赏。   朱师《劝学篇》记录   要学习就要读书,所以古人说“开卷有益”,&l...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记录
  • 朱良春注重中医经典学习

    朱良春注重中医经典学习

      难能可贵的原创   国医大师朱良春早在52年前提出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江苏中医》1961年1月),相继又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的探讨”(《中医杂志》1962年3月)作了全面论述,这一业医者耳熟能详,乃至普通患者家喻户晓的学术思想,具有高度科学概括性,先进且可操作性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朱良春在《中医药的现代化要突出原始创新》一文中指出“突出原始创新精神,中医药学才能得到突破性的发展,才能屹立于世界医学殿堂&rdquo...

  • 朱良春对急性热病的治疗

    朱良春对急性热病的治疗

      朱良春先生经典理论深厚,他好学多思,遍览群书,博采众家,善于汲取他人的经验和理论,为我所用。   博采诸家之长   朱良春首先深研经典,然后博通诸家。强调继承和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发展。朱良春认为不熟读经典,深入钻研,精思敏悟,通过实践,融会贯通,是不可能得其精髓而有所造诣的。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辨证的客观方法,集中体现在四大经典著作中,朱良春对四大经典及部分医学著作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究。朱良春经典理论基础扎实,有些经典中的条文至今仍能背诵如流。   朱良春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分为四步,强调对于经...

  • 读朱祥麟著《论内经风病学》

    读朱祥麟著《论内经风病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伤伏气致病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湖北名中医、鄂州市中医医院朱祥麟主任医师从医50余年,精研《内经》,著成《论内经风病学》一书,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全书除序言、凡例、导论外,正文分上、下2篇。上篇风病基础,下篇风病证治。书末附有主要参考书目,方剂索引及跋。读后收获颇多,今不揣简陋,向读者推荐,简介如下。 构建基础,为建立风病学说奠基 全书分为上、下二篇。上篇论述风病之内涵与外延,首先明确概念,符合形式逻辑的要求。进而阐明风邪特性及致病特征、发病机制、致病途径及...

  • 拜望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

    拜望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去年年逾古稀的广东省名中医李志铭教授听说恩师朱良春教授腰部受伤,身体欠佳,心急如焚,不顾自己患有高血压病,又有“恐高症”,要破例乘飞机去南通探望阔别20年之久的恩师,令我非常感动。   2013年圣诞节,李志铭教授带我冒着寒风,怀揣赤诚之心,专程前往江苏省南通市拜望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在朱良春子女的陪同下我们终于见到了倾慕已久的国医泰斗。朱、李二位是“忘年交”,相交有30余年,鸿雁传情,感情笃深。我是...

  • 朱震亨:倡导滋阴摄养

    朱震亨:倡导滋阴摄养

      朱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是中医学史上有名的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书。由于他的故乡义乌赤岸镇有一条丹溪,朱氏子孙世居其旁,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或朱丹溪。   朱丹溪是中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家,也是名副其实的养生家。他不但在医学理论上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养生学上也颇有建树。   养生之道在于平时保养   朱丹溪非常重视养生,认为病后救治不如病前预防。一个人若平时不注意保养,有病之后寄希望于药物治疗,就往往成为徒劳之举。养生防病犹如以土防水、以水防火,道理是一样的...

  • 朱丹溪焚经成名医

    朱丹溪焚经成名医

    □山东杨吉生 朱丹溪自幼聪明好学,记性特别好,长大后更是四处寻访名师指点,以期有朝一日考取功名。但有一天他忽然把所有经书搬到院子里,放一把火烧毁了,这在同窗朋友中引起轰动。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他的老师和他的一席谈话,彻底改变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他的老师叫许文懿,很有学问,当时年事已高,一身是病,常多日卧床不起,他很希望有个好医生给他治病,可是当时的医生都很平庸。这也难怪,因为世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能力强的人都读经书去了,没多少人学医。老师对这种现状真是痛心疾首。一天...

  • 读朱步先《寒热并用药对串解》遣方用药难在何处?

    读朱步先《寒热并用药对串解》遣方用药难在何处?

    古人云:“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兵不在众,重在选用精良,药不在多,贵乎配伍得宜。于兹,临阵方百战不殆,疗疾可覆杯而愈。然遣药之难,尤胜用兵。兵者,活物也,故元代王好古著《此事难知》一书留遗后人,以示遣方用药之难。 遣方用药难在何处?愚见当难在医家之“巧”。“巧”者,心思灵敏之谓也。一首好的方剂,当能体现寒热兼济,动静结合,升降得宜等治则,如此,则组方灵动而不失于呆板,配伍得宜有合群之妙用。 朱步先先生乃南通朱良春高徒。终...

  • 《救荒本草》 与朱橚

    《救荒本草》 与朱橚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爱好医学的皇家成员,其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朱橚就是其一。朱橚酷爱医药,他组织和参与编写的医药著作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特别是《普济方》和《救荒本草》在我国医药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救荒本草》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描述、研究野生食用植物的著作。 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也是明成祖朱棣的同母兄弟。《明史》里说朱橚洪武三年封为吴王,十一年改封周王,十四年归藩府开封。朱橚有着独特的“双面人生”,一方面作为王爷,他过着锦衣玉食、...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朱丹溪,字彦修,名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了丹溪学派。他精于医道,兼通理学,在理论上独树一帜。笔者通过对其专著《格致余论》、《金匮钩玄》、《丹溪手镜》、《丹溪心法》等细心研读,深感丹溪在喘证的辨治方面有着精辟的论述,而且与临床结合密切。今浅析如下。   病因病机   《内经》最早记载了喘证的名称、症状、病因病机。《素问·调经论》“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气不足则息利少气”,“劳则喘息汗...

  • 养生堂朱学骏 牛皮癣

    养生堂朱学骏 牛皮癣

    2011年7月16日17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 朱学骏教授 做客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观察皮肤能帮助医生诊断很多病,皮肤是健康的镜子。 朱学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皮肤性病防治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美容皮肤科协会(IACD)副主席。 牛皮癣 中医古称之为“白疕”,古医籍亦有称之为松皮癣。西医称为银屑病(Psoriasis),俗称牛皮癣,其特征是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红斑,表面覆盖着银白色鳞屑,边界清楚,好...

  • 朱南孙:养生心态最重要

    朱南孙:养生心态最重要

    朱南孙今年已经97岁了,跟长女许传荃站在一起,朱南孙更像是女儿的姐姐,头发浓密、思维敏捷、谈话间眼中闪着光芒。问起养生秘诀,朱南孙笑着说“我没什么养生秘诀,就是心态好。” 养生关键在养心 “快乐的事情记住,不快乐的事情都忘掉”是朱南孙一直以来的“长寿箴言”。她认为养生关键在于养心,想得开、放得下,保持内心的平和。过喜伤心,过怒伤肝,忧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因此要保持正常的七情。 朱南孙一辈子都在研究女性健康。对于...

  • 朱良春对奇经八脉理论的灵活应用

    朱良春对奇经八脉理论的灵活应用

    国医大师朱良春对奇经八脉理论的传承和创新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以下尊称 “朱老” )善于 治疗疑难杂症和危重病, 得益于其对奇经八脉理论的灵活应用, 笔者将随朱老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整理 如下。 对奇经八脉理论的学习与继承 1. 学习经典 “奇经八脉” 理论始见于《黄帝 内经》 , 分散记载了冲任督带、 阳维、 阴维、 阳跷、 阴 跷等循行、 所主病症等, 特别是在血枯病论述中提出 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由乌贼骨、 茜草、 雀卵、 鲍鱼汁4 味药组成, 主治肝肾不...

  • 仁心仁术 上工大医 悼朱良春

    仁心仁术 上工大医 悼朱良春

    “朱老为中医事业殚精竭虑,躬身而行,是中医界的楷模,先生仁义仁术永存,仁爱厚德有恒。”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 惊闻恩师噩耗,学生深感痛惋。恩师神仙手眼、菩萨心肠、深邃高远、引领后学,实乃中医界之楷模!良师远去,春在仁心。学生诉笔追思,缅怀恩师大医风范! 2001年,在老一辈中医名家的推动和我们后学的期待下,广东省中医院发起了振兴中医事业的拜师活动——...

  • 葛可久将秘方 传授给朱丹溪

    葛可久将秘方 传授给朱丹溪

    元代苏州葛可久(1305~1353年),是个名医,他所撰的《十药神书》为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书,名声很大。而朱丹溪(1281~1358年)当时也是名医了,为了学到更多的医术,尽管年龄比葛可久还大,他依然坚持隐姓埋名投之于葛门拜师学艺。三个月过去了,葛可久发觉他切脉、处方有时还超过自己,因此很器重他。过了一段时间,葛可久变得闷闷不乐起来。一天,葛可久说自己要出远门访友去,关照女儿一切听师兄安排。 有一天,朱丹溪突然问师妹:“你身体有些不舒服吗?”师妹点头称是,他便认真给师妹切脉...

  • 朱媛媛:互联网时代创业新秀

    朱媛媛:互联网时代创业新秀

    面对眼前这个如花似玉的90后女孩,记者很难将她与金牌合伙人联系起来。她叫朱媛媛,精致妆容搭配纤细身材,明艳得仿佛平面模特一般。作为同龄人,笔者就这样和她交谈起来。 “今年我迎来了自己的猴宝宝,不会像创业初期那么拼命了,会适当注意休息。”怀孕六个月的朱媛媛告诉记者。“现在我的主要工作是带团队,做培训,帮助大家从宏观层面认识贴针灸,把中医健康养生理念传播开来。‘双创浪潮’调动了互联网上的个体力量,激发出整个社会层面的创新力,每一个互联网创业者都能够辐...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夙所钦敬的国医大师朱良春

    夙所钦敬的国医大师朱良春

    国医大师朱良春(1917年~2015年)是前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章次公先生早期的入室弟子,堪称是章先生诸多弟子、门人中,在学验传承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医家。特别是治学、学术、诊疗等领域的传承与弘扬,影响遍及国内外。我和朱良春先生相知相识近60年,他长期在江苏南通市业医。我有一位师兄曹向平先生早年在上海的中国医学院毕业后,也长期在南通市从事诊疗、教学工作。曹师兄与朱良春先生有同窗之谊,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学术、临床。回忆上世纪60年代,曹师兄来京参加学术会议时,曾多次向我述及朱良春先生的诊疗特色和业绩,以及他如何受到广大患者...

  • 朱丹溪与寡妇桥

    朱丹溪与寡妇桥

    从前,婺州(今浙江金华一带)境内有条小溪,叫怪溪。这条溪大雨三天涨大水,天晴三日见溪底。溪上建有一座石桥,叫贯婺桥,意思是从这里贯通到婺州,但当地人仍却称其为寡妇桥。 相传有一年春天,连日阴雨,天花病流行。怪溪岸边村上有个寡妇的儿子也染上了天花病,到处求医服药,病情并未减轻。天花透不出,如果病毒归心,眼看就要死亡。一家人急啊,邻居也都替她担忧,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赶快去义乌求名医朱丹溪来看看吧。寡妇救子心切,哪怕路途遥远,怪溪阻隔,还是雇了人,抬了轿子涉水去请。 赶到义乌丹溪,找到了神医朱丹溪。寡...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党员朱瑜琪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党员朱瑜琪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骨科副主任朱瑜琪总是随身携带“三件宝”:叩诊锤、联系卡和银行卡。叩诊锤诊病,联系卡随时给患者留手机号,银行卡则是供患者诊费不足时急用。 “一定要让病人及时接受治疗。”朱瑜琪说,自己当年在基层出诊时就习惯随身多带些现金,“只要患者有困难,能帮就尽力帮。” “有事就找朱大夫” “能帮就尽力帮”,朱瑜琪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眼科医院周围社区...

  • 中医界的风湿大家:朱良春

    中医界的风湿大家:朱良春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这三类患者就有1亿多人,风湿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对风湿病的探索,有着悠久的历史,《素问》《灵枢》《金匮要略》对于痹痛的论述,代表几千年前中医先贤的深入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理论和实践高度。但是,人们对这一类疾病的研究并没有完全穷尽。 中医界的风湿大家 中医界诊治风湿病,有很多著名医家,比如“风湿三老”“南朱北焦”等约定俗成的说法,在业界很有影响力。 &ld...

  • 朱琏针灸“缓慢捻进法”艾卷悬起灸

    朱琏针灸“缓慢捻进法”艾卷悬起灸

    朱琏 她所创立的“缓慢捻进法”“艾卷悬起灸”“埋针”技术等,至今仍被临床广泛应用,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针灸学科的发展 朱琏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创始人、首任所长。她将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光与精力都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新针灸学”事业,是现当代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朱琏长期坚持针灸临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针灸医学的创新与发展、推动针灸医学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朱琏,生于190...

  • 乾隆、朱元璋与爬爬肉

    乾隆、朱元璋与爬爬肉

    清乾隆年间,皇帝经常下江南微服私访。腊月间,在纪晓岚的陪同下,乾隆来到湖南安福镇。傍晚时分,君臣二人感到腹中饥饿,便直接到了县衙,县令陈自谦亲自接驾,热情邀请君臣二人前往府邸休息。当地名肴、风味小吃,乾隆几乎都吃遍了,此时忽然听到一阵“卖爬爬肉”的吆喝声,陈自谦心想,万岁爷吃遍江南的美味名肴,但爬爬肉或许没尝过。打定主意,便立即叫主簿上街重金悬赏有名的摊主进衙烧菜。 摊主叫高玉成,是全城最好的爬爬肉烹饪师傅。不一会儿,菜就烧好了端上席桌,并呈上独家泡制的灵龟酒。乾隆见到端上去的这盘...

  • 赞章朱学派

    赞章朱学派

    伟哉中华,镶以岐黄; 千古未绝,唯我无双。 明哲煌煌,旁灼之疆; 仁道淼淼,普济苍生。 华夏大地,幅员辽阔; 风土人文,各具其异。 岐黄之道,一源多流; 各展风姿,斗艳争芳。 相互争鸣,取长补短; 交叉融合,革故鼎新。 章朱学派,研精覃思; 始于孟河,兼蓄吴门。 化古为今,守正融新; 卓然自立,智圆行方。 独树一帜,善克疑难; 传承弘扬,惠泽四方。 藉章朱学...

  • 章朱学派 章朱学派的特点

    章朱学派 章朱学派的特点

    章朱学派是著名中医学家章次公、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及其门人创建和传承的一个现代中医流派。这个学派具有以人为本、以仁为心的医学理念,渊源深长、特征鲜明的学术思想,包容大度、开放奋进的医风学风,同时反映了章次公、朱良春之间笃厚的师生情谊。这种情谊充满了敬爱仁和、侠肝义胆和古道热肠,为朋友所赞赏,为后人所钦羡。 首届国医大师陆广莘在2000年写的《章次公先生小传》中说,章次公先生“善用虫类药以治久病入络,奏通络追拔之功,其传人姜春华、朱良春师兄更有发挥。”陆广莘是朱良春的好友,也是章次公的...

  • 朱兆云:让民族医药走出“深山”

    朱兆云:让民族医药走出“深山”

    困境突围 带领药物所闯过转制“阵痛期” 1999年,困境中的云南省药物研究所面临科研院所转制,生存都将成问题。那一年,时年45岁,任云南省医药工业公司技术副总经理的朱兆云,事业如日中天。自1982年大学毕业,她一直奋战在最前线,在大理州制药厂做技术员,组织完成大理州中药资源普查,赴省药材公司建质检科,受命改变省医药产品检测站现状……一纸调令,将朱兆云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一时议论声四起,吃惊、质疑、担忧。 “组织找我谈...

  • 国医大师朱良春逝世

    国医大师朱良春逝世

    首届国医大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朱良春先生于12月13日在南通逝世,享年98岁。 朱良春1917年8月出生,江苏省镇江市人,6岁入私塾,18岁拜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学习中医,后跟随沪上名医章次公先生临诊,22岁开始行医。 朱良春擅用虫类药治疗风湿骨病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有“虫类药学家”“五毒医生”之称。他撰写的《虫类药的应用》,是中医药院校师生、临床医师学习、研究、应用虫类药的...

  • 朱老总和董老的长寿比赛

    朱老总和董老的长寿比赛

    朱老总朱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第一元帅,委员长;董老董必武,中共一大代表,国家代主席。他俩都活到90岁,可称为寿星了。而他们各有一套自己的运动养生方法,朱老总坚持散步、爬山、游泳等户外活动,董老却喜欢室内写字,称书法运动。上个世纪60年代,他俩旅居广州,有一天,朱老总去看望董老,两人发生了一段有趣的争论,展开了一个长寿比赛:谁的运动方法最好?谁能活得寿命长? 朱老总说:“老进士,你不行啊。生命在于运动,可你不出门。”董老说:“老总,你怎知道我不运动?我一刻也没闲着。&rdqu...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长寿
  • 朱良春走过中医人生的十六字箴言

    朱良春走过中医人生的十六字箴言

    “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这是伴随着国医大师朱良春走过中医人生的十六字箴言,是老师章次公在他学习毕业辞行时所赠。   章次公是孟河派名医,曾问学于国学大师章太炎。1938年自镇江来上海就学的朱良春从中国医学院毕业时,拟返乡设立诊所开业行医,临行前向老师告辞,章次公叮嘱:要谦虚谨慎,刻苦钻研,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随后将一方寿山石印章作为临别礼物相赠。老师的厚望和深情,让朱良春刻骨铭心、受益终生。   “儿女性情&rdq...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