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糜烂 第3页

糜烂 第3页

  • 胃脘痛(糜烂性胃炎)中医寒热并用治之

    胃脘痛(糜烂性胃炎)中医寒热并用治之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梅国强教授认为,本病以脾胃虚弱(寒)为常见,但脾胃运化不利,水湿内停,或因肝郁乘脾,常可化热(湿热),在症状上常有热象,辨属寒热错杂。本病由于个体差异,上、中、下三焦的寒热偏向有所不同,临床表现的主症也有所差别:或见既有口干口苦,舌红泛酸,又见大便溏薄易通,甚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的上热下寒证;或见既有清涎自涌或呕吐清水,口淡,又见大便黏腻不爽,小便短赤的上寒下热证;或间杂痰湿而表现为胸闷,脘痞,腹满,小便不利,舌...

  • 糜烂性胃炎方选失笑散合金铃子散

    糜烂性胃炎方选失笑散合金铃子散

      糜烂性胃炎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一种特殊表现类型,是成人常见病、多发病,且大多病程缠绵难愈,属中医内科“胃脘痛”、“嘈杂”范围。陈宝贵教授认为糜烂性胃炎病因病机主要为“久病入络”而成。由于久病胃痛,反复发作,气机不利,伤及胃络,血瘀阻滞,不通则病而致。症见胃痛拒按,痛处不移,宛如针刺,夜间尤著,或彻胸背,呕血便血。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象弦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选失笑散合金铃子散配伍加减,药用川楝子、元胡索、丹参、五灵脂、生蒲黄、...

  • 胃痛 慢性糜烂性胃炎 山楂当归

    胃痛 慢性糜烂性胃炎 山楂当归

      付某某,男,43岁,2005年5月12日初诊。   患者2年前因一次车祸致皮外伤,住院后始有胃脘痛,自以为是住院用药而致,未进行诊疗。1年多前,胃痛逐渐加重,偶有夜间痛醒。后经多家医院胃镜均示:胃体、胃窦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以“糜烂性胃炎”多医诊治,稍缓。   诊见:胃痛时作时止,痛处固定在左上腹,偶有针刺样疼痛和夜间痛醒,纳差,消瘦。B超显示:肝、胆、脾、胰未见异常。胃镜示胃体和胃窦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查体上腹拒按,无反跳痛,莫菲氏征(-),舌紫红苔黄厚,脉细涩。...

  • 口舌疮疡或糜烂中医论治

    口舌疮疡或糜烂中医论治

      口疮是指口舌疮疡或糜烂的一种病症,局部灼痛,常反复发作久久不愈。传统理论认为多有心脾积热,外感热邪,阴虚阳亢或虚阳浮越而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疮多发生于口、唇、舌、颊等黏膜,多由于精神紧张,熬夜睡眠不足,经期前后,便秘等诱发。肝郁化火,劳倦伤脾,饮食伤脾胃,久病多虚,脾虚失运,水湿内生,湿邪重浊黏滞,易阻气机,气郁日久化热,热灼血络而生口疮,木郁克土是口疮反复不愈的病机关键。笔者受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脾胃病思想的指导,结合自己多年临床观察验证,认为复发性口疮应从脾虚,肝脾胃失调论治,应用李振华自拟的经验方香...

  • 慢性糜烂性胃炎治方

    慢性糜烂性胃炎治方

    处方:木香7克,砂仁、豆蔻、茯苓、厚朴、党参、佛手各10克,白芍、半夏、白术、白及各15克;甘草6克。 加减:嗳气胀痛加旋复花10克,代赭石15克;咽干口渴加麦冬10克,石斛12克;胃脘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加蒲黄、五灵脂各9克。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 主治:慢性糜烂性胃炎月干胃气郁型,起病多与情志有关,症见上腹部灼热胀闷疼痛、口苦嗳气、嘈杂似饥、恶心,不为碱性药物所缓解等。 疗效:治疗50例,治愈43例,显效3例,好转2例,无效2例。...

  • 糜烂胃炎胃热呕吐中药方

    糜烂胃炎胃热呕吐中药方

    胃热呕吐服连翘水 胃热呕吐是幼儿(3岁以下)常见病 症,主要表现为口渴喜饮、烦躁少寐、食 入即吐、吐物酸臭、大便秽臭、小便黄少、 唇舌发红等。用单味连翘煎服,止呕效果 奇佳。 方法:将连翘6克,放入小锅内,加 水150毫升共煎煮,水沸后再煎3分钟。 取药汁约100毫升,分2~3次服完,每 日l剂。 连翘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功效。小 儿呕吐常与胃热、食积有关,连翘既能清 胃热而利枢机,使脾升胃降,又擅长清食 滞之热。故连翘治小儿常见胃热、食积等 呕吐有奇效。 佚名 糜烂胃炎中药治愈 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不...

  • 糜烂性胃炎之脾胃气虚治疗验方

    糜烂性胃炎之脾胃气虚治疗验方

    单兆伟,男,1940年生,江苏南通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早年师从孟河医派传人张泽生教授,花甲之年又拜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为师,长期从事脾胃病疑难病的证治研究,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主要论著有《中医临证与方药运用心得》《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医胃肠病学》及《孟河医派传人:单兆伟医疗经验集》等10余部。 组成: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法半夏6克,麦冬15克,黄芩10克,仙鹤草15克,薏苡...

  • 糜烂性胃炎的饮食健康

    糜烂性胃炎的饮食健康

    糜烂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的破损,破损深度不超过黏膜肌层,是介于浅表性胃炎和胃溃疡之间的常见消化道疾病。近年来糜烂性胃炎患者患病率有所提高。文献报道,糜烂性胃炎内镜检出率为0.3%-12.7%。糜烂性胃炎的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疼痛、烧灼感、嘈杂、厌食、饱胀感等,症状严重的时候伴有出血,如解柏油样黑便,甚至吐血、呕血导致死亡。引起糜烂性胃炎的原因很多,如饮食、严重创伤、感染、非甾体抗炎药、大手术、辐射、多器官衰竭等。笔者认为饮食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引起糜烂性胃炎的主要因素。因此,健康的饮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

  • 西瓜霜喷剂治鼻黏膜糜烂

    西瓜霜喷剂治鼻黏膜糜烂

      鼻黏膜糜烂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病。其原因为风热入侵,引起肺胃积热上攻鼻窍,内通血络,外灼肌膜所致。笔者采用西瓜霜喷剂治疗鼻黏膜糜烂,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方法:先用双氧水和碘伏彻底清洗患侧鼻腔,再将西瓜霜喷剂喷入鼻黏膜,每日两次,7天为一疗程,在用药期间忌食辛辣食物,不要用力擤鼻涕。一般一个疗程即可治愈,且不易复发。   西瓜霜喷剂由西瓜霜、黄连、黄芩、黄柏、贝母、冰片等组成,以西瓜霜为君药。西瓜霜性味咸寒,归肺、脾、胃经。盖咸能软坚散结,寒能清热泻火,解毒消肿止痛。臣药包括硼砂、黄芩、大黄、黄柏等。硼砂味...

  • 细辛外用治口疮糜烂

    细辛外用治口疮糜烂

    细辛4.5克(研末),分作5包,每次取1包以米醋调成糊状,敷于神阙穴(肚脐眼),外用胶布固定,每日一换,连用4-5天。 一般口腔溃疡敷药后大多在4天左右就能痊愈。小儿高热或泻泄后满口糜烂、流涎多、痛甚不肯饮食者,用此方亦有效果,未见副作用。...

  • 周学文教授治疗糜烂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周学文教授治疗糜烂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崔鹏 1 , 赵夜雨 2 , 周学文 2 , 景玺润 3 ( 1. 中国中医科学院; 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3. 辽宁中医药大学) 摘 要:“以痈论治” 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周学文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理念。通过对周学文教授长年治 疗糜烂性胃炎的总结, 认为 “以痈论治” 理念同样适用于治疗糜烂性胃炎。目的: 观察 “以痈论治” 方法治疗糜烂 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10 例糜烂性胃炎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55 例...

  • 糜烂性胃炎 治则为疏肝和胃辛开苦降

    糜烂性胃炎 治则为疏肝和胃辛开苦降

    某男,43岁,1990年因见柏油样大便,拟诊“上消化道出血”,后作X线钡餐摄片,示“胃小弯浅表性糜烂”,服西药后效不显。近1年来胃脘作胀,频频嗳气,劳累后胃痛隐隐,进食后稍缓解,舌苔薄腻,脉弦滑。此为肝胃不和,升降失调。 治则为疏肝和胃,辛开苦降。 药用高良姜12g,制香附12g,党参30g,生甘草24g,制半夏12g,川黄连12g,牡蛎30g,当归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8g,小茴香各12g,佛手4.5g。上方加减,连续服用4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 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名医名方黄香汤

    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名医名方黄香汤

    张洪洲,1946年2月生,河北省馆陶县中医院终身名誉院长,主任医师,全国首届基层名中医,河北省第二届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谙熟中医经典,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特别对心脑血管疾病和脾胃病具有较深的造诣。 组成:黄连9克,半夏9克,瓜蒌20克,苍术12克,川芎9克,香附10克,神曲15克,鸡内金10克,佛手10克,蒲公英15克,高良姜5克,炙甘草6克,栀子12克。 功效:疏肝解郁,清热燥湿,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旋杆...

  • 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食管炎,中药验方加减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食管炎,中药验方加减治疗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反流性食管炎也称为糜烂性食管炎, 主要指十二指肠及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 既可导致胸骨后疼痛、胃灼热及反酸等症状, 还可导致食管黏膜出现纤维化、糜烂及溃疡等病变, 是胃食管反流病之一。临床中往往采用单一促动力剂或者抑酸剂治疗, 但难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1]。本观察探讨逍遥散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

  • 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多发糜烂 疼痛

    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多发糜烂 疼痛

    窦某某,男,69岁,2021年12月12日初诊。主诉:口腔多发糜烂、疼痛5天。现病史:5天来,患者无明显原因口腔舌面、口唇多发糜烂、溃疡伴疼痛,不能进食,无口干、口苦,餐后容易胃胀,怕凉,大便一日1次,偏烂,小便稍频,夜尿2~3次,眠可。舌红,苔白厚,脉弦细。 西医诊断:口腔溃疡。中医诊断:口糜(上热下寒)。 方用甘草泻心汤加减:炙甘草20g,黄连5g,黄芩12g,半夏15g,党参10g,干姜6g,生石膏45g,大枣4枚自备。5剂,水煎服,日1剂。 12月17日二诊:舌面溃疡、糜烂大量...

  • 糜烂性胃炎中医防治伏邪理论

    糜烂性胃炎中医防治伏邪理论

    慢性糜烂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导所致胃黏膜损伤,而损伤未至肌层的一种炎症性病变,各年龄层均可发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1]。本病以上腹痛、腹胀、食欲减退、饮食减少,或伴有胃灼热、反酸等为主要表现[2],内镜下可见胃部有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粗糙不平、水肿或渗出,伴有糜烂。根据镜下特点本病可分为隆起型和平坦型,隆起糜烂型胃炎易发生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3],有高度的癌变倾向[4]。西医尚未完全阐明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病机制,通常认为本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药食物的不良刺激、胆汁返流、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5]。在本病的治疗方面,...

  • 口腔黏膜的糜烂溃破 口疮内治法

    口腔黏膜的糜烂溃破 口疮内治法

    口疮病小难治,让不少医生挠头。笔者花费大量精力,查阅古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分析整理形成了这篇学习笔记,内容涉及口疮的因机症治。口疮一病内容甚多,其典型表现是口腔黏膜出现破溃、伴有疼痛。本病病因多样,根据其临床所见症状,大致包含现代医学的口腔溃疡、阿弗他口腔炎、口腔扁平苔藓、黏膜白斑、白塞氏病等。 临床表现 口疮为人所习见、共患,其典型表现即口腔黏膜的糜烂、溃破,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烧灼感。而“人之口破,皆由于火,而火必有虚实之分,色淡色红之别。虚火血色淡白,斑点细陷,露龟纹,脉...

  • 糜烂性胃炎 常用中药方煎服

    糜烂性胃炎 常用中药方煎服

    沈炳章,1943年出生,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曾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苏州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病。 组成:姜半夏9g,姜竹茹9g,枳实9g,云茯苓18g,陈皮6g,炒白芍9g,川连3g,吴茱萸3g,党参12g,炒白术9g,干姜5g,炙甘草3g。 功能:温通宣达,安胃止糜。 主治:糜烂性胃炎证属胃阳虚衰者,症见胃脘疼痛,纳谷减少,泛吐清水,口淡无味,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

  • 三仁汤治疗多寐证,糖尿病性肾病,高脂血症,糜烂性胃炎

    三仁汤治疗多寐证,糖尿病性肾病,高脂血症,糜烂性胃炎

    处方来源: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15克。 功能主治: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用于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常规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药理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仁汤能抑制细菌繁殖,使细菌释放内毒素的总量降低,恢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源性内毒素入血,恢复肠道正常菌群保护屏障,减少内毒素肠源性入血,加快肝脏功...

  • 宫颈糜烂避免同房

    宫颈糜烂避免同房

    调查研究显示,宫颈糜烂与性生活密切相关。在女性患宫颈糜烂期间,一直到创面完全恢复前,都不可同房。 患有富颈糜烂的女性常会有阴道出血与分泌物增多的现象。同房时,宫颈和阴茎的接触,会使宫颈再次受到损伤,引起炎症加重。宫颈重度糜烂或者长有宫颈息肉者,同房的时候还容易引起女方自身出血、疼痛。此外,性生活时阴道相对处于一种“开放”状态,外来病菌的侵袭也会加重宫颈损伤,或是造成上行感染,引起其他疾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经期卫生并暂停性生活。 (刘艳)...

  • 宫颈糜烂是怎么回事

    宫颈糜烂是怎么回事

    其实,宫颈糜烂是一种病理上的称谓,在临床上多见于慢性宫颈炎。对于已婚和生育后的妇女来说,慢性宫颈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得病后,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白带呈乳白色或微黄色,或者呈粘液状脓性,有时为血性或夹杂血丝,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腰腹疼痛、有坠胀的感觉,而且在月经前、排便之后以及在性交时加重。现在认为,单纯的宫颈糜烂并不能算是一种疾病,仍然是属于一种生理状况。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青春期或者妊娠期,由于雌激素水平升高,宫颈管内的粘膜就会向宫颈方向生长,替代了原有的鳞状上皮。由于粘膜很薄,呈红色,所以看起来像糜烂。由于&...

  • 儿茶治疗口腔病 胃溃疡糜烂性胃炎

    儿茶治疗口腔病 胃溃疡糜烂性胃炎

    儿茶为豆科落叶乔木儿茶的枝干或茜草科植物儿茶钩藤的枝叶煎汁浓缩的干燥浸膏。性味苦、涩、凉,归肺经。具有收湿敛疮,生肌止血之功。《本草经疏》云其“今人多用外治,内服甚少。”由于儿茶外用具有很好的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的药效,笔者多将其用于内服或灌肠治疗口疮、食管溃疡、胃溃疡、糜烂性胃炎、直肠溃疡等,疗效甚佳。 口疮、扁平苔癣、扁桃体炎 儿茶治疗口腔病,代有记载。例如,《本草纲目》以儿茶与硼砂研末外搽,治牙疳口疮。《积德堂经验方》以儿茶与雄黄、贝母等研末外搽,治疗走马牙疳。《杂病...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