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解 第40页

解 第40页

  • 执简驭繁补阳气 解决顽固性口干

    执简驭繁补阳气 解决顽固性口干

    基本资料 冯某,女,66岁,退休工人。既往有冠心病病史,曾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植入术。余健康情况一般。 发病过程 患者于2020年1月24日开始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后渐加重出现气促,服药后(具体不详)缓解不明显。2月4日行胸部CT示肺部感染,于2月8日入院治疗,但病情仍加重,2次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阴性。于2月17日转入武汉市汉口医院,临床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转入后经西医常规给予莫西沙星抗感染、奥司他韦抗病毒、甲强龙抗炎症反应...

  • 石恩骏治口腔溃疡 滋肾解毒汤

    石恩骏治口腔溃疡 滋肾解毒汤

    石恩骏,1953年出生,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贵州省名中医,贵州省文史馆馆员。曾先后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参与《医林拔萃》《贵州中医耆宿录》等书编写,主编《贵州名医名方选析》《石家百年医案精选》《石恩骏<神农本草经>发微》等书。从医近50载,对内、妇、儿科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组成:山萸肉9克,山药15克,熟地15克,干姜3克,茯苓12克,丹皮6克,熟附片3克,生甘草30克(或生甘草皮10克)。...

  • 浅静脉炎初起红肿热痛者 中药方解

    浅静脉炎初起红肿热痛者 中药方解

    赵尚华,男,1943年出生,山西省原平市人,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中医外科学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在周围血管病、乳房病和肿瘤的治疗方面有独到经验。著有《中医外科心得集》《中医外科外治法》《中医外科类聚方》等多部著作。 组成:苏木30g,红花15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芒硝15g,当归30g,葱须30g,桑枝30g,乳香30g,没药30g。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消肿。 主治:浅静脉炎初起红肿热痛者。 用法:...

  • 沈桂祥辨治肺纤维化验案解析

    沈桂祥辨治肺纤维化验案解析

    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等均可累及肺,产生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可合并有胸腔积液。早期患者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采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治疗药物;后期肺功能严重不全,低氧血症迅速恶化,但不伴有心、肝、肾病变,年龄小于60岁者,可考虑肺移植。 肺间质纤维化一病,中医典籍无明确记载,根据该病临床症状、体征,可归属于中医“肺痿”“肺痹”范畴。《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ld...

  • 从“将军之官”解析肝脏体用病机及其在中风中的应用

    从“将军之官”解析肝脏体用病机及其在中风中的应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将各脏腑比喻为十二官,故医家要对寓含的脏腑生理功能进行理解,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1]。《孙子兵法·谋攻》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将帅对国家尽职尽责,国家一定强盛,如果将帅未能尽职,则国家一定衰弱。所以,将军担当着护卫国家的重任。《灵枢·师传》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候外者,即抵御外敌之意,肝脏有升卫固表、抵御外邪之功,可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肝为刚脏,古人有&l...

  • 主治梅核气 张恩树中医方解

    主治梅核气 张恩树中医方解

    张恩树,1944年出生,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然”字门内科中医术第十二代传承人。师从全国名中医任达然,临证善用经方,擅长治疗内科、妇科杂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有《任达然老中医临床经验录》。 组成:射干10克,木蝴蝶5克,合欢花5克,佛手花5克,玫瑰花5克,厚朴花5克,绿萼梅花5克,桔梗10克,生甘草6克。 功效:疏肝理气,开郁化痰,清热利咽。 主治:梅核气证属痰气交阻者,相当于西医慢性咽炎。 用法:日1...

  • 孙光荣辨治新冠重症医案解析

    孙光荣辨治新冠重症医案解析

    春节前,一位96岁高龄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经多种途径、多种药物治疗未见效果,且出现病危之象,于2023年1月14日上午以电话形式向笔者的老师、国医大师孙光荣求助。患者家属详述情况后,孙老应邀为其远程视频诊疗。 患者为高龄体态,肤色无光,呈昏睡状,印堂暗红,呼吸迫促,舌质紫暗、少津、中有裂纹,苔黄。家属代诉其十天来低热不退、无汗、身酸痛、胸闷、乏力、不能下床,大便干结、稍有咳嗽、少痰、睡眠不佳、食纳明显减少,2天前开始出现意识模糊。该患者尚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 西医诊断为新冠肺炎危重...

  • 葶苈子的妙用 张璐两则“肺胀”医案解析

    葶苈子的妙用 张璐两则“肺胀”医案解析

    清代医家张璐(1617—1699,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造诣精深,著述宏富,所著《千金方衍义》早已脍炙人口,而《张氏医通》搜罗百家,持论平正,值得一读。兹从《张氏医通·肺痿(肺胀)》录出“肺胀”二案,略加解析,藉见其证治心法,其中对葶苈子运用之妙,尤堪玩味。 原文:一尼肺胀,喘鸣肩息,服下气止嗽药不应,渐至胸腹胀满,脉得气口弦细而涩,此必劳力气上,误饮冷水伤肺,肺气不能收敛所致也。遂与越婢汤减麻黄,加葶苈、细辛大泻肺气而安。 又治一酒客,严冬醉卧...

  • 抑郁症志意辨证论治解析

    抑郁症志意辨证论治解析

    •抑郁症属人与社会的失和谐状态。临床论治抑郁症,应根据病证类属及主证,选择相宜辨治法则,所谓各得其法为相宜,对抑郁症采用志意辨证是可能相宜的选择之一。 •抑郁症基本病机是神魂不足、意郁魄抑,治疗时应把握主证,辨别病理阶段、类属,其次结合兼证、发病经过,审证求因。治疗以论裁志意、补虚泻实、减轻抑郁发作为主。 抑郁障碍是一类具有发作性特点的精神疾病,其核心症状为心境低落、兴趣丧失以及精力缺乏,伴有其他认知、生理以及行为改变。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类疾病中的主要亚型之一,特征为持续至少2...

  • 单兆伟用异功散治口臭案解析

    单兆伟用异功散治口臭案解析

    王某,男,42岁。主诉:口臭5年余。患者5年前与朋友吃火锅后腹泻一周,经治疗后腹泻已止,然出现口中异味,认为是伤食,即与吗丁啉、四磨汤等助消化药物治疗,证未减,渐成口中臭秽,与人交谈时常以手捂住口鼻,甚是苦恼。曾经多方医家诊治,多以脾胃积热、食滞不运等论治,取效甚微。遂延请笔者的老师、全国名中医单兆伟教授诊治。 刻下:口中臭秽,无热腥味,无口干,时嗳气,腹部痞满,纳谷欠馨,面黄乏华,大便溏薄,形体瘦削,夜寐不实,查血常规、血生化等无异常,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阴性。舌苔薄白微腻,舌质淡红,...

  • 剧烈咳喘《伤寒论》解

    剧烈咳喘《伤寒论》解

    “身为振振摇者”见于《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五版《伤寒论》教材解释:“误用吐下损伤中阳,若更发汗,则阳气愈伤,经脉失养而动惕,故可发生身体振颤摇动不能自持的证候。”《医宗金鉴》在苓桂术甘汤方解部分提到:“身为振振摇者,即战振身摇也;身振振欲擗地者,即战振欲堕于地也。二者皆为阳虚失其所恃,一用此汤,一用真武者…&he...

  • 当归拈痛汤详解

    当归拈痛汤详解

      当归拈痛汤,方书中有谓“东垣当归拈痛汤”。考东垣著作,《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中俱未载该方。《兰室秘藏》在“腰痛门”中载有该方,名“拈痛汤”。《医学发明》(节本)中也载有该方,方名“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汤的由来   李东垣的老师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首载该方,并且明确指出:“下之二方,非为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下之二方”即指当归拈痛...

  • 太少两解治低热

    太少两解治低热

      李某,女,59岁。2011年5月6日初诊。患者低热两月余,在某乡镇卫生院治疗月余,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遂就诊于安徽省名老中医杨从鑫,刻诊:口苦,低热怕冷,口腔溃疡,精神差,疲劳无力,舌淡红苔白,脉弦弱。追问病史,初为外感,发热恶寒,几天后出现口苦咽干,疲劳无力,纳差,恶心呕吐。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5克,黄芩12克,制半夏10克,生晒参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大青根20克,山豆根15克,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赤芍15克,丹皮12克,陈皮15克,甘草6克。5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早晚温服。   ...

  • 升阳散火汤方解

    升阳散火汤方解

      升阳散火汤作为治疗内伤发热名方,为李东垣“深达‘火郁发之’之义”(《医方论》)的杰作,是中医治法中“升阳散火”一法的代表方剂。但令笔者诧异的是,古今历代医家善用此方者极少,方书中多见有关本方方论而少见绝佳医案者即为明证。翻阅《实用中医内科学》和《现代中医内科学》两书,竟然没有升阳散火汤的身影。   升阳散火汤的由来   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

  • 小柴胡汤解析与临证

    小柴胡汤解析与临证

      小柴胡汤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少阳病的经典名方。在《伤寒论》中,小柴胡汤证的条文有17条,在《金匮要略》中,小柴胡汤证的条文有3条。柴胡汤的方药及药量配比为“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方中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本经》),能解表清里,畅利三焦。黄芩“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本经》),能清泄阳明邪热,特别是胸腹蕴热。柴、芩...

  • 过敏性紫癜 活血解毒汤

    过敏性紫癜 活血解毒汤

    过敏性紫癜 表现为皮肤出现出血点,伴有关节痛、腹痛、血尿或黑便等。中医认为,治疗以疏风凉血、解毒活血为主。 活血解毒汤 将连翘10 克、干荷叶15克、生地榆20 克,加水800毫升煮沸20分钟后代茶饮用,每日1剂,连饮15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味药均含有多量芸香甙.可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紫癜患者。...

  • 详解中医药酒

    详解中医药酒

    中药的传统剂型有汤、丸、散、膏、丹、酒、曲、胶等。汤剂即煎剂;丸剂有蜜丸、水丸之分;膏剂有内服膏和外敷膏之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又有片剂、胶丸、浓缩丸、口服液、袋泡剂、气雾剂、灌肠剂、膜剂、乳剂、熨剂、茶剂、霜剂、注射剂等新剂型。 药酒就是酒剂,是将药物用白酒作溶媒制得的浸出液,分冷浸和热浸两种。冷浸,是将药物切碎或研为粗末,加定量白酒密闭浸泡(酒的浓度除处方有规定外,一般用50度以上的白酒),每日搅拌和振荡一次,浸泡30天即可取出上清液,过滤即得。热浸法是将药物切碎或研为粗末,加入定量白酒.隔水或用蒸汽加热...

  • 升陷汤 详解

    升陷汤 详解

      近治高某,男,65岁,体力劳动者。于2011年1月13日外出受寒后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自服“去痛片”2片,“新康泰克”1粒,“罗红霉素”4粒,当晚汗出、热退、痛止,但突发眩晕,不敢少动。至次日下午眩晕渐止,但气短不足以吸,胸闷、乏力,时有咳嗽。于2011年1月15日至其家中诊治。诊见:面暗体瘦,语声无力,卧床懒动,动则气短,胸闷时咳,痰不多,脘腹无不适,知饥,进食尚可,大便少。无恶寒、发热,无明显汗出,头有昏沉感。口中和,不喜饮。舌质...

  • 详解名方 厚朴温中汤

    详解名方 厚朴温中汤

      赵守真在《治验回忆录》中载一案:刘健英,男,50岁。零陵芝城镇人。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时,惟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先以为胃中寒,服理中汤不效。再诊,脉微细,舌白润无苔,噫气或吐痰则痛缓,按其胃无异状,腹则臌胀如鼓,病在腹而不在胃,审系寒湿结聚之证。盖其人嗜酒则湿多,湿多则阴盛,阴盛则胃寒而湿不化,水湿相搏,上下攻冲,故痛而作呕。治当温中宽胀燥湿为宜。前服理中汤不效者,由于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而转以滋胀,虽有干姜暖中而不化气,气不行则水不去,是以不...

  • 姜良铎解读射干麻黄汤

    姜良铎解读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汤始载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方药组成: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笔者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姜良铎对该方有深刻的理解,今总结如下。   主治   本方证为痰饮内停,外感风寒,肺失宣降,痰瘀互阻,症见咳而上气,喉中痰鸣,痰多清稀,胸膈满闷,面色晦滞...

  • 杞菊地黄丸详解的功效与成分

    杞菊地黄丸详解的功效与成分

    《杞菊地黄丸》出处《中国药典》 处方 枸杞子、菊花各40克,熟地160克,山药、山茱萸(制)各80克,牡丹皮、茯苓、泽泻各60克。 制法 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 克粉末用炼蜜35-50克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克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中成药药店有售)。 用法与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功效主治 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证,症见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主解 杞菊地黄丸是中药方剂和中成药的统称...

  • 牛黄解毒片外用治病新用途

    牛黄解毒片外用治病新用途

      牛黄解毒片是常用中成药,由牛黄、雄黄、石膏、冰片、大黄、黄芩、桔梗、甘草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常用于火热内盛之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症。近年来,临床发现它外用治病的新用途:   带状疱疹:将牛黄解毒片压碎,加入生理盐水调成糊状外涂患处,每日3~4次。一般用药3~6天即获显效,且愈后不留后遗症。   乳腺炎:将牛黄解毒片研末,同酒糟和匀外敷患处,每日两次。一般用药3天既可肿块变软,肿消痛除,乳汁畅通。   毛囊炎:将牛黄解毒片研为细末,用蜂蜜将药末调成糊状,外涂局部,每日1~2次。   疖肿...

  • 解肌汤

    解肌汤

    方源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葛根12克,麻黄3克,黄芩、白芍、甘草各6 克,大枣4枚。 用法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解表散邪,兼清里热。主治伤寒温病初起,邪在卫表。临床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或有汗不多,口干口苦,项背不舒,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 方解 方中葛根甘辛平,人肺胃二经,轻清升散,善于解表散邪。麻黄辛温解表,发汗散邪。葛根与麻黄用量之比为4:1,葛根是主药,麻黄是辅药,少用麻黄以助其散,不欲其温。再配黄芩苦寒清热,故当是辛凉解表之剂。更以白芍苦酸微寒,益阴散邪。甘草、...

  • 表里两解治内热

    表里两解治内热

      李某,女,68岁。2011年4月15日初诊。患者自诉胃热明显,脸红发热,纳可,心烦,汗出恶风,大便6日未解,易困,疲倦无力,舌红苔白干,脉数。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治以两解二阳。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晒参15克,桂枝12克,白芍15克,栀子12克,火麻仁15克,郁李仁15克,大枣10克,炙甘草10克。3剂,水煎分2次温服。   时隔五月余,患者来诊,诉服上药诸症若失,半月前因外感现又出现上述症状,在当地乡镇卫生院经中西医治疗,症状不见好转而加重。刻诊:身热,满脸通红,饮食如常,烦躁,大便5日未解,疲劳...

    秘方方剂 2024-03-07 10 0 内热
  • 牛黄解毒片外用新招

    牛黄解毒片外用新招

    牛黄解毒片为传统中成药,过去有丸剂,现在又有片剂。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牙龈炎、目赤肿痛、口舌糜烂等病症的治疗。近年,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了它的外用新功效。【处方】人工牛黄 5g 雄黄 50g 石膏 200g 大黄 200g 黄芩 150g 桔梗 100g 冰片 25g 甘草 50g 1.治皮肤病 可治热疖、疗疮、无名肿毒、丹毒、痤疮、带状疱疹等。取牛黄解毒片2—3片,压碎,加入生理盐水调成糊状,用消毒棉球蘸涂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重症者,将浸有牛黄解毒药液的棉球敷于患部并包扎。 2.治带状疱疹将牛黄解毒片压...

  • 清热解毒口服液新用

    清热解毒口服液新用

    清热解毒口服液由金银花、玄参、地黄、连翘、栀子、黄芩、板蓝根等药组成,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传统应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发热面赤、烦躁口渴、咽喉肿痛等症。近年来,通过临床实践,还有许多新功用。 扁桃体炎。内服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次10-20毫升(1-2支),1日3次。一般3-5天显效。该方对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流行性感冒。内服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次10~20毫升(1~2支),每日3次,5天为1个疗程。该药有抑制流感病毒、解热、抗毒的作用。 痈肿疮疖。用清热解毒口服液治疗此类病症,有一定疗效。方法是清热口服液内服,每次1&...

  • 益气养血疏肝解郁汤

    益气养血疏肝解郁汤

      组成黄芪30克,当归6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柴胡9克,黄芩6克,清半夏9克,香附15克,陈皮9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功能益气养血,疏肝解郁。   主治适用于以气虚、肝郁气滞为主,兼有血虚、痰瘀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等风湿病。   方解方中黄芪、当归益气养血为主;桂枝、白芍温阳通络,滋阴生血,阴阳双补,柴胡、黄芩、半夏调和阴阳,疏肝解郁;陈皮、半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生姜既助半夏、陈皮化痰和中,又可制约半夏之毒性。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养血,疏肝解郁...

  • 太子参薄荷饮解毒滋肝肾

    太子参薄荷饮解毒滋肝肾

      总觉得觉不够睡,打不起精神,心头好像总藏着一把火,怎么办?   《素问》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气温逐渐攀升,达到一年中最高的温度,人体内的心火容易过旺,心火旺盛会出现情绪急躁、失眠等症状。下面介绍1个茶疗方,可让您平安快乐地度过盛夏。   具体方法是:太子参5克,栀子、生地、甘草、白术、白茅根各3克,菊花、薄荷、绿茶各1克,知母、柴胡、金银花各2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1剂,具有凉心肾、清热解毒、滋养肝肾的功效,男女老少皆宜。...

  • 和解表里 小柴胡汤

    和解表里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是从和解表里作解的。   “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为和解表里之剂也。柴胡味苦平微寒,黄芩味苦寒。《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邪在半表半里,则半...

  • 补中益气汤方解 配方与功效

    补中益气汤方解 配方与功效

    补中益气汤。 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 这是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的本来面目。 方中黄芪、炙甘草用量最大,各用5分,不足2克。劳役病热甚者始用1钱,3克多。升麻、柴胡与人参、橘皮、当归身、白术等量,各用3分,不足1克。1剂药的总剂量是10克左右。 用补中益气汤,1剂药10克,对现在的临床通常是不可能的。 当然,咀、顿服对用量有一定的影响,药材质量对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后世医家使用补中益气汤,有剂量渐增趋势。赵献可在《医贯...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