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治小 第5页

治小 第5页

  • 推拿加艾灸治小儿风寒泻

    推拿加艾灸治小儿风寒泻

      马某某,女,4个月,2011年11月14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5天前腹泻,一日3~4遍,粪质清稀,多泡沫,臭味不甚,肠鸣腹痛,舌苔白腻,经治不见好转。笔者予以推拿及艾灸治疗,七次泻止。具体手法操作步骤:   推拿   一窝风穴在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中。   手法:医者拇指指腹,蘸少许滑石粉按在操作的穴位上,不离其处而旋转揉动,10~15分钟,主治下寒腹痛。   外劳宫穴在手背侧,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处。   手法:医者拇指指腹,蘸少许滑石粉按在操作的穴位上,不离其处而旋转揉动,10~15分钟,此为...

  • 防治小儿痱子 驱痱4法

    防治小儿痱子 驱痱4法

    1、将绿豆、赤豆、黑豆各10克,薏米20克,加水600毫升,小火煎熬成300毫升,连豆带汤喝下即可。“三豆汤”有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的功效,被誉为夏季小儿保健佳品。 2、将桃叶阴干后盛于袋中,使用时取50克泡在热水里给孩子洗澡。桃叶中含有丹宁成分,并有解毒消炎、止痛止痒的作用,对防治小儿痱子有很好效果。 3、取苍耳、白矾、马齿苋各12克,加水200毫升,煎沸20分钟,冷却后用以洗患处。每天早晚各1次,可减少感染机会。 4、将煅石膏30克,芙蓉叶末、黄柏各6克,轻粉3克,研成细末...

  • 桂枝龙牡汤治小儿多汗

    桂枝龙牡汤治小儿多汗

      一般来说,小孩比大人爱出汗。如果排除佝偻病、结核病等器质性多汗,孩子仅在刚入睡时、游戏后出汗多,多属正常的生理性多汗。但如果白天或夜晚入睡后,孩子始终多汗,甚至汗湿头发、衣被,中医认为多是营卫失和之象。   对此,中医有个经典验方,即桂枝龙牡汤。具体方法是:取桂枝3克,白芍9克,龙骨、牡蛎各15克。将上药与大枣2枚、生姜2片共煎,取汁100毫升,于早中晚3次分服,一般5~10剂可见效。此方尤适宜3~5岁小儿。方中桂枝能和阴阳、调营卫;龙骨可入心;牡蛎可入肾,使心肾相交、阳固阴守。...

  • 治小儿盗汗使用鲜糯稻根

    治小儿盗汗使用鲜糯稻根

      糯稻根须,为禾本科植物糯稻的根茎及根。《中药大辞典》载其味甘、性平,入肝、肺、肾三经,功能益胃生津,退虚热,止盗汗。《药材资料汇编》载其“止盗汗”。糯稻收割后,至次年春耕之前(约10月份至次年3月份),在田间采挖地下部分的根茎及根须,洗净,鲜用,也可晒干备用,然干品疗效较鲜者为次。鲜品用量每次40~150克。笔者使用鲜糯稻根治疗小儿盗汗,疗效可靠,无副作用,取材方便,经济实惠,且本品水煎液气香味甘醇,小儿容易接受。   病案举例   案1张某某,男,7岁。1989年12月就诊...

  • 标本兼顾治小儿过敏性紫癜

    标本兼顾治小儿过敏性紫癜

    黎某,男,6岁,2014年10月29日初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臀部及双下肢紫斑,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压之不褪色,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曾给予消炎,止血等药物治疗,症状好转,但易反复发作。刻诊:双下肢及臀部见淡紫色瘀斑、瘀点,伸侧尤多,多呈对称性分布,压之不褪色。伴轻微流涕,咽红,平素易出汗,纳差,大小便可,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心脾两虚,肺卫不固,风热伤络,气血失和。 治法:健脾益气,宣肺固表,疏风清热,凉血和血。 处方:太子参15克,山...

  • 清营透热 清营汤 治小儿急性乳蛾高热

    清营透热 清营汤 治小儿急性乳蛾高热

      谭某,男,4岁,某医院会诊病例。   1986年11月15日初诊:起病5日,发热不休,热势甚高,上午体温39.8℃,下午40.8℃,微咳,咽痛。在某医院急诊室治疗,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经用物理降温、抗生素与激素类药物治疗4昼夜,热势依然未减。遂邀请中医会诊。   刻诊:患儿高热,胸腹部灼热较甚,神志虽清但有沉睡感,时而躁烦不安,咽喉内两侧扁桃体明显红肿,口渴多饮,时而呕逆,大便干结,并已二日未能进食。指纹青紫,脉细数,舌质绛红无苔。   辨证:热灼营阴。   治法:清营透热。   主方:...

  • 清暑解热 主治小儿夏季热

    清暑解热 主治小儿夏季热

    孙浩,男,1928年生,江苏仪征人,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征市“臣”字门中医儿科术第五代继承人。 早年跟随其父孙谨臣学医,尽得真传,后又跟随当代中医儿科泰斗江育仁教授左右,将其“运脾法”充分运用于临床。临证善治内、儿科杂症,尤专脾胃系和肺系疾病的诊疗,特别擅长使用中医多种治法...

  • 中医儿科鼻祖钱乙乃治小儿惊风 独到思想

    中医儿科鼻祖钱乙乃治小儿惊风 独到思想

      急惊风为儿科四大重症之一。其主要临床证候是起病急,神志昏迷,两目上窜,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其发生之先,常有呕吐,发热,烦躁不宁,睡卧惊惕;或弄舌摇头,咬牙齘齿,时时惊啼等先兆症状。其发短暂,常不易察觉。   其证有由感受风寒而引起者,有受温热之邪而导致者,有因食积痰热所致者,亦有因大惊猝恐而生者,其治法各异。   钱乙乃中医儿科鼻祖,其治疗小儿惊风有独到的见解。探讨钱乙治疗小儿急惊风的学术思想,对防治小儿急重危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分内外辨因论治   小儿急惊风症钱乙称之为发搐,...

  • 肉桂外敷治小儿口角流涎

    肉桂外敷治小儿口角流涎

      流涎,常见于3岁以下小儿,尤以未满周岁小儿为多见。中医认为“涎为脾之液”。小儿流涎者,多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由此看来,本病病因有冷、热、虚的不同,病位在脾脏,故有脾冷多涎、脾热多涎、脾虚多涎等。可用肉桂外敷治小儿口角流涎属脾虚有寒者,能取得满意疗效。   取肉桂10克(一次量),研为细末,用醋调至糊饼状,于每晩在小儿临睡前,将药料匀摊于二块纱布上,分别贴敷双脚涌泉穴上,然后用胶布固定,早晨取下,连敷3~5次,基本可愈。但是,此法用于因脾冷多涎有效,若属热邪壅滞则非所宜,...

  • 活用白虎汤治小儿纳差

    活用白虎汤治小儿纳差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常用于大汗、大热、脉洪大的阳明气分热盛证。但笔者抓住病机,活用本方收到较好疗效。 小儿纳差 纳差一证,小儿较为多见,一般治疗多责之食积、脾虚、胃阴虚。但笔者认为还当责之于胃热。 如一小女孩,纳差。已有3个月,烦渴喜冷饮,小便黄,舌质淡红,苔剥。辨证为胃阴虚,给予沙参麦冬汤加山药、石斛、五味子、山楂、神曲等;服药15剂,食欲仍差。后因发烧、口渴、汗多而改服白虎汤加山药、石斛、神曲;服药2剂,热退渴止,食量倍增。继服5剂,停药后食欲良好。 此例为何用沙参麦冬汤无效,而用白虎汤不治纳...

  • 强调从肝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强调从肝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 神经精神性疾病,中医学 将其归人心肝类疾病 中,多认为本病与肝密 切相关。可归于中医学 肝风证、慢惊风、目连 割、抽搐等范畴。本病在 临床上多表现为慢性、 反复发作性、不自主运 动肌的无节律性抽动, 病程较长,发病过程中 有反复发作又自行缓解 之势,亦可出现不自主 的发声,部分患儿伴有 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症,影 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基于上述认识,本病 应以八纲辨证与脏腑辨 证相结合,其中尤其注重 辨明阴阳虚实,强调从肝 论治。 《素问·生气通天 论》有云:&...

  • 治小儿腹泻 小儿发烧经验方

    治小儿腹泻 小儿发烧经验方

    治小儿腹泻方 处方:炒鸡内金6克,黄连3克,维生素B。60 毫克。共研细粉,分为6包,O.5~2岁半的小儿,每次服1包,每日3次,温开水调服。 主治:小儿喂养不当导致的伤食泄泻,症见泻下次数不多,大便粘滞不化,呈黄绿或黄色,气味酸臭,恶心嗳气,呕吐奶块,腹胀而硬,泻后胀痛减轻,食欲不振,打屁恶臭,烦急颊红,手足心热,苔厚腻,脉滑数。 晏华 治小儿发烧经验 方法:取柴胡、荆芥、紫苏、薄荷各适量,4岁以下各用20克,5岁以上各用30克。加水1500毫升浸泡后,煎煮 5分钟,去渣取液,用毛巾蘸药液反复擦洗患儿全...

  • 治小儿顽咳 小儿顽固性多汗 小儿紫癜方

    治小儿顽咳 小儿顽固性多汗 小儿紫癜方

    治小儿过敏性紫癜方 处方:自茅根、生地各12克,金 银花、小蓟各10克,丹参、紫草、丹 皮、茜草各6克,桃仁5克,防风3 克。瘙痒者,加荆芥穗、蝉蜕各6克。 每日l剂,水煎分3次服。疹退后可 用生地12克,芡实、鸡内金、自茅 根、连翘各10克,丹皮、赤芍各6克 水煎常服,以防复发。 主治: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辨 证为血热型,症见初起疹高于皮面, 色淡红,随后变为深红色,多见于下 肢,出没无常,伴关节疼痛,甚至尿 血。 徐灵 治小儿顽固性多汗方 处方:黄芪、防风、白茅根各lO 克,白术、连翘各6克,麻黄根3...

  • 治小儿高热惊厥 固本防惊汤

    治小儿高热惊厥 固本防惊汤

      董幼祺,男,1953年出生,浙江宁波人,主任中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上海中医儿科泰斗董廷瑶教授之孙)。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市中医院副院长,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及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   他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临床上以“推理论病,推理论治”作为指导思想,并运用董氏儿科的独特经验治疗各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症,尤其对小...

  • 试试中药贴敷 治小儿常见病

    试试中药贴敷 治小儿常见病

    咳嗽麻黄10克,杏仁、黄芩各12克,白僵蚕、栀子、炒白芥子各9克,延胡索15克,细辛6克,鱼腥草18克,将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3-5克,用姜汁醋调成膏状,用医用贴贴于天突、膻中、肺腧各穴,每天1次,贴4小时左右,5天为1个疗程。 泄泻丁香、葛根各15克,肉桂、吴茱萸、砂仁、干姜各10克,胡椒、车前子各12克,黄连6克,研细末后装瓶备用。用时取适量用姜汁醋调糊,填脐,用医用贴固定,每天换药1次,3天为1个疗程。 便秘生大黄15克,黄连10克,吴茱萸2克,芒硝3克,将上药研细末备用。每次取3-5...

  • 治小儿消化不良陈皮茶

    治小儿消化不良陈皮茶

    茶叶4克,陈皮1克,共用水浸泡一昼夜,加水1碗,煎至半碗。 1岁以下小儿每次服半食匙,每日3次;1-2岁小儿,每次服1食匙,每日3次; 3-4岁小儿,每次服1匙半,每日3次,可治小儿夏秋消化不良、腹胀腹泻。...

  • 验方治小儿多汗临床常自汗 盗汗

    验方治小儿多汗临床常自汗 盗汗

    桂枝加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黄疸病》:“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全方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黄芪组成,具有调和营卫,通阳除湿之功,为仲景治疗黄汗,黄疸而有脉浮,表虚症状之主方。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孙浩老中医根据其中桂枝汤可解肌和营,调和阴阳,黄芪可补气固表之功用,临证多有发挥,现举四例验案简析其用此方经验。 小儿汗证 赵某,男,7岁。自3岁入托以来稍稍运动则大汗出,夜间睡眠时背部及头汗出,汗湿衣被,...

  • 治小儿泄泻 中药熏洗

    治小儿泄泻 中药熏洗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泻下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采用中药熏洗治疗此病,效果显著,患儿易于接受,介绍如下。   草药鬼针草鲜品10棵,或干品5棵,加水浸泡后煎成浓汁,连渣倒入盆内,熏洗患儿双脚。轻者每日4次,重者每日6次。年龄较大,腹泻较重者可提高熏洗所至位置达膝部以下。...

  • 主治小儿盗汗、睡出虚汗

    主治小儿盗汗、睡出虚汗

    【简介】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醒后汗自停的现象称之为“盗汗”。 【治法】 【组成】北芪18克浮 小麦12克 【制法】水煎服 【用法】每日一剂 【组成】炙甘草9克 瘦猪肉60克 【制法】蒸服 【用法】每日一剂,或二剂 【疾病】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 治小儿流涎 小儿盗汗 小儿疝气方

    治小儿流涎 小儿盗汗 小儿疝气方

    治小儿流涎方 处方:鲜丝瓜根(切片)50 克,瘦猪肉0.2公斤。加水共煮至肉熟烂,分3—4次服,每日1剂,连服3.剂。 主治:小儿流涎,中医辨证为脾胃积热型,症见患儿时时流涎,口涎粘浊,下巴赤烂,烦躁不宁,小便黄,大便干结,唇舌红赤,苔黄,脉数。 张菁 治小儿盗汗方 小儿夜间睡着时出汗,醒后即止,称为盗汗。取赤小豆60克,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熟后加红糖10克,混匀后一天内一次或分次吃完,连服半个月,治疗小儿盗汗有较好疗效。 治小儿疝气经验 方法:取香附、宣木瓜、苏叶、橘 红各10克。上...

  • 补肾摄涎 治小儿流口水

    补肾摄涎 治小儿流口水

    处方:土炒白术12克,益智仁8 克。 用法:上方研成细粉,平分成12 包,每次1包,每日2次,温开水调 服,1周内服完。 功效:健脾燥湿,补肾摄涎。 主治:小儿流口水,中医辨证为 脾胃虚弱型,症见口水清澈,小便清 长,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沉弱, 指纹淡红。 陈 嵩...

  • 中医治小儿夏季腹泻

    中医治小儿夏季腹泻

      腹泻是小儿夏季常见病,因为患儿常伴有呕吐,喂药很可能会吐,而盲目使用抗生素则可能会造成抗生素滥用。此时,如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腹泻,在施以常规治疗以外,施以简便易行的食疗和足浴方法,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医认为,宝宝夏季腹泻主要以伤食泻和湿热泻居多,如果宝宝大便酸臭,夹杂食物残渣,伴有恶心、呕吐,往往是伤食泻;如果宝宝大便色黄,质稀,次数多,肛门红赤,舌苔黄腻则是湿热泻。   食疗方:炒谷芽、炒麦芽各10克,焦山楂10克,茯苓15克,煎汤代茶饮每日一剂,适用于伤食泻患儿;马齿苋15克,荷叶6...

  • 治小儿癫痫偏方

    治小儿癫痫偏方

    小儿癫痫俗称“羊儿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病因复杂的、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综合症。由阵发的暂时性脑功能紊乱所致。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肌肉抽搐和意识障碍。主要因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大脑皮层受到高热或剧烈的精神刺激,产生过度兴奋所致。 治小儿癫痫偏方:蝉衣、僵蚕、全蝎、蜈蚣各等份。将上药烘干后研成粉末,每天服3次,每次1.5克。...

  • 治小儿腹泻 白药敷脐

    治小儿腹泻 白药敷脐

    取一瓶云南白药的三分之一量,用米醋或者白酒适量调成黏稠的膏状放在患儿的肚脐上,外用纱布或者无眼的膏药固定,每24小时换药一次,连用3天为一个疗程。 本方法应用比较灵活,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如果是急性炎症,可用庆大霉素注射液直接调膏,剂量随着患儿的年龄和体重增减;如果发热,可以加用复方安林巴比妥注射液或者柴胡注射液直接调膏,剂量随着患儿的年龄和体重增减;如果腹疼较重,加上654-2即山莨菪碱注射液调膏,同样是剂量随着患儿的年龄和体重增减。...

  • 五款偏方治小儿秋季腹泻

    五款偏方治小儿秋季腹泻

      验方1焦麦芽10克,焦谷芽10克,焦山楂10克,白糖30克。将前三味加水适量煎15分钟,取汁加糖即成,每日1剂,连服3~5天。   验方2枯矾、黄丹、五倍子、石榴皮各等份。研细混匀,每次取6克,用鲜姜、葱白适量捣如泥,入药粉调成膏状,敷于患儿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24小时换药1次。一般2~3次即愈。   验方3丁香2克,车前子10克,胡椒、肉桂、荜拨各3克。共研细末,每次取3克,用老陈醋调成糊状,敷于脐中,用伤湿止痛膏覆盖,每天换药1次。   验方4车前子30克,苍术15克,藿香15克,泽...

  • 主治小儿多动症 恬静散

    主治小儿多动症 恬静散

    孙浩,男,1928年生,江苏仪征人。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全国第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征市“臣”字门中医儿科第五代继承人。 孙浩早年跟随其父孙谨臣学医,尽得薪传,后又跟随当代中医儿科泰斗江育仁教授左右,将其“运脾法”充分运用于临床。临证擅治内儿科杂症,尤专脾胃系和肺系疾病的诊疗,特别擅长使用中医多种治法治疗小儿...

  • 治小儿多动症 腮腺炎方

    治小儿多动症 腮腺炎方

    治小儿多动症方 处方: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生地、茯苓、钩藤、石菖蒲各lO克,远志4 克,琥珀(研粉分3次吞服)1.5克。若心烦欠眠者,加龟版、百合、熟地各10克;若形寒肢冷者,加黄芪10克,鹿角1 克;若胸闷食少者,加法半夏、炒山楂各 10克;若人便秘结者,加火麻仁10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半个月为1 个疗程。 主治.小儿多动症,特征是多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等。据报道,经本方治疗儿童多动症患者6l 例,用药1—3个疗程,其中治愈者58 例;好转者2例;无效者l例。 梁贤琳...

  • 治小儿腹泻点刺穴位

    治小儿腹泻点刺穴位

      笔者曾在《新中医》1991年第3期阅读到由河北保定市第二医院李玉环、毛正民、李胜芝等撰写的“穴位点刺治疗小儿腹泻”一文,深受启发,验之临床多年,每每获效。现将此法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取穴:止泻三穴。止泻一穴在大拇指桡侧第一、二指骨弯指横纹头处。止泻二、三穴分别在食指第一、二和二、三指骨弯指横纹头处。针时屈指或伸直取穴均可。   治法:伤食泻或单纯性消化不良,针双手一、二穴点刺出血,为泻法,隔天1次;脾虚兼消化不良腹泻,针双手一、二穴点刺出血为泻法,三穴点刺不出血,为补法...

  • 治小儿急性腹泻敷脐疗法

    治小儿急性腹泻敷脐疗法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中药颗粒剂敷脐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取免煎中药颗粒苍术、黄连、苦参、石榴皮、葛根、炮姜、焦山楂各1 包,上药和匀装入小纱布袋中贴敷在脐部(神阙穴),每次贴敷20小时,每天换药1次,3天为1个疗程。颗粒剂吸湿性强,能自行潮解,外敷时无须加赋形剂。 河南许昌 文 华 点评:方中苍术味厚气雄,运脾化湿为君:黄连、苦参性寒味苦,寒能清热,苦能燥湿,为臣;炮姜一则用于温阳止泻,再则因其辛热,热能佐制黄连、苦参之寒,辛能助他药透皮吸收,为佐使之品。石榴皮涩肠止泻,葛根...

  • 山楂配乌梅调治小儿常见病

    山楂配乌梅调治小儿常见病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入脾、胃、肝经,有消食健胃、活血化瘀、收敛止痢之功能。对肉积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小儿乳食停滞等,均有疗效;乌梅性味酸、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消乳食、敛肺、涩肠、止汗、生津、安蛔作用。此二药配伍用以调治小儿常见积滞、泄泻、虫证等,多有良效。   消食开胃   小儿伤食泻属中医“泄泻”范畴。《内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自倍是损伤脾胃的重要原因。由于小儿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引起脾虚胃弱者更为常见;而由于喂养不当伤及...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