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小 第9页
-
张锡君治小儿厌食经验
张锡君认为,小儿厌食症多由两个原因引起,一是乳食积滞,损伤脾胃;二是脾胃虚弱、乳食停滞。常以开胃进食汤(藿香、佩兰、厚朴、陈皮、甘草、鱼秋串、鱼腥草、炒三仙)为基础方加减应用,配合中成药,多获良效。 1.乳食积滞者治以开胃进食汤加莱菔子。伴腹痛、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呕吐厉害者加白蔻、苏梗。中成药可选消食冲剂、一厘金、小儿化食丸、大山楂丸等配合服用。 2.体质不佳、脾胃虚弱者用开胃进食汤去厚朴、陈皮、炒三仙,加党参、白术、茯苓。畏寒怕冷加制附片、干姜;乏力加黄芪。可配胚宝片、党参马蹄冲剂、参芪王浆等同服。 3.外邪犯胃...
-
冬季防治小儿厌食 小儿哮喘
厌食症是指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严重者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造成小儿“面黄肌瘦、个子矮小”,是当今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 造成厌食症的病因很多,包括全身性疾病影响,如许多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都可影响消化道;药物影响,如几乎所有抗生素长期使用均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失调等;微量元素缺乏及某些内分泌素不足;气候影响,如气温过高、湿度大等;喂养不当,这是当前最突出的原因等。 对于厌食症患儿,首先我们应带孩子去医院正规检查,如为全身性疾病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
-
张卫东用清化饮治小儿乳蛾经验
岐黄学者张卫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主任医师,从事儿科临床多年,学验俱丰,为“刘氏儿科”第一代传承人,其通过多年对小儿乳蛾的深入研究,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思路,现将张卫东治疗小儿乳蛾经验介绍如下。 辨证求因,分期论治 急性期小儿为纯阳之体,邪气易从火化,加之现代小儿多食肥甘厚腻,胃火炽盛、腑气不通,多见积热内蕴,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风热之邪侵入,咽喉首当其冲,随之邪热结聚,熏灼咽喉而发病。本期相当于西医急性扁桃体炎或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期,以热邪为盛...
-
芍甘汤治小儿夜啼 小儿厌食鸡矢藤治
小儿夜啼 芍甘汤治 小儿病后(如吐泻后),由于血虚 血热而致心神失养,常常引发夜间啼 哭,伴虚烦不安,精神不振,唇舌色淡 或见樱红,舌尖红,少苔或无苔。治宜 清热养心安神。中医认为,白芍味苦 酸,性凉,微寒,归肝经,具有补血养 血、平抑肝阳、柔肝止痛的功效;甘草 味甘,性平,归脾、胃、肺经,具有补 脾益气,清热解毒等功效。用白芍、甘 草二味中药水煎治疗血虚有热型小儿夜 啼,效果好。 方法:取白芍3克,甘草1.5克。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一般连服 3~5剂即愈。 万武骋 小儿厌食 鸡矢藤治 小儿厌食,通...
-
赵法新五字诀 防治小儿厌食积滞疳积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赵法新教授认为,小儿厌食、积滞、疳积三者,名异源同,互为因果,因脾虚而厌食,因失运而积滞,因气液耗伤而成疳积。病情逐步加重,重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必然造成儿童营养缺乏症。同时,慢性脾胃症患者病程长、失治、误治、反复缠绵者不少,尤其自幼就有胃肠消化不良更为多见,追根求源,多因自幼积滞、疳积,失治、误治造成脾胃虚弱,功能紊乱。要防治诸多脾胃病症,应当从小儿抓起。因此,赵法新教授创立“防、健、消、养、补”五字诀,贯穿于治疗小儿厌食、积滞、疳积症...
-
名医石恩骏治小儿厌食方
方药组成:南沙参9克,麦冬6克,连翘6克,焦术9克,知母3克,厚朴9克,扁豆花9克,云苓12克,谷芽9克,藿香6克,莲子9克,砂仁5克(后下),怀山药12克,甘草3克。一般采取浓煎法,每日1剂。 本方脱胎于参苓白术散,经贵州名医石恩骏重新增损而成。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对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 考小儿厌食症,各个时期的小儿均可发病,尤以1~6岁发病率高。一般病程较长,多以不思饮食为主要症状,究其原因,常因饮食喂养不当,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石氏云:“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我调节,加上家长...
-
从“胃喜为补”论治小儿厌食经验
小儿厌食是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1]。西医认为,儿童厌食多由微量元素缺乏、幽门螺杆菌感染、幼儿时期辅食添加不合理、不良饮食习惯等所致,归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范畴,治疗方法以纠正微量元素缺乏,服用助消化剂、促胃动力药物和调节肠道微生态制剂,以及饮食运动指导为主[2]。研究发现,食欲中枢-脑肠轴-脑肠肽作为食欲调节网络,在小儿厌食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脑肠肽的表达异常,或传递通路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影响摄食中枢及胃肠功能失调,进而影响食欲,导致厌食[...
-
倪菊秀从肝论治小儿脾胃病经验
倪菊秀老师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师侍“儿科泰 斗” 董廷瑶老师, 秉精诚之思, 以仁为本, 以义为衡, 行 医六十载, 于中医儿科有较深造诣, 临床经验丰富, 疗 效显著, 更在继承前人经验之上, 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诊 疗思路, 广受业内同行及患者好评, 曾获陈香梅妇女基 金基金奖等多项殊荣,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 贴。笔者有幸随师临诊, 受益匪浅, 对于倪师从肝论治 脾胃病颇有感悟, 现记录如下, 以飨同道, 抛砖引玉, 互 学共勉。 1 肝与脾胃病 脾主升主运化, 胃主降主...
-
治小儿厌食症 小儿疳积方
治小儿厌食症经验 方法:取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 各10克,炒莱菔子、陈皮、炒鸡内金 各6克,元胡5克。上药共研成粉备 用。用时取药粉10—15克,加入淀粉 少许,用白开水调成软膏状,敷贴肚 脐上,外用纱布固定,晚敷晨取,每日 1次,5次为l疗程。一般连敷1~2疗 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主治:小儿厌食症。 曾建国 治小儿疳积经验 方法:取桃仁、杏仁、栀子各等份。共研成粉,加冰片粉、樟脑粉少许,贮藏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用鸡蛋清调拌成糊状,敷于双侧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
-
治小儿包皮水肿中草药外洗方
阴茎包皮水肿为夏季小儿常见 皮肤病,尤以6个月到5岁的婴幼 儿多见,往往在洗澡、撒尿和换内裤 时偶然被家长发现。发作时龟头包 皮呈球状水肿,色泽淡红发亮,柔软 有弹性,指压后无凹陷,无外伤痕 迹,局部无发热、充血,全身多无异 常改变。本病属于血管神经性水肿, 其致病原因为过敏,诸如昆虫叮咬, 寄生虫感染、动物蛋白性食物、化学 香料或染色类食品、吸人花粉、抹搽 化妆品、穿化纤内裤、接触尘螨、服 用某种药物等。 预防小儿阴茎包皮水肿,关键 在于找出其致敏因素,以便在日常 生活中尽量避免致敏源接触。否则, 这种疾病会因...
-
中药外洗治小儿骨膜炎疗效好
小儿骨膜炎是骨伤科的常见病。以祛风散寒、活血舒筋立论,用中药外洗冶疗本病297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治疗297例中,男177例,女120例;年龄1~3岁者73例,3~5岁者133例,5~7 岁者79例.7岁以上者12例;春季发病者 106例,夏季发病者39例,秋季发病者87 例,冬季发病者55例;患儿及家长能准确叙述其外伤史者63例,无明显外伤史者 234;髋或膝部有明显痒痛者198例;所有病例均有跛行,双下肢假性不等长,拍片无阳性体征。 治疗方法 处方:川乌、五加皮各15克,伸筋草、松节各...
-
治小面积烧烫伤 下肢溃疡经验方
治小面积烧烫伤经验 方法:根据烧伤面积,取新鲜芦荟 、叶片洗净,剥去表皮后取其冻胶部分, 敷于经清洁消毒的烧伤部位,然后用 消毒纱布覆盖、固定。当天每1~3小 时换药1次,以后每日换药2~3次。 一般敷贴后即感清凉,随后1~3小时 内疼痛即可减轻或消失,红肿逐渐消 退,经数天痊愈。 主治:小面积烧烫伤,表现为病程 小于2小时,烧烫伤局部红、肿、热、 痛,感觉过敏,有或无水疱、水肿。 卢金魁 大黄儿茶治烫伤 取大黄、石膏、儿茶各25克,冰片5克,共研成细末,用香油调成糊状,敷于烫伤部位,可很快治愈烫伤。...
-
治小儿习惯性便秘中药通便汤
便秘一症总由胃肠传导失常、津液不足所致。因为饮食入胃,经过脾的运化、吸收,剩下糟粕再经大肠传导而排出,故大便是否正常传导,必赖津液濡润和阳气的推动。 小儿“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往往实邪留置大肠,津液不得输转而形成湿浊,与燥屎搏结于肠道,造成腑气不通,气机失调,阴津不足。肝阳偏盛,克伐脾土,使脾阳不足,津液缺少而成便秘。通常治疗便秘,苦寒泻下之品多为必用之药。 笔者认为,小儿便秘虽多内腹燥热,但便秘已成,脾气已伤,使用苦寒之品最易损伤脾胃,应尽量避免使用。要从根本上调理气机,...
-
青海名医治小儿便秘方
青海名医治小儿便秘(脾胃虚弱)方 处方:生白术、白芍、枳实、当归各4克,太子参、莱菔子、炒麦芽、茯苓、火麻仁各8克,陈皮5克。 加减:精神倦怠,面色萎黄或白加黄芪8克,厚朴花4克;脘腹胀痛不适加紫苏梗、炒枳壳各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健运脾胃,化湿导滞。用于治疗小儿便秘,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型。症见大便次数少,粪便干燥,精神倦怠或烦躁,面色萎黄或白,脘腹偶有不适,纳食差,舌质淡或淡胖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虚弱或濡缓。 青海名医治小儿便秘(阴津不足)方 处方:生地、麦冬、玄参各10克,白芍6...
-
中医辨治小便夹精
尿液中混夹精液或排尿后精液流出,称为小便夹精,又称白淫、尿精、精尿俱出。小便夹精可分为湿热内蕴、阴虚火旺、肾虚失藏三型。 1.湿热内蕴型证见小便短赤或混浊,排尿时有热涩感或刺痛感,胸闷脘痞,大便不爽,舌红苔腻,脉濡数。治宜清利湿热,方用:萆薜12克,黄柏10 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石菖蒲10 克,莲子心6克,丹参30克,车前子15 克(包煎),土茯苓15克,薏苡仁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阴虚火旺型证见小便短黄而热,尿液不清或尿道口有精液流出,伴梦遗,夜寐不安,咽干颧红,盗汗潮 热,舌红苔薄,脉细数...
-
治小儿肾炎水肿名医赵立波方
吉林名医治小儿肾炎水肿(脾阳虚)方 处方:炒白术、炒车前子、大腹皮、桑寄生各12 克,茯苓18克,山药15克,黄芪20克,薏苡仁、益母草各25克,仙灵脾16克,木瓜8克,桂枝5克,炒茴香、白茅根、厚朴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温阳健脾,化气行水。用于治疗小儿肾炎水肿病,中医辨证属脾阳虚弱型。症见全身浮肿,按之没指,抬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纳呆,腹胀便溏,尿少,面色萎黄,神倦肢冷,舌质淡,苔白腻而滑,脉沉细而缓。 创方者:赵立波 吉林名医治小儿肾炎水肿(风水相搏)方 处方: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