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小 第4页
-
治小儿脾疳方
小儿出现面黄肌瘦、困倦懒言、食少纳呆、挑食、食后脘腹胀满、四肢无力、少气自汗、大便时干时稀等症状,中医称之为脾疳。 小儿脾疳治宜健脾和胃、消疳化积、益气健脾。可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麦芽、神曲、山药、扁豆、莱菔子、薏苡仁、鸡内金、砂仁各5克,生姜2片,大枣5枚,木香2克,甘草2克,水煎服,1日1剂,分早午晚服。 中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小儿健脾丸、小儿启脾丸、肥儿丸、健胃消食片、消积口服液、大山楂丸、婴儿健脾散、保和丸、肥儿冲剂等。也可采用下列食疗法: 方一大枣8枚,山药10克,大麦米20克,红糖10克,共煮稀...
-
治小儿腮腺炎
【简介】腮腺炎临床表现为发热,腮腺肿大,疼痛,怕进酸食。包括发热,颈、颌下、耳前唾液腺肿胀、疼痛。 【便方1】鲜紫花地丁根二根,洗净切碎,用鸡蛋2个搅拌均匀后水煎服。 【处方2】 大青叶6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黄柏30克,芙蓉叶30克,黄连30克,大黄30克,胆矾30克,五倍子30克,樟丹30克,明矾30克。 上药共研细末,用蜜混合调匀,备用。使用前先以温水洗净患部,并据患部肿块大小适量外敷药膏,加盖纱布后固定。用药一般以3日为宜,日换1次。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者,3次后隔日敷1次,直至肿痛消失。病情较重或并...
-
稗子可治小儿疳疾
小儿疳积病是一种慢性病,在5岁前的儿童中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全身虚弱,面黄肌瘦,食欲差,消化紊乱。小儿疳积病多因喂养不当,或因其他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民间有人用稗子草治小儿疳积,确有良效。 稗子草长于农田或野地里,也是一种中草药,它性微寒,微苦,微涩,味甘、辛,无毒,入肝经;有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的作用。取干的整株稗子草50克,用水充分浸泡湿润后,置于陶砂器皿中,加水500毫升;先用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继续煎,至器皿中的水成为250毫升左右时即成。待药液温热可饮时,给病儿服用,每日三次。也...
-
中医辨治小儿夏季热
小儿夏季热以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要症状。临床辨证有暑伤肺胃、脾阳不振、下虚上盛等不同,治疗方法则以清暑养阴、补脾益气、温下清上为主。 1.暑伤肺胃型:本证多见于素禀阴虚的患儿。除发热、口渴、多尿、汗闭或少汗外,烦躁较为明显,精神食欲改变不大。发热虽高,病程虽长,但无头痛、恶风、恶寒和神昏惊厥等症状。多见唇红干燥、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指纹紫。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处方:党参、麦冬、知母、石斛各10克,荷梗、竹叶各6克,黄连、甘草各3克,鲜西瓜皮、粳米各15克。水煎,分2~3次...
-
治小儿惊风(感受风邪)方
处方:钩藤6克,茯神、薄荷、天竺黄、苏叶、荆芥穗、枳壳各4.5克,黄芩、瓜蒌、连翘各6克,生甘草1.5克。 加减:若抽搐者,可加石决明、桑叶各9克,白僵蚕5克,以祛风定惊。或服小儿回春丹,1岁以内每次1—3粒,1—3岁每次3-5粒,2小时后可重复使用。若痰蒙清窍者,可加石菖蒲4克,以清心开窍。若高热、乳蛾红肿、便秘者,可加大黄4克,栀子6克,以通腑泄热。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解表镇惊。用于治疗小儿惊风,中医辨证属感受风邪型。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咽红,鼻中流涕,乳蛾红肿,烦...
-
治小儿奶癣方 小儿黄疸方
治小儿奶癣方 处方与用法:陈皮、苍术、茯苓各5克.厚朴 3克,炙甘草2、克,滑石 10克,泽泻3克,炒麦芽15克。水煎服,日1 剂。另用地榆、黄柏各 50克,水煎,湿敷患处,日3次,每次15分钟。内外并治,以愈为度。 功效:清利湿热,调理脾胃,治小儿奶癣,形体多胖,瘙痒难耐,哭闹不安,吮乳不多,局部呈多形性表现,丘疹、糜烂、渗液、结痂并见,舌淡,苔黄腻等。 (韩蒸平) 治小儿黄疸方 处方与用法:生麦芽15克,茵陈20克:金钱草10克,通草3克,黄柏3克。水煎服,日1 剂,30天为1个疗程。病程久者,加丹参1.0克,...
-
中药敷脐治小儿常见病
新生儿脐炎:取云南白药适量,先用生理盐水将患儿脐部的分泌物清洗干净,然后将云南白药敷在患儿肚脐部,盖上纱布,再用绷带包扎好,隔日换药一次。 小儿遗尿:取鲜葱白10段(两寸长)与硫黄12克,捣烂成饼状,在小儿睡前将药饼敷于肚脐中,纱布覆盖固定。两日换药一次,可连用两周左右。 小儿盗汗:取五倍子适量,研细成末备用。每晚临睡前取适量药末,用温水调成面糊状,敷于患儿肚脐,盖上一块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于翌日清晨将药饼除掉。每日换药一次,一般3~5天可见效。 小儿便秘:取生大黄适量,烘干后研成细末备用。每次取...
-
治小儿紫癜发热 小儿心肌炎方
治小儿紫癜发热方 处方与用法:粳米25 克,生石膏100克。先煎去渣,用此汤液煎下药:知母10克,地骨皮10 克,沙参巧克,石斛15 克,金银花15克,麦冬10 克,山药20克。煎服,日1 剂,5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生血.治小儿过敏性紫癜伴发热不退,尿血,全身关节疼痛,烦躁难眠,尿短赤,大便干结,舌干脉数。 (甘其林) 治小儿心肌炎方 处方与用法:太子参10克,麦冬 5克,五味子3克,浮小麦5克,大枣2 枚,炙甘草10克,百合5克,黄芪5 克,丹参10克,磁石10克(先煎),谷芽、麦芽各5克...
-
治小儿磨牙偏方
治小儿磨牙(脾虚夹湿)偏方 处方:党参12克,白术、茯苓、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白豆蔻各10克,陈皮8克,黄连3克,甘草 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若湿重,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石菖蒲以化湿醒脾;舌淡,体胖,腹胀喜按者加砂仁、厚朴温中运脾。 功效主治:健脾消积。用于治疗小儿磨牙,中医辨证属脾虚夹湿型。症见夜间磨牙反复发作,病程较.久,磨牙声音较低,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或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伏卧,或有脱腹胀满,呕吐酸馊,夜寐不安,大便溏薄,每天2二3次,夹有乳片或食物残...
-
治小儿腹泻 小儿口腔溃疡经验方
经验方:干姜、吴茱萸各10克,苍术、小茴香各5克。 用法:上药混匀,共研成粉,每次取1~2克放入患儿脐中,并以伤湿止痛膏封贴,每日换药1 次。 疗效:本方治小儿腹泻86例,治愈65例,好转17例,无效4例。 治小儿口腔溃疡经验 经验方:昊茱萸24克,制胆星6克,大黄12 克。 用法:将上药混匀,共研成粉,将药粉与陈醋适量调成糊状,待患儿晚上熟睡后涂敷于两足心的涌泉穴上,外加纱布包扎,12小时后去除,连用 2次。 疗效:本方治小儿口腔溃疡(口疮)患者260 例,治愈202例,好转58例。...
-
治小儿病后自汗 小儿盗汗症二方
治小儿病后自汗方 处方与用法:太子参10克;炙黄芪10 克,炒当归10克,陈皮 5克;碧桃干15克,获苓5克,糯稻根50克,红枣10克。水熬服,日 1剂,分2次温服。 功效:调和营卫,敛阴止汗。治小儿感染热性疾病后,自汗或盗汗,神疲乏力,冒纳不佳,舌淡红,脉细无力等。 (曾示浪) 治小儿盗汗症方 处方与用法:太子参10,青蒿、桑叶、麦冬、丹皮各5克,谷芽、玉竹各2克,五味子3 克,大枣2枚,甘草2 克。水煎服,日1剂。 功效:益气养阴,安神止汗,治小儿盗汗症,纳呆口渴,夜寐不安,易惊叫,舌尖红,苔薄黄,指纹青紫。...
-
民间方治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属于中医学”泄泻” 的范畴。 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为主,其中1岁以下者约占50%。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其特点是大便次数增多,其便似蛋花水样,或大便稀薄并挟有食物残渣。迁延日久,可致营养不良而成疳病。小儿腹泻可使用下面几方治疗: 1.芹菜杆5根,水煎,加红糖5克,温服。 2.黄芩9克,白芍6克,甘草 5克, 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如有里急后重,加木香 3克,槟榔6克,发热加黄连5 克,腹痛加乌药6克。 3.红花2克,鸡蛋2个。红花研末,分2份,每份与1个鸡蛋调匀后,煎熟食之。每次1个...
-
三位一体治小儿脑积水
程某某,女,1岁2个月,辽宁抚顺人。2012年9月15日就诊。 患儿家长主诉患儿头大、运动发育落后1年余。患儿系8个月早产,出生体重2400克。生后发育均落后于正常同龄儿,半岁时发现患儿头略大于同龄儿,且仍不会翻身,家属携患儿前往当地儿童医院就诊,行头颅MRI示:外部性脑积水,脑发育不良。并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半年后患儿可竖头,能独坐。现为求进一步诊治前来我院就诊,症见:头大,颈软,不会说话,不能站,不会走,反应迟钝,左手不能持物,活动不灵,形瘦,面色淡黄,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而滞。 查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