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痛 第138页

痛 第138页

  • 活用经方治糖尿病伴头痛案

    活用经方治糖尿病伴头痛案

    本案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夹热,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泄热降逆、通便安神。本案处方用药妙处在于:一是用石决明代替原方中之龙骨,因石决明不但可安神亦可清肝明目;二是用淮山药、粉葛根、川石斛代替原方中之人参、桂枝、茯苓、大枣、生姜等建中焦之药,由甘温之性转为甘平更适合患者病情,且淮山药、粉葛根、川石斛降糖之效已被大众所知。 高某,女,53岁,2015年10月27日初诊。患者体格中等,营养状况中等,十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偏高,后一直服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现空腹血糖稳定在7~8 mmol/L左右,现因糖尿病伴有头痛来诊,患...

  • 打坐可防治偏头痛

    打坐可防治偏头痛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类同于痴呆、四肢瘫痪和严重精神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柳东杨表示,偏头痛一般病程较长,反复难愈,需要通过合理的生活调整配合适当的锻炼方法来改善预防发作,其中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打坐。 你真的是偏头痛吗?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和慢性的神经血管疾患,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额、颞部搏动性疼痛,逐渐加重,反复发作,伴有恶心(间有呕吐)、畏光、畏声、出汗、全身不适等症状,可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女性多发,多在青春...

  • 三叉神经痛 中医疗法大全

    三叉神经痛 中医疗法大全

    中医学无相类似病名,一般将其归属于“偏头痛”、“面痛”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灵枢·经脉》篇提到颔痛、颊痛、目外附痛;《素问·缪刺论》有“齿唇寒痛”之症等。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征候特点有较细致的描绘和较深入的认识。如《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上,上攻头目或齿鼻不定而作痛者。”阐述了其病机与症状。《张氏医通》中云:“面痛……不能开口...

  • 主治三叉神经痛阴虚火旺型 外敷方

    主治三叉神经痛阴虚火旺型 外敷方

    三叉神经痛 外敷方 方一 生姜200克,葱白(连葱须)500克,白酒100毫升,混合加热后装入小口袋,热敷患处。 方二 马前子30克,乳香、没药、草乌、川乌各15克。将上药共研细末,拌匀,用香油适量调成糊状,每次取少许摊于胶布上,贴患侧太阳穴、下关穴、颊车穴。每次选用1-2个穴位,2天更换1次。 治三叉神经痛方 处方:白芍12克,钩藤、石决明、 桑寄生各10克,川牛膝8克,天麻7克, 黄芩、栀子、黄柏、知母、丹皮、当归、 炙甘草、全蝎各6克。 用法:每日1剂,...

  • 黄芪葛根汤 治感冒风寒之头痛

    黄芪葛根汤 治感冒风寒之头痛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组成及用法:黄芪15克,当归9克,细辛4.5克,羌活6克,葛根15克,麻黄7.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3片,桂枝6克。先下麻黄、葛根,煮二三沸,掠去上沫纳余药,日分3服。 主治:气血亏虚,感冒风寒之头痛证。 解析:此为贵州名医陆鸿宾的经验方。葛根汤本治太阳阳明合病,无汗恶风,头身肌肉俱痛者。其本有诸多加减之法,均系六经外感病种。今加黄芪、当归、细辛、羌活者,其所治必然营卫气血俱虚,复感风寒之邪,虽全身疼痛不适,尤以头部冷痛为甚,且怕冷畏...

  • 头痛1年余加重2天 选额中穴针刺

    头痛1年余加重2天 选额中穴针刺

    黄某,女,53岁,农民,河北故城县曹庄村,2008年11月26日初诊。 头痛1年余,加重2天。1年来,常因生气引起头顶、枕部疼痛,伴有灼热感,每次疼痛发作,用冷水洗患处并用手捂住,疼痛即消失,一天发作数次,每生气、劳累、紧张而诱发加重,在衡水市某医院诊为神经性头痛,治疗未见效。就诊时头顶痛,伴有发热,颈背发紧发板,颈部活动受限。近2天,因生气、失眠,头痛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左关弦大。证为督脉风热之邪侵袭,加肝气上逆,督脉瘀阻,气血不通而头痛,选额中穴针刺。 额中穴处皮肤常规消毒,用2...

  • 治疗三叉神经痛方

    治疗三叉神经痛方

    处方:龙胆草10克,当归5克,白芷5克,通草5克,木通5克,薄荷5克(后下),桑叶5克,牛蒡子30克,苍耳子5克。水煎服,日1剂,10日为1个疗程。 功效:清肝泻火,镇静止痛,治三叉神经痛,属肝胆湿热.症见沿三叉神经分布疼痛剧烈.局部有灼热感,伴耳鸣、目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等。...

  • 主治偏头痛 紧张性头痛 三叉神经痛

    主治偏头痛 紧张性头痛 三叉神经痛

      组成生白附子12克,僵蚕6克,全蝎4.5克,川芎18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大枣8枚。   功能祛风解痉,化瘀通络,缓急止痛。   主治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反复发作,顽固难愈者。发则疼痛难忍,多为重痛、胀痛、掣痛、跳痛、灼痛、刺痛等,甚则伴恶心呕吐,舌质暗或紫暗,舌苔薄白或薄白腻,脉象弦。   用法僵蚕、全蝎焙干研粉,用药液冲服。白附子用文火先煎35分钟,再纳入余药煎25分钟,水煎2次,共取药液400毫升,分3次服。热酒5~10毫升为引。每天1剂,7~10天为一疗程。   方解“头为...

  • 头痛10余年辨方证当结合瘀血

    头痛10余年辨方证当结合瘀血

    董某,男,47岁,2014年5月24日初诊。 患者主诉头痛10余年,右胁痛2月。患者自述年轻时因工作劳累,生活不规律,于30岁左右出现偏头痛。近2月加重,并出现右胁痛,B超检查结果:多发性肝囊肿。经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效果,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偏头痛,多现于左侧,每头痛剧则吐利作,口苦,头晕,大便干1~2日一行。舌淡紫胖,苔白腻微黄右侧厚,脉沉细弦。 辨六经:患者口苦,头晕,呕吐,胁痛,脉弦为半表半里证,因无明显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症状,非半表半里阴证(即非厥阴病),故为半表半里阳证,...

  • 治胃脘痛民间方

    治胃脘痛民间方

    处方与用法:五倍子 10克,杏仁10克,红枣12 克。水煎服,日1剂,5天为1个疗程。 功效:散寒、清热、开郁、止痛,治胃脘疼痛,上腹胀满,口苦,舌红苔黄者。 (邢前进)...

  • 钟坚治瘀血头痛经验方

    钟坚治瘀血头痛经验方

    钟坚,全国名老中医,主任中医师, 学验俱丰,擅长于疑难杂证的诊治。活血 化瘀法是血瘀证的治疗总则,在临证时 要根据形成瘀血的不同原因和兼挟证, 需结合疏风、清热、凉血、泻火、理气、利 湿、益气、滋阴、温阳、散寒等治疗,才能 取得预期的疗效。 钟老致力于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研究20余年,对许多疑难杂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疗效显著,现择其验案,与读者共飨。 治瘀血头痛 梁某,女,54岁,职工。主诉左侧头痛 反复发作5年,痛如锥刺,固定不移,天气 转冷时易发作或加剧。病因5年前常在 晚间洗头,头发未...

  • 川芎配羌活祛风止头痛

    川芎配羌活祛风止头痛

    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尤能上行头目,为治疗头痛要药,对风寒、肝火、痰浊、瘀血等引起的顽固性头痛,当取川芎为君,以活血通络。头为诸阳之会,唯风可达,故配以羌活宣发风邪,两者相使,引药上行脑络,治风治血,奏止痛之效迅速,既治表证头痛,亦疗内伤头风,诚如《本草逢源》渭:“羌活与川芎同用,治太阳、厥阴头痛。”外感头痛多以川芎茶调散化裁;内伤头痛则取桃红四物汤加减;若痰湿头痛,配苍术、半夏、升麻;肝火旺头痛者,辅黄芩、夏枯草、石楠叶;久痛不已者,则辅以全蝎、蜈蚣、露蜂房等虫蚁搜剔之品。 病案:宋某,...

  • 胃脘冷痛不舒喝木樨花茶

    胃脘冷痛不舒喝木樨花茶

    秋季昼夜温差较大,晚上睡觉不注意保暖,胃部受凉后可引起胃脘冷痛不舒。此时可以泡杯桂花茶来缓解胃寒冷痛的症状。 桂花又叫木樨花,中医认为,其性味甘、辛、温,具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的功效。用干桂花6克,加开水150毫升冲泡,上盖闷5分钟后,趁热饮用,一次性饮完,可以有效地缓解晚上睡觉着凉引起的胃寒、胃痛。饮完后需注意胃部保暖,以增强疗效。喝一次未好彻底者,可多饮服几次。(辛 华)...

  • 能有效缓解头痛的简易疗法

    能有效缓解头痛的简易疗法

    特约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博士 牟晓冬 头疼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指颜 面或头颅、颅内外某个组织的疼痛或非 疼痛性的不适。由于颅内外组织结构的 痛觉末梢受到某种物理、化学的或机械 性的刺激,产生异常的神经冲动,经感觉 神经通过相应的神经传导通路传至大脑 而感知。 诱发头疼的因素很多,常见因素有 以下一些。首先是精神因素:如着急、生 气、紧张、焦虑或过度悲伤;其次是外 界物理性刺激:如强光、噪音、异味、花 纹图案等;再次是饮食因素:饥饿或进 食较晚,食物种类(如含有亚硝酸盐、 谷氨酸盐、天门冬酸酪胺...

  • 春季风邪多小心偏头痛

    春季风邪多小心偏头痛

      春季属“风”季,冷空气、风邪容易从头部侵入人体,易感风寒,导致气滞血淤而发生偏头痛。对于一些顽固性的头痛,广西区人民医院中医科黄政德介绍,针灸、拔火罐和艾灸都是比较有效缓解病痛的办法。   灸法:以艾灸为主。可以灸健运脾胃的穴位。比如,可以灸阴陵泉穴。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是自古以来中医有名的祛湿要穴。湿气最容易阻碍人体气血的流通,求的就是增强人体元气来帮助除湿。还可以灸背部的脾俞穴,艾灸这些穴位有利于运脾胃,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偏头痛、腰酸背痛的症状。都能达到祛湿健脾,缓解...

  • 治胃痛病案中药方

    治胃痛病案中药方

    治胃痛病案:杨某某,男,41岁。胃脘胀满不适7年余,外院胃镜提示:胃黏膜有中度充血及水肿,可见散在少量糜烂及小出血点,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部糜烂。幽门螺旋杆菌(+)。患者近来病情加重,胃脘隐痛,劳则痛甚,脘痛引胁,嗳气频繁,泛酸,纳呆,舌质尖红,苔薄黄,脉沉弦。中医诊断:胃痛,证属肝气犯胃。 投以四逆散加减,药用柴胡、川黄连各9克,白芍、枳壳各12克,木香、甘草、梅花各6克,煅瓦楞子15克,蒲公英30克,炒鸡内金20克。14剂后,患者述矢气频繁,但脘痛明显改善,纳可,泛酸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方已应手...

  • 气滞胃痛服螵蛸粉

    气滞胃痛服螵蛸粉

    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 溃疡、胃下垂等疾病,均可引起胃 痛。中医辨证为肝胃气滞型的患者, 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连及两胁或 后背,每遇精神刺激时疼痛加重, 嗳气频作,或泛酸水,饮食减少, 苔薄白,脉沉弦。治宜疏肝解郁, 理气和胃。服用海螵蛸等中药治疗, 效果满意。 方法:取海螵蛸3份,白芍、 川楝子、甘草各2份。共研细粉, 每次服2克,日服3次,空腹温开 水送下。据报道,本方有止痛之效, 胃溃疡患者持久服之,可使溃疡面 逐渐愈合。 周德烨...

  • 胃脘痛 拟法调中理气和胃化饮

    胃脘痛 拟法调中理气和胃化饮

    人物链接 徐景藩,男,1927年生,江苏人。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941年起随父学中医,1952年考取卫生部“中医研究人员”班,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的高层次中医专门人才。1957年至江苏省中医院工作。曾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兼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及副会长、江苏省药品审评委中医药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潜心脾胃病中医药诊治研究60余年,对...

  • 胃脘痛的症状 中成药治疗

    胃脘痛的症状 中成药治疗

    笔者曾诊治一六旬老汉,自述胃脘冷痛年余不解,余无明显不适。查舌淡、苔白,脉沉迟。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辨证属寒凝气滞。治当温胃理气止痛,用良附丸方改丸为汤,药用高良姜、醋制香附各9克。处方3剂,每日1剂,水煎服。用药后患者疾患即愈。 良附丸出自《良方集腋》,由高良姜、香附(醋制)两味药物组成。主要功能为温胃理气,主治寒凝气滞,脘痛吐酸,胸腹胀满。丸药改为汤剂使用,其效更强,等量入药即可,二味药常用各6—9克,每日1剂,水煎服,中病即止。方中高良姜辛、热,入脾、胃经。有散寒止痛功效,主治胃寒作痛及呕吐等病症。...

  • 腹胀痛不排便3天 小承气汤验案

    腹胀痛不排便3天 小承气汤验案

    陈德货主任医师,现任海军总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中心特聘专家,在临证中善于运用中医四诊,突出主证,治疗以经方为主,并灵活加减化裁,临床治愈疑难病例颇多,兹举例如下: 小承气汤验案 杜某,男,75岁。 主诉:腹胀痛、不排便3天,间断喷射样呕吐1天。 患者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手术史,术后2年出现:呕吐,腹胀痛,大便不通。到急诊给予输液,腹部更胀,未坚持治疗,又于消化内科住院两周,未取得明显疗效,出院后自行使用开塞露,大便通后诸症好转。 患者5日前活动汗出后受寒,因无明显症状未引起重视。近2日腹部剧痛、...

  • 用白芷治疗胃脘痛

    用白芷治疗胃脘痛

    用白芷治疗胃脘痛,中医古书中书中对此早有记载。如《本草经疏》中称其“味辛气温无毒.....人手足阳阴经,走气分,亦走血分,辛以散之,温以和胃,香气入脾,辛香散结而止痛”。除止痛外,白芷尚能改善暖气、恶心、呕吐、脘胀等症状,对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证属胃寒型的患者治疗效果尤佳,既能消除局部炎症,又能促进溃疡愈合。 方法:取白芷(经临床观察,使用兴安白芷疗效最佳,川白芷次之,滇白芷最差)适量,每日18克,水煎分3次于三餐饭前温服,第三次服药时连药渣咬烂吞服。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腥...

  • 通络止痛 张志鹏治疗食管炎

    通络止痛 张志鹏治疗食管炎

    名医治食管炎(血瘀型)方 处方:生地、红花各9克,桃仁1 2克,牛膝10 克,三棱、莪术、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桔梗、川芎各5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治疗食管炎,中医辨证属血瘀型。症见胸骨后刺痛,吞咽梗噎,舌暗红,舌边尖有瘀点,脉沉涩。 创方者:张志鹏 名医治食管炎(气虚型)方 处方:黄芪18克,山药、党参各15克,白术、茯苓、法半夏各9克,陈皮、木香各6克,砂仁、炙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补脾健中,益气...

  • 腹痛便溏1年余 治肠易激综合征验案

    腹痛便溏1年余 治肠易激综合征验案

    病例:秦某,男性,36 岁。脘痞,腹痛,便溏1年余。腹痛位置不固定,肠呜,便溏,每日3~6次,便后痛减,无明显消瘦。曾服抗生素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查体无异常,经胃肠透视、结肠镜检诊为肠易激综合征。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细。 予痛泻要方:白芍 15克,白术12克,防风、陈皮各6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停用其它一切药物。3剂后腹痛消失,大便每日1次,先硬后溏。脘痞,舌淡红,苔黄腻,脉弦 煎分3次服。停用其它一切药物。3剂后腹痛消失,大便每日1次,先硬后溏,脘痞,舌淡红,苔黄腻,脉弦细。 改用泻心汤法:党参 15...

  • 食积胃痛理气和胃 治胃痛验案

    食积胃痛理气和胃 治胃痛验案

    病案:朱某,男,62岁,初 诊述上腹胀痛半年,脘痞食少, 腹胀嗳气,口中粘腻,大便不爽,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素有烟酒 嗜好,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 曾口服奥关拉唑治疗。西医诊断 为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痛。 证属湿热中阻,胃气上逆型。治 以清热化湿,和胃降逆。方选杏 仁滑石汤加减。处方:茵陈15 克,杏仁、滑石、郁金、法半夏、 石菖蒲、炒山楂各10克,厚朴、 橘红、通草、黄连各6克。每日 1剂,水煎分3次服。服7剂后 腹胀嗳气明显减轻,苔腻渐化, 效不更方,连服半月后不适症状 基本消失。 体会:嗜烟酒肥甘之品,...

  • 胁下胀痛2年 成肇仁治方

    胁下胀痛2年 成肇仁治方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说明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机的逆乱失调就会导致种种不适,临床最常见的就是痞满。 痞满表现为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可分为胸痞和心下痞,临床上以心下痞(即胃痞)较为常见。 《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

  • 嗳气俗称“打饱嗝”小偏方来治小病痛

    嗳气俗称“打饱嗝”小偏方来治小病痛

      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都有一些口苦、嗳气之类的小毛病,然而当我出现类似的症状时,都不喜欢去医院,而是喜欢选用一些小偏方来治疗这些小病痛,例如荸荠鸡金饮。   它的材料包括:荸荠250克、鸡内金15克。先将鸡内金焙干,然后研磨成细粉;再将荸荠去皮、榨汁。荸荠汁煮温后,送服鸡内金粉,可帮助消化,对嗳气、口苦、食欲欠佳等有一定疗效。(长沙何先生)   专家点评: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孙寒静表示,嗳气俗称“打饱嗝”,是各种消化道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 通络止痛 李德江创方治疗食管炎

    通络止痛 李德江创方治疗食管炎

    名医治食管炎(血瘀型)方 处方:生地、红花各9克,桃仁12克,牛膝10 克,三棱、莪术、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桔梗、川芎 各5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治疗食管 炎,中医辨证属血瘀型。症见胸骨后刺痛,吞咽梗噎, 舌暗红,舌边尖有瘀点,脉沉涩。 创方者:李德江 名医治食管炎(气虚型)方 处方:黄芪18克,山药、党参各15克,白术、茯 苓、法半夏各9克,陈皮、木香各6克,砂仁、炙甘草 各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脾健...

  • 慢性胃病“胃痛”“胃脘痛”调养有方

    慢性胃病“胃痛”“胃脘痛”调养有方

    寒冷的季节,有不少老胃病患者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出现胃部疼痛、嗳气、反酸、腹泻、食欲不佳等症状。 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在中医学上属于“胃痛”“胃脘痛”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精神因素、饮食不节以及体质虚弱等原因引起,时愈时发,也多由于寒冷、饮食等因素而诱发。据调查,本病的复发率可达到40%-70%,而且,大约有半数以上的老胃病者病情反复有明显的季节性。从晚秋、冬季到初春这段时期,时感胃部不适。因此在胃病治愈后要注意预防复...

  • 点穴两法止胃痛

    点穴两法止胃痛

    胃痛是多种消化道 疾病常见的一个症状, 有时胃痛突然发作,疼 痛难忍,在身边没有任 何药物的情况下,可通 过按压一些常用的穴位 来暂时缓解疼痛。 按压足三里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 骨旁开1寸)为常用保健穴之一,又是胃经的 下合穴,强刺激可用来 缓解由急慢性胃炎、胃 溃疡、消化不良、急慢性 肠炎等引起的胃痛;在 胃痛发作时,可用双手 大拇指交叉揉压对侧足三里穴,由轻到重,以稍感疼痛为度。一般按压5分钟左右即可缓解疼痛。 按内关穴 内关穴(前臂掌侧,腕横纹中点上两寸)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降逆、止呕、止痛等多...

    精品偏方 2024-03-08 9 0 胃痛
  • 浅表性胃炎 理气和中调胃止痛

    浅表性胃炎 理气和中调胃止痛

      浅表性胃炎,为内科常见病。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范围。临床以上腹部饱胀疼痛、呈持续性、食后加重,伴嗳气恶心、食欲减退等为特征。其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食物过硬及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等因素所致。治疗此症,以理气和中,调胃止痛为法,采用加味香苏散治之,效果较为满意。   组成:制香附10克,苏梗10克,陈皮10克,炙甘草6克,佛手10克,炒白术10克,砂仁3克,(后下),生姜3片,红枣10枚。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分服。 加减法:若胃痛甚者,加玄胡10克,行气止痛;胃脘胀满者,加厚朴、枳壳各10克...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