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 第140页
-
治胃脘痛急症案
病案:殷某,男,33岁,农民。问诊:上腹剧痛已2天余。两天因吃萝卜,食后又受寒,而致剧烈胃痛。曾经当地医生给予内服阿托品片等,后来又注射阿托品针剂,均未能止住疼痛。今晨胃痛又作,上腹部痞闷胀满,不思饮食,疼痛剧烈,辗转不安,大便三日未行,要求中医治疗。望诊:发育正常,急性痛苦病容,侧卧于床上,怀抱热水袋暧腹。舌苔白满,中后部略浮微黄色。闻诊:言语清楚,偶有呻吟。切诊:痛处拒按,喜暖,脉象弦滑。辨证:时值严冬,饱食受寒,食滞中焦,寒食相加,胃腑气血受阻而致胃脘痛,观其喜暖,知有寒邪,痛处拒按知有实邪,脉弦主疼痛,脉滑...
-
驱胃寒胃冷痛 鼻嗅肉桂
天冷时,许多老人稍不注意保暖,胃部便会受寒引起胃冷痛。此时家里常用的调料肉桂就派上用场了。 肉桂味辛、甘,性热;具有散寒止痛,温经通阳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肉桂中含有一种叫桂皮油的芳香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等。这些物质对胃黏膜有缓和的刺激作用,并通过刺激嗅觉反射性地促进胃机能,促进肠运动,排除胃及肠道内因受寒引起的积气,缓解胃肠受寒导致的痉挛性疼痛。 具体方法是:取一片肉桂(大约1-3克,也可以用肉桂末),置于鼻孔前1厘米处闻,尽量使劲吸肉桂散发出来的芳香气味,使之较快进人体内。一般...
-
廷福胃痛散治疗胃脘痛
方药及治法:炒鸡蛋壳(勿糊)、 玄胡各15克,炒山药、全当归各30 克,白术、茯苓各15克,木香、山楂各 10克。诸药共研为细末,每次15克, 每天3次,饭后30分钟温开水调服。 若痛甚者加服玄胡细粉2~3克/次;溃 疡者可加痢特灵0.1克/粒/次(此药使 用最长不可超30天)。 胃脘痛是气机不畅所致的中脘 部出现的气滞血瘀病象。其本为脾胃 虚弱,标乃气滞、血瘀、痰浊、湿热等。 治以理气为主,宜行气、活血、燥湿、 清火、化痰、消食、和中并治。 上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气 止痛、健脾消食等功效。笔者临床观察...
-
胃脘偏左痞胀疼痛 7剂症状减轻
万某,女,42岁,2012年12月9日初诊。 患者胃脘偏左痞胀疼痛3年,多与饮食有关,伴嗳气,胃镜检查显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舌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滑。处方:北沙参20克,白术、延胡索各12克,法半夏、厚朴、陈皮、煨莪术、苏梗各10克,茯苓、丹参、白芍、八月札、焦三仙、鹿角霜各15克,砂仁、广木香、炙甘草各6克,蒲公英、炒薏米各30克。7剂症状减轻,后以此方进退,疗效满意。 此例患者胃疾已久,久病入络,痛处固定,必有瘀血,患者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证属气虚血瘀,处方用六君子汤加味益气健脾,丹参、煨莪术...
-
胃炎与胃痛的调养
胃炎是泛指胃粘膜的各种炎 症;作为临床医生一种描述性术语, 总体上可以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 炎,进一步可细分为糜烂性胃炎、萎 缩性胃炎、药物性胃炎、应激性胃 炎、腐蚀性胃炎、胃溃疡相关性胃炎等。 胃炎治疗方:乌贼骨90克,贝母30克,甘草30克。将三味药共研成粉即可。每日口服3次,每次4克。 胃痛是胃病病人最常见的症 状。大多由于病变部位受局部炎症 或胃酸的刺激,引起胃壁平滑肌痉 挛、胃内压增高和肌纤维紧张度增 强,使病变部位的神经感受器受到 刺激,因而发生庸感。诱发胃痛的原 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感受风寒、饮 酒...
-
胃痛病史10余年 药用加味连苏饮
李某某,女,26岁,工人。既往胃痛病史10余年,两日前受寒后感胃脘不适,泛吐清水,不思饮食,来诊时面色白光白,神倦懒言,四肢不温,舌质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润,脉细微弦。导师单兆伟教授辨证为:脾胃虚弱,复感寒邪,寒凝气滞,胃气上逆所致。治以温胃散寒,和胃止呕。 药用加味连苏饮:黄连1克,苏叶5克,吴茱萸3克,白蔻仁5克,3剂,沸水冲泡,代茶饮服。药后,患者呕吐即止,他症亦明显减轻。 按:连苏饮原为治疗呕吐的验方,系清代温病学家薛生白所创立,用于治疗湿热证、肺胃不和证,《湿热病篇》曰:“湿热证,呕恶不...
-
胃脘腹痛 泄热破瘀消肿止痛法
泄热破瘀、消肿止痛法 何某,男,40岁,1998年10月14初诊。 患者右下腹疼痛2天,拒按,纳食不佳,发热汗出,体温37.8℃,舌暗,苔黄腻,脉滑数。去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建议手术,患者拒绝,转投中医。西药予抗炎治疗。 证属湿热瘀滞。治以泄热破瘀,消肿止痛。 处方:大黄15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蒲公英30克,桃仁10克,芒硝10克(冲服),红藤15克,金银花20克,冬瓜仁30克。3剂,水煎服,冲服芒硝,日1剂。 二诊(10月17日):热退痛减,停西药抗炎治疗。又取5剂。 三诊...
-
腹痛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法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其病因主要有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这些因素导致人体气机郁滞、络脉痹阻或经络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起腹痛。腹痛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也有兼而有之者。陈宝贵教授治疗腹痛,遵前人法,在辨别寒、热、虚、实的基础上,分在气在血,在脏在腑。具体而言,属中焦虚寒者,治以温中散寒,以黄芪建中汤或理中丸加减;属湿热壅滞者,治以通腑泄热,以大承气汤加减;属饮食积滞者,用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加减;属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以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加减;属气...
-
间断胃脘部疼痛 化瘀和胃法
案3 化瘀和胃法 赵某,男,56岁,2010年8月23日诊。 患者主由间断胃脘部疼痛不适1年来诊。1年前患者因情绪急躁后出现胃脘部胀痛不适,之后1年来以胃脘部疼痛为主,偶有泛酸,胸闷。舌暗,苔白,脉稍弦。查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既往冠心病病史2年。 证属气滞血瘀。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处方: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川楝子10克,白及15克,枳壳10克,檀香10克,川芎10克,葛根20克,茯苓15克,佛手10克,香橼10克,海螵蛸15克,甘草10克。7剂,水煎服,每...
-
天冷胸痛有时需治疗食管
天气寒冷,血管会收缩以保存身体热量,冠状动脉也会随之收缩,因此冬季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高发季节,发作胸痛、胸闷的人比较多。为此要应用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治疗,但有些人用后效果不明显,甚至症状还加重了。第二炮兵总医院马萍副主任药师告诉记者,出现胸痛不一定都是冠心病,很多因素都可以导致胸痛,胃食管反流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会因天冷发病率增高。老人出现胸痛,除了做心脏检查外,还要想到胃食管反流的可能性。 胃食管反流是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典型症状是烧心(胸骨中间、胸骨附近的烧灼感),此外还可造成...
-
胃脘痛 盗汗 失眠病案举例
胃脘痛案 刘某,男,78岁,2008年10月25日初诊。患者既往有肠息肉手术史,刻下每于夜间2~3点胃脘痛已有一月余,痛时剧烈,被痛醒,四肢不温,纳谷尚可,大便难解,舌中有小裂纹,苔黄厚腻,脉弦虚大。处方:炒乌梅15克,熟附片(先煎)10克,北细辛(先煎)6克,川桂枝10克,川花椒6克,淡干姜6克,潞党参12克,炒当归10克,川雅连10克,炒黄柏10克。5剂,每日一剂,水煎服,首剂夜间服。10月30日复诊,诉服药1剂胃痛即止,原大便难亦有所缓解,黄厚苔已退,脉细弦。原方微调,减川雅连为6克,加肉苁...
-
肠鸣腹痛 痛时欲泻 泻后痛减 遣方用药
笔者曾治一60岁妇女,自述反复解黏液便2年,病程中服用过大量中西药物,但效果不明显。症见肠鸣腹痛,痛时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色白如鱼脑,以端坐、站立、行走时加重,大便日7~10次,伴有脘腹痞满,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纳呆滞,小便清长,形寒肢冷,腰膝困痛,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象沉迟。查体腹部未见阳性体征,大便化验及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面对这位病人,我沉思良久。 从其症见肠鸣腹痛,痛时欲泻,泻后痛减,脘腹痞满,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纳呆滞来讲,当属肝郁脾虚、水湿内困的痛泻,治当疏肝健脾、渗湿止泻,属痛...
-
嚼松叶治胃痛
佛家保健方法中,有口嚼松叶来治疗胃病的记载。关于松叶止痛,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一群佛门的年轻弟子到一个村庄化缘,正好赶上村庄里办喜事,宴请众人。僧侣们暴饮暴食,结果引起了急性胃疼,一个个腹痛倒地。而僧医治疗的方法,就是让病人口嚼松叶,结果病情得以减轻。古人认为松叶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将食用松叶视为养生保健的良方。松叶中含有叶绿素、维生素A、维生素C、蛋白质、糖、铁、钙,以及挥发油等营养成分,对防治胃炎有益。 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认为松叶能活血通脉止痛,因此对于因气滞血瘀所引发的胃痛症状可起到防治作用。...
-
潘树和“异病同治”理论 治胃痛失眠案例
•潘树和认为,肝气郁滞为诸多内伤病发病之先导,脾胃虚弱为诸多内伤病发病之本源,肝郁脾虚证为内伤疾病临床常见证候,故疏肝健脾法临床可广泛应用。 •在不同的疾病中,也可伴有肝郁化火、胆热痰扰、脾虚湿盛、心脾两虚、脾肾阳虚、肝胃不和、气滞血瘀等证型。治疗时以疏肝健脾为基本治法,常用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针对不同的兼证,配以清热、化痰、利湿、温阳、化瘀等法。 潘树和,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临证时擅长灵活运用经方化裁,对心脑血管疾病、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