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用 第107页

用 第107页

  • 大黄药用验方三款

    大黄药用验方三款

    治咳嗽:大黄6克,泡水代茶饮,每日2 次。—般服药1 剂即获愈。 新生儿不吃奶: 生大黄10 克,沸水100毫- 升左右,浸泡10 分钟后,少量分次频频喂服。一般喂服1天即可吮奶。 服汤药即吐:生大黄;生甘草各1克,加水1小杯,煎片刘,煎煮时间不直过长,慢慢喝下,最后15-20 分钟不吐,再服原汤药即可不吐。遇怕服汤药,每服汤药即吐者,可在服汤药前服用。凡以呕吐为主症者,不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均可应用。特别适用于饮食入口即吐,药不入腹者。 (华清)...

  • 清眩丸治病新用途

    清眩丸治病新用途

    清眩丸(包括片剂)是一种价格便宜的常用中成药 (一般药店均有售)。传统应用于风热头晕目眩、偏正头痛、鼻塞牙痛等病症。近年来发现,该品经中医辨证后灵活使用,对下列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感冒 方法是口服清眩丸,每次 1—2丸(每丸重6 克),日2次,5天为 1个疗程。本药能使体表血循增强,汗腺分泌旺盛,有解表、发汗的作用,故能用于感冒的治疗。慢性鼻炎 方法是内服清眩片,每次4片,早、晚各 1次,7天为1疗程。本品有解热、消炎作用,故对中医辨证属于风热证慢性鼻炎有良效。 牙周炎 口服清眩丸,每次1—...

  • 治外伤宜用引经药

    治外伤宜用引经药

    在中医学理论中,引经药可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所,引经报使,增强其他药物的治疗作用。在治疗外伤疾患中,如果以伤患的部位为主,结合脏腑经络辨证,选用适当的引经药物,即能增强疗效。头部外伤 头部受损,经常出现头晕、头痛、恶心、昏迷等症状。其病机在于瘀阻清窍,清阳浊阴升降失调。在治疗上,初期升清降浊,化瘀宁神,用细辛3克,当归尾、川芎、柴胡各10 克。中期平肝息风,活血养血,用天麻、丹参、柴胡、川芎各10 克。末期则视其体质强弱,健脾益气,调养补肾,用黄芪、党参、柴胡、川芎各10克。以柴胡、川芎作为头部引经之药,既能够行气化...

  • 云南白药“保险子”的妙用

    云南白药“保险子”的妙用

    每瓶云南白药中都有一粒红色的小丸,中医称为“保险子”,是用来急救的。近年来,临床上发现保险子对以下疾病有治疗作用。 治急性乳腺炎:将云南白药与保险子丸共研细末,加入凡士林适量调为糊状,外敷于乳房肿胀处,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直到痊愈止。一般用药外敷3-4天肿块很快消散。可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治跌打损伤:取云南白药2-4克,加入食醋适量调为糊状,外敷于患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固定,隔天换药1次。同时口服保险子。一般用药5-7天可愈。可活血化瘀,消肿愈伤,通络止痛。 治肋软骨炎:取云南...

  • 牛黄解毒片外用治病新用途

    牛黄解毒片外用治病新用途

      牛黄解毒片是常用中成药,由牛黄、雄黄、石膏、冰片、大黄、黄芩、桔梗、甘草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常用于火热内盛之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症。近年来,临床发现它外用治病的新用途:   带状疱疹:将牛黄解毒片压碎,加入生理盐水调成糊状外涂患处,每日3~4次。一般用药3~6天即获显效,且愈后不留后遗症。   乳腺炎:将牛黄解毒片研末,同酒糟和匀外敷患处,每日两次。一般用药3天既可肿块变软,肿消痛除,乳汁畅通。   毛囊炎:将牛黄解毒片研为细末,用蜂蜜将药末调成糊状,外涂局部,每日1~2次。   疖肿...

  • 螃蟹民间常用9便方

    螃蟹民间常用9便方

    螃蟹,昧咸性寒。中医认为,它具有散瘀血、解漆毒、催产下胎、续筋接骨之效。现介绍几则民间常用的验方。 1. 跌打损伤及瘀血肿痛:活蟹适量;洗净去泥,捣烂,加适量白酒拌和,敷于伤处,包扎,一日更换1 次。伤口破溃者不宜。 2. 扭伤:活蟹1只,高粱酒、面粉、葱各30g,生姜10g,共捣烂,用面粉拌和,敷于伤处, 1日1次。 3. 产褥热:蟹壳不拘量,烧存性,研细末,每次服10g,米酒冲服。 4. 肩周炎:活蟹2只,先放蟹在清水中泡2小时,待把腹内泥排完后,取出捣成肉泥,摊在布上,敷于最痛处,10小时后取掉。如还疼痛...

  • 嘴唇干燥服用生地升麻饮

    嘴唇干燥服用生地升麻饮

    进入秋季,很多中老年人出现嘴唇干燥问题,严重的还会开裂、出血,可用生地升麻茶来治疗。 中医认为,秋季燥邪最盛,损耗肺胃津液,不能濡养口唇,导致嘴唇干燥。生地黄具有养阴生津、清胃凉血的功效。升麻可以清热解毒,引领胃中清气上升滋养口唇: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生地黄与升麻富含维生素A、阿魏酸,具有改善口唇血液循环、促进黏膜修复的作用。 取生地黄20克、升麻6克.以沸水300毫升冲泡,加盖15分补,代茶饮用。每日1剂.分多次饮完。 (中医硕士 苏全新)...

  • 巧用通腑法治愈顽疾

    巧用通腑法治愈顽疾

    《素问》云:魄门亦为五脏使。其 意为肛门启闭功能,依赖五脏之气的调 节,而其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着脏腑 气机的升降,故为五脏使。在临床上巧 用通腑法治疗内科杂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举验案数则于下。 1.失眠:王某,女,52岁。患者 数年来反复失眠,常需服用地西泮等药 方可入睡,也曾多次服用中药治疗,效 果不显。细问病情,患者平素大便干 结,常1周左右始有一解,伴口干口 臭,心烦。舌红、苔薄,脉弦细。证属 阴虚火盛、脏腑郁结。治拟通便泻火、 滋阴润肠,方选增液承气汤加味。处 方:玄参、麦冬、山栀各10克,芒硝 (分3...

  • 牛黄解毒片外用新招

    牛黄解毒片外用新招

    牛黄解毒片为传统中成药,过去有丸剂,现在又有片剂。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牙龈炎、目赤肿痛、口舌糜烂等病症的治疗。近年,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了它的外用新功效。【处方】人工牛黄 5g 雄黄 50g 石膏 200g 大黄 200g 黄芩 150g 桔梗 100g 冰片 25g 甘草 50g 1.治皮肤病 可治热疖、疗疮、无名肿毒、丹毒、痤疮、带状疱疹等。取牛黄解毒片2—3片,压碎,加入生理盐水调成糊状,用消毒棉球蘸涂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重症者,将浸有牛黄解毒药液的棉球敷于患部并包扎。 2.治带状疱疹将牛黄解毒片压...

  • 三仁汤的临床应用

    三仁汤的临床应用

    人之脾胃属于中 —焦。人在湿盛之季节或伤于雾露,或汗出沾衣,或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等情况,可致脾胃功能呆滞,易外感湿热,形成外湿郁遏卫表,内湿停滞伤脾之病机。人处于这种情况下,如能喝上几剂三仁汤那是最理想的了。 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袭人体,滞于经络,阻遇气机,可见胸闷脘痞等。可用三仁汤加三七15克、丹参12 克;湿为阴邪,损伤阳气,易伤脾阳。脾阳如伤,可致脾阳不振、水湿停聚,故出现腹泻、尿少、水肿等。可用三仁汤加补骨脂15克、吴茱萸 10克、茯苓15克;湿邪致病,可侵犯人体各部,遍及脏...

  • 猪胆汁药用验方

    猪胆汁药用验方

    猪胆汁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止咳定喘和利胆的作用。临床与民间常用猪胆汁治病的验方如下: ●小儿消化不良将猪胆汁烘干制成3%猪胆汁粉糖浆,6个月以下儿童每日4毫升,6个月至1岁每日6毫升,1-4岁每日8毫升,4-7岁每日10毫升,均分3-4次服,连服3-5天。 ●急性传染性肝炎将鲜猪胆汁烘干研末,根据病情轻重,每日3-5克,分3次服,连服15天。 ●鼻炎藿香20克,苍耳子12克,猪胆汁适量。藿香研为细末,用猪胆汁调和成糊,苍耳子煎汤,饭后送服藿香糊,每次10克,每日2次。 ●乳痈取猪胆汁、红糖适量,兑水少许,共熬成膏...

  • 呕吐验方 家庭实用集锦

    呕吐验方 家庭实用集锦

    生姜川椒糊止吐 取川椒3~5克,生姜3片,白面粉100克。先将晒干的川椒研成细粉状,与白面粉搅拌均匀,慢慢调入水中煮粥,待粥沸腾后再加入生姜片,稍煮即可。每天服用1剂,分数次食用,可治呕吐。 姜汁砂仁粥止吐 取生姜汁20克,砂仁30克,粳米100克。先将砂仁、粳米淘洗干净,加水煮粥,待粥成时加入生姜汁即可。每天服用1剂,分数次服下。此方通滞气,散寒饮,温肝肾,可有效治疗呕吐。 萝卜蜂蜜止吐 取鲜白萝卜500克,蜂蜜150克。将白萝卜洗净,切成丁,放在沸水内煮沸即捞出,把水控干,晾晒半日,再放入锅内,加入蜂蜜,用小火...

  • 桂枝汤配伍要义及应用

    桂枝汤配伍要义及应用

      《伤寒论》中的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以桂枝汤加减变化而出的桂枝汤类方有20余首之多。   桂枝汤不仅用于外感太阳、少阴中风营卫不和之证,而且大量用于内伤杂病阴阳不和之证,正如清代医家徐忠可在《金匮要略论注》中所说:“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因其配伍严谨,适应症广,历代临证广为应用至今而疗效卓著,被后世誉为“群方之冠”。   桂枝汤的方药、剂量配比为: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 清热解毒口服液新用

    清热解毒口服液新用

    清热解毒口服液由金银花、玄参、地黄、连翘、栀子、黄芩、板蓝根等药组成,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传统应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发热面赤、烦躁口渴、咽喉肿痛等症。近年来,通过临床实践,还有许多新功用。 扁桃体炎。内服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次10-20毫升(1-2支),1日3次。一般3-5天显效。该方对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流行性感冒。内服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次10~20毫升(1~2支),每日3次,5天为1个疗程。该药有抑制流感病毒、解热、抗毒的作用。 痈肿疮疖。用清热解毒口服液治疗此类病症,有一定疗效。方法是清热口服液内服,每次1&...

  • 小柴胡汤中柴胡的用量

    小柴胡汤中柴胡的用量

      早年实习时,曾跟一位治疗肝病的老师抄方。老师几乎每方都用柴胡,且柴胡恒用30克。问及为何如此频用、重用,老师的回答是:这是我的临床体验。慢性肝病必用柴胡,且需重用。不单重用,且需久用。疗效很好。   一位“急性甲型肝炎”患者,经西医救治,病情平稳,各项检查指标趋于正常,唯每晚寒热往来。笔者处以小柴胡汤,其中柴胡用18克,黄芩用12克,党参用9克,服1剂寒热即未再复发,但虚汗淋漓,身体更显无力。急以补中益气汤调治,虚汗渐止,气力渐增。   泛览医书,历代医家对柴胡的用量认识不一...

  • 防风通圣丸有新用

    防风通圣丸有新用

    防风通圣丸(散)山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等主要成分组成。具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头痛咽干、疮疡初起等病。近年临床研究开发出许多新的用途。 胆囊炎疼痛: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及胆石所致的疼痛,急服15克,以后每次服10克,每日2次,一般得腹泻后疼痛缓解。 神经性皮炎:适川于风热型,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 斑秃:将防风通圣原方生药酒浸1夜,焙干研末,每次服6克,每日服2次,另取白酒500克,半夏60克,浸一夜后涂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溃疡性眼缘炎: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另用黄连素眼膏外...

  • 《伤寒论》“脾约”症诊治用药辨析

    《伤寒论》“脾约”症诊治用药辨析

      一、以脉论之“小便数”非用药主证      仲景论中言脉,除阐明具体脉象外,往往还有通过论脉以释病机的临床意义,《伤寒论》249条“跌甲脒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即是其例。文中“趺阳脉”属足阳明胃经,能候胃气之盛衰;“胃气强”是指病机,提示胃热气盛;“小便数”从字面上看是指症状,但在本条中与“胃气强”排比对偶、其含...

  • 补阳还五汤日临床新用

    补阳还五汤日临床新用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具有补气活血、疏通经络之功。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之症。临床运用此方加味治疗多种病证亦获良效。兹举临床验案例如下。 1,治格林巴利综合征。蔡某,女,9岁。发热,消瘦,面黄,四肢痿废不用1个月。在某医院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炎。经治疗半个月,发热已退,双上肢功能稍恢复。症见:面白,消瘦,双下肢痿废不用,稍咳嗽,舌红、边有齿痕、瘀点、少苔,脉滑涩。证属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15克,当...

  • 麝香痔疮膏可用于治疗以下病症

    麝香痔疮膏可用于治疗以下病症

    麝香痔疮膏由麝香、珍珠、琥珀、牛黄等名贵中药制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通过多年临床应用发现,它除了能治疗痔疮、肛裂及肛周湿疹外,还可用于治疗以下病症。 防治日光性皮炎用棉签将麝香痔疮膏涂抹于晒伤部位,敷药层厚薄以隐见皮肤为度。对直径大于0.2N米的水疱,先用酒精棉球消毒,挑破水疱下部,放出疤液,以消毒干棉球拭净,再行涂药。另外,对易晒伤但尚未受损部位,可涂药防晒。涂药时间最好在早晨日出前。每天涂药1~2次,保留全天。 治疗鼻出血若患者仅有少量鼻出血,先用棉签加压片刻,待出血停止后,将麝香痔疮...

  • 附子理中丸附子的用量

    附子理中丸附子的用量

      关于附子理中丸中附子的用量,原方为诸药各等量。倘改丸为汤,医生在实际临床应用时,多不用等量。其中附子的用量,有用大量以“两”计者,有用小量以“分”计者。尽管方药的用量总宜因证而施,但临床指导理念不同,用量自也有别。   倘在附子理中汤中,使用附子的着眼点在于邪气,用其温散阴寒,自当使用大剂;如使用附子的着眼点在于正气,即用其温振阳气,便需使用小剂。   张璐在《张氏医通》附子理中汤方下有一段按语:“方中用参三钱,仅可用附一钱;若峻用温补,用...

  • 跌打丸外用多种用途

    跌打丸外用多种用途

    跌打丸是骨伤科常用的中成药,由三七、红花、血竭、骨碎补、乳香、没药、甘草等24种中药研制而成,具有活血散淤、消肿止血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闪腰岔气等症,一般多用于内服。近年来,经临床观察发现跌打丸其外用还有多种用途。 药物性静脉炎可据患处大小,取跌打丸3~7粒如治急性乳腺炎之法外敷患处,不断洒酒,以保持药物湿润,每日换药1次。敷后病人可感疼痛减轻,有轻微瘙痒感,一般换药2~3次即可痊愈。 肌肉注射后硬结根据患处大小,跌打丸2~3粒研细,加白酒适量调为稀糊状,将糊均匀地敷于患处,每日换药2次,连续2天~5天...

  • 妙用理气药

    妙用理气药

      医者皆云:“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经、孕、产、乳故也。”然妇人易急躁动怒,或常怀忧、思、郁、虑,七情不和,故常见肝郁气滞,脾伤气结。或合痰饮、瘀血。故气也为妇科病的常见病因。   祖父临证时,在调冲任、补气血,治疗经、带、胎、产诸病中常加入理气药,使气平血和而提高疗效。如气虚用益气,四君、六君子汤,常加枳壳、乌药、木香,以理气顺气。治月经病用四物汤之类,也常加柴胡、陈皮、枳壳、香附。带下病,常在完带汤等方中,加乌药、木香,气行则湿有出路。   对妊娠腹痛病,在补肾安胎的...

  • 相反药同用治验甚众 今仅选验案一则

    相反药同用治验甚众 今仅选验案一则

      中医治病十分重视药物的合理配伍。《神农本草经·序例》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相反为七情之一,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张子和《儒门事亲》载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即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历代大多...

  • 五苓散新用 高脂血症+多汗症

    五苓散新用 高脂血症+多汗症

    五苓散来源于汉·《伤寒论》一书。现代临床已把它制成丸剂、片剂(各地大中型药店一般均有售),是一种价格便宜的常用中成药。 它传统应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水湿停聚所致水肿等病症。近年来发现,五苓散对下列疾病也有较好疗效。高脂血症 方法是内服五苓散丸剂,每次6-9克,每日3次。服药后可使血脂降低,体重逐渐减轻。其治疗机理是配方中白术有降低血糖,利尿,促进胃液分泌,促进血液循环作用;桂枝能扩张血管,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机能;茯苓、猪苓均有利尿,提高免疫力作用;泽泻...

  • 罗天益用附子理中汤治疗“寒中”

    罗天益用附子理中汤治疗“寒中”

      在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中,有“初为热中,末传寒中”之说,李东垣对“热中”论述多而对“寒中”较少论述。   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载一案,用附子理中汤治疗“寒中”,可供参考。   “真定府武德卿,年四十六岁。至元丙子三月间,因忧思劳役,饮食失节得病,肢体冷,口鼻气亦凉,额上冷汗出,时发昏愦,六脉如蛛丝……今德卿形证,乃阴盛阳虚,苦寒之剂,非所...

  • 黄连素的新药用外治法

    黄连素的新药用外治法

    黄连素又称小蘖碱,药理研究表明,其对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及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多用于治疗急性肠炎、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经临床观察发现,其也有许多新用途。 小儿痄腮:黄连素5片,研为细末,加大黄末10克,调匀,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换药1—2次,连用3—5天。 小儿痱疮:黄连素片1克,溶入300毫升温水中洗浴,每日早晚各1次,连用3-5天。 婴儿湿疹:用黄连素10片、青黛10克、枯矾10克、冰片3.5克、强的松150毫克,共研细末,加雪花膏拌匀制...

  • 小儿导赤丸的临床新用

    小儿导赤丸的临床新用

    导赤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生地、甘草、木通、竹叶组成,具有清心凉血,利水通淋的作用,传统应用于心经火热证,症见口舌生疮,心胸烦热,渴欲饮冷,或心移热于小肠,尿时刺痛。现代应用较广,特介绍如下: 1.流行性腮腺炎:导赤丸每次3~6 克,每日2次,效果明显。 2.男性不育证:导赤丸每次9克,每日3次,合用五子衍宗丸,每次9克,每曰3次。 3.带状疱疹:导赤丸每次9克,每日3次,外用导赤丸水研后外涂患处。 4.小儿遗尿症:导赤丸每次3克,每日2次,合用六味地黄丸每次3克,每日2次。 5.顽固不愈的口腔溃疡:...

  • 老药“龟龄集”新用

    老药“龟龄集”新用

    龟龄集是我国传统中成药,药方源自清《集验良方》,主要由人参、鹿茸、肉苁蓉、海马、锁阳等近30味药物组成,常用于男性阳痿、早泄、遗精等症,被历代医家视为补肾壮阳佳品。最新研究表明,龟龄集还可用于下列多种因肾阳虚所致疾病的治疗。 老年性贫血 口服龟龄集(散剂、胶囊剂皆可),每次0.6克,每日1次。 慢性呼吸道疾病 有专家用龟龄集散剂治疗慢性呼吸道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患者),总有效率为91.7%。具体方法是,龟龄集散剂口服,每次0.6克,每日1次。 特发性水肿 每次口服龟龄集胶囊...

    秘方方剂 2024-03-07 16 0 龟龄集
  • 升降散的临床运用

    升降散的临床运用

      清代医家杨栗山先生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一书,对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以及方药进行了详细的剖解,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升降散为代表的治温病十五方,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乃清代医家杨栗山先生所著。该书对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以及方药进行了详细剖解,条分缕析,解释确当。杨栗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遵师而不泥古,敢于立新,创立了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治温病十五方,为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故后世称该书为“发千古未发之秘”。   自创治...

  • 双料喉风散新用

    双料喉风散新用

    双料喉风散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良药,主要成分有人工牛黄、冰片、珍珠、黄连、青黛、甘草等。根据其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笔者在临床上治疗下列疾病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带状疱疹 取双料喉风散药末与优质米醋调成糊状,视病变部位的大小进行调敷,每日1~2次。一般3次后疼痛减轻, 4次后局部的水疱成枯干样。用药期间注意休息,避免食用鱼虾、辣椒。 化脓性中耳炎 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临床上有急、慢性之分。在使用双料喉风散之前,先用3%双氧水彻底清洗并擦净外耳道的脓性分泌物,然后取上药末均匀喷于耳内,每日3次。用药2天后,...

    秘方方剂 2024-03-07 16 0 喉风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