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第106页
-
调气活血可用黄芪赤风汤
张某,女,51岁,2011年8月28日就诊。患者前因食道反流性胃炎在笔者老师、名医薛伯寿处就诊,经调治后烧心、呃逆不舒、胃脘痞满不舒等症基本缓解。7天前突感头目眩晕,潮热,两胁胀痛,夜间增多,左耳疼痛,睡眠较差,到某医院检查未见异常,舌偏红,苔根稍腻,脉弦细。治以和解少阳,调气活血,兼以辛开苦降。方以黄芪赤风汤、吴茱萸汤、小柴胡汤合用加潜阳安神之味调理。处方:生黄芪20克,赤芍10克,防风8克,葛根15克,丹参15克,浙贝母10克,黄连6克,吴茱萸1克,珍珠母30克(先煎),茯苓12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
-
小活络丸(丹)的临床新用途
特约专家、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主任医师 何国兴 小活络丸来源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由川乌、草乌、地龙、制乳香、制没药,胆南星组成,具有祛风活络、化湿止痛等功效。传统应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拘挛等病症。近年临床将其应用于其他疾病,亦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用小活络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显著。方法:内服小活络丸,每次6克,早、中、晚各服1 次,温开水送服。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服至症状消失止。用药时间最短者1个疗程,最长者3个疗程,平均为2个疗程。一般用药3~...
-
牛黄上清丸新用
牛黄上清丸 (包括片剂)是一种价格便宜的常用中成药(一般药店均有售)。传统应用于风热上扰、头晕耳鸣、头痛目赤、口舌生疮、牙龈肿痛、鼻干眼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病症。近年来发现,本品经中医辨证后灵活使用,对下列疾病也有较好疗效。胃热嘈杂泛酸 方法是病发时,口服牛黄上清丸 1丸(每丸重6克)。有医务工作者用本药治疗71例胃热嘈杂泛酸患者,收效灵验,服药20分钟左右,均收到疗效。急性结膜炎 口服牛黄上清片,每次4片,1日2 次,5天为1个疗程。本品能祛风解表,疏风清热,故能用于急性结膜炎的治疗。 口腔溃疡 内服牛黄上清...
-
紫雪丹(散)临床新用
特约专家、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何国兴 紫雪丹,又名紫雪散,来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内含磁石、硝石、朴硝、石膏、滑石、寒水石、升麻、玄参、炙甘草、羚羊角、犀角、青木香、沉香、朱砂、麝香、丁香等。具有清热解毒、镇痉开窍的功效。传统应用于高热烦躁,神志不清,惊风抽搐,小儿急惊风等病症。近年来发现该药外敷对以下疾病有特效,现介绍如下。 治小儿发热:取紫雪散1 支,加入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窝内,伤湿止痛膏固定,24小时换药1次,一般用药1天体温即可下降至正常范围。该法可迅速有效地控制高热,减...
-
老中医用验方给郭沫若治病
1959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因右侧肢体活动不便,影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有人向他推荐,可请中国中医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著名老中医郑卓人先生医治。郭老知道郑老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曾著有《灵枢经白话解》,医术高明,便欣然同意了。 郑卓人老先生来到郭家,他知道郭沫若事务繁忙,没有时间煎中药,对郭老说:“我从民间搜集了一个验方,叫桑枝酒。我已用此方20余年,医治半身不遂效果很好,可否一试?”郭老一听很高兴,忙叫郑老先生开处方。郑卓人见郭老愿意用此方,便把桑枝酒的配伍、制法和服法...
-
大补阴丸新用途
著名中成药大补阴丸(药店有售),由熟地黄、龟板、黄柏、知母等药组成,有滋阴降火的作用。传统应用于阴虚发热、潮热、盗汗、烦热易饥,足膝热痛等病症。近年来研究发现,该药经中医辨证后灵活使用,对下列疾病也有较好疗效。肺结核咯血 方法是内服大补阴丸,每次1丸(大蜜丸,重9克),温开水送服,日服2- 3次,10天为1个疗程。该药对结核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且有止血效力,故可用于肺结核咯血的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内服大补阴丸,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1 日2次,7天为1个疗程。该药有滋润肝肾,平肝潜阳作用,故可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
-
妙用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方由黄芪60克,当归尾6克,赤芍6克,地龙3克,桃仁3克,川芎3克,红花 3克组成。 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逐瘀、通络的功效。黄芪是方中主药。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恢复脑细胞的功能、扩张血管、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等作用。桃仁、当归尾、赤芍、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通调气息的作用;地龙能引药直达经络,以发挥全方药的作用。 此方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者;还可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多发性神经类和某些脊髓、神经病...
-
中医夏季治病用导法
导法是将药物塞于肛门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法。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根据肛门直肠的解剖生理特点,肛门给药与口服给药相比,具有以下四个优点:①胃黏膜可免受刺激性药物的刺激;②对伴有呕吐患者的治疗增加了一有效途径;③ 经直肠吸收,药物不因胃肠pH 值或酶的破坏而失去活性,且有一半以上药物免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因而较口服用药干扰因素小;④对不能或不愿意吞服药片、药丸及胶囊的患者,提供了其他的给药途径。夏天天热本就让人胃口不佳,而药物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又是胃肠道症状,因此在夏季不刺激胃肠引起恶心、呕吐的导法很容易被...
-
小柴胡汤的理解和临床应用
张庆祥老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博士生导师。他通过对《伤寒论》小柴胡汤方义、加减及半表半里概念的分析,认为小柴胡汤是一外可清热散邪、益气解表,内可调理肝脾、和解少阳、清化湿热的方剂。笔者侍诊师侧,亲眼目睹老师以小柴胡汤为主方,治疗内伤外感各种疑难杂症,每获奇效。遂将其对小柴胡汤的理解和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方义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张庆祥认为其核心病机在于调理气机,并常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来说明气机条畅的重要性。《素问&midd...
-
补中益气丸 治病新功用
传统上,补中益气丸是治疗脾胃病的良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补中益气丸还具有下列新功用。 【处方】 炙黄芪 200g 党参 60g 炙甘草 100g 白术(炒) 60g 当归 60g 升麻 60g 柴胡 60g 陈皮 60g 【制法】 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g、大枣40g加水煎煮二次,滤过。取上述细粉,用煎液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将生姜和大枣的煎液浓缩,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及生姜和大枣的浓缩煎液,制成小蜜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治体位性低血...
-
藿香正气水的新用
藿香正气水是夏季十分常用的一种中成药。盛夏季节,出现恶寒发热、四肢倦怠、胸闷不适、恶心呕吐、舌苔白腻等症,选用霍香正气水有善良好的效果。随着临床上对藿香正气水应用的不断深入,发现它有更为广泛的用途。 治疖肿、痱子:祖国医学认为,疖肿、痱子为体内郁结湿热血热,或外受风热暑邪而成,藿香芳香化湿,白芷发表;祛风、胜湿,紫苏有抑制病菌的作用。外用涂抹能散郁除湿、通畅毛孔排汗,治疗疖肿、痱子久治难愈者。治痔疮:藿香正气水用凉开水稀释成50倍,一日多次外涂患处,在痔疮发作期间有消炎止痛、治愈创伤、促进萎缩的作用。治夏季皮炎:夏...
-
古方八正散的临床新用
八正散是宋代大观元年陈师文等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通淋名方。 药物组成:车前子 12克,瞿麦15克,扁蓄15克,滑石18克,山栀子12克,生甘草 3克,大黄(用面裹煨去面切焙)9克,木通 12克,灯芯草适量作药引,水煎去渣温服。 功能: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症见小腹急结,腰腹胀痛,小便淋涩混赤,尿频尿急,甚或癃闭不通,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实者。 该方为湿热下注膀胱所致之淋证而设。湿热下注膀胱,水道不利,故小便赤,淋沥涩痛,甚或癃闭不通;热邪上蒸,故口燥咽干;下蕴肠道,传导失常,故大...
-
补中益气汤治皮肤病新用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人参(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组成。功效: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临床中用治某些皮肤病,获效显著。 一、阿夫他口炎:贾某,男,37岁。上下唇内侧发生5处约绿豆粒大圆形浅溃疡,表面凹陷,上覆浅灰色薄膜,边缘淡红,疼痛进食尤甚,张口时流清稀涎液,反复发作半年余。其间曾用清热泻火中药,数种维生素类西药内服外用治疗未愈。患者述其近几个月来肢体倦怠乏力,口淡乏味,纳食不香。察其唇色萎黄不泽,舌质淡,苔白,脉弱。诊断:阿夫他口炎(口疮)。辨证为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
复方丹参滴丸的临床新用
复方丹参滴丸是一种新的丹参复合制剂。由丹参浸膏、三七、冰片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理气止痛,醒神开窍之功效。传统应用于胸闷、心烦、心前区疼痛、失眠等。近年来随着临床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治疗以下疾病取得较好效果,现举数则,以供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参考选用。 1.治疗心绞痛。复方丹参滴丸自临床治疗心绞痛以来已被证实具有速效、高效、安全和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其疗效不仅优于传统的抗心绞痛药,如消心痛等,而且目前尚无产生耐药性的报道。 方法: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4周为1个疗程。该药可显著降低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