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 第61页
-
手足口病治疗中药疗法
手足口病近年来发病率愈来愈高,发病时间规律也发生了变化,以往多见于夏季,现可发生在任何季节,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13~14岁病人亦可见到。因经常有死亡病例报道,患者家属对多本病恐惧异常,一旦被诊断为此病,就认为得了很严重的病,往往跑到大型医院去诊疗,而很多医院又拒收,把患儿推到传染病院,进一步加重家人恐慌情绪,一个小小病花费四五千到上万元很常见。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传染病,多见于1~3岁婴幼儿,年龄愈小症状愈重。3岁以上患儿不治多在5~7日自愈,治疗恰当3~4日即愈。若治疗失当,病程会延长,甚者...
-
脚暖和 阳气充足 性生活才强
自古以来,脚与性爱就密不可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洗脚、捶脚的意象,暗示着主人公即将享受性爱。中医中认为,脚暖和了,阳气充足,性生活才会达到极致。 脚的温度会对性爱造成直接影响。现代医学认为,寒冷会使体温下降,体表各个器官迅速收缩,触觉也会明显弱化。男性一遇冷,阴茎就容易萎缩。寒冷也会降低女性皮肤的敏感度,影响性欲。在身体各器官中,脚是对温度非常敏感的一个部位,哪怕只是0.1℃的微妙变化,它都能迅速感知。所以,脚部暖和,达到性高潮的几率就能增加30%。从中医角度看,双脚是人体经络的集中处,与机体各个脏器关系紧...
-
按摩足背太冲穴治疗射精疼痛
中医认为男性生殖器为肝经所属.射精疼痛与肝经湿热、气滞血瘀有关。按摩足背太冲穴可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对治疗射精疼痛有很好效果。 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原穴,原穴的含义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肝经功能异常都可以从太冲穴调理。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连接部位中。取太冲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应手,即是太冲穴。 太冲穴浅层布有足背静脉网、足背内侧皮神经等.深层有腓深神经和第一趾背动、静脉。按摩时.每侧各 5分钟,以有酸麻胀的感觉为好。每天1~2次....
-
流产后气血不足以胶艾四物汤加减立方
李某,女,32岁,2014年3月2日初诊。 主诉:阴道间断出血1月。患者今年2月初因避孕失败,行药流并清宫术,此后阴道出血不止,量时多时少,已1月余,故来求诊。 刻诊:少腹疼痛伴腰酸,精神不振,不思饮食,近几天出血量多伴紫黑块。观其消瘦,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切脉沉细而涩,舌淡苔白。 辨证:流产后气血不足,统摄无权所致,以胶艾四物汤加减立方。 组方:当归15克,川芎5克,炒白芍12克,生地炭10克,阿胶12克,艾叶炭6克,芥穗炭6克,地榆10克,海螵蛸12克,炒芡实15克,甘草...
-
中医治产后呃逆气喘面浮足肿
1977年秋,城内李姓少妇,34岁,产后3月余,呃逆、气喘、面浮足肿,邀家父出诊,余随同前往。 患者主诉产后2日后,不慎感寒,周身不适,时有咳嗽,咳吐稀白痰涎。伴头晕乏力,晨起面目浮肿。经服中西药治疗,症状缓解。一日前晨起,又见面目浮肿,继之双下肢肿胀,并咳嗽气逆,症状日趋加重,甚至难以平卧。观其面目水肿,双下肢肿胀,按之凹陷不起。精神萎顿,脉缓,舌淡苔白。 家父诊后云:此乃产后三焦水道不利,体内积饮无疑。饮为阴邪,非温不化,治则当以温药和之。 处方:云苓皮15克,桂枝5克,焦白术1...
-
下奶的药食治乳汁不足
母亲乳汁不足,婴儿自然吃不饱,这会影响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母亲在生产前1个月就要特别注意乳房及乳头的保养,可每日一次在局部用温开水热敷,持续30分钟,并轻轻按摩两侧乳房特别是乳晕,垂直向外轻轻牵拉两个乳头,并为孩子出生后顺利吮吸提供方便。 孩子出生后若发现母亲乳汁不足,可以左手或右手的食指及拇指放在乳晕两旁,先往下压,再向两旁推开;或是以乳头为中心,采取左右、上下对称的方式按摩,使乳头向外突出。要勤于喂奶,至少每两小时一次,让婴儿多吸吮母亲的乳头。母亲的乳汁越少,越要增加婴儿吮...
-
产后项背软组织劳损 艾灸督脉及足太阳经
产后项背肌筋膜炎又称项背软组织劳损,是由于项背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引起的以慢性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临床表现多以妇女生产后背、肩部肌肉疼痛,常为隐痛或酸胀痛,常因受凉、劳累而发作或加剧。疼痛时轻时重,劳累后亦加重,其严重程度多随气候变化而改变。严重者能触及较硬的筋结或条索状的筋束。X线检查多无异常改变。艾灸督脉及足太阳经对于产后项背肌筋膜炎具有一定的预防治疗作用。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患者背部,采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盒灸,艾灸督脉及足太阳经经脉,每次15~30分钟或者皮肤潮红。每天1~2次...
-
产后缺乳乳汁不足 中医调治养生指导
产后哺乳期间,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产后缺乳,亦称乳汁不行或乳汁不足。 中医学认为,乳汁由气血化生,受阴阳调控,与冲任、心、肝、脾、肾、胃等经脉有关,其中尤以肝胃两经与乳头、乳房关系密切。产生缺乳的病因多由情志失和,劳逸失度,素体气血虚弱,复因产时失血耗气,体质虚弱等导致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而使乳汁产生减少。 本病的病机主要有虚实两种。虚者多为气血虚弱、乳汁化源不足所致;实者则因素体抑郁,或产后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血失调,以致经脉涩滞,阻碍乳汁运行,因而缺乳。 现代医学认为,...
-
外伤性足底部疼痛 民间草药疗法
外伤性足底部疼痛,系指患者趾骨跟骨底部由于外伤性损伤所引起的慢性疼痛。民间中草药治疗,宜舒筋活血,健骨补肾,温经通络为主。现谨献方药如下: 1.中草药内服汤剂:丹参15克,怀牛膝 10克,黄芪30克,薏苡仁15克,透骨草15 克,当归15克,杜仲 12克,川断10克,狗脊15克,赤芍10克,嫩桑枝12克,白术10 克,苍术9克,川芎10 克,广地龙10克,淡附片6克,川木瓜10克,桃仁6克,伸筋草15 克,红花6克,官桂6 克,熟地15克,补骨脂 10克,制乳香12克,制没药12克,落得打 6克,三七粉6克(冲服...
-
中药迅速消除足跟痛
足跟痛多见于中老年人,属中医骨痹范畴。病因多与年老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以足跟肿胀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中药治疗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及时缓解疼痛,迅速消除症状。 内服法以活血补肾、通络定痛为法。药用熟地、鸡血藤各30克,当归、牛膝、地龙、丹参(后入)各15克,透骨草、威灵仙、木瓜各12克,皂角刺、穿山甲(先煎)、三七末(冲服)各9克。每天1剂,水煎3次,兑酒少许,分3次服。15天为1疗程,直至局部体征及伴随症状消失。治疗期间,应加强足部防寒保暖,减少活动,避免负重。妇女月经期及孕妇禁...
-
熏洗治疗足跟痛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症,其主要表现为足跟或脚底有酸胀感,有时呈针刺样痛,影响走路,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用"五川灵仙汤"熏洗治疗足跟痛一般在2周左右即可治愈。现将该方介绍如下。 药物组成: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玄胡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毫升。 用法:将前12味药物放砂锅内,加冷水3000毫升左右,浸泡1一2小时,煎沸30一40分钟,倒入盆内,加入芒硝、食醋,搅匀。先用热气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