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柴胡汤 第4页

小柴胡汤 第4页

  • 伤风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

    伤风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

    时某,男,16岁。2016年10月24日初诊:诉间断性发热2周,加剧2天伴咽痛。患者2周前,因着凉感寒,开端发热,体温时高时低,一向动摇在38.6℃~39.5℃之间。因学习严重,为防止误课,于课余时间在社区门诊输液1周,以抗生素、抗病毒药为主。近2天,体温39℃左右,自觉输液不见好转,故找中医救治。刻下症见:发热、头痛、咽干、咽喉痛苦等,呕恶,舌淡苔略黄,脉浮。血常规成果显现正常。 确诊:伤风(少阳郁热,痰气郁结)。 治则:解郁清热、行气化痰。 方药: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柴胡30g,...

  • 发热(邪阻少阳)方药:小柴胡汤

    发热(邪阻少阳)方药:小柴胡汤

    储某,男,61岁。2018年5月7日初诊。近10天,每天均继续寒热来往。伴胸胁满闷不舒,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大便不梗,耳似失聪,舌质淡,舌苔白厚腻,脉弦缓。 确诊:发热(邪阻少阳)。 治则:宽和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柴胡12g,黄芩8g,生姜10g,大枣5枚,法夏10g,人参5g,陈皮10g。5剂。 患者服药3剂后,寒热来往已退;进药5剂后,康复。 患者因冰伏阳气,太阳之邪未解,邪陷少阳,故见来往寒热;一起伴见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明示邪传少阳。因为...

  • 小柴胡汤是一张百病良方

    小柴胡汤是一张百病良方

    小柴胡汤 第三条经验我讲小柴胡汤。我发现小柴胡汤是一张百病良方,很多疾病我们都能用。它是治疗各种发热性的疾病,包括呼吸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淋巴系统疾病……应用范围非常广,很多疾病都适用。它的治疗范围不能用现代医学的某一种病来概括,简单地说小柴胡汤治疗的就是“小柴胡汤病”,小柴胡汤证就是小柴胡汤病,又是“小柴胡汤综合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就是小柴胡汤病的主...

  • 查咽在小柴胡汤证中的临床应用

    查咽在小柴胡汤证中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证结合查咽的扩展应用探析 咽喉为呼吸、进食的要道,查咽亦属中医望诊范畴,但是在现代中医临床应用中,多以舌诊、脉诊为诊断依据,查咽常被忽视,多在白喉、乳蛾等疾病表现出咽喉肿痛的时候才予以查咽。中医理论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阐述了咽喉与人体各脏腑的不同联系,正常人咽喉色泽淡红滑润,在不同疾病中咽喉的不同颜色和病理状态提示不同的病机、病位和疾病进展传经状况,所以在中医临床辨证中如果结合查咽会使辨证更加直观。在病症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观察咽喉有无充血,初步即可诊知患者有无火热、阴虚之证,同时与舌诊、脉诊及...

  • 咽痛,乳蛾,化脓性扁桃体炎,小柴胡汤加味

    咽痛,乳蛾,化脓性扁桃体炎,小柴胡汤加味

    马某,女,32岁。2018年6年21日初诊。主诉:发热2天,咽痛1天。患者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体温升高,自测体温为38.5℃,口服退热药后体温不能降至正常。昨日又出现咽痛、头痛、口苦、恶心欲呕及周身疼痛等症状,遂来我处就诊。刻诊:发热、头痛、咽痛、口苦、恶心欲呕,周身疼痛,纳差,寐欠佳,二便调。查体:体温38.6℃,咽充血,扁桃体II°肿大,上有脓点。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诊断:(脓腐风热侵咽)乳蛾(西医称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治则:疏风和解,清热利咽 处方:小柴胡汤加...

  • 受凉后自觉阵发性寒热交作 方用荆防银翘小柴胡汤

    受凉后自觉阵发性寒热交作 方用荆防银翘小柴胡汤

    高某,男,61岁,2023年9月30日首诊。主诉:阵发性寒热交作伴鼻塞流涕2天。2天前,患者因受凉后自觉阵发性寒热交作,但体温正常,伴鼻塞、流黄黏涕,喷嚏频作,口苦,咽干,无咽痛,纳呆,夜间眠差。自服疏风散寒颗粒,无明显疗效。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 辨证:风邪侵袭,枢机不利。 治法:疏风散邪,调和枢机。 方用荆防银翘小柴胡汤:荆芥15g,防风15g,忍冬藤30g,连翘18g,竹叶柴胡15g,酒黄芩15g,党参片24g,法半夏15g,干姜12g,甘草片6g,大枣15g。2剂,每日1剂,...

  • 感冒高烧出汗 太阳表虚发热 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小柴胡汤加石膏

    感冒高烧出汗 太阳表虚发热 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小柴胡汤加石膏

    刘某,男,58岁,2023年5月10日初诊。主诉:近3年来经常感冒、出汗,常高烧,体温39℃以上。患者曾在医院多次检查无果,因发烧常住院反复输液治疗,未有缓解,后找某专家治疗,专家予小柴胡汤与玉屏风散加减治疗,仍未改善发热汗出的症状。刻下:发热汗出,体温39.4℃左右,有时寒热往来,口苦,口干,口渴,恶心,后背发凉、汗出特甚,纳可,眠可,精神差,大便干稀不调,每日1~2次。舌淡,苔白腻,脉浮弦涩,略数无力。 诊断:太阳表虚发热(卫表不固,营卫不和,少阳枢机不利,阳明热盛,太阴脾湿)。 治法:温阳...

  • 郁证性经前期头痛 方用归脾汤合小柴胡汤都梁丸加减

    郁证性经前期头痛 方用归脾汤合小柴胡汤都梁丸加减

    第六、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教授蒋健临证近40载,崇奉“大内科”理念,中西融通,发皇古义,根据当今社会疾病谱的变化,系统地构建了郁证诊疗体系。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整理其从郁论治经前头痛验案一则如下。 胡某,女,38岁,2022年9月16日初诊。主诉:经前期头痛反复发作3年余,加重半个月。现病史:患者自2019年以来,月经来潮前1~2天均会出现右侧颞后部胀痛,持续数分钟后缓解,一天之内反复发作1...

  • 小柴胡汤治顽疾

    小柴胡汤治顽疾

      案1吴某某,男,44岁。2009年6月5日初诊。低热2月余,曾做西医检查,找不出病因、病灶,每日只注射生理盐水、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2月,仍无效。刻诊:患者自觉头痛,体温37.5℃,纳可,眠可,二便正常,脉象稍弦细,别无异常。《伤寒论》云:“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因与小柴胡汤原方,其中柴胡每剂用24克。共服3剂,低热全退,患者自觉全身舒适。   案2刘某某,女,63岁。2009年11月21日来诊。自述患冠心病,心律失常2年多,曾反复用中药活血祛瘀剂及西药治疗无效,症见胸满...

  •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求源:汉代张仲景《伤寒论》。 处方:柴胡15克,党参12克,黄芩、半夏、生姜各9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主治1.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妇人伤寒,热人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党参,加全瓜蒌;若渴,去半夏,党参加至20克,天花粉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9克;若胁下痞梗...

  • 小柴胡汤解析与临证

    小柴胡汤解析与临证

      小柴胡汤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少阳病的经典名方。在《伤寒论》中,小柴胡汤证的条文有17条,在《金匮要略》中,小柴胡汤证的条文有3条。柴胡汤的方药及药量配比为“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方中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本经》),能解表清里,畅利三焦。黄芩“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本经》),能清泄阳明邪热,特别是胸腹蕴热。柴、芩...

  •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指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此四句申明小柴胡之功效如此,所以诸症得之皆愈也。”   服小柴胡汤可使上下通达,里和表畅。也就是说,小柴胡汤具有和畅表里,通达上下之功效。   那么,凡是具有表里不和、上下不畅之病证,都可以考虑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伤寒论》第9...

  • 小柴胡汤的理解和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理解和临床应用

      张庆祥老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博士生导师。他通过对《伤寒论》小柴胡汤方义、加减及半表半里概念的分析,认为小柴胡汤是一外可清热散邪、益气解表,内可调理肝脾、和解少阳、清化湿热的方剂。笔者侍诊师侧,亲眼目睹老师以小柴胡汤为主方,治疗内伤外感各种疑难杂症,每获奇效。遂将其对小柴胡汤的理解和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方义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张庆祥认为其核心病机在于调理气机,并常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来说明气机条畅的重要性。《素问&midd...

  • 浅谈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方证

    浅谈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方证

      临床见习日久,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俱为多见,二方皆属和剂,组成类似,煎法一致。今试对二方及其之间的联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伤寒论》97条对小柴胡汤的病机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即气血不足,正虚邪入,结于胁下。结者,郁也。胁下者,肝与肺也。肝肺气郁,故胸胁苦满,神情默默。脏腑相连,故不欲食,其痛必下而兼呕。设若此时无寒热证,愚意非特小柴胡汤可予,逍遥散亦可予。则气郁可解,气血亦得补。惟其有寒热证,故入柴胡半斤清热散邪,黄芩降肺清郁火而除...

  • 小柴胡汤以柴胡为君

    小柴胡汤以柴胡为君

      小柴胡汤以柴胡为名,很显然,柴胡为君,原方中柴胡用量最重,为半斤。   清代医家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指出:“先辈论此汤,转旋在柴、芩二味,以柴胡清表热,黄芩清里热也。卢氏以柴胡、半夏得二至之气而生,为半表半里之主治,俱似有理。然本方七味中,半夏、黄芩俱在可去之例,惟不去柴胡、甘草,当知寒热往来,全赖柴胡解外,甘草和中,故大柴胡去甘草,便另名汤,不入加减法。”   本段论述,似有所偏,没有黄芩相配,柴胡便不足以治少阳病,口苦、咽干也就无由而解。但本段论述强调小柴胡汤中柴胡的...

  • 小柴胡汤证抓主症

    小柴胡汤证抓主症

      小柴胡汤证的主症,依据《伤寒论》第263条和第96条,可以概括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临床上,我们可以见到表现典型的小柴胡汤证患者。   曾治疗一老者,女性,“感冒”后静滴抗生素3周,致卧床不起。笔者至其家中诊治,患者闭目卧床。   问其哪儿不舒服?回答:“全身都不舒服。”   问其冷吗?热吗?回答:“冷一阵,热一阵,难受死了。”此为往来寒热。   问其口苦吗?回答:&...

  • 小柴胡汤中柴胡的用量

    小柴胡汤中柴胡的用量

      早年实习时,曾跟一位治疗肝病的老师抄方。老师几乎每方都用柴胡,且柴胡恒用30克。问及为何如此频用、重用,老师的回答是:这是我的临床体验。慢性肝病必用柴胡,且需重用。不单重用,且需久用。疗效很好。   一位“急性甲型肝炎”患者,经西医救治,病情平稳,各项检查指标趋于正常,唯每晚寒热往来。笔者处以小柴胡汤,其中柴胡用18克,黄芩用12克,党参用9克,服1剂寒热即未再复发,但虚汗淋漓,身体更显无力。急以补中益气汤调治,虚汗渐止,气力渐增。   泛览医书,历代医家对柴胡的用量认识不一...

  • 和解表里 小柴胡汤

    和解表里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是从和解表里作解的。   “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为和解表里之剂也。柴胡味苦平微寒,黄芩味苦寒。《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邪在半表半里,则半...

  • 小柴胡汤临床上治眩晕痛经带下

    小柴胡汤临床上治眩晕痛经带下

      小柴胡汤是仲景所创,为众多医家喜用的名方。后世医家在研究《伤寒论》的实践运用中,多认为它是和解少阳、治少阳半表半里之方;现今的方剂学教材中亦作为和剂的首方予以讨论。其实通过变通,此方在临床上的运用是非常灵活广泛的。   眩晕   张某,女,42岁,2002年2月18日诊。患者被家事激怒,突现头痛眩晕,胸肋胀满,口苦咽干欲呕,心烦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辨证:肝阴不足,火动风升,上扰清空。治以平肝息风、滋阴清火,用小柴胡汤加减。   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生姜10克,白芍2...

  • 调整气机小柴胡汤

    调整气机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具有调整气机升降出入之效,后世医家常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气郁证。小柴胡汤可以治疗“热入血室”,后世医家常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月经病。小柴胡汤在临床上常被用来治气、治血,而其治水之功常被忽略。   《伤寒论》第96条,小柴胡汤方后有加减法:“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

  • 姚树锦应用小柴胡汤经验

    姚树锦应用小柴胡汤经验

      姚树锦,清“太和医室”第四代传人,全国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以善于应用温补药及治疗疑难杂症著称。   小柴胡汤法,是姚树锦临床运用仲景之法较多者之一。理法方药,方之与法,必因证而立,亦因证而异。姚树锦应用小柴胡汤法的主要内容是:有主证,必有主法主方;有兼证,必有灵活化裁加减;有变证,必有主法结合变法变方;病机同,可异病同治。   病有主证必有主法主方   小柴胡汤法是仲景为少阳病而设,《伤寒论》中将其主证归结为七大类证:往来寒热,胸胁...

  • 干燥综合征治疗(小柴胡汤加减)

    干燥综合征治疗(小柴胡汤加减)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泪液、唾液分泌减少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唾液分泌量减少,临床上常见口干、舌质红绛、舌开裂、唾液黏稠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吞咽困,患者需频频饮水。患者经常有眼红、异物感、烧灼感、眼分泌物增加等,泪液分泌减少常使患者眼内干燥,欲哭无泪。除腺体功能受影响外,部分病人还有轻度、自限性关节疼痛,以及血管炎、周围神经炎、肺纤维化等表现。西医认为本病病因不明,目前主要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还常用人工泪液或唾液的代用品以改善口、眼干燥症状,用抗生素眼膏、眼药水以减轻外眼部炎症和感染,但无法根治。  ...

  • 四逆散与小柴胡汤之比较

    四逆散与小柴胡汤之比较

    两方都用柴胡清疏肝胆、和解表里。 所不同者,小柴胡汤用 黄芩,略为 偏寒,故以 口苦、咽干 为主症之一;而四逆散用芍药、甘草,着重于里缓急止痛,以早急腹痛为主症之一。 小柴胡汤又用人参、半夏,和胃止呕;四逆散用枳实,行气破结。(欧阳军)...

  • 小柴胡汤调理气机解诸疾

    小柴胡汤调理气机解诸疾

      小柴胡汤调理气机解诸疾   小柴胡汤调理气机主要体现在解郁作用上。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饮食、起居不规律,如饮食不节制,过食生冷或煎炒油炸之品,熬夜甚至通宵达旦,白天睡觉,因而患气机郁滞的比较多,气机不行走了,阴阳不转动了,于是就爱发脾气,急躁易怒,失眠,盗汗,五心烦热,口苦,或是神情淡漠,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干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经常躲在家里或没人的地方哭,严重的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或者是气聚成痰,痰聚成核,发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等病。又因少阳经行于人体两侧,少阳气机不利,易出现人体...

  • 应用小柴胡汤3医案

    应用小柴胡汤3医案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病之良方,临床应用疗效显著非常广泛。少阳病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证。本证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   使用小柴胡汤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本方主要作用在于柴胡,必须重用。清代陈修园《时方妙用》说:“方中柴胡一味,少用四钱,多...

  • 小柴胡汤与协调疗法

    小柴胡汤与协调疗法

      没有用过小柴胡汤的临床医生(中医)应该是不存在的。   善于使用小柴胡汤、善于使用“小柴胡法“,至少可成一方名医。   读当代医家赵恩俭所著《伤寒论研究》,在读书笔记中摘录了这么一句话:“如果善于用柴胡,善于用小柴胡的理法,在变通当中可得无限‘法门’,真是妙难尽述的。”   而当代有一位老先生,在小柴胡汤理法的基础上,独创一“协调疗法”,并以此疗法为重要组成部分,创立了“三部六病学说&rd...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里证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里证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后人通常认为大柴胡汤组成中有大黄。   《伤寒论》第104条:“伤寒十三...

  • 小柴胡汤中的人参

    小柴胡汤中的人参

      关于人参,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于“上品”第一位,具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之功,有“久服轻身延年”之效。后世多将人参用作补气养身之品,固脱救急之用。   但如此一味常用药,对其“气”的认识竟不能明确,可谓从古争论至今。   《神农本草经》中首言人参气“微寒”,而后世医家在临证中多以“气温”使用。以至于清代医家陈修园在《神农本...

  • 小柴胡汤与三仁汤相较

    小柴胡汤与三仁汤相较

      一日脑子里一直回放着一句话:“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其中“上焦得通”四字,似乎总领其纲。这句话是对小柴胡汤功效的论述。然笔者由此想到了三仁汤。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有言:“惟以三仁汤轻升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此处三仁汤的重点落在“上焦”,而小柴胡汤的本意似乎也在开上焦。或许可以说,这两方都是以开上焦为先,以此为顺。   临床与书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临床可以将书本的知识无限放大,...

  • 杜光明运用小柴胡汤治疗持续高热病案

    杜光明运用小柴胡汤治疗持续高热病案

      侍诊恩师杜光明主任医师多年,常见一些西医束手之疑难疾病,经杜师诊治后云开雾散。杜师尤擅运用小柴胡汤,近期以该方为主治疗一例西医诊断不明之持续高热病案,患者服用中药后体温很快下降至正常,血WBC指标恢复正常,现介绍如下。   病案实录   裔某某,女性,26岁。不明原因持续高热、伴头痛24天。2014年1月9日无明显诱因发病,体温逐日升高,最高时达39.60℃,头痛以两侧为甚。社区医院按感冒治疗多日无效。昆明某三甲医院查血常规WBC达14.8×109/L,中性粒细胞为76.4%,X线胸片及...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