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柴胡汤 第5页

小柴胡汤 第5页

  • 小柴胡汤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药物组成

      阴阳升降消长理论与小柴胡汤   《黄帝内经》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转,形成了阴阳二气的升降与消长,所以阴阳的升降与消长是自然界的固有规律,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与死亡,皆本于此规律。由此,一年之中就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换,一日之中就有昼夜晨昏的变化。也就是说,阴阳的升降与消长,明显地表现有年节律、日节律等。一年之中,冬至一阳生,到了夏至,阳气升发达到顶点,而一阴即生,一直到冬至,阴气达到顶点,进入下一个轮回。一天之中也是如此,子时一阳生,到了午时阳气最盛,此时,阴气渐生,一直到子时最盛。人生活在自然界里,天人相...

  • 发热16天时有寒颤 治以小柴胡汤合清营汤加减

    发热16天时有寒颤 治以小柴胡汤合清营汤加减

    程某,女,28岁,1975年4月初诊。 患者发热16天,时有寒颤,口苦口渴,头昏身痛,心烦不安。问其病史知起病时恶寒发热,达39.2℃,头身痛,心烦乏力。前医曾给服柴葛解肌汤3剂,诸证不解,且热型驰张,口渴欲饮,妄言乱语。患者发病时正值月经来潮,近两日因高热经水已断。六脉弦数,舌红苔心黄。四诊合参,诊为热入血室。治以小柴胡汤合清营汤加减。 组方:柴胡9克,黄芩9克,党参12克,秦艽9克,鳖甲10克,知母6克,地骨皮10克,丹皮9克,玉竹12克,甘草5克。3剂,水煎服。 服药3剂后,午后稍有低热,体温38℃以下。已无...

  • 小柴胡汤证的主要病因是内伤

    小柴胡汤证的主要病因是内伤

    《伤寒论》第101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张仲景“但见一证便是”的主张,导致后世伤寒学者对小柴胡汤证的诊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伤寒论》第263条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伤寒论》第96条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根据以上条文,...

  • 从小柴胡汤效用探究少阳枢机原理临床意义

    从小柴胡汤效用探究少阳枢机原理临床意义

    《素问·阴阳离合论》 言: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 太阳为开, 阳明为阖, 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 也, 搏而勿浮, 命曰一阳” 。 张志聪注为: “开主外出, 阖主内入, 枢主外内之间, 若搏于中而勿浮, 则合而 为一阳矣” [1] 。 即, 太阳为阳气外放, 阳明为阳气内 收, 少阳调谐于开合、 收放、 内外之间。 三阳开合枢 各得其宜, 内守于三阴而不浮越, 一体运化。 《伤寒 论》依开合枢机理, 明确太阳病阳气不得外放而 “恶 寒&r...

  • 临床实践和研习少阳小柴胡汤证

    临床实践和研习少阳小柴胡汤证

    千百年来,众多伤寒学者对少阳病小柴胡汤证非常重视和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可谓是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近年,笔者通过许多临床实践和研习少阳小柴胡汤证,产生了许多自己的新知道,与许多传统经典的说法有所不同。 《伤寒论》101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就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该条中“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指的是战汗。但是咱们在临床上使用小柴胡汤时,并没有像张仲景所说的那样...

  • 小柴胡汤 组方简易结构严谨 善治感冒适应广泛

    小柴胡汤 组方简易结构严谨 善治感冒适应广泛

    小柴胡汤乃仲景《伤寒论》中之一首名方,千百年间为炎黄子孙之健康贡献殊多。此方构成简洁,用药平淡无奇,颇有貌不惊人之嫌。然在《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中,唯有小柴胡汤最为出奇制胜之方。无论组方之善,效验之宏,应用之广,其余诸方未有可与伦比者。今就小柴胡汤本方及其治疗伤寒本症之旨略加纵引,于其所涉内外杂症之治者稍稍旁及,聊述拙见,以就正于明者。 一、组方简易,结构严谨 小柴胡汤由柴胡、人参、甘草、半夏、黄芩、生姜、大枣等七味药物组成,均是普通常用之品。药虽至简,而全方之功能,深切于...

  • 畏冷恶热自汗 处方小柴胡汤合玉屏风散

    畏冷恶热自汗 处方小柴胡汤合玉屏风散

    黄某,女,54岁,2011年03月17日初诊。畏冷恶热、自汗,病已3个月,伴口苦,时觉头痛,失眠,疲乏,苔薄黄,脉细。有高血压及冠心病病史。 辨证:少阳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固表止汗。 处方:小柴胡汤合玉屏风散。柴胡10克,黄芩5克,西参6克,法夏10克,甘草6克,炮姜6克,炒白术10克,黄芪30克,防风10克,炒枣仁2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7剂水煎服。 二诊(2011年03月24日):寒热交作及自汗显减,仍夜间难寐,舌淡,苔薄黄,脉...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热证体会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热证体会

    山东省枣庄市名老中医朱文元主任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各种热证,扩展了小柴胡汤的适用范围。运用此方时,遵循《伤寒论》101条所云“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结合脉证随症加减:若久热不退,邪气较甚,去人参、甘草,以防有助邪生热之弊,另加白薇、青蒿、元参、地骨皮等,治疗不同类型发热,均获良效。今将有关朱文元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热证经验作一简要整理,供同道临证参考。 胆囊切除术后发热案 钱某某,女,28岁,2009年6月19日诊。病者因患胆囊炎、胆石症,月余内作...

  • 暑月穿毛衣 小柴胡汤疏寒凝

    暑月穿毛衣 小柴胡汤疏寒凝

    2020年7月2日,门诊抄方时,一位女士引起我注意。电脑中她最近的一次就诊记录是2019年7月4日门诊记录备注栏写着:“值此暑天,其人着长袖绒线衫,还诉怕冷,着实特殊”。老师问及去年病证,她说去年服用14剂药后,困扰十多年的头痛、怕冷症状消失了,手指胀痛、发黑等症状均大为好转,不影响日常生活,故未来复诊。这次是因其他病来诊。我以前只在课堂听说过有夏月穿厚衣服,经中医治疗痊愈的案例,今天亲眼见到这样的患者,遂记录其案分享。 袁某,女,51岁。 初诊:2019年7月4日。...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方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化裁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方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化裁

    唐某,女,41岁,2015年3月27日初诊。 主诉:全身乏力一个月。患者皮肤干燥、枯黄,头发无光泽,疲倦貌,现困倦乏力,眼睑浮肿,腹胀,口干口苦,无饥饿感,难于入睡,夜寐梦多,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既往有甲减、近视、慢性鼻炎以及慢性咽炎病史。 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认为,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当于中医的虚劳病证,此案属气滞饮停证,治当疏肝理气,温阳化饮,方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化裁。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0克,法半夏15克,党参15克,红枣20克,生姜10克,炙甘草5克,全...

  • 中医学的传统方剂 大小柴胡汤

    中医学的传统方剂 大小柴胡汤

    中医学的传统方剂,经常是分“大”“小”的,很多人都会被其弄糊涂,这“大”“小”方剂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中医药宝库里有两个著名的传统方剂——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它们均为我国汉代医圣张仲景的名方,虽然都是以柴胡为君药,其临床疗效却截然不同。 小柴胡汤 临床应用最多最广的还是小柴胡汤。它是以柴胡为主,配伍黄芩、人参(党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共7味药组成的...

  • 汗出的机制 小柴胡汤证汗出机制辨析

    汗出的机制 小柴胡汤证汗出机制辨析

    论小柴胡汤之“汗出而解”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创制的治疗少阳病的主方, 能够通过和解少阳枢机治疗多种外感内伤杂病, 临床上对其运用广泛, 历来为医家所推崇。但因《伤寒论》中对小柴胡汤证的描述常出现“汗出而解”, 临床上使用小柴胡汤后也往往有汗出, 故而关于小柴胡汤是否为“发汗剂”及其何以“汗解”的讨论不断。现就此提出笔者的一些见解, 以供同道探讨。 小柴胡汤“汗出”之争 《伤寒...

  • 小柴胡汤方药探析 古方辨证 和解少阳与淋证的关系

    小柴胡汤方药探析 古方辨证 和解少阳与淋证的关系

    对于小柴胡汤治疗淋证的思考 淋证在西医隶属“尿路感染”范畴,临床上以女性患者居多。目前西医治疗尿路感染主要以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多采用抗生素长期治疗,往往会导致致病菌产生不同的耐药性,因此尿路感染常易反复发作[1],抗炎效果往往不佳。中医在结合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发挥辨证治疗的优势,可以弥补单纯抗生素治疗产生耐药性的不足。 1 历史沿革 1.1 淋证 “淋证”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出了&l...

  • 小柴胡汤是发汗剂 始悟其误断原因

    小柴胡汤是发汗剂 始悟其误断原因

      几年前,笔者有幸参加一个关于曹颖甫先生的学术研讨会,初闻曹颖甫先生称“小柴胡汤是发汗剂”,很感奇怪。后拜读其《伤寒发微》始知是其以《内经》释《伤寒》之故。近反复读《伤寒论》有关瞑眩的论述,联想到曹氏提出小柴胡汤是发汗剂,始悟其误断的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混淆发汗与汗出   误读《伤寒论》条文   发汗,是经方针对表证,应用最早、最多,通过发汗愈病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用于太阳病、少阴病,如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麻黄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皆属发汗剂。但小柴胡汤历来被认...

  • 小柴胡汤治疗内伤病

    小柴胡汤治疗内伤病

      病有感于外者,有因于内者,即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尽管中医对病因认识的主体思维是“审证求因”,尽管临证多有外感合内伤者,尽管临证每有不易分辨外感与内伤者,但明辨外感与内伤,对临证者而言,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种分辨直接影响到治疗。   对于外感病,医者治疗的着眼点主要在于邪气,给邪以出路,使邪去而正安,这是治疗的终点。基于此,辨证模式多选用带有“层次”、“通道”等思辩痕迹的辨证法,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对于内...

  • 小柴胡汤证的病机

    小柴胡汤证的病机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第96条,而第97条似专为解释96条而设。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似有后人增入之嫌。但论中“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一语,对认识小柴胡汤证颇为有益。小柴胡汤证的形成,是在正气虚弱的基础上,邪气入于少阳,正邪交争于少阳而成。...

  • 《伤寒论》第100条的治法 先与小建中汤后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0条的治法 先与小建中汤后小柴胡汤主之

    邓锐 四川省会理县人民医院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此条的治法:先与小建中汤,后与小柴胡汤主之。这样的治法到底是试探性的治疗还是另有原因?我们先来看一则医案。 罗某,女,49岁。自昨日起胃脘疼痛、不拒按,并周身痛,口淡无味,鼻干,不恶心,纳可,口微干欲饮水,颈背部恶风,前几日夜间有烦热盗汗,近来无,白天汗出不多,眠差,昨腹泻1次,无肛门灼热,泻前有腹痛,现无腹痛,无里急后重,今日尚未大便,手足不凉,不...

  • 小柴胡汤又名三禁汤

    小柴胡汤又名三禁汤

      《伤寒论》第264条:“太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少阳病既非表证,也非里证。用此,单纯治疗表证、治疗里证之汗法、吐法、下法皆不可用。后人总结为少阳病有汗、吐、下三禁。   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谈到小柴胡汤时指出:“忌发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故名三禁汤,乃和解之剂。&rdq...

  • 《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探析

    《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探析

    小柴胡汤是一首千古名方, 历代医家广泛运用于 内外妇儿各科、 外感内伤杂病等多种病证的治疗。小 柴胡汤方最早记载于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 中, 然而 该书在汉末晋初散佚, 后被整理成 《伤寒论》 和《金匮要 略》 两部残本。后发现 《伤寒杂病论》 在民间依旧传承, 1956 年桂林罗氏将手抄本《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献出, 1979 年出版于广西。本文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 论》 [1 ] 十六卷为研究内容, 对小柴胡汤在 《伤寒杂病论》 中的证治规律作一分析归纳并探讨。 1 小柴胡汤相关卷篇和条文 《伤寒杂病论》...

  • 《伤寒论》少阳病与小柴胡汤之我见

    《伤寒论》少阳病与小柴胡汤之我见

    古今历代医家在对少阳病的认识上存在诸多争议,《伤寒杂病论》而释解其中三则疑问,茅塞顿开。 关于半表半里 诸多医家把少阳病看作少阳经病,认为少阳病是由太阳传入少阳,风寒之邪已渐化燥,但尚未入里成实的半表半里证。而在“六经”依次传变过程中,少阳病是在阳明、太阴之间,还是在太阳、阳明之间仍有分歧。柯韵伯讲:“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程郊倩则认为:“少阳在六经中为开阖...

  • 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看小柴胡汤用法

    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看小柴胡汤用法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出自《伤寒论》第230条,原文为“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后世多将此条文中的“上焦得通”和“津液得下”理解为启上而后承下的因果关系,即小柴胡汤通过疏解上焦气机,使肺气得以速降,津液得以下行,并指出小柴胡汤着重治疗上焦证。笔者认为可以联系《黄帝内经》中对于阴阳的论述来重新解读此条。 《素问·阴阳离合...

  • 历代医家论少阳三焦 陈潮祖详解小柴胡汤

    历代医家论少阳三焦 陈潮祖详解小柴胡汤

    陈潮祖是我国著名的方剂学大家,今整理陈潮祖上世纪九十年代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系列学术讲座中的珍贵录音,节选小柴胡汤相关章节,详述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之临床应用,与同道分享,以期共勉。 历代医家论少阳三焦 少阳包括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包括胆囊、胆管,但手少阳三焦到底有无形质,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内经》和《难经》对三焦的描述各有不同,《难经》说有名无形,《内经》说有形有质。《难经·二十五难》记载:“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难经&middo...

‹‹ 1 2 3 4 5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