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 第4页
-
面瘫 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中药方
面瘫总的病因病机是正气不足,阴阳失调,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因此正气不足、脉络空虚是其本,风、寒、痰、湿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肌肉弛缓不收是其标。本方中牵正散能够祛风解痉、化痰活血通络。方中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长于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干葛祛风通络;白芍、川芎、防风疏风通络、活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虫类药物性能走窜,搜风...
-
符文彬整合思维“一针二灸三巩固”模式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经验
符文彬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教授, 在近30年的临床、 教学及科研中, 积累了丰富 的临床经验, 擅长各类疑难杂症的针灸治疗。 现将 符教授多年临证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经验介绍 如下。 顽固性面瘫是指面瘫患者病程超过3个月, 常 见于早期的失治误治, 或因面神经损伤严重的面瘫 患者, 有些患者即使采用了规范化治疗, 仍遗留后遗 症或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其临床主要症状有眼裂扩 大、 鼻唇沟变浅、 口角歪斜、 额纹变浅或消失、 面肌 倒错、 联带运动、 鳄鱼泪综合征、 面肌僵硬感、 耳鸣 等, 治疗常需...
-
连建伟临证经验方治梅核气 面瘫 不寐
连建伟教授系第3批、第4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主任委员,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主任中医师。 连教授师从岳美中、王绵之等名医门下,从事中医临证近40载,学验俱丰。临床运用温胆汤治疗内科疾患,知常达变,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拜连教授为师侍诊案侧,受益匪浅。兹将连教授运用温胆汤的临床经验作归纳总结,以期旁通分酌。 温胆汤源流演变 连教授精研典籍,谙熟仲景,旁及时方,探幽索隐,穷于理致。常常教诲吾辈学生,研究方剂当追源溯本,方能理解方剂真实的含义及功用。...
-
面瘫治疗,周围性面瘫,逆向思维执两用中
崔公让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崔公让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医师学会理事,全国第5、6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崔公让教授从事中医药防治周围血管疾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较高的学术地位。崔公让教授不仅擅长诊治周围血管疾病,在周围性面瘫的诊治方面也有独到见解。 周围性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认为本病以“虚”为本,正气卫外...
-
面瘫 穴位按摩 避免受凉合理膳食
近日,23岁的市民李先生运动完骑车回家,发现左边脸僵硬,喝水时嘴角漏水,看了医生才知道患了面瘫。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乐荣说,面瘫在临床上称为面神经炎或面部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常见症状为口歪眼斜,大部分患者连抬眉、闭眼、鼓嘴等基本动作都无法完成。外界的寒冷刺激是面瘫的主要病因之一,面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为受到风寒而发生痉挛,引起神经组织水肿、受压迫、缺血,进而导致面瘫,所以秋冬季是面瘫的高发季。时下气温下降明显,秋风瑟瑟,冷风袭面,该如何预防面瘫呢?王乐荣提出以下几点建...
-
面瘫,口眼歪斜,验案举隅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面瘫又叫口眼歪斜,现代医学称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分中枢性和周围性(本文只讨论周围性面瘫)。近几年因使用风扇、空调及乘车船的人群增多,呈多发倾向。其病多因风邪侵袭头面,产生口眼歪斜等症状。经过多年临床治疗观察,传统治本病多以牵正散、大秦艽汤为主,笔者立分期分型辨证之法,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曾撰写发表论文《面瘫的辨证与防治》。笔者治疗面瘫多例,亦均在短期内治愈。 分型:本病以风寒、风热两型居多,间有寒湿及湿热型。如舌红、脉浮数,面部松弛有烘热感,咽红或疼痛者,为风热型,可用银翘散加祛风解毒药,发汗解外邪;如...
-
治各种类型面瘫 中药验方
组成菊花10克,银花20克,红花10克,防风50克,薄荷10克,羌活10克,蔓荆子10克,党参30克,茯苓30克,夏枯草30克,甘草5克。 功效祛风活络,消肿散寒,扶正解毒。 主治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各种类型面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本方采用菊花、银花疏风解毒,红花活血通络为主药;防风、薄荷、羌活、蔓荆子助主药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党参、茯苓、甘草扶正祛邪;夏枯草助银花、菊花解毒消肿。全方共奏祛风活络,消肿散寒,扶正解毒之功。 加减面肌痉挛者加蜈蚣2条,蝉蜕10克...
-
面瘫(秘方数:6)
面瘫系由面神经炎所致的一种疾病。最常见者为周围性面瘫。多在20~40岁发病,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内达到顶峰。病人往往是在清晨起床洗脸、漱口时发现口角歪斜、面肌麻痹,患侧眠裂较大,鼻唇沟较浅,口角低,不能皱额、蹙眉,闭目不紧,鼓腮时患侧有漏气,不能吹口哨,患侧不能露齿,进食咀嚼时食物常潴留在患侧,饮水,漱口时水由患侧口角漏出。部分病人有舌前2/3味觉减退。多数病人在起病后2个月内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个别甚至迟达1年而尚可痊愈。恢复不完全的病人可出现各种后遗症,面肌挛缩时口角反向牵患侧,鼻唇沟变深,脸裂缩小;...
-
面瘫用祛风通络的药膳调养
面瘫,现代医学叫做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麻痹症状,常只发生于一侧面部,表情动作消失,前额无皱纹,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笑时更为明显。中医认为,本病由于气血不足,面部遭受风寒热邪侵袭,使气血凝滞,筋脉失养而发生,分为风热风寒两型。用祛风通络的药膳调养,风热型者加辛凉药物,风寒型者加辛温药物。患者可选用下列各方,配合治疗,不妨一试。 一、二芍全蝎炖龟 材料:赤芍、白芍各10克,全蝎6克,龟1只(约O.3公斤),料酒20毫升,姜、葱、盐各适量。 制作:赤芍、白芍用水泡润透;全蝎烘干打成细粉,...
-
针药合用治愈妊娠面瘫
高某,女,23岁。孕32周,2011年1月27日初诊。3日前乘车外出,因路途遥远加之防护失宜,次日晨起自觉右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伴有冰凉感,漱口时,口角漏水。说话言语不清,舌尖味觉迟钝。查:右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晴流泪,右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右耳后翳风穴处压痛明显。测血压:110/70mmHg。诊为面瘫。予以针药并用,杂合以治。 中药:桂枝10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川芎6克,熟地12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炒白术12克,菟丝子12克,砂仁10克,炙...
-
面瘫口眼歪斜隔姜灸治
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口眼歪斜,分中枢型和周围型两种。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发病急速且多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肌肉迟缓,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很多患者患上此病,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治疗。其实,隔姜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很明显,而且价格低廉,也很方便,在家里就可以施治。 本病多与风寒外袭关系密切,多由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瘫。《内经》说“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rdquo...
-
面瘫不是脑中风
小王因为天热,整宿吹着空调睡觉,可第二天早晨发觉嘴不听使唤,照镜子发现自己的嘴歪了,而且左半边脸僵硬。赶紧去了医院,经检查被确诊为面瘫。一说面瘫,小王就想到了中风,心里很害怕,着急地问医生说,这面瘫是不是脑中风所致?医生告诉小王,你不必紧张,这面瘫虽说属于中医所说的中风的范畴,可与脑中风并不是一回事,脑中风是脑血管病变影响脑神经所致,而面瘫也叫面神经炎,是面神经出现炎症的原因。 面瘫发生的原因,一是因为面部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还有就是由病毒直接侵袭面神经导致的,所以感冒后...
-
自我按摩缓解面瘫
面瘫即面神经炎,为面神经在乳突孔内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患侧面神经周围性麻痹。通常急性起病,口角歪斜,面肌麻痹,患侧眼裂较大,鼻唇沟较浅,口角低,不能皱额,闭目不紧,鼓腮时患侧漏气;患侧不能露齿,进食咀嚼时食物常存留在患侧;饮水、漱口时水由患侧口角流出,患者痛苦不堪。 本病主要疗法为针灸、理疗、按摩、药物等。自我按摩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缓解症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准备。取卧位者枕好,坐位者头靠墙壁。患者思想集中,排除杂念,按摩前先做热敷或浸湿毛巾热敷。 2.轮刮眼睑。以两手食指及中指的螺纹面,分别从眼...
-
中耳炎加重可导致面瘫
陈老太最近出现听力丧失、口眼歪斜、眩晕等症状。她并没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只是在两个月前感冒过一次,感冒后出现过耳朵流脓,接着开始听力下降、头晕、呕吐。她便到了附近一家医院治疗,当时医生主要考虑脑血管病因,经一段时间治疗,上述症状不仅没有好转,还出现了口眼歪斜等面瘫症状,同时听力不断下降。根据上述情况,医生判断陈老太的面瘫、耳聋是因为中耳炎所致。医生为陈老太安排消炎、中耳肉芽病变组织清除术及面神经减压等治疗。当晚病人的面瘫和眩晕症状就得到了明显好转。 日常生活中由于感冒、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游泳或洗澡时耳内进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