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 第6页
-
脓疱疮的治疗 中药外洗方
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主要由金黄 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笔者用中药外洗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取鲜马齿苋、鲜蒲公英各100克,小蓟50克(干 品减半),明矾少许,水煎频洗患处。对个别较重皮损, 可用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再以黄连研末撒布。一般 1—3天创面即可干燥结痂,疗效迅速。 江苏徐州 李爱民 点评:方中马齿苋味酸性寒,清热解毒,蒲公英味 苦性甘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上药均有较强的抑制 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在农村田间地头,3种植物随 处可见,既方便挖取,又疗效可靠,可放心使用。...
-
痈疽病 中医皮外科的临床
《内经》中有关痈疽病的理论丰富,至今仍指导中医皮外科的临床。笔者在此简要总结如下。 《内经》的痈疽病泛指一切疮疡证。其中,多发于皮肤、肌肉,甚则深入骨髓者,称为外痈;也有生于内脏者,称为内痈。痈疽的形成,主要由于感受风寒之邪,侵入营血,郁而化热,热腐肌肉而为肿为脓。 《灵枢·痈疽》说:“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也有因于喜怒不节,饮食失宜,导致...
-
介绍几种治痱子的外用中草药
中医认为,盛夏时节,暑热挟湿,蕴结肌肤,毛窍郁塞, 汗泄不畅乃生痱疱。热盛汗出,以冷水洗浴,毛孔骤闭热气 郁于皮腠之间亦生此病。小儿及肥胖者易患。好发于头面、 颈项、腹、背、肩、股等处。现代医学认为,痱子是夏季或炎 热环境下常见的浅表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在高温闷热环 境下,大量的汗液不易蒸发,使角质层浸渍肿胀,汗腺导管 变窄或阻塞,导致汗液潴留、汗液外渗周围组织,形成丘 疹、水疱或脓疱。 介绍几种治痱子效果非常好的外用中草药。 马齿苋:马齿苋为酸寒之品,质地柔滑,性善下行。其 药力和缓,可食性强,清热解毒,消痈散肿...
-
带状疱疹外治五方
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疼痛性水疱型皮肤病,其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于中医的“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范畴。’病因多由情志不畅,肝胆火盛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蕴湿化热又感毒邪所致。以下介绍几则治方,可有良效。 方一:板蓝根20克,煎汤后外搽或湿敷患处,每日2~3次。 方二:取鲜飞扬全草捣烂取汁,加雄黄粉0.2克调匀,涂抹患处,每日数次。 方三:金挖耳(又名野向日葵)适量(鲜者为佳),捣烂后敷于患处,每日敷1次,5~7天显效。 方四:竹青10克,雄黄1.5克,菜油30克。将竹青烧炭存性,加雄黄,调菜油或茶油3...
-
旅游归来“腰缠龙”树叶外敷解疼痛
旅游回来莫名长水疱 很多人出去旅游,回来发现腰部皮肤上莫名长了一些小水疱,去医院检查,原来是感染了带状疱疹,民间俗称“腰缠龙”。得了带状疱疹,发病部位的皮肤会出现绿豆粒大小、张力很大的丘疹、水疱,沿神经分布,呈条带状。 免疫力下降易感染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发病。 老年人和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容易感染带状疱疹,而且一旦染上病情更为严重,如果治疗不及时,在皮损消退后,易遗留后遗神经痛。 侧柏叶外敷可缓解疼痛 侧柏叶味苦涩,性微寒,具有清泻肝胆湿...
-
内服外涂治神经性皮炎
临床报道运用中医药加减治疗神经性皮炎250例,疗效较满意。治疗时间最短10天,最长1个月。现介绍如下: 治疗250例患者,其中男121例,女 129例;病程10天-1月190例,1个月以上60例;病变部位在颈部者210例,肘部、足背以及外阴、眼睑、骶部、手背等部位者40例;辨证属肝经郁热115例,血虚风燥135例;治疗时间最短10天,最长1个月。 中药内服。方药:柴胡、酸枣仁、丹皮、僵蚕、柏子仁、钩藤各12克,茯苓、麦冬、郁金各15克,白芍20克,珍珠母(先煎)30克,甘草5克。加减:挟湿大便溏薄、舌红苔黄腻者去柏...
-
中药外治激素性皮炎
皮肤干燥,有少许细薄屑痒:白藓皮、白芷、当归各10克。共研细末,入甘油或凡士林100克调匀外搽.日1次。 皮肤灼热痒剧:白藓皮、茜草根、牡丹皮、地榆根各30克。水煎适量待凉,纱布蘸药液湿敷患处,5~10分钟换1次。有热痒感即敷,不拘次数,也可用炉甘石粉、白藓皮粉末、滑石粉各等份调匀.用蒸馏水调成糊状,每晚1次涂于皮损处。 皮肤无灼热、惟痒感较剧:白藓皮、蛇床子、地肤子、薄荷各10克。水煎液适量待凉,软毛刷蘸药液搽患处,日数次。亦可用上述药物研细末入霜面中调搽,日2~3次。 坚持治疗一个阶段,皮损可逐渐消...
-
中药外洗巧治尿布皮炎
临床采用中药洗剂治疗尿布皮炎 500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治疗患儿500例,年龄3 天~8个月。其中男256例,女244例。皮 疹表现:红斑、丘疹,伴轻度糜烂300例。 中药洗剂:黄柏、川椒、侧柏叶各10 克,蒲公英、芒硝各30克,紫花地丁、槐花各15克,苍术5克,荆芥6克。加水 1000毫升,浸泡3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待药液降至约30~Cfi寸,外洗患处5 分钟,每日3次,7天为1个疗程。平时加强臀部皮肤护理,大便后加洗1次。 治疗结果:治疗7天时痊愈380例,显效100例,好转20例,愈显率9...
-
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验案
病案:向某某,女,52岁。因“右大腿外侧麻木1年半,加重10余天”患者体质素弱,易患感冒。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大腿外侧麻木,久站久行后加重,但不影响活动,经推拿、针灸、穴位注射维生素类药物无明显缓解。10天前患者因感受风寒,上述症状加重,并伴见右大腿外侧刺痛,遇寒尤甚,得热则减,汗出恶风。查体:右大腿皮色及皮温正常,大腿外侧皮肤痛觉、温度觉、触觉均稍有减弱,局部无明显压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弱。西医诊断:右股外侧皮神经炎;中医诊断:右腿痹证(气虚血滞,营卫不和,络脉痹阻)。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处方:黄芪3...
-
瘙痒性皮肤神经症外治验方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较常见的瘙痒性皮肤神经症。它是由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引起的。该病因顽固难治,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 药物制法:食醋500 毫升(山西瓶装老陈醋最佳),放人铁锅内用文火煮沸浓缩成50毫升即可。装入干净大口瓶内。再将苦参打碎20克,花椒15克,用水冲洗干净后,放入醋糊剂内,浸泡 1周后可用(浸泡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治疗方法:搽药之前,先将患处用温开水清洗,然后用消毒棉球蘸食醋糊剂,直搽病变部位。每日早晚各搽1次,一般搽药3至4次见效,最多 15次可愈。经实践证明,食醋糊剂外冶神经性皮炎效果较佳。时间短...
-
股外侧皮神经炎 刺络拔罐配以艾灸
该患者患皮痹(股外侧皮神经炎)1年余,又因淋雨而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紧。郭师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法,予以刺络拔罐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驱邪外出,再配以艾灸而达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之效。 康某某,女,58岁,退休工人,重庆市大渡口人。2009年2月1日初诊。 患者因“左大腿外侧麻木1年余,加重4天”前来就诊。患者主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大腿外侧皮肤麻木,久站久行后较明显,但不影响活动,由于症状较轻患者未予以任何检查和治疗。4天前患者因淋雨后出现左大腿外侧麻木加重,并伴有烧灼样疼痛感...
-
皮肤瘙痒内外兼治
皮肤瘙痒症是指仅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的一种皮肤病。在中医属于“痒风”“风瘙痒”等范畴。多见于年老体弱或兼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特点是仅有全身性瘙痒和伴有继发性抓痕、血痂、脱屑、色素沉着等,而无原发性皮损。对于长期瘙痒者应排除内脏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存在。 内服法可口服乌蛇止痒丸,每次3—5克,每天2次。或口服湿毒清丸,每次3粒,每天3次。或六味地黄丸,每次5克,每天2次。或安神祛痒冲剂,每次1包,每天3次。 外治法可外涂祛风止痒霜,每天2—3次。或涂1%薄荷三黄冼剂,每天2次。或用防风.15克,生地 25克,白芍1...
-
中医缠腰火龙 中药外治法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中医称缠腰火龙,主要以身体一侧皮肤出现红色斑疹,继之呈簇集水泡,伴明显神经痛为特点,中药外治法可收到较好疗效。 方一 仙人掌(鲜)50克,去刺,去皮,捣为泥状,外敷患处,每日换药2次。 方二 黄连、半边莲、明矾各10克,白芷、细辛、川乌、雄黄各6克,冰片3克,将上药研成细末,用凡士林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方三 生白石灰500克,大黄片100克,麻油适量。将生石灰用水泼成末,和大黄片同炒,当生石灰变为桃红色时,去大黄,将石灰过细筛,用麻油调成膏...
-
慢性单纯苔藓外治中药方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苔藓,是一种局限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该病发病初期仅有自觉患部间歇性瘙痒,夜间尤甚,常致失眠,经搔抓皮肤出现淡褐色圆形或多角形丘疹,表面光滑或覆有糠皮样鳞屑,密集成群,随病情发展,丘疹渐融合成片,形成苔藓样变。此时病变皮肤干燥、增厚、皮纹加深,互相交错,皮嵴突起,呈菱形或多角形,边界清楚。好发于颈后、肘窝、腘窝、股内侧、尾骶及腕、踝等处。临床可选择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取老黄瓜500克,冰片10克。将老黄瓜捣烂如泥,取其汁加入冰片充分摇匀后涂搽患部。每日3次。 ...
-
治痈疽 中医大师张灿玾内外合治托毒外出
张灿玾教授简介 张灿玾(1928年7月一2017年9月),男,汉族,中共 党员,山东荣成人。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中华 诗词学会会员。194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山东 省名中医药专家。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 点课题多项,出版《针灸甲乙经校注》、《素问吴注》、《松峰 说疫》、《经穴解》、《石室秘录》校点等10多部中医古籍。 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痈疽是一种毒疮,发生于体 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 患。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 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 色暗,多属于阴症...
-
治疗脂溢性皮炎的外治法
中医认为,脂溢性皮炎是由外感风邪,内蕴温热而引起的,其治疗方法有两法,外治法以清热燥湿止痒为主,内治法则补益肝肾气血,培本固元气为主。 治疗脂溢性皮炎的内服方药有:何首乌、黑芝麻、野菊花、地肤子、白藓皮、生地、白蒺藜、羌活各15克,丹皮、赤白芍各12克,加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周为一个疗程。 治疗脂溢性皮炎的外治法有: 1.药粉洗法:用珍珠母、青黛、冰片、海螵蛸、明矾各15克,同研成细末。每次洗头前先将头发蘸湿,然后撒上药粉,以双手轻揉按摩头皮,5~1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并用硫磺香皂洗头,洗后再用清水冲洗即可。...
-
秋天皮肤瘙痒需内调外治
每天坚持晨运的赵阿姨近日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而全身皮肤都完好无损,未发现有任何疮疹,到医院医生说她患的是老年季节性皮炎,属“秋燥症”。专家提醒中老年女性,进入秋季,需注重养阴润燥。 内调:食秋梨养肺润燥 渐入深秋,天气慢慢转凉,空气比较干燥,有些人会出现皮肤瘙痒,眼睛干涩等症状,陕西省中医医院皮肤科丁郁教授建议,在食疗方面补充滋阴之品,同时适当补充水分。中老年人在秋季保健方面以润肺为主,兼滋养肝肾。丁教授指出,依中医理论肺主皮毛,肺喜润恶燥,若肺阴不足,则百脉失养,皮肤自然干燥而瘙痒。秋燥肃杀,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