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 第39页
-
麦粒肿未自行消退 试试艾灸二间穴
麦粒肿是睫毛毛囊或其附属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因感染葡萄球菌而发病,导致出现皮肤局限性红肿、硬结和压痛。又称为针眼、睑腺炎。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眼睑皮脂腺或汗腺感染称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称内麦粒肿。 麦粒肿是一种眼科常见多发的疾病,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均可患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青少年人群也十分常见。 虽然其外观看起来有点吓人,但实际上大部分麦粒肿可自行消退。得了麦粒肿,要做好以下几点:注意饮食清淡,忌辛辣;注意休息;局部清洁、热敷,以促进炎症消退。需要提醒的是,在麦粒肿的炎症红、肿期间,切...
-
辨治颜面及下肢浮肿5个月
潘某,女,40岁。1996年12月21日初诊。颜面及下肢浮肿5个月。患者5个月前某日因饮食不慎,突然发热、腹泻,给予抗生素后热退、泻止,但又出现肉眼血尿及浮肿,后入西安某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经化验检查,尿常规:隐血+++;血β2-MG4406μg/L;肾穿刺病理活检示:肾组织,18个肾小球中5/18全球性硬化,硬化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轻到重度增生,肾小管灶状萎缩。免疫荧光:lgM+。诊断为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伴肾小球硬化。给予免疫抑制剂、雷公藤多苷片等,治疗5个月,浮肿略减轻,余症如前。查:患者面...
-
水肿 中医分型治方
水肿,有的先从脚肿起,有的先从头面肿起,肿得厉害 的时候,全身没有一个地方不肿,小便很少,甚至没有,呼 吸也很困难。水肿病的产生是由于长期在潮湿的地方工作, 或汗出当风受凉,或由于营养吸收不好,或由于脾肾有病, 或因大病后体质虚弱等原因引起。根据水肿的原因和证候不同,可分为伤风水肿、伤湿水肿、肾虚水肿、脾虚水肿等。 伤风水肿 多半是汗出当风受凉所引起。起病很急,先 从眼皮、头面上肿起,渐渐地手足上也浮肿起来,用手按在 皮上,就会凹陷下去,发烧,怕冷,身上没有汗,怕风。脉 浮,苔白润。治宜疏风发表。 处方...
-
眼部水肿中药验方
谭某某,女,62岁。2007年12月9日初诊。患者自述眼部水肿已有半年,偶有下肢肿,西医检查肝肾功能均为正常,眼睛经常流泪,夜间睡眠不实,梦多,白天嗜睡,睡醒则汗出,喜饮,素来脾气急躁。食可,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胖大而暗,舌下有瘀斑,脉弦滑。为高年气血瘀滞,而致水湿内停,发为水肿。拟以当归芍药散合牡蛎泽泻散加减,活血行气,利水渗湿,兼以养心安神为治。处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2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白术10克,牡蛎30克(先煎),茯神15克,党参15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夜交藤30克,...
-
胰腺炎合并囊肿 加味四逆散治疗
钟某某,男,46岁。2008年5月就诊。3个月前因腹痛腹胀严重,经当地县、市、省医院检查确诊为胰腺炎合并囊肿,但治疗效果不佳。刻诊:面黄无华,形体消瘦,神倦乏力,腹痛腹胀,痞满拒按,胁肋不舒,欲呕而纳少,四肢凉而不温,口苦而黏,大便薄而不利,小便黄浑,舌苔薄黄而腻,脉象沉弦。实验室检查:淀粉酶及谷丙转氨酶偏高;CT检查示:胰腺炎合并胰尾囊肿。辨证属肝郁气滞,克伐脾土,气机不畅。方用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10g,枳实10g,芍药10g,蒲公英15g,半枝莲20g,银花15g,连翘10g,佛手10g,醋延胡索1...
-
温胆汤 治甲状腺Ⅱ度肿大
组成陈皮15克,半夏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枳实10克,竹茹30克,厚朴15克,浙贝母10克,鳖甲15克,酸枣仁15克,远志12克,生牡蛎30克,合欢皮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焦山楂15克。 功能化痰行气,养血安神。 主治甲状腺Ⅱ度肿大,痰瘀气滞型。 用法日1剂,水煎服,连服半个月。 方解甲亢(甲状腺)病为无形之火邪和有形之痰瘀结于颈部而致。由于甲亢病情多由情志引发、加重或反复,所以在祛痰散结之时,应不忘养心安神;方用酸枣仁,可入心、肝经,养心阴,益肝血,安神志;远志味辛通利,既...
-
水肿症可用肾气丸治疗
肾阳不足,脾阳虚惫,寒湿之邪上侵,肾阳虚衰,引起水肿之症。 病例:王某,男,57岁。头面、四肢浮肿15天。头面、四肢浮肿,小腹有麻木感,两足萎缩无力,舌胖嫩,脉沉缓。处方:茯苓12克,熟地、山药、山萸肉、车前子.、泽泻、牛膝、附子各 9克,丹皮、肉桂各6克,炮姜3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16剂,诸症均瘥。 按:肾脉起于足而人腹,肾阳虚衰,外湿内停,以致头面部及四肢浮肿。治当肾气丸温肾阳而逐寒湿之邪。肾阳振奋,浮肿也随之而退。 以上则病例,虽消渴为小便较多,而虚劳、痰饮、浮肿均见小便不利,然而四...
-
活瘀消积汤治疗肝脾肿大
组成:荆三棱(炒)10克,连莪术(炒)10克,青皮(炒)10克,枳壳(炒)10克,柴胡8克,郁金 10克,当归10克,赤勺12克,鳖甲(醋制)15克,生牡蛎(先煎) 20克。 加减运用:腹水甚者加四芩汤 (白术、泽泻、猪芩、茯苓)。腹胀甚者加广木香、槟榔。衄血者加蒲黄炭、阿胶、茜草、白茅根。肋痛者加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 功能:养血活瘀,疏肝止痛,软化肝脾。 主治:肝脾肿大或肝缩脾大、多种病因引起的肝硬变。证见:脘腹胀满,两肋胀痛,腹大青筋,或有少量腹水,面色黧黑,或见蜘蛛痣、肝掌,唇青...
-
验方六则:治浮肿 足跟痛 尿路结石
治浮肿方 黄精20克,洗净切成片,装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泡人 500毫升白酒内封口,30天即成。随时饮用,每次一小杯。用于面部和四肢浮肿。 治足跟痛方 白芷、白术、防风各10克,研末装人布袋。使用前先将药袋放人清水中浸泡15分钟。另找一块红砖,中央凿一个不穿底的大洞。然后将砖置炉火上烧热。取下砖头置于平地上,迅速往砖心凹洞里倒人食醋适量,再将药袋塞人。将患足足跟放在洞中布袋上,熏20分钟左右。每天一次。一般两次见效,五六次巩固疗效。 治尿路结石方 石苇、半边莲、天胡荽、海金沙各30克,木通、茅根各...
-
陈宝贵治阳虚水肿 用五苓散加减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其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本方由茯苓、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现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各种阳虚水肿等证。陈宝贵教授治阳虚水肿,也常用五苓散加减,收到不错的疗效。 基本方:猪苓1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白术15克,桂枝10克,炒车前子15克,附子6克。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三次饭后温服,每日1剂。 方解:方中用茯苓、猪苓、泽泻利水祛湿,更加炒车前子以渗湿,使水湿从小便而走,湿去...
-
四妙勇安汤加味治股肿案
黄某,女,63岁。于2014年8月11日初诊。 患者10余年来双下肢反复出现红肿结块,甚则破溃流脓,历经治疗疗效不佳。诊时见双侧大腿散在分布数个大小不一的红肿结块,呈烧灼样疼痛,甚时夜不能寐,不欲饮食,无瘙痒感,察其舌质暗红,苔少,诊其脉浮数。诊断为股肿病,证属热入血络。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和络为法。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味:金银花30克,当归10克,玄参15克,甘草10克,丹参60克,赤芍15克,鳖甲10克,白僵蚕10克,白芥子15克,象贝母15克,橘核10克。7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8月1...
-
二妙散广泛运用于膝关节红肿热痛 腿膝疼痛 湿疮
二妙散来源于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一书,本方由黄柏、苍术两味中药组成。但本方药物组成并非最先出自《丹溪心法》。苍术、黄柏所组成的二妙散一方,最早见于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卷9的“脚气”门中,名苍术散。原文为“苍术散治一切风寒湿热,令足膝痛或赤肿,脚骨间作热痛,虽一点,能令步履艰苦及腰膝臀髀大骨疼痛,令人痿頢,一切脚气,百用百效。”该方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现在广泛运用于膝关节红肿热痛、腿膝疼痛、湿疮、带下等病症。疗效显著。运用于临床,效如桴鼓。 病案:患者,...
-
结节性甲状腺肿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导师胡思荣为湖北襄阳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载,他潜心钻研中医内科疑难病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擅治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相关的美尼尔氏综合征、考试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癫痫、甲亢、甲减、垂体腺瘤、乳腺增生、痛经、闭经以及月经不调等,现将其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结节性甲状腺肿早在秦汉时期,已被医家列入“瘿病”范畴,其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主要是...
-
骨肿瘤(秘方数:7)
骨肿瘤是指发生子骨骼的恶性肿瘤,主要有骨肉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多发性骨髓瘤、脊索瘤、网状细胞肉瘤等。骨肿瘤的症状和体征主要有贫血、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局部疼痛和压痛为最常见,可与肿块同时出现或先出现,开始疼痛轻微,呈间歇性钝痛,继而变为持续性剧痛。浅表部位可触及骨膨胀变形及软组织肿块,皮肤呈暗红色,紧张发亮,皮温增高,短期内形成较大肿块,功能障碍,骨骼畸形及病理性骨折等。现代医学对骨肿瘤发生的病因尚未明确,大致可概括为机体与周围环境多种因素的作用,如素质学说,基因(遗传)学说,化学、物理、病毒、外伤学说等。...
-
软组织恶性肿瘤(秘方数:3)
凡起源于粘液、纤维、脂肪、平滑肌、横纹肌、间皮、滑膜、血管、淋巴管等间叶组织并且位于软组织部位(内脏器官除外)的恶性肿瘤,称为软组织肉瘤。肉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的软组织,如纤维肉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淋巴管肉瘤等。不同类型与发生部位不同的肿瘤各具特点,每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也颇不一致。临床表现常为无病性肿块,但有的也伴有疼痛,其疼痛是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发生部位、是否压迫或侵犯神经等而决定的,还与温度和压力改变有关。恶性软组织肿瘤的恶性程度通常为浸润性迅速生长,体积巨大,多为固定,并有区域性淋巴结肿大,浸润和破坏周围...
-
外伤性颅内血肿(秘方数:2)
颅脑损伤时,血管破损出血,聚集在颅腔内某一部位达到相当体积,造成脑受压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时,称为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的严重继发性病变。最终由脑受压、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症,危及生命。及时获得诊断并采取及时治疗与治疗效果关系密切。颅内血肿按其部位可分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室内血肿和特殊部位血肿;按血肿形成和症状出现时间分为急性(3天以内)、亚急性(4天至3周)和慢性(3周以上)。主要临床表现是:外伤后的原发昏迷苏醒后,经过8~10小时(亦可能仅数十分钟,长者可逾数日)后再昏迷或原发昏迷逐渐加深...
-
新生儿硬肿症(秘方数:11)
新生儿硬肿症是由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因素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的一种疾病。重症患儿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休克。临终时常发生肺出血。此病常发生在寒冷季节,但由于早产、感染所致者亦可见于夏季,大多数在出生后一周内发病;并于早产儿多见,表现为体温不升、不哭或哭声甚微;不吃,呼吸微弱;硬肿先出现于小腿、大腿外侧,以后波及整个下肢,并向上延及臀部、面部及上肢,甚至全身;心率常由快变慢;尿少甚至尿闭。终末时肺部出现细湿罗音,以后口鼻流血发生呼吸衰竭。新生地尤其是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表面积相对大,易于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