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痛 第153页

痛 第153页

  • 胃脘痛 处方:苓桂朮甘汤合丹参饮加味

    胃脘痛 处方:苓桂朮甘汤合丹参饮加味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徐晨峰 范亚兰 陈淑敏 李晶   寒热   李春生常以脉诊的迟紧和腹诊的寒凉、温热来判断寒热。曾忆有一患者,脉迟紧,李春生立即说脉迟紧有寒;还有一患者腹痛,李春生查以腹诊,一摸小肚子为寒凉,给予温热方药,令笔者印象深刻。现举二医案述之:   医案   患者汪某,男,61岁。2010年10月20日初诊。诉胃脘疼痛已2月余,饮水后发作,心下顶胀,肠鸣有声,胸闷,有时心悸,二便正常。既往有心房纤颤史,慢性浅表性胃炎史,腔隙性脑梗死史。   检查:舌...

  • 胃痛是临床常见病 如何选择成药

    胃痛是临床常见病 如何选择成药

    最好的医生,往往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偶感风寒,亦或者胃酸胃痛,往往不会立即去医院,一般情况下都会自己找点成药来吃。但是对于中成药来说,如果不对症的话,往往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这回,咱们就来看看,胃痛的话,我们如何选择成药。 胃痛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有缓、急之分,证候有寒、热、虚、实等各种不同类型。临床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若能辨证运用中成药,治疗胃痛,常能获得满意效果。 寒凝气滞型 过食生冷,或感受寒凉所致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遇冷痛重者,属于寒凝气滞型胃痛...

  • 脘腹胀痛按揉公孙穴

    脘腹胀痛按揉公孙穴

    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 安”,例如晚饭吃得过多,导致饮 食积滞、消化不良,造成胃气不 和,进而扰动心神,影响睡眠。公 孙穴位于足内侧,拇趾关节后一 寸处,与循行于胸腹部的冲脉相 通,所以能治疗脾胃和胸腹部的 疾病,如腹胀、腹痛、胸痛等。 脘腹胀痛时按摩公孙穴可 有效缓解肚胀等症状。“胃气和 则心神安”,失眠问题自然就解 决了。具体方法是:以拇指点揉 穴位处,稍用力为宜,每次10分 钟,双脚都要按摩。如果搭配按 摩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内关穴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

  • 腹痛腹泻调理肠胃 试试胡椒药膳

    腹痛腹泻调理肠胃 试试胡椒药膳

    在乍暖还寒的春日,湿气较重,人体之阳气不易升发,在饮食养生方面应多吃辛温发散的食品以助阳气升发。中医认为,辛温发散、温补阳气可选胡椒,一来能暖胃,同时还能避免湿气重所带来的脾困湿热;二来胡椒芳香刺激,还能调动一下春季萎靡的食欲,尤其是对于体虚胃寒的人,在春季感觉肠胃不适,或受寒腹痛腹泻,或反胃呕吐时,不妨试试胡椒药膳,调理肠胃 黑椒姜蓉焗猪腰 材料 猪腰1个,生姜6g(切蓉) ,黑胡椒10粒(打碎),盐油各少许。 做法 将猪腰纵切成两瓣,去除白色筋膜,洗净。将姜丝、胡椒末和...

  • 肠鸣腹痛泄泻中医治药方

    肠鸣腹痛泄泻中医治药方

    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组成为白术(炒)、白芍(炒)、 陈皮(炒)、 防风四味药。属于方剂里的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肝旺之泄泻,症见肠鸣腹痛,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属于肝旺脾虚者。 患者方某,女性,63岁,有肺结核病史,形体瘦弱,自述半年来经常腹泻,每日3~5次,且每次腹泻前有腹痛下坠感,便后症状减轻。饮食尚可,经常头晕乏力。舌边尖略红苔薄白,左脉弦右脉细。 患者虽然纳可,但是饭后即...

  • 治疗腹胀痛验案三则

    治疗腹胀痛验案三则

    湖北中医药大学成肇仁教授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近50年,临床擅用经方、时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病,多取得满意疗效。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聆听教诲,获益良多。现谨以管窥所得,选取其治疗腹胀痛验案三则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裴某,男,26岁,2016年11月9日初诊。主诉:腹胀满半月,尤以食后为显,伴嗳气,大便偏稀,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处方:厚朴20克,干姜6克,姜半夏12克,炙甘草6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焦三仙各15克,广木香6克,砂仁6克。8剂,颗粒...

  • 腹痛给予静顺汤合白术厚朴汤

    腹痛给予静顺汤合白术厚朴汤

    腹痛案 杨某,男,50岁。2018年3月21日就诊。自诉右下腹持续胀痛3年,加重半年。曾疑为阑尾炎,经多方治疗不愈,于2017年9月剖腹探查,行阑尾切除术。术后腹痛没有任何缓解,反出现排便前腹痛剧烈,排便不畅,每日排不成形便4~5次。3月19号再次住院,没查出阳性结果。平素头晕、乏力、气短、口有异味、腰腿痛。舌质淡暗,苔薄微黄,脉弦紧。给予静顺汤合白术厚朴汤。 处方:制附子5克,炮干姜15克,诃子肉15克,木瓜20克,防风15克,川牛膝10克,炒甘草10克,茯苓15克,枸杞子15克,炒于术15克...

  • 腹痛,理血行气方药

    腹痛,理血行气方药

    许女,38岁,1974年5月2日诊。患者自述不善言谈,常因小事易郁怒。近一个月来发现上腹有一较硬肿块,触之苦楚。五天前曾发烧,尿色红,经医治热退,尿变淡黄,前天心前区突发苦楚,难以忍受,疼时向脊背放射,约1小时苦楚缓解,如此发生,1日3次,缓解后全身不适,厌恶吐逆,不能进食,大便溏,每日1次,今日来医院途中,苦楚复作,较前2天发生为重,疼时吐逆黄色酸水。脉沉弦无力,舌质红、苔薄白而腻。体温36.1℃,苦楚面容,两眼窝轻度下陷。腹部平软,肝下界在右肋下三横指处可触及,质较硬。剑突下突起,鸿沟不清,拒按,脐右上方有一鸿...

  • 胃炎“胃脘痛”代茶饮

    胃炎“胃脘痛”代茶饮

    缓慢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喧闹”等范畴。中医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寒、胃阴缺乏、肝气郁结等证型。现介绍一个医治缓慢胃炎证属胃阴虚的代茶饮。 办法:麦冬10克,石斛6克,绿茶3克。将麦冬、石斛同研成粉末,与绿茶一同放入大杯中,用滚水冲泡,加盖焖10分钟即成。当茶一再饮用,一般可冲泡3~5次。常服能养阴和胃、理气解郁,对胃阴缺乏、胃燥患者作用较佳。 解析:本方中,石斛性微寒味甘,首要有利胃生津、滋阴清热成效,常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

  • 张恩树运用痛泻要方治经行泄泻

    张恩树运用痛泻要方治经行泄泻

    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大便溏薄或大便次数增多,经净自止者,称为“经行泄泻”。本病一般无器质性病变,临床表现为烦躁易怒、颜面水肿等。 痛泻要方源自《丹溪心法》,又名白术芍药散,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组成。痛泻要方具有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的功效,常用于脾虚肝旺之痛泻,是治疗脾虚肝郁所致肠鸣腹痛、大便泄泻的经典名方。 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恩树指出:在五行关系中,肝属木,脾属土,肝主疏泄,调畅人体气机,脾土得肝木之疏泄则运化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因此,肝之疏泄功...

  • 胃痛又称胃脘痛 病因病机分证论治

    胃痛又称胃脘痛 病因病机分证论治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见于西医的胃炎、胃溃疡等病证。 病因病机 胃痛究其成因有三,一为情志波动,肝气犯胃;二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三为气候骤变,寒中脾胃。 分证论治 胃病辨治首先要分清虚实。关键看舌苔,苔腻为实,苔薄为虚。实证苔腻,证属痰浊阻滞或湿阻中焦,治宜祛痰化浊或芳香开胃,以温胆汤、保和丸为主方化裁,主药有竹茹、枳壳、茯苓、陈皮、石菖蒲、郁金、莱菔子、焦三仙、木香、公英、连翘、生牡蛎。并应区别寒凝、气滞、胃热、血瘀,分别给予散寒止痛...

  • 胃脘胀满或胀痛 主治组方

    胃脘胀满或胀痛 主治组方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韶康 杨晓轶 殷世鹏 整理   王道坤,男, 1941年生,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甘肃省名中医,第三、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王道坤教授深入研究伤寒、易水、温补等学派,临证衷中参西,既善攻邪,又娴扶正,活用“风火痰瘀”理论辨治疑难病症,临床诊疗涉及内、外、妇、儿科,尤对脾胃疾病见解独到。   组成:柴胡12~24克,麸炒白芍12~30克,麸炒枳实1...

  • 吴耀持运用导气针法结合隔物灸治疗痛证经验

    吴耀持运用导气针法结合隔物灸治疗痛证经验

    吴耀持,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针推伤科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海派 “陆氏针灸流派” 第四代入室弟子。吴教授在三十 余年的临床实践中, 善于针灸与中药结合, 针灸与推拿结 合, 内外合治, 融会贯通, 精于古法而又不拘泥。在实践 中, 勤求古训、 博采众长、 汲取精髓、 推陈出新。治疗病患 常点到即可, 中病则止, 不喜冗长拖沓, 过犹不及, 临证治 疗各种疑难病证力专而效宏。其平时所用导气针法, 既 是授于先贤经典, 又在点滴实践中得以传承发挥...

  • 肠胃疼痛 神经性胃痛验方

    肠胃疼痛 神经性胃痛验方

    各种肠胃疼痛:甘松香、木香、厚朴等,煎服。 神经性胃痛:甘松香、香附、沉香等,煎服。 痰眩:半夏曲、天南星各二两(60g),甘松一两(30g),陈橘皮一两半(45g)。上为细末,水煮面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生姜汤下,食后。 癔病,神经衰弱,肠胃痉挛等:甘松六钱(18g),广皮一钱半(4.5g)。水500ml,浸于沸水内3小时(每半小时内煮沸1次)。分12次服,日服6次。 肾虚齿痛:甘松、硫黄等份。为细末,百沸汤泡,漱口。 湿脚气,收湿拔毒:甘松、荷叶心、藁...

  • 胃痛  胃脘冷痛伴脘腹胀满中医病例

    胃痛 胃脘冷痛伴脘腹胀满中医病例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辛文华   病例一:李某,男,39岁。诉:胃脘冷痛7年余,伴呃逆频频,呕恶痰涎;呕恶不舒,时有泄泻,手足不温,舌淡,苔白略腻,脉细略滑。1年前胃镜示:“①胆汁反流性胃炎。②胃底息肉多发,并实行电凝术。”近一年胃脘冷痛、呃逆不适加重。曾常用654-2、胃复安肌注;屡服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林霉素、果胶铋、奥美拉唑等,上述症状时轻时重。近日复因受寒,呃逆痰涎,胃痛加重,要求中医诊治。   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寒,痰阻气逆)。   治则:温中健脾...

  • 胃脘痛治则 疏肝行气解郁抑酸止痛利胆

    胃脘痛治则 疏肝行气解郁抑酸止痛利胆

    笔者跟师河北省名中医张洪洲老师学习期间,见老师治疗一胃脘痛兼胆石症的患者疗效较好,现整理总结其治疗思路及用药经验如下。 患者张某某,女,58岁,2022年1月20日初诊。患者胃脘胀疼、烧心十余天,伴有胃气上返,吐酸,平素脾气急,口黏,口臭,纳差,眠差,舌暗苔白厚腻,脉沉弦。肝胆彩超示:胆囊壁厚,毛糙,胆囊结石(多发,考虑为泥沙样结石)。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 诊断:胃脘痛、胆石症(肝胃不和型)。 治则:疏肝行气解郁,抑酸止痛利胆。...

  • 胃脘疼痛 取丹参滴丸含服

    胃脘疼痛 取丹参滴丸含服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韦良渠   方法:取丹参滴丸,每次5粒,含服,每日2次,一般用药,当天显效。该药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效,对于胃溃疡所致的胃脘疼痛,经中医辨证属于气滞血瘀证者皆有效。   丹参滴丸为中药制剂,主要成分由三七、丹参、冰片组成。新进的研究认为,它具有止痛消肿、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抗损伤、促进血液循环、杀菌抗炎、扩张血管。当与抑制胃酸分泌的西药(奥美拉唑)配合使用时,还能加强胃溃疡患者胃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胃黏膜的抵抗力,促进受损害黏膜再生长而保护胃部。服药期间忌气恼、忌生冷饮食...

  • 胁痛胃痛 张炳厚 清肝利胆汤

    胁痛胃痛 张炳厚 清肝利胆汤

    张炳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全国首批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学术带头人。师从于秦伯未、王文鼎、宋向元、刘渡舟、王绵之、祝谌予等中医名家,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工作50余年,学术特色为“肾龟地、气黄芪、虫蚁类方更新奇”,临床以脏腑辨证为核心,善用活血化瘀、涤痰滚痰法治疗疑难怪证,善用虫蚁之品、毒麻之剂,疗效卓著,被誉为“医林怪杰”“治痛名...

  • 脘腹胀痛春砂仁蒸排骨

    脘腹胀痛春砂仁蒸排骨

    春砂仁蒸排骨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中药师 蓝天梅 材 料 春砂仁(打碎)3~6克 精排骨约250克 做 法 砂仁3~6克打碎,排骨洗净,以砂仁拌匀,加油、酱油少许、盐少许调味,上蒸笼蒸熟即可。 功 效 春砂仁性味辛温,归脾、胃经。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适用于脾胃虚弱,虚寒气胀,脘腹胀痛,食欲不振,体虚水湿停滞等。 姜枣薄荷饮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病教研室钟嘉熙教授 材 料 薄...

  • 胃脘痛或嘈杂不适 调脾养胃方

    胃脘痛或嘈杂不适 调脾养胃方

    作者:成肇仁 昝俊杰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成肇仁,男,1944年生。主任医师,湖北省知名中医,师从全国著名伤寒学家李培生教授,为湖北省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医药大学经方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近50年,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和专著25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学术上侧重《伤寒论》方的现代临床拓展应用。临床上喜用经方并结合时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症,尤其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疾病颇有见地与心...

  • 肝气所犯而致胀痛作甚之胃脘痛 善用经方喜用合方

    肝气所犯而致胀痛作甚之胃脘痛 善用经方喜用合方

    善用经方 张仲景医方之所以被尊之为经典医方,并非因其立方之时古,更重要的是其组方之法度严明,结构规范,用药简括,疗效可靠。国医大师张灿玾善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胃中虚冷,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气虚、虚寒型胃脘痛。若木郁化火,横加脾胃,脾胃之运化无力,致升降失职,气滞不行,则取仲景方大柴胡汤方加减为治,调肝理脾;若脾本不及,复为肝气所犯而致胀痛作甚之胃脘痛,则以小柴胡汤加减为主,治肝胆之太过。 喜用合方 合方之法治病对于病情日久不愈或者病情复杂的患者效果更加明显,可以适应...

  • 胃痛案

    胃痛案

    胃痛案 患者某, 女, 64岁, 2015年5月30日就诊。 患者食 后胃胀、 反酸、 嗳气10余年, 喜温, 便前腹痛, 便溏, 日一行, 乏力, 不易入睡。 舌淡红, 苔薄白, 齿痕, 脉 沉滑无力。 西医诊断: 消化不良, 中医诊断: 胃痛, 证 属肝气犯胃。 处方: 柴胡15g, 酒芍20g, 当归15g, 焦术 15g, 茯苓20g, 清半夏15g, 砂仁15g, 陈皮15g, 酸枣仁 25g, 神曲20g, 山药25g, 厚朴15g, 炙甘草15g。 7剂, 每 日1剂, 水煎服,...

    精品偏方 2024-03-08 11 0 胃痛
  • 颜正华辨治胃痛经验

    颜正华辨治胃痛经验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常见于西医消化道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中医学对胃痛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胃痛的辨证治疗进行了论述,云:“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唐代孙思邈...

  • 徐长卿病案举例治胃脘痛腹泻

    徐长卿病案举例治胃脘痛腹泻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葛勤 李雪峰 吴祝平   徐长卿为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徐长卿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味辛、温,无毒,归肝、胃经,有祛风,化湿,止痛,止痒之功。该药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该药多用于胃脘痛、腹痛腹泻、痹症、妇科疾病等病。顾中欣为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他认为徐长卿无论内服或是外用,临证配伍有关药物,疗效更佳。   胃脘痛:《中国药植志》载徐长卿治胃气痛。徐长卿性味辛温,善祛风散寒止痛,如《太平圣惠方》以此药配伍安息香,治疗恶疮心痛、闷绝欲死者。顾中欣常配伍刘寄奴、...

  • 徐长卿所治胃脘痛,腹痛腹泻,痹证,止痛解痉经验归纳

    徐长卿所治胃脘痛,腹痛腹泻,痹证,止痛解痉经验归纳

    顾中欣运用徐长卿治疗痛证 徐长卿为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徐长卿的干燥根及 根茎, 其性味辛、 温, 无毒, 归肝、 胃经, 有祛风、 化湿、 止 痛、 止痒之功。该药最早载于《 神农本草经》 , 被列为上 品。该药多用于风湿痹痛、 腰痛、 跌打损伤疼痛等痛证, 亦可用于湿疹、 风疹等皮肤病。顾中欣, 主任中医师, 江 苏省名中医,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顾氏内科中医术” 代表性传人,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建设项目 专家, 临床经验丰富。顾中欣老师认为徐长卿内服或外 用止痛效果均显著,...

  • 腹胀痛治法方药 腹胀中医案

    腹胀痛治法方药 腹胀中医案

    医案一:王某,女,61岁。2008年7月4日初诊。主诉:胃胀痛1周。现胃胀痛、嗳气1周,伴两胁胀,大便稀,4次/日,疲乏,易汗,口干,纳眠可,小便调,舌黯,苔薄黄腻,有裂纹,舌下青紫,脉濡细。既往病史:子宫内膜癌(2008年3月手术)史,肠梗阻史。 诊断:(脾胃虚弱,肝郁气滞型)腹胀痛。 治法:补脾益胃,行气消胀,止痛。 方药:炒白术15g,炒枳壳10g,青陈皮各6g,炒薏苡仁30g,茯苓30g,炒麦谷芽各15g,炒神曲12g,砂仁(后下)5g,佛手6g,绿萼梅6g。7剂,水煎服。...

  • 胃脘痛处方:二陈丸

    胃脘痛处方:二陈丸

    某青年男性,素体壮实,性情直爽敦厚,因胃痛前来就诊。初诊:2019年4月26日。诉反复发作性进食油腻食物后胃部(剑突下,触之较柔软)烧灼样疼痛1年余,加重数日。平素食欲可,无恶心、胃脘胀满等不适。经常口干口渴,喝水较多,只能缓解一时。大便基本正常,每日一行,小便泡沫较多。舌偏红,苔白腻,双脉偏濡。 诊断:胃脘痛。 辨证:痰湿阻滞,升降失和,气机壅滞,不通则痛。 处方:二陈丸,1盒,4天服完。 忌口:甜食、油腻、生冷、烧烤、奶类。多食莲藕、山药、芹菜等。 2019年4...

  • 腹部疼痛伴水样便 五苓散合平胃散

    腹部疼痛伴水样便 五苓散合平胃散

    五苓散合平胃散出自《世医得效方》,其功用为祛湿和胃、行气利水,尤以治疗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泻下如水擅长。我临证四十余年来,无论是伤食饮冷,还是肿瘤术后,或放化疗后引起的泄泻,只要具备以下辨证要点:腹痛、泄泻如水注、苔白或略厚腻,屡用屡效。 五苓散方出仲景《伤寒论》,原方为“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平胃散为《简要济众方》方,是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五苓散温阳利水,平胃散燥湿和胃,两方和而用之,取长补短,各尽其用,对于治疗体内水液代谢失常类疾病有卓效。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盛,泛溢肌...

  • 曹颖甫如何应用建中汤治腹痛

    曹颖甫如何应用建中汤治腹痛

    诸建中汤临床症状均以腹痛为主症。从病势上看,小建中汤之腹痛较轻,黄芪建中汤之腹痛较重,大建中汤之痛势最危,而《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则偏于补营,其腹痛最重。 在曹颖甫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应用建中汤的经验,包括小建中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等。书中有临床治验,有方证分析,还有其高足姜佐景的解读。今总结整理分析如下,供同仁参考。 原文 小建中汤 《伤寒论》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

  • 胃脘胀满疼痛食后尤甚处方

    胃脘胀满疼痛食后尤甚处方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胡佑志   詹某,女,今年36岁。患者自述1年前曾做电子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慢性咽喉炎病史2年余。该患者就诊前曾经别的中医师诊治,服药后效果不佳,遂来笔者处就诊。   诊见詹某面色白,少华,胃脘胀满疼痛,食后尤甚,喜温喜按,食少,泛酸,舌淡红,苔薄黄滑润,脉沉缓无力。予以温脾散寒汤治宜。   处方:党参30克,茯苓、海螵蛸各15克,白术、干姜、肉桂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7剂。   二诊:胃脘胀满疼痛明显减轻,泛酸...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