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柴胡 第6页

小柴胡 第6页

  • 姚树锦应用小柴胡汤经验

    姚树锦应用小柴胡汤经验

      姚树锦,清“太和医室”第四代传人,全国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以善于应用温补药及治疗疑难杂症著称。   小柴胡汤法,是姚树锦临床运用仲景之法较多者之一。理法方药,方之与法,必因证而立,亦因证而异。姚树锦应用小柴胡汤法的主要内容是:有主证,必有主法主方;有兼证,必有灵活化裁加减;有变证,必有主法结合变法变方;病机同,可异病同治。   病有主证必有主法主方   小柴胡汤法是仲景为少阳病而设,《伤寒论》中将其主证归结为七大类证:往来寒热,胸胁...

  • 干燥综合征治疗(小柴胡汤加减)

    干燥综合征治疗(小柴胡汤加减)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泪液、唾液分泌减少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唾液分泌量减少,临床上常见口干、舌质红绛、舌开裂、唾液黏稠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吞咽困,患者需频频饮水。患者经常有眼红、异物感、烧灼感、眼分泌物增加等,泪液分泌减少常使患者眼内干燥,欲哭无泪。除腺体功能受影响外,部分病人还有轻度、自限性关节疼痛,以及血管炎、周围神经炎、肺纤维化等表现。西医认为本病病因不明,目前主要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还常用人工泪液或唾液的代用品以改善口、眼干燥症状,用抗生素眼膏、眼药水以减轻外眼部炎症和感染,但无法根治。  ...

  • 四逆散与小柴胡汤之比较

    四逆散与小柴胡汤之比较

    两方都用柴胡清疏肝胆、和解表里。 所不同者,小柴胡汤用 黄芩,略为 偏寒,故以 口苦、咽干 为主症之一;而四逆散用芍药、甘草,着重于里缓急止痛,以早急腹痛为主症之一。 小柴胡汤又用人参、半夏,和胃止呕;四逆散用枳实,行气破结。(欧阳军)...

  • 小柴胡汤调理气机解诸疾

    小柴胡汤调理气机解诸疾

      小柴胡汤调理气机解诸疾   小柴胡汤调理气机主要体现在解郁作用上。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饮食、起居不规律,如饮食不节制,过食生冷或煎炒油炸之品,熬夜甚至通宵达旦,白天睡觉,因而患气机郁滞的比较多,气机不行走了,阴阳不转动了,于是就爱发脾气,急躁易怒,失眠,盗汗,五心烦热,口苦,或是神情淡漠,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干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经常躲在家里或没人的地方哭,严重的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或者是气聚成痰,痰聚成核,发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等病。又因少阳经行于人体两侧,少阳气机不利,易出现人体...

  • 应用小柴胡汤3医案

    应用小柴胡汤3医案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病之良方,临床应用疗效显著非常广泛。少阳病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证。本证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   使用小柴胡汤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本方主要作用在于柴胡,必须重用。清代陈修园《时方妙用》说:“方中柴胡一味,少用四钱,多...

  • 小柴胡汤与协调疗法

    小柴胡汤与协调疗法

      没有用过小柴胡汤的临床医生(中医)应该是不存在的。   善于使用小柴胡汤、善于使用“小柴胡法“,至少可成一方名医。   读当代医家赵恩俭所著《伤寒论研究》,在读书笔记中摘录了这么一句话:“如果善于用柴胡,善于用小柴胡的理法,在变通当中可得无限‘法门’,真是妙难尽述的。”   而当代有一位老先生,在小柴胡汤理法的基础上,独创一“协调疗法”,并以此疗法为重要组成部分,创立了“三部六病学说&rd...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里证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里证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后人通常认为大柴胡汤组成中有大黄。   《伤寒论》第104条:“伤寒十三...

  • 小柴胡汤中的人参

    小柴胡汤中的人参

      关于人参,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于“上品”第一位,具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之功,有“久服轻身延年”之效。后世多将人参用作补气养身之品,固脱救急之用。   但如此一味常用药,对其“气”的认识竟不能明确,可谓从古争论至今。   《神农本草经》中首言人参气“微寒”,而后世医家在临证中多以“气温”使用。以至于清代医家陈修园在《神农本...

  • 小柴胡汤与三仁汤相较

    小柴胡汤与三仁汤相较

      一日脑子里一直回放着一句话:“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其中“上焦得通”四字,似乎总领其纲。这句话是对小柴胡汤功效的论述。然笔者由此想到了三仁汤。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有言:“惟以三仁汤轻升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此处三仁汤的重点落在“上焦”,而小柴胡汤的本意似乎也在开上焦。或许可以说,这两方都是以开上焦为先,以此为顺。   临床与书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临床可以将书本的知识无限放大,...

  • 中医“小柴胡法”

    中医“小柴胡法”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是中医和法的代表方剂,历代中医从本方中得到启发,变化出以柴胡为君药的柴胡流派,以通治各种疾病,是为柴胡派。其中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抓住了治病的枢机所在。我们仔细分析该方会发现,本方是由4组药物构成的:1.疏肝:柴胡;2.清胆:黄芩;3.和胃:半夏、生姜;4.健脾:人参、大枣、炙甘草。相应的主治症状也分为四类:1.肝气郁滞: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脉弦;2.胆腑郁热:口苦、咽...

  • 杜光明运用小柴胡汤治疗持续高热病案

    杜光明运用小柴胡汤治疗持续高热病案

      侍诊恩师杜光明主任医师多年,常见一些西医束手之疑难疾病,经杜师诊治后云开雾散。杜师尤擅运用小柴胡汤,近期以该方为主治疗一例西医诊断不明之持续高热病案,患者服用中药后体温很快下降至正常,血WBC指标恢复正常,现介绍如下。   病案实录   裔某某,女性,26岁。不明原因持续高热、伴头痛24天。2014年1月9日无明显诱因发病,体温逐日升高,最高时达39.60℃,头痛以两侧为甚。社区医院按感冒治疗多日无效。昆明某三甲医院查血常规WBC达14.8×109/L,中性粒细胞为76.4%,X线胸片及...

  • 小柴胡汤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药物组成

      阴阳升降消长理论与小柴胡汤   《黄帝内经》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转,形成了阴阳二气的升降与消长,所以阴阳的升降与消长是自然界的固有规律,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与死亡,皆本于此规律。由此,一年之中就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换,一日之中就有昼夜晨昏的变化。也就是说,阴阳的升降与消长,明显地表现有年节律、日节律等。一年之中,冬至一阳生,到了夏至,阳气升发达到顶点,而一阴即生,一直到冬至,阴气达到顶点,进入下一个轮回。一天之中也是如此,子时一阳生,到了午时阳气最盛,此时,阴气渐生,一直到子时最盛。人生活在自然界里,天人相...

  • 发热16天时有寒颤 治以小柴胡汤合清营汤加减

    发热16天时有寒颤 治以小柴胡汤合清营汤加减

    程某,女,28岁,1975年4月初诊。 患者发热16天,时有寒颤,口苦口渴,头昏身痛,心烦不安。问其病史知起病时恶寒发热,达39.2℃,头身痛,心烦乏力。前医曾给服柴葛解肌汤3剂,诸证不解,且热型驰张,口渴欲饮,妄言乱语。患者发病时正值月经来潮,近两日因高热经水已断。六脉弦数,舌红苔心黄。四诊合参,诊为热入血室。治以小柴胡汤合清营汤加减。 组方:柴胡9克,黄芩9克,党参12克,秦艽9克,鳖甲10克,知母6克,地骨皮10克,丹皮9克,玉竹12克,甘草5克。3剂,水煎服。 服药3剂后,午后稍有低热,体温38℃以下。已无...

  • 用好中成药小柴胡冲剂

    用好中成药小柴胡冲剂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里面最著名的方剂之一,用途非常广泛,疗效也非常的好。 小柴胡冲剂(或小柴胡颗粒)是根据小柴胡汤配制而成的中成药,是广受欢迎的居家常备药品。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少阳病的代表性方剂之一,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只要辩证正确,剂量得当,此方可以治疗很多很多的重大疾病。根据此方配制的中成药,是作为一种感冒药来销售的。服用虽然方便,口感虽然很好,治疗风热感冒或风寒感冒后期、余热未尽时,效果的确很好。但是由于剂量大大降低,用它来治疗重大疾病,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如果应用得当,此方在家居保健方面,却有...

  • 小柴胡汤证的主要病因是内伤

    小柴胡汤证的主要病因是内伤

    《伤寒论》第101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张仲景“但见一证便是”的主张,导致后世伤寒学者对小柴胡汤证的诊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伤寒论》第263条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伤寒论》第96条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根据以上条文,...

  • 从小柴胡汤效用探究少阳枢机原理临床意义

    从小柴胡汤效用探究少阳枢机原理临床意义

    《素问·阴阳离合论》 言: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 太阳为开, 阳明为阖, 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 也, 搏而勿浮, 命曰一阳” 。 张志聪注为: “开主外出, 阖主内入, 枢主外内之间, 若搏于中而勿浮, 则合而 为一阳矣” [1] 。 即, 太阳为阳气外放, 阳明为阳气内 收, 少阳调谐于开合、 收放、 内外之间。 三阳开合枢 各得其宜, 内守于三阴而不浮越, 一体运化。 《伤寒 论》依开合枢机理, 明确太阳病阳气不得外放而 “恶 寒&r...

  • 临床实践和研习少阳小柴胡汤证

    临床实践和研习少阳小柴胡汤证

    千百年来,众多伤寒学者对少阳病小柴胡汤证非常重视和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可谓是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近年,笔者通过许多临床实践和研习少阳小柴胡汤证,产生了许多自己的新知道,与许多传统经典的说法有所不同。 《伤寒论》101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就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该条中“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指的是战汗。但是咱们在临床上使用小柴胡汤时,并没有像张仲景所说的那样...

  • 小柴胡汤 组方简易结构严谨 善治感冒适应广泛

    小柴胡汤 组方简易结构严谨 善治感冒适应广泛

    小柴胡汤乃仲景《伤寒论》中之一首名方,千百年间为炎黄子孙之健康贡献殊多。此方构成简洁,用药平淡无奇,颇有貌不惊人之嫌。然在《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中,唯有小柴胡汤最为出奇制胜之方。无论组方之善,效验之宏,应用之广,其余诸方未有可与伦比者。今就小柴胡汤本方及其治疗伤寒本症之旨略加纵引,于其所涉内外杂症之治者稍稍旁及,聊述拙见,以就正于明者。 一、组方简易,结构严谨 小柴胡汤由柴胡、人参、甘草、半夏、黄芩、生姜、大枣等七味药物组成,均是普通常用之品。药虽至简,而全方之功能,深切于...

  • 畏冷恶热自汗 处方小柴胡汤合玉屏风散

    畏冷恶热自汗 处方小柴胡汤合玉屏风散

    黄某,女,54岁,2011年03月17日初诊。畏冷恶热、自汗,病已3个月,伴口苦,时觉头痛,失眠,疲乏,苔薄黄,脉细。有高血压及冠心病病史。 辨证:少阳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固表止汗。 处方:小柴胡汤合玉屏风散。柴胡10克,黄芩5克,西参6克,法夏10克,甘草6克,炮姜6克,炒白术10克,黄芪30克,防风10克,炒枣仁2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7剂水煎服。 二诊(2011年03月24日):寒热交作及自汗显减,仍夜间难寐,舌淡,苔薄黄,脉...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热证体会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热证体会

    山东省枣庄市名老中医朱文元主任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各种热证,扩展了小柴胡汤的适用范围。运用此方时,遵循《伤寒论》101条所云“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结合脉证随症加减:若久热不退,邪气较甚,去人参、甘草,以防有助邪生热之弊,另加白薇、青蒿、元参、地骨皮等,治疗不同类型发热,均获良效。今将有关朱文元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热证经验作一简要整理,供同道临证参考。 胆囊切除术后发热案 钱某某,女,28岁,2009年6月19日诊。病者因患胆囊炎、胆石症,月余内作...

  • 暑月穿毛衣 小柴胡汤疏寒凝

    暑月穿毛衣 小柴胡汤疏寒凝

    2020年7月2日,门诊抄方时,一位女士引起我注意。电脑中她最近的一次就诊记录是2019年7月4日门诊记录备注栏写着:“值此暑天,其人着长袖绒线衫,还诉怕冷,着实特殊”。老师问及去年病证,她说去年服用14剂药后,困扰十多年的头痛、怕冷症状消失了,手指胀痛、发黑等症状均大为好转,不影响日常生活,故未来复诊。这次是因其他病来诊。我以前只在课堂听说过有夏月穿厚衣服,经中医治疗痊愈的案例,今天亲眼见到这样的患者,遂记录其案分享。 袁某,女,51岁。 初诊:2019年7月4日。...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方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化裁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方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化裁

    唐某,女,41岁,2015年3月27日初诊。 主诉:全身乏力一个月。患者皮肤干燥、枯黄,头发无光泽,疲倦貌,现困倦乏力,眼睑浮肿,腹胀,口干口苦,无饥饿感,难于入睡,夜寐梦多,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既往有甲减、近视、慢性鼻炎以及慢性咽炎病史。 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认为,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当于中医的虚劳病证,此案属气滞饮停证,治当疏肝理气,温阳化饮,方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化裁。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0克,法半夏15克,党参15克,红枣20克,生姜10克,炙甘草5克,全...

  • 中医学的传统方剂 大小柴胡汤

    中医学的传统方剂 大小柴胡汤

    中医学的传统方剂,经常是分“大”“小”的,很多人都会被其弄糊涂,这“大”“小”方剂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中医药宝库里有两个著名的传统方剂——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它们均为我国汉代医圣张仲景的名方,虽然都是以柴胡为君药,其临床疗效却截然不同。 小柴胡汤 临床应用最多最广的还是小柴胡汤。它是以柴胡为主,配伍黄芩、人参(党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共7味药组成的...

  • 小柴胡冲剂 一个不可多得的中成药

    小柴胡冲剂 一个不可多得的中成药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里面最著名的方剂之一,用途非常广泛,疗效也非常的好。 小柴胡冲剂(或小柴胡颗粒)是根据小柴胡汤配制而成的中成药,是广受欢迎的居家常备药品。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少阳病的代表性方剂之一,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只要辩证正确,剂量得当,此方可以治疗很多很多的重大疾病。根据此方配制的中成药,是作为一种感冒药来销售的。服用虽然方便,口感虽然很好,治疗风热感冒或风寒感冒后期、余热未尽时,效果的确很好。但是由于剂量大大降低,用它来治疗重大疾病,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如果应用得当,此方在家居保健方面,却有...

  • 汗出的机制 小柴胡汤证汗出机制辨析

    汗出的机制 小柴胡汤证汗出机制辨析

    论小柴胡汤之“汗出而解”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创制的治疗少阳病的主方, 能够通过和解少阳枢机治疗多种外感内伤杂病, 临床上对其运用广泛, 历来为医家所推崇。但因《伤寒论》中对小柴胡汤证的描述常出现“汗出而解”, 临床上使用小柴胡汤后也往往有汗出, 故而关于小柴胡汤是否为“发汗剂”及其何以“汗解”的讨论不断。现就此提出笔者的一些见解, 以供同道探讨。 小柴胡汤“汗出”之争 《伤寒...

  • 小柴胡汤方药探析 古方辨证 和解少阳与淋证的关系

    小柴胡汤方药探析 古方辨证 和解少阳与淋证的关系

    对于小柴胡汤治疗淋证的思考 淋证在西医隶属“尿路感染”范畴,临床上以女性患者居多。目前西医治疗尿路感染主要以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多采用抗生素长期治疗,往往会导致致病菌产生不同的耐药性,因此尿路感染常易反复发作[1],抗炎效果往往不佳。中医在结合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发挥辨证治疗的优势,可以弥补单纯抗生素治疗产生耐药性的不足。 1 历史沿革 1.1 淋证 “淋证”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出了&l...

  • 小柴胡汤是发汗剂 始悟其误断原因

    小柴胡汤是发汗剂 始悟其误断原因

      几年前,笔者有幸参加一个关于曹颖甫先生的学术研讨会,初闻曹颖甫先生称“小柴胡汤是发汗剂”,很感奇怪。后拜读其《伤寒发微》始知是其以《内经》释《伤寒》之故。近反复读《伤寒论》有关瞑眩的论述,联想到曹氏提出小柴胡汤是发汗剂,始悟其误断的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混淆发汗与汗出   误读《伤寒论》条文   发汗,是经方针对表证,应用最早、最多,通过发汗愈病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用于太阳病、少阴病,如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麻黄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皆属发汗剂。但小柴胡汤历来被认...

  • 小柴胡汤治疗内伤病

    小柴胡汤治疗内伤病

      病有感于外者,有因于内者,即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尽管中医对病因认识的主体思维是“审证求因”,尽管临证多有外感合内伤者,尽管临证每有不易分辨外感与内伤者,但明辨外感与内伤,对临证者而言,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种分辨直接影响到治疗。   对于外感病,医者治疗的着眼点主要在于邪气,给邪以出路,使邪去而正安,这是治疗的终点。基于此,辨证模式多选用带有“层次”、“通道”等思辩痕迹的辨证法,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对于内...

  • 小柴胡汤证的病机

    小柴胡汤证的病机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第96条,而第97条似专为解释96条而设。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似有后人增入之嫌。但论中“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一语,对认识小柴胡汤证颇为有益。小柴胡汤证的形成,是在正气虚弱的基础上,邪气入于少阳,正邪交争于少阳而成。...

  • 《伤寒论》第100条的治法 先与小建中汤后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0条的治法 先与小建中汤后小柴胡汤主之

    邓锐 四川省会理县人民医院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此条的治法:先与小建中汤,后与小柴胡汤主之。这样的治法到底是试探性的治疗还是另有原因?我们先来看一则医案。 罗某,女,49岁。自昨日起胃脘疼痛、不拒按,并周身痛,口淡无味,鼻干,不恶心,纳可,口微干欲饮水,颈背部恶风,前几日夜间有烦热盗汗,近来无,白天汗出不多,眠差,昨腹泻1次,无肛门灼热,泻前有腹痛,现无腹痛,无里急后重,今日尚未大便,手足不凉,不...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